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汤和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朱元璋南京称帝后,便开始封赏所有的开国功臣,除了赐予了大量的财物以外,朱元璋更是特制了数十块免死金牌,发放给有功之臣。朱元璋又与群臣约定,不管他们的子孙后代犯了多大的罪,依靠免死金牌就能免去罪孽。可没想到本该免死的宝物,却最终成了加速他们死亡的毒药。各大功勋,功臣的子女家人,依靠免死金牌在南京城中为非作歹。朱元璋心中对这些人极其不满,又担心他们会危害自己的大明江山,于是通过建立“拱卫司”对朝中大臣进行监视,从而找到许多借口将一大批功臣除去,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包括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等。
开国功臣都被杀的差不多了,除了汤和。汤和,与朱元璋一样出生在如今的安徽凤阳,两人自小就好友,童年一起在田野耕地放牛。在两人青年时,汤和先参与了红兴军,因为作战勇猛被封为千户。汤和发达后,也没忘记拉兄弟老朱一把。汤和一封信写给在破庙里苟且偷生的朱元璋,成功劝说朱元璋投奔了红兴军。朱元璋指挥军队有方,屡屡大捷,被升为将领。而汤和在朱元璋攻城略地时,一直甘愿听从他的安排,帮助朱元璋成功攻下许多城池,于是汤和便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第一个交出军权,借口说自己年老无力,想告老还乡。朱元璋看到汤和那么识趣,高兴地一挥手应允了,还在凤阳老家为汤和建了豪华的宅院,并赐予了大量的财物让他衣锦还乡。
汤和心里知道,虽然表面上朱元璋对他放心了,实际上对他的监视无处不在。汤和在回家后,终日花天酒地,沉迷酒色之中。他有上百个妻妾,每日就流连在花丛女眷中,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对外他也从不结交官吏乡绅,有人来拜访就闭门不见,装作无欲无求的样子。
汤和在晚年时得了重病,为防止家里人多口杂说闲话,他遣散了家中的妻妾,独自在家养病。后来汤和的病越来越严重,朱元璋得知后,传他进京。朱元璋拉着汤和的手,回忆年轻往事以及家乡父老,汤和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磕头谢恩。最后,汤和病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岁。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汤和的人生哲学,是急流勇退,这也使得他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少有能安享晚年的人。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学习汤和的人生哲学,从而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事务。
汤和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激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它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认帐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他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其它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徐达的死~~~~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不过也有人认为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明朝开国功勋都有谁善终了 大概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 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郭英其实罪行也不轻,私养家奴150多人,还擅自杀害其中5人。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明朝的开国名将为何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元勋,在各个朝代,一般没有好下场,除非遇到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
为什么明代开国元勋中只有汤和得以善终,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一死呢? 我认为包括以下两点:
一、因为朱元璋多疑
朱元璋的多疑是他本性决定的。他是由农民一步步起来的,由农民一步步走到皇帝这个位置的,历史上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刘邦能够知人善用,而朱元璋在生性多疑方面尤甚。这导致了开国以后,那些立过赫赫战功的开国将领,不是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被流放,被毒死的被毒死。
二、这跟汤和所作所为也是分不开的
汤和生性谦敏,懂得见素抱朴。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一步步由普通草民逐步到陪朱元璋收复天下,最后终得善终的过程,就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智慧了。查证史料,我们发现当年介绍朱元璋加入义军的正是汤和,可以看得出他在识人方面独具眼光;而在陪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能够忠心耿耿,这在每个领导人眼里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而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汤和能够不像兰玉那样居高自傲,而是激流勇进,自动交出兵权,这也让朱元璋放下心来,认为汤河是一个没有异心的人。汤河的所要所为,让他活到了70岁,成为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得以善终的开国元勋。
历史上有哪些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年间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宋朝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得以善终的,不得善终的有文种、白起、韩信、徐达等。
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知进退,所以能得善终,而韩信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萧何是最早投靠刘邦的一批人,当时萧何是沛县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一路走来辅佐刘邦登基称帝,他居功甚伟。
但是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萧何产生了怀疑,他担心百姓心中只有萧何而无他刘邦,但是萧何知道刘邦的心思之后就故意抹黑自己,降低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而成功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而他也得以善终。
张良同样是这样,刘邦登基称帝时就对张良说让他自择三万户,但是张良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就不长了,于是主动辞掉了三万户,选择了当初和刘邦相遇的沛县,以示自己永不忘当初的情谊,刘邦看大张良如此知趣也就放了他一马。
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不杀开国大臣的佼佼者,二人心胸宽广,不怕这个开国功臣们功高震主影响自己的统治,他们在登基后反而对这些将领重用,做到了同甘苦共富贵,他们的格局胸怀比之刘邦高了不止一筹,能再两位圣君手底下做事也是人生之幸
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明朝开国功臣是谁 (汤和)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明朝开国功臣。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有善终的很少,他们为什么可以得到好结局? 从朱元璋手上活下来的,据笔者所知就只有常遇春了。常遇春也是明朝的有功之臣,按理说,朱元璋一定会对他有所防备,但是常遇春为什么会得到善终呢?接下来班子和就为大家简单说明一下。
首先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一个以谋略持重著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朱元璋很会用将,以徐达为正,常遇春为副,用其所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也特别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也善于处理同主子的关系。1365年二月,当常遇春率军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县班师之后,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他说,这是“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貌似宽厚心实险狠的朱元璋自然最爱听这样的话了。 常遇春忠于朱元璋,大有功于朱元璋。四十岁暴卒于军中,功成名就,是朱元璋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者。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最后都不能善终? 我觉得是因为皇上害怕他们反戈一战。开国功臣的官职一般都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常年跟谁皇帝南征北伐,自己的实力肯定会不小。像历史上的刘邦与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他在刘邦建立政权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后来与项羽对抗也是出了不少力。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刘邦对他反复猜忌,因为刘邦自己是没多少能力的,能获得成功主要是考一些兄弟伙的帮忙,所以这帮兄弟越强他就越不能睡的安稳,开国功臣也只是虚职,慢慢的就会找各种理由把他们杀了。历史上不杀功臣的也就刘秀算一个了,刘秀建立国家的时候对开国功臣的待遇非常好,不过这也是因为刘秀自己的本事比他们强,他们都存在对自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功高盖主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忌讳,身为一个臣子获得太多的功不就在向皇帝暗示自己非常强,你很弱的意思吗,一旦皇帝觉得你的功劳太大,百姓对自己可能都没有臣子的威信高,那么皇帝就会找一万种理由来将你灭口,因为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应有的高度。
我觉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皇帝为了下一代考虑,因为开国功臣毕竟也是受太多人爱戴的,倘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压不住他们那么皇室的血脉将会就此而断,这对于皇帝来说是很悲催的事,跟着自己打下江山的人在自己死后夺走了自己的江山,这传出去也是贻笑万年的事,所以开国功臣到最后都没啥好下场。
明朝(326)功勋(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