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称帝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以古代伦理道德看,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不改其篡权的本质;刘备虽然称帝,但彼时汉朝已经灭亡,算不上对不起朝廷。第一,曹操为什么没称帝?曹操并非不想称帝,只因为天下尚未削平,刘备、孙权仍占有半壁江山。在古代,皇帝乃是天下共主,是王中之王。曹操既然不能平定天下,即便称皇帝,也是有名而无实。从这点看,他是胸怀大志的。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抵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扫平天下后才称皇帝,比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称帝乃是名至实归;另一种是草头皇帝太多了,若不及早称帝,在政治上会陷于被动,比如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他们称帝时,都只有小小的一块地盘,并非天下至尊,直到多年后才完成一统的大业。
曹操的时代,除了袁术短暂称帝外,董卓、袁绍、刘备、孙权等都没称帝,这与刘秀、李渊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历史人物,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不想当半截皇帝。第二,曹操实有篡位夺权之心孙权、刘备称曹操是汉贼,这是以古代伦理道德来说的,曹操的确是有不臣之心,有篡位夺权的野心。其实只要看曹操如何对待汉献帝,就十分清楚了。他不仅杀害、逼死像孔融、荀彧这样同情皇帝的大臣,还害死伏皇后,哪里有点臣子的样子呢?在古代,篡位夺权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曹操全做到了。第一,是获得超越其他大臣的特权: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是权臣的特权,也是篡权的第一步。在东汉历史上,有两个大权臣曾获得这样的特权,一个是梁冀,一个是董卓。梁冀曾毒死汉质帝,董卓曾废掉皇帝刘辩并迫其自杀。第二,加九锡。熟悉历史掌故的官员们都料想得到,篡权的第二步就是“加九锡”。这是重要的一步,当初王莽篡汉时也是如此。九锡就是九赐,赐给九样东西。擅于拍马的官员们一致提议,为表彰曹操对朝廷所作的伟大贡献,应该“加九锡”。尚书令荀彧由于反对曹操加九锡,最后被逼死。第三,封魏王。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封地,称为“魏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公”改称为“魏王”,曹操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出入时实行戒严与清道,一如皇帝标准。
说白了,此时的曹操,除了没有皇帝之名,实际上与皇帝无异了。第三,刘备称帝的性质,与曹操不同刘备称帝的背景,是大汉被魏国所取代。既然汉家皇帝都没有了,那么他称帝,就算不上对汉室的背叛,相反,他还能继承汉室而自居。为什么刘备要称帝呢?首先,当时曹丕已经称帝,魏帝国取代了汉帝国。如果刘备不称帝,那等于是默认魏国朝廷是合法朝廷。其次,刘备称帝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力。当时魏国的敌人,除了刘备之外,还有东吴的孙权。为什么孙权并没有马上称帝,而刘备马上称帝呢?因为刘备有皇族后裔的身份,这个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毕竟两汉四百年,尽管灭亡了,但人心还是思汉的。
刘备在这时称帝,有助于团结同情汉室的人,共同反对曹魏。
其一,朝堂上下都拥戴曹操。那些在感情上倾向于汉朝的人,也都被曹操打压或者疏远。比如荀彧,他当年曾反对曹操称?公?,结果曹操送他一个空食盒,把他调离权力中心,他因此抑郁而终(也有史料记录他服毒自杀)。连荀彧这样的人,曹操都轻易就扳倒了他,其他人更不敢再说什么。所以曹操要是称帝的话,在朝堂上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
其二,汉献帝不会反对曹操。曹操已经因为董贵人和伏皇后的事件,打击过汉献帝两次,同时又在他身边安插了三个女儿,汉献帝已经完全被曹操控制起来了,也没有了反抗的脾气。再说,汉献帝本身性格比较柔弱,也有点随遇而安,因此他不会反对曹操的做法。
其三,江山实际上是曹操打下来的。虽然江山本来是汉朝的,但是诸侯割据,四分五裂,汉朝早已经失去江山了。曹操从一穷二白开始,经过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完全统一天下,也实现了三分之一的统一。如果从总的实力来说的话,曹操算得上是实现了二分之一的统一。不管多少,总之这些地盘都是曹操打下来的,他称帝显得理直气壮。
其四,曹操称帝会促进天下归心。有人可能会说,曹操称帝会遭到刘备和孙权更大的反抗,他们更有理由和曹操作战。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称帝不称帝,刘备和孙权都会对抗他。他没称帝的时候,他们也在反复说他?奸臣窃命?,和他拼斗。因此,他称帝,也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反抗。再说了,反不反抗,主要看能力,没有能力,反抗又有什么用。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称帝,反而对天下具有更大的号召力,让天下有主,有奋斗的方向。
其五,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有人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曹丕称帝。事实上,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因为曹操更有能力,其个人魅力更大,号召力更强。曹操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人,曹操称帝,让他们觉得更有前途,因此工作激情更高,打仗更卖力。曹丕称帝,不但个人能力没曹操强,而且朝堂里还将陷入权力斗争,整个国家的向心力反而会减弱。事实上,魏国后来朝堂陷入争夺,与曹操没有及早称帝有很大关系。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曹操都适合称帝。但是他最终没有称帝。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不称帝呢?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在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然不称帝,原因当然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曹操比称帝更完美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曹操在生涯中,多次遭遇信任危机。多次有人议论纷纷,说他想做大,想称帝。这些议论不只是来自于敌对阵营的袁绍、刘备、孙权等人,也来自于曹魏集团内部。所以,曹操曾多次表示,自己不会做出做大称帝的行为。比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明确表示,自己要向周公、蒙恬、乐毅学习。周公一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虽然遭遇了管叔蔡叔等很多人的诽谤,但是他依然要尽心尽力地辅佐,而且不做称帝之事。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要想反抗朝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蒙恬宁愿被逼死,他也不领兵造反。乐毅一生不背叛旧主,他被国君猜忌,从燕国逃到赵国,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带着赵国的部队攻打燕国。这三个人都是自己的榜样,自己也要做像这三个人那样的人。
尤其是周公,可以说是曹操最好的人生模板。曹操曾写过一首千古名篇《短歌行》,里面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句子。他这首诗一些出来,就已经天下传抄,大家都知道了。
曹操是一个文化人,文化人都是有理想的。在文化人心中,理想的价值大于生活的价值。对于曹操来说,反正江山已经是他曹家的了,别人也夺不去。称不称帝,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不过,如果称帝,他留在历史上将是个谋朝篡位的名声;不称帝,他将获得?周公?那样的贤名。为了两全其美,曹操当然会选择不称帝。
汉朝可以说出现了许多的名人,从开国的刘邦,到最后的曹操也都是被人们所熟知,那么,为什么刘邦当上了皇帝而曹操没有当皇帝呢?
首先因为这两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刘邦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天下无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可以说基本上人人都有当皇帝的机会,而且刘邦那个时候是非常的不错的,不滥杀无辜,而且风评也很好,所以刘邦当时打败了项羽之后当皇帝确实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刘邦可以顺利的当上皇帝。
第二呢,就是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曹操当时是汉朝的丞相,可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他是汉朝的掌权者,权力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天下也都是心向汉朝的,所以曹操也知道这件事情,而曹操如果称帝一定有很多人反对,所以,曹操既然实际上可以掌权,加上强行称帝一定会遭到很多人反对,所以曹操就没有称帝。
因为情况不同,所以刘邦当了皇帝,曹操没有当皇帝。
曹操已经位极人臣,封号“魏王”,没有必要为了称帝而背了万世骂名,倒不如打好基础,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
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证据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据两书,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只剩下一个虚名,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对荀彧不悦。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宗室藩王,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建安二十二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陈说天命”,劝曹操称帝。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陈群、夏侯惇和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自己并未除灭殷商,到了其子周武王才克殷。暗示希望由自己的儿子曹丕来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曹操死后,嫡长子曹丕嗣魏王,同年迫使汉献帝退位禅让,建立曹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民国史学界吕思勉先生曾专门写作文章,辩驳于民间流行的曹操为奸臣的说法,根据他本人的分析考证来看,曹操并非周瑜所称的“名为汉相,实则汉贼”,推测曹操本意乃是平定国家内乱后择机功成身退,并无篡汉之心。并指出曹操被后人广为诟病的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实乃要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很多人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为皇帝的说法实在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并赞叹“魏武帝的度量,是相当大的”。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年轻的时候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的话。这个观念,晚年时可能还有。
曹操世受汉恩,报答之心是有的。
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绝无篡汉之意,总不能自食其言。
刘备和孙权一直把曹操看作对手和榜样,一方面骂他汉贼,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点称帝。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上表称臣,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对此,曹操的头脑倒是很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称帝,刘备、孙权他们马上就会跟着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他不可能上这个当。再说了,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却是“中央”,刘备、孙权也只是“地方”。如果三个人都称帝,刘备、孙权他们就不是“地方”,而是“对方”了。
所以才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说法。
曹操其实不称帝的原因其实只有他心里最清楚而我们只能分析当时他心态的想法我认为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就是他的理想 曹操其实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之所以不称帝 在他这一生当中一直都存在一个梦想 就是当周公周公在曹操的心目中 就像是现在曹操在我们这些喜欢历史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样子的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荀彧 ,, 荀彧当初追随曹操的时候 他们之间就有一个无形的默契 便是匡扶汉室而因为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随意他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而荀彧一直保持着 不变的精神曹操很是佩服最后荀彧变成了曹操集中权利的这么一个阻碍或者是障碍所以曹操不得不痛下心将荀彧弄死 但荀彧死的原因也有很多 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想曹操打下来的大部分江山的功劳都基本依靠荀彧 只是荀彧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所以历史对于他的功劳记载甚少 这是原因之二 最后就是曹操另外一个心态 务实主义 对于他来说 帝王之位 只不过是一个代号或者是称号他并不看重这个东西 他只需要将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就行了而他之所以称王 是因为 他自己不想当皇帝而想让自己的子孙当皇帝所以说 称王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儿子曹丕留下的一个平台 或者说是铺垫曹操在创业当中一直都说 自己是忠于汉室的忠臣 只想做周公 不想当皇帝如果他做了皇帝 便违背了他的诺言 那么就失信与天下 古代人把信义看得还是很重 最后一个原因 就是 当时天下并没有统一 虽然 天子已经被架空但是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那么 你要发动战争去打击别人 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你的部队 你的手下你的人民 的那么一个合理的理由 而曹操没当皇帝也就正是需要这个理由才能够打击别人如果他当了皇帝 那么身为地方那些军阀 如刘备 孙权 就会很快的也称帝如果是这样 那对于曹操在政治上的地位就会和他们平等了 而曹丕称帝 正是因为当时的潮流不同了 社会观念已经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曹丕称帝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