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韩信提出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便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意在向项羽表明我(刘邦)没有向东扩张的野心,这一点迷惑了陈仓的守军,韩信部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陈仓道奇袭陈仓,最终夺取关中之地。三国时期也有人曾提出过这一计策,此人便是名将魏延。
魏延在三国武将之中颇有名气,他能文能武,并不只有匹夫之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魏延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战前还能出谋划策,只可惜因为一时沉不住气,最终被谋反罪杀害,于是世人皆成魏延有“反骨”,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诸葛亮本将兵权托付于魏延,而杨仪害怕魏延加害于他,便造谣魏延要率兵谋反,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
从人物角度来看,魏延的野心不过是蜀汉的大权,能够统帅三军,反观杨仪却是个阴险小人,最可能率军投降魏国的反而最可能是杨仪。
魏延在跟随刘备集团四处征战中,功勋卓著,立下了许多功劳,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并不重用魏延,因为其杀害自己原先的主公,诸葛亮多有防备,其实并不是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曾献过计策,并请求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的机会,然后奇袭长安,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根据《魏略》(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为夏侯楙胆小无谋,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带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突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悬危而弃之不用。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看来,魏延的计谋确实是胆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魏延真的有机会率军奇袭长安,历史还真的可能改写,所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太过于谨慎,以至于耽误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好机会。
子午谷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石泉县,大致呈南北纵向,长约330公里,北部出口称为“子口”,南部出口称为“午口”,地势极为险要,在秦岭部更为凶险。从地理环境和战争的角度来看,魏延率领大军从子午谷直驱长安,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并且也没有很大把握能够攻取长安城,作为北伐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必须为部队负责,而诸葛亮又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除了谨慎之外,诸葛亮还可能有其他顾虑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年仅26岁时就在隆中为刘备规划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难道他就没有想到奇袭长安吗,这一点也有待考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曾提出过“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并且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正所谓高风险高回报,诸葛亮宁可步步为营,稳妥取胜。
有学者曾提出,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也包括担心魏延拥兵自重,如果真的奇袭长安并攻取之,魏延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一点的推荐是源于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之事,后世之人也更愿意相信魏延会谋反。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计划攻取长安,而是凉州(西北首府)。诸葛亮曾提出计划,派出一支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的主力部队,以此来将曹魏军队牵制在关中地区,然后率领大军从坦道攻取陇右,用以切断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从而为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攻取凉州后,再步步为营,慢慢蚕食魏国,虽然诸葛亮最后多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姜维后来的北伐更是亏损得厉害。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失利,后世之人才替魏延打抱不平,认为诸葛亮太过于谨慎,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难道结局一定是这样吗?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即使诸葛亮准许魏延实行子午谷奇谋,司马懿也很可能看穿魏延的计划,司马懿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虽说司马懿这些话是“事后诸葛亮”,但从司马懿“闪电战”击败孟达的事情来看,他肯定是对奇袭之事是有所防备的,只要司马懿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在子午谷关键处部下埋伏,魏延可能会全军覆没。不管用不用子午谷奇谋,都不能把这个帽子往诸葛亮的头上扣的,诸葛亮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管诸葛亮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问题,子午谷奇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险性,这一点魏延也是清楚的,何况长安又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就算攻破了,魏延也难以坚守,并且尚未占得潼关,这一点来看他也是难以坚守的。
蜀汉建立后,丞相诸葛亮多次向后主请战,北伐曹魏。大将魏延献上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然而诸葛亮在权衡利弊之后,并未采纳魏延的建议。为此魏延郁闷了很久,还多次发牢骚,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胆小误事。
然而真正如魏延所说,诸葛亮是胆小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子午谷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然后再来说子午谷奇谋。
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隔着秦岭,穿越秦岭的道路一共有六条。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秦岭地区山高谷深,这六条通道也大多是崎岖难行。其中又以子午道(就是子午谷)是其中最为险要的一条通道。子午道所经之处,地势险要,道路崎岖,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有了“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说法。
还不只是道路崎岖难行这么简单,魏延所说率五千军士携十日军粮,就想偷渡子午道,显然是天方夜谭。子午道长度有300多公里,而且都是难走的山道,士兵在战斗负重的情况下十日之内几乎没有可能走出子午谷。
退一步说,即便魏延能够平安通过子午道,突袭长安。那也只是孤军深入。而且从子午道行军,魏延必然没有携带大量战马和攻城器械的可能。只凭五千步兵想攻下长安城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到达长安城下之时,恐怕十日军粮也已所剩无几。魏军只要坚守不出,蜀军在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也会自行溃散,根本不可能实现与从斜谷而出的诸葛亮形成合围之势。
而且,蜀军在总兵力上与曹魏军队数量相差悬殊,即便是在关中平原与魏军展开决战,魏军还占有城池之险,而蜀军的后方是崎岖难行的秦岭六道,后勤给养的保障都很成问题。这无疑就会成为蜀军孤注一掷的灭国之战。被灭的只会是毫无地形依托和后勤保障的蜀军。
魏延所谓的奇谋,实则还是毫无战略头脑的纸上谈兵,不过是为奇谋而设奇谋的教条主义罢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会毫不犹豫地否决了魏延的计策。事实上,后来多次有人效仿魏延企图穿越子午道,曹真、司马懿伐蜀的时候,也试图从子午谷行军;东晋桓温伐前秦,也想偷渡子午谷。结果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从后来的历史反推,还是结合蜀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子午谷奇谋”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不仅分散了蜀国极为有限的兵力而且根本起不到牵制魏国的效果。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我们来看看当时什么情况。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奔袭长安,而是奇袭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而且异常险峻,对关内关外来说都是易守难攻,占据潼关,就可以切断关中与关外的联系,同时诸葛亮出祁山,围困长安,夏驸马又是庸才,关中有可能不战而胜,不然每次绕道祁山,粮道容易被断不说,你还没到关中,魏军的援军已经到达关中,无论从哪个方面,蜀汉比魏国都差一大截,稳扎稳打肯定胜少败多,魏延的计策虽然有风险,却也有胜利的可能,一旦夺得关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就成了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的格局,天下统一不成问题。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之后后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诸葛亮太过谨慎,有的人说魏延这个计划太离谱,有人说子午谷没人走过怕被发现。小编这里还是觉的这个说法比较实在。初,延欲请亮兵出子午谷,亮不语。延不忿,数请之。后亮谓延曰:行军之事,宜机密,兵出子午谷之谋甚善,然机密己为帐下众人知之,若有细作通魏,文长死无全尸矣。他日子若有奇谋,可私与亮说,勿帐前争论,失机密也。延深悔之。魏延说这个计策的时候在军营里那么多人,难免不会有魏国奸细。所以诸葛亮弃之不用。
诸葛亮在北伐时,魏延想出了一个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击长安或潼关,在诸葛亮思量之后就把这个计谋给否决了。
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谋是这样的,魏延带着五千个强兵、五千带着粮食的士兵离开子午谷,同时诸葛亮带领大部队军队从大路走,然后魏延去突袭没有防备的长安,长安拿下了之后咸阳以西的地方也就可以夺取下来。然后魏延就在长安守着等诸葛亮率大部队前来会合,之后他们在一块攻下洛阳,这样匡扶汉室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诸葛亮觉得这是一个成功率极低的计谋,而且想要计谋成功还要赔上蜀军的全部势力,那之后凉州就没有人守,凉州将会失陷。就算长安洛阳都攻下了,但是魏军兵强马壮,蜀军根本守不住,最终还是一场空。而诸葛亮带领的蜀军并不是要攻魏军统治稳定的地区,而是攻下魏军不稳定的区域,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来,稳中求胜,光复汉室才可以有希望。而不是兵棋险招一步登天,这样反而摔得更狠,连爬起来的机会都没有。这时从计谋成功后长期的打算考虑魏延的计划不可行。
而从实施上面也根本不可行。曹操魏军在长安的兵力即使很少,但整个关中的魏军兵力根本无法得到证实,而魏延的计谋的前提是魏军在关中没有兵力。但如果蜀军跟魏军在关中碰上,肯定会有很多持久的战斗要打,而蜀军的粮草根本供应不上。其次魏延说带五千个强兵,五千个后勤的粮草兵穿越子午谷,这样粮草最大限度可以坚持十八天,而且穿越最快十天就可以到达,可以魏延没有考虑如果失败了呢?粮草根本没办法供应,魏延提议如果那样就就地取粮,但是这个可能性更是低了。
所以诸葛亮觉得魏延的计谋想法是很好的,但是根本没有可行性,长安历经西汉和东汉,城中设施完善,攻下城墙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蜀军的攻坚力量根本比不过蜀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丕的两任皇后分别是谁为何结局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