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玄策有哪些功绩为何王玄策在凌烟阁榜上无名

众妙之门 2023-06-19 13:18:09

王玄策有哪些功绩为何王玄策在凌烟阁榜上无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玄策有哪些功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及王玄策,想必大家熟知的就是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这确实属于王玄策的功绩,但却不是他对于李唐王朝的最大贡献。在这儿,或许有人会疑惑,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灭一国”的功绩嘛,还真就有。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王玄策虽然在当下有着盛名,但在当时却名声不显,毕竟唐初名将云集,怎么也轮不上王玄策。之前有朋友疑惑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如此凶残为什么凌烟阁榜上无名,我确实有点儿脑壳发蒙。

事实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当时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为李唐王朝为李世民的霸业前前后后付出了诸多心血,品级也都在三品以上。而王玄策虽然灭了北印度的强国,但是在大唐眼中也不过是踩死了大一点的蚂蚁,王玄策终其一生五品下的官职就能看出这一点。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与“一人灭一国”的事迹比起来,事实上王玄策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对于李唐王朝的贡献更大,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次)不仅仅是沟通了当时与天竺诸国的联系,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发展也给予了深远影响(类似于唐僧玄奘的贡献)。

唐初,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统治下,对于四周的探索积极性十足,包容开放的态度才有了四方来朝的盛世。就与天竺的交流而言,王玄策是继玄奘之后又一位使者(当然目的不同,玄奘属于偷溜出国学习佛法,王玄策是属于国家间的交流)。

“要致富先修路”,这里边说的便是道路畅通的重要性,王玄策虽然没有修路但却开辟了一条新的通往天竺诸国的道路:甘肃——青海——尼泊尔——印度,玄奘则是由玉门关沿着之前的丝绸之路出发。新道路的开拓,以快捷安全几乎代替了原先的丝绸之路,极大地加强了与天竺诸国的往来交流。

上边谈到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便是发生在第二次出使的时期,盛唐使团一路上受到天竺诸国的礼待,按理来说此次出使也同第一次一样过来充当高高在上的上使。然而这一时期,戒日王恰巧驾鹤西去,宰相阿罗那顺篡夺了权力,并发动人马将王玄策一行人扣押了下来。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得以逃脱,向小国泥婆罗借了7000余人又有吐蕃1200精锐的支持,很快便报了一箭之仇,攻破国都擒获阿罗那顺,而俘虏的万余人或许便成了长安街头的“昆仑奴”,这也使得大唐的威名更盛。

如此功绩却未得重用自然并非无缘无故:一、戒日王朝本身就是相对松散的联盟国,下边有着三十余个藩国,戒日王一死便分裂。而阿罗那顺也得位不正,自然战斗力不强。 二、王玄策之所以能够攻破中天竺国都,是依赖着泥婆罗与吐蕃的援兵,而这显然并非讲道理就能得来的,盛唐的威名才是主要。 三、对于李唐王朝来说,中天竺不过是小国,即使它统一了北印度。

其实,王玄策另一项功绩更为重要,只是没有那般轰轰烈烈具有传奇色彩。出使交流自然带回了他国的物种,火珠、郁金香、菩提树、波稜菜(菠菜)、酢菜、浑堤葱、胡芹等的传入,丰富了唐人的饮食结构。而印度石蜜制造方法的传入,再经过了改进后,扬州甘蔗榨汁制糖工艺才更进一步,由紫红块状的糖变成了颗粒状的白砂糖。

事实上,王玄策出使带回的不仅仅是物种的交换,还有着文化科技的交流,如印度医学、佛经等等。王玄策作为大唐与西域天竺诸国联系的友好使者,“一人灭一国”的事迹固然传奇,但文明之间的交流更是深远积极。

历史中真实的王玄策到底有多强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与当时高僧玄奘同乡。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为朝散大夫。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人物生平

王玄策早年事迹不详,初任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朝有友好关系的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王玄策好不容易来到印度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尔裘那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玛卡达。

王玄策没有就这样逃回大唐,而是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尼泊尔王国。在此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属不易。

王玄策在俘虏阿尔裘那、恢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648年将之献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实是去寺庙中参拜。是立下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称为《中天竺国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梵语: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天竺和尚那罗迩娑婆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主要成就

出使印度

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即今印度)。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望文成公主。

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唐军对此一无所知,照常上路。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击溃印军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人物评价

一人灭一国!这个难度比起汉代常惠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因常惠经营了近二十年而且军力占优,方才联盟乌孙击败匈奴。王玄策事迹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好莱坞大片,而从这段史实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国家之强盛和国际影响力。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一人灭一国”只是笼统的说法。王玄策的确有指挥之功,但是若没有吐蕃和泥婆罗(尼泊尔)的借兵,王玄策一人也断然不能成事。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外交官王玄策一人灭国的超级牛逼人物



王玄策,唐代洛阳人,生卒年代不详。早期曾在广西做过县令,后升任朝三三五四大夫官职,这是王玄策一生中最高的官衔。


但中国古代修官史上有一个很不好的传统,五品官员没有资格立传。所以新旧唐书都没有王玄策的传记,虽然他做了一件很邪乎的事。虽然他本人记录了一本中天竺行记的关于印度的这些游记,但整本书早已失传,只剩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零散的片段。


然而,历史永远不会被抹去。日本玄幻文学大师田中芳树通过多次考证,以天竺热风录年为线索,再现了这段几乎被遗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即盛唐时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实故事。


追求征服印度


公元七世纪,印度被分为东南、西北、中、西五部分,其中中支朱迅速强大,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莫迦陀帝国。


中国天竺国王罗一多对唐帝国非常友好。恰逢非常著名的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经。中国天竺国王罗一多专门接见玄奘,并询问唐太宗李世民的情况。


当尸罗一多得知李世民是一个“圣人之言”的君主时,他决定让两国之间的特使,以显示他永恒的友谊。


公元641年,尸罗一多出使长安。采访结束后,李世民非常高兴。过了两年,派使团回访,王玄策担任副使。


在第一次出使中,王玄策只是一个次要角色,有史家认为当时王玄策的身份是翻译官,一句话不太重要。


公元647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


这一次,王玄策不仅是大使,也是史上最戏剧性战争之一的主角。这次出访期间,朝廷给他指派了一个名叫姜的人担任副使。使团共有30多人,他们还携带了大量的礼物前往印度半岛的各个国家。


因为是第二次任务,王玄策以为会和上次一样。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回顾了传统友谊,随后设宴款待,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最后,他带着几本佛经回到了中国。没想到,王玄策刚上路,中天竺就发生了大事故。——国王罗一多死了。"这个国家发生了很大的混乱,他的大臣付娜皇帝阿罗娜舜篡夺了王位."那个年代,既没有卫星,也没有手机,信息相当不发达。王玄策自然不会知道自己的友邻发生了政变,它继续爬山越岭,向着中之珠前进。


今年4月,王玄策使团进入印度领土。


中国天竺新王阿罗纳顺对唐帝国采取敌视态度,居然派2000名士兵伏击使团。一些历史学家解释说,阿罗纳顺可能是看中了唐帝国对其他国家的的馈赠。我觉得如果是那样的话,阿罗娜顺真的是疯了。一路送来的礼物肯定不多,也不值钱。为什么做这种傻事?


王玄策和姜都措手不及。使团里30多人是搞外交的,没有战斗力。他们很快被杀得体无完肤,所有幸存者,如王玄策和姜都被抓获。


借来的士兵发誓讨厌雪。


然而,王玄策得到了和姜一起逃跑的机会。


外交官混在一起很惨,但至少逃脱了。汉朝的外交元老苏武从来没有逃脱过,大半辈子都在北海放羊。


但王玄策不是普通人。他很有骨气。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保全面子。他发誓要消灭印度,——大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问题是,要消灭人,就得有兵!我手下30多人,死了抓了,就剩两个人带r了


“多国部队”集结完毕后,王玄策自任总帅,命蒋为先锋,浩浩荡荡杀了仲志柱。罗纳顺慌忙派“象军”出战。“象军”是南亚特有的部队。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挥冲锋和射箭,步兵紧随其后,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大象横冲直撞,敌人难以招架,看起来很厉害。但是,这种“装甲作战”也欺负没见过世面的小国。王玄策虽然是个没打过仗的文官,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涵盖了非常深刻的兵法。你怎么会害怕几头大象呢?


王玄策指挥部下使用“火牛阵”,数十头牛带着红光冲向“象军”。哪里有不怕火的动物,哪里就有数万“象军”乱作一团,无数士兵被大象踩死。阿那顺大惊,只得守城。


王玄策指挥军队用梯子和弩连续攻城,不仅让他指挥的“多国部队”的士兵见识更广,也让中天竺的士兵对大开眼界。他们在哪里见过如此高科技的武器?“连战三天,大到三千多人被砍头,一万人淹死在水里。阿罗纳弃城而逃。”


中天竺被灭后,阿罗纳带着少量残兵逃到了东天竺,并从东天竺鸠山国王的尸体上搬来援军,企图反攻。王玄策大怒,挥师东进,一举全歼阿罗娜顺部,生擒阿罗娜顺。“其余的人都被杀了,580个城市下降近和远,二万二千男人和女人被抓获,三万多匹马和牛。天竺怕了。”


由于东天竺辅佐阿罗纳顺,王玄策准备乘胜追击,高气势灭了东天竺。尸鸽把他吓得魂飞魄散,急忙送来几千匹牛马,一些金银财宝,向王玄策赔礼道歉。王玄策没有放弃。王玄策救出了其他被俘的外交官员,把阿罗纳顺押上囚车,回国汇报处理战利品的工作。


一个死里逃生的外交官,指挥着一支万人“多国部队”,横扫印度半岛,“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经历,如果不是唐会要和通典,很难相信这个外交官创造的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史评价


一人灭国,比汉朝常惠攻匈奴还难。因为常惠近二十年的经营,加上其超强的军力,乌孙打败了匈奴。比好莱坞大片不知好多少倍,更何况后者多是虚构和意淫,而前者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大唐帝国国力之强,国威之远。当真是:英雄不足,刀马所到之处,皆是中国人。真是应验了汉朝大将陈汤的一句话:明明万里之内,攻我国者,即使远在天边也要受到惩罚!


大漠中,狼峰孤烟直,天高云淡。


骑着铁蹄穿越天堂,鞭挞异乡鄙视战场。


新疆自有朝散,何不忘骠骑。


汪壮玄策!庄大唐帝国!

盘点史上4大外交家,其中三位有灭国之功,但有一位死后尸骨无存吗?

汉朝:班超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的父亲是史学家班彪,没错,班超还有个哥哥叫班固,还有个姐妹叫班昭,一家子的史学家。当时西域诸属国自王莽篡汉之后脱离中央王朝管辖,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得边地人民不堪其苦。

奉车都尉窦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随从北征,由于班超才能卓绝,很快就赢得窦固的赏识,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当时鄯善国“两面三刀”,班超知道后,就和自己的手下夜袭匈奴使团营,并全灭之。事后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立马臣服东汉王朝。



在之后的三十一年的时间里,班超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期间,班超还率领西域诸国联军灭了尉头国和姑墨国,并降服了莎车国、龟兹国等西域强国;还有一次,大月氏率七万大军来犯,反被班超以弱胜强。因班超的功绩实在太卓绝,故而被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万里封侯,历史上仅此一例。

唐朝: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朝时期的外交家,但在历史上却名气不显,甚至很多人认为王玄策是虚构的,或者说被夸大了功绩,其实不然,王玄策的功绩那都是实实在在的。王玄策原本只是一位县令,后跟随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天竺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回国后不久,又以正使的身份带使团出使天竺诸国。

当时天竺小国林立,很多小国都听过大唐王朝的强大,故而派使臣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但没想到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这阿罗那顺篡位也就算了,还派兵抢劫王玄策使团。王玄策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逃脱,但心中气啊。



于是王玄策一路跑到了吐蕃,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骑兵,十分轻松的就把中天竺国给灭了,一举震惊了整个天竺;回国后,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但唐太宗认为王玄策的功绩不算什么,只给王玄策封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

明朝:郑和



郑和本姓马,名叫马三宝,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后被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历史上关于朱棣为何派郑和下西洋的猜测有很多,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反正在公元1405年的时候,朱棣派他最信任的太监郑和率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强大的海军下海了。

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但总也有不听话的,比如锡兰山国,这锡兰山国王亲率五万士兵准备一举歼灭郑和的舰队,结果被郑和率两千精锐偷袭王城,而后舰队和郑和部的前后夹击锡兰山国王的军队,五万大军全灭……



锡兰山国被灭之后,国王及家属还有一些大臣被郑和俘虏回国,结果很搞笑。朱棣觉得锡兰山国王不是恶人,只是太傻了,不知道明朝的强大才失了智,所谓不知者无罪嘛,就把他们给放了,并命令礼部为锡兰山国新选了国王,并建立了新王朝。几千里外灭了个国,然后又放了国王,再给他们选新国王,全程几乎无阻力,明朝的强大,不言而喻。

清朝: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可能很多人会问,不是说外交官吗?这李鸿章不是外交官吧?



其实不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只要李鸿章来谈判,其他的人来一概不谈。后世关于李鸿章谈判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有很多,就不过多评价了,反正在李鸿章死了数十年后,他的坟被刨,穿着黄马褂的遗体原本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至尸骨无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5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