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后代却被曹丕灭了

以史为鉴 2023-06-19 13:06:40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后代却被曹丕灭了

在历史长河中,王粲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七哀诗·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这首诗是王粲所作,它的创作背景,是王粲常常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此诗就是写边地荒寒、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作。这样一位“军旅诗人”,最终他也倒在在军旅之中。而让王粲去世的罪魁祸首,正是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毕其一生,王粲在艺术上注重锻字炼字,风格清丽,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后人将他和曹植相比,合称“曹王”。

在历史上,这位东汉末年举足轻重的文学家,他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王粲去世前有两个儿子,但却在建安二十三年被曹丕双双杀害,以致于王粲无后。王粲的“发家史”是什么样的,他的后代为何面临如此结局?今天的文章,带您一探究竟。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王粲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官至东汉三公。王粲的父亲是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当时考虑到王谦是三公之后,想要和他产生政治婚姻。但王谦因为种种原因拒绝了和何进家族联姻,后来王谦因病辞职,在家中去世。

王粲与蔡邕

不久后,董卓进京祸乱朝纲,废掉少帝挟持献帝西迁,王粲也在跟随献帝西迁的大部队中。在迁徙的过程中蔡邕无意间发现了王粲这块奇才,我们都知道,蔡邕当时才学显著,在朝中地位很高,他的家门口都能堆满拜访他的宾客的马车,他的家中更是宾客满席。在蔡邕认识王粲后,有一次蔡邕在家和宾客聊天,听说王粲在门外等候,蔡邕高兴地甚至不顾穿反鞋子赶紧迎接王粲。

王粲入席后,因其年龄不大又受到蔡邕如此重视,在座之人无不震惊。蔡邕指出,王粲是王公(王畅)的孙子,他天赋异禀,自己也不如他有才。我要把我的藏书和文章,全部交付给他。

此事后,王粲立刻名声大噪。

依附刘表

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司徒府征辟,甚至天子曾封他为黄门侍郎。在当时的环境下,因长安纷乱,王粲并没有就职,而是选择离开京城往南依附刘表。我们都知道,刘表入主荆州后不久,就恩威并著,招诱有方。还开经立学,爱民养士,可谓学者的天堂。王粲前去投靠刘表,是一个正常的人口流动行为。

当刘表见到王粲后,居然有些以貌取人,因为看似王粲的体貌不嘉且看似体弱,刘表并不是非常注重王粲。刘表去世后刘琮继位,在曹操大兵压境之时,王粲主动劝说刘琮投降曹操。最终刘琮在重压之下,投降了曹操,荆州部分地区落入曹操之手。而刘表刘琮麾下的一众官员,也被曹操收编。

制度决策者

王粲投降曹操后,马上就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有一次曹操张罗酒席,王粲端着酒发表贺词。

王粲表示,当年袁绍在河北起家,仗着人数多想要吞并天下。但袁绍不能任用贤良,因此贤人都离他而去。刘表占据荆楚,隔岸观火,以为可以相仿周文王能够慢慢压倒商朝。其实来到荆州避难的人,都是天下的豪杰。刘表不会任用他们,因此在危急之时没有人愿意辅佐刘表。

王粲指出,曹公您平定冀州,立刻下车体恤士兵,招揽人才,凭借他们争霸天下。在平定荆州后,您能够招纳贤才并敬重有加,这使天下归心,人人都想投靠到您的帐下。现如今您正可谓文武并用,英雄也都愿意为您尽力。

没过多久,王粲被升为军师祭酒(原文为军谋祭酒,乃陈寿为避讳于司马师,避讳具体规矩可参考《史讳举例》)。曹操称公之后建立魏国,王粲被封为侍中。因王粲博闻强识,对答如流,尤为被曹操看好。话说当时汉末制度礼仪废弛很久,在魏国范围内,曹操致力于兴建制度试点,而魏国制度的谋划者,就有王粲。

另外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根据晋朝人所作的《挚虞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之时因为天下大乱,顶级玉佩的样子和制作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在魏国开国后,因王粲认得旧玉佩的样子,他开始主持为贵族设计标准的玉佩,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王粲也进行了细微改动,形成“新版玉佩”。晋朝时贵族的玉佩,仍然延续着王粲所设计的版本,一直到隋唐时期,也可以轻易找到王粲设计的玉佩形状。

王粲的特异能力

早些年间,王粲曾经和别人一起出行,二人看到路边有一个碑,同行人就问王粲能否背下来,王粲随即背诵上面的所有碑文,甚至一字不差,让同行者极为震惊。

还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有人不小心毁掉了棋局,王粲表示自己可以“复盘”。当时下棋的人都不信,有个人甚至用布将这个棋盘全部遮盖起来让王粲在新棋盘上全部“复盘”。王粲复盘后,一个棋子都没有放错。

王粲擅于算数,擅长写文。在写文过程中,王粲一气呵成甚至不用二次斟酌改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王粲的文章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有的人要求现场也根据王粲的文章重新书写一篇新的文章,但无论如何斟酌,都没有王粲写得好。

根据《典略》记载,王粲知识渊博且善于辩论应对。当时钟繇王朗等人虽然在魏国官高爵显,有时朝廷奏议大事,他二人也需要停笔思考或难以应答。

生荣死哀

王粲一生著作诗、赋、论、议共六十篇。然而这样一个文学成就极高的人,却没有逃过上天的嫉妒。作为军旅诗人,王粲常年跟随曹操出征。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南征东吴,按理说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军事行动,却让曹操永远地失去了一个大臣,让曹丕曹植失去诗文好友。

建安二十二年,一场大型瘟疫降临在中华大地上。建安七子最后剩的五位全部因为瘟疫去世,而王粲就在其中。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在曹操与孙权激战撤兵后回城的路上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另外,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在曹操此次军事行动中因病去世。

曹丕曹植听闻王粲的死讯后,非常悲痛。曹丕则亲自为王粲送葬。曹丕亲自率领文人们为王粲送葬,在这个过程中,曹丕表示王粲平时喜欢听驴叫,让我们一起学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所有人都用学驴叫的方式为王粲送最后一程。之后,曹植为王粲撰写诔文寄托哀思。

王粲有两个儿子,可惜史书中没有留下他二人的姓名。在建安二十三年的魏讽叛乱中,因王粲的两个儿子参与了魏讽的行为,被连坐诛杀,至此王粲无后。有学者曾经指出,魏讽的叛乱是原荆州势力的一次暗涌。也有人表示魏讽叛乱就是曹丕找个借口有意为之,与荆州派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记载,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到王粲的孩子被曹丕“依法”杀害,感叹道:“如果我在(邺城),不会让王粲无后。”

曹丕和曹植都喜爱文学,曹丕曹植虽然是政敌,但二人和王粲的关系都分别很好。王粲交友甚广,与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感情深厚。至今,在安徽亳州曹操运兵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建安文学的展厅中有一组雕像,就是曹操与“建安六子(无孔融)”在一起的样子。

建安七子的具体资料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编辑本段]【简介】 孔融(153-208) 孔融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编辑本段]【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编辑本段]【其他】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5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