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文帝刘恒到底有多幸运,白捡一个皇帝之位

众妙之门 2023-06-19 12:31:04

汉文帝刘恒到底有多幸运,白捡一个皇帝之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文帝刘恒,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两千多年的帝制史诞生许许多多的皇帝,若是将这些皇帝放在一起做一个幸运排行榜,汉文帝刘恒大约榜上有名。

汉文帝之母薄姬不受其父汉高祖刘邦的宠爱,地位低下,刘恒非嫡非长,在继位问题上无任何优势。他能继位主要缘于功臣派与皇族派共同诛吕之后,需要立一个新皇帝。而在诛吕过程中毫无作为的刘恒,却在此时被功臣派拥立为帝。

可以说,万众瞩目的帝位,是刘恒平白捡来的。

刘恒既不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数年,吃尽苦头才得到帝位。刘恒生来是皇子,不必这么苦尽甘来,也没有经历夺储争斗,帝制史上皇子们争夺帝位几乎是常态。刘恒之前就有赵王刘如意和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争,其激烈程度甚至令彪悍的吕后都惊慌,跪地感谢支持刘盈的大臣。

而刘恒,他没有经历任何斗争,他一个庶出不得宠无作为的皇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登上帝位,他是不是非常幸运呢?

那么,为何刘恒如此幸运?

我们还得从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后说起。吕后,原名吕雉,她本是吕公的女儿,因父亲见刘邦气度不凡,日后必定大富大贵,便被嫁给了刘邦,当时,吕雉刚刚二十岁,而刘邦则大他十五岁,且早已生下一子。

嫁给刘邦后,吕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刘邦则依旧整日游手好闲。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刘邦也赶去起事,留下吕雉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刘邦当上汉王后,很快便与项羽开战,吕雉一度被项羽抓住当作人质。汉朝建立后,刘邦先是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但不久又因宠爱新欢戚夫人而打算改立,不过始终没有成功。

刘邦去世后,吕后把持朝政,她对刘邦的其他妃子、儿子都展开了残忍的报复。为了报丈夫被夺走之仇,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将原本貌美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将她与刘邦所生的儿子如意毒杀。

不只是戚夫人,据《史记》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 "而高祖後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也就是说,凡是得到刘邦宠爱的妃子,都被吕后幽禁在宫中,只有那些不得宠的女子才幸免于难。不必多说,刘邦后宫里这些被幽禁的妃子,最后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郁郁而终。

在这场浩劫中,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幸免于难,她本是秦末诸侯魏豹的姬妾,后来魏豹被刘邦击败俘虏,她便被送到宫中的织布工坊。一次,刘邦偶然瞧见薄姬,觉得她很有姿色,便将其召入后宫,不过皇帝毕竟日理万机,所以薄姬很少被临幸。汉高祖五年(前202),薄姬为刘邦生下一子刘恒,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驻守在晋阳。

史书记载,吕后对宫中进行清理时,"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很少被宠幸成为了此时薄姬的幸运,她得以前往儿子的封地,享受安宁的生活。

刘邦的儿子中,见于史册的一共有八位。其中,次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刘邦死后他便即位为帝,是为汉惠帝。三子刘如意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被毒杀,五子刘恢自尽,六子刘友受王后诬陷说他想谋反,于是被吕后幽禁,断绝食物而死,八子刘建死后,被吕后绝后,废除封国。

早在吕后时期,刘恒就表现出他的睿智,吕后曾想封刘恒为赵王,而此前的刘如意,刘恢,刘友均为赵王,若是刘恒也当赵王,估计下场好不了多少,刘恒以为吕后守封地为由拒迁封地拒当赵王,逃过一劫,所以说,成功者也有其必然因素。

在朝中,吕后先是立其子刘盈为帝,自己则实际掌权,刘盈去世后,她又立自己的孙子刘恭为帝,原本,汉惠帝的皇后无子,吕后便将惠帝与宫人的孩子谎称是皇后所生,而将孩子的生母处死。刘恭得知此事后,声称长大后会作乱报复,于是吕雉将他废掉,另立其弟刘义为帝,并将他改名刘弘。

吕后的做法令朝臣们十分不满,于是她死后,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连通陈平、周勃等大臣发起动乱,将吕家势力从朝中清除,并将刘弘废黜,准备改立新帝。经过一番考虑,大臣们选择刘恒作为新君,并拥立他为帝。

代王刘恒在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灭吕的时候没有一点表现,真正在灭诸吕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是齐王刘襄,那么,为什么功臣派拥立新君时却放弃立大功的皇子,转而支持丝毫没有表现的代王刘恒呢?原因在于,大臣们不喜欢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若是皇帝无能,权臣便可把持朝政,像刘襄立了大功,已有威望,肯定不受控制,代王低调,无作为,估计容易操控,故而,功臣们选择无作为的代王。然而刘恒并不是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在他称帝以后打击权臣,巩固皇权。这大约也是周勃等大臣万万没想到的。

汉文帝刘恒有多高明?我想做的事,得让你们求着我做

我想做的事,让你们替我说出来,求着我做。这是刘恒高明的地方。

我们知道,汉文帝刘恒的皇帝宝座,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碰中了他。

吕后一死,姓刘的刺儿头刘襄,刘章,刘兴居和刘邦的开国大臣们,联手铲除了姓吕的。让谁当这个皇帝,大臣们开始分析:少帝、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都不是惠帝的亲儿子,是吕后给他抱养的,因此不合格。铲除诸吕功劳最大的刘襄,是刘邦的长孙,按说有资格,但他有个恶人舅舅,如果他当皇帝,又怕出现第二个吕后。也不行。刘邦的儿子就剩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了。刘恒比刘长年长,拥立长子名正言顺,这一点行。刘恒以仁爱孝顺闻名天下,声望好,这一点也行。刘恒母亲薄姬的娘家人恭谨训良,不可能出现吕后的下场,这点也行。怎么分析刘恒都是合适的人选。于是大臣们迎立代王刘恒。

刘恒从小到大都被边缘化,冷不丁的天上掉馅饼,让他难以置信。从来没有幸运过,因此以为是陷阱。

但这么好的事,又不死心,于是和手下人商量。手下人也分成去与不去两派。他又去问他母亲,母亲也拿不定主意,让他去占卜,结果是大吉。于是他带着6个人到长安去。快到的时候,还是犯嘀咕,又停下来,派宋昌去打探。刚到渭桥,就有人迎接。宋冒返回报告刘恒,刘恒放心地来到渭桥,群臣迎接称臣。

刘恒就是来当皇帝的,但他没有急于表现,礼貌地还礼后,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周勃要借一步说话,宋昌说,要说公事,就公开说;要说私事,大王不受理私事。周勃于是献上玉玺,刘恒还是没接,说,到了代王府再说吧。

到了代王府,群臣还是那一套。刘恒谦虚地说,这是大事,我不敢当。他越推辞,群臣越觉得没看错人。他再三推辞,群臣再三请求,最后刘恒说,既然你们认为没人比我合适,那我就不推辞了。

你看,刘恒这皇帝当的,别人都是争着抢着当皇帝。他没争没抢,还是人家求他着当。

有了皇帝,接下来就该立太子啦。

有人进言立太子的事,人家刘恒说,我还没为天下做贡献呢,就立太子,一是我没法向天下人交代,二是显得我无德,还是放一放再说吧。大臣说,立太子正是为天下安定着想。刘恒又说,楚王,吴王,淮南王,都挺有才的,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才是天下人的福分。不选他们,而立太子,人们会认为我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为天下百姓着想。于是大臣们又摆事实,又讲道理,苦口婆心地一通劝,刘恒这才同意立自己的长子刘启为太子。

你看,立太子,也是大臣们求着才立的。

刘恒不想当皇帝吗?当然想!刘恒不想立太子吗?当然想!但刘恒想做的事,总能让别人替他说出来,这才是高明!

汉文帝刘恒是如何从一个王爷变成皇帝的?他真的适合做一个皇帝吗?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儿子,然而最终代替他登上皇位的确实一直不受宠爱的刘恒,也是刘邦并不看重的孩子,刘恒能够成为皇帝完全是一场意外,不过刘恒此人小心谨慎为人宽厚仁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仁帝,并且他当政时期兢兢业业,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汉文帝刘恒的出身

刘恒是刘邦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威豹的小妾,刘邦打败威豹后将他所有女人都抓了起来,刘邦巡视这些女人时看到了长相出众的薄姬,于是连同其他长相漂亮的女人都安排进了自己的后宫,薄姬被宠幸了一次就怀上了孩子,刘邦儿子有很多也就没当回事加上薄姬原本也不受宠爱在生下刘恒后渐渐被遗忘,米子在宫中地位很低日子也相当艰难,也养成了刘恒谨小慎微的性格。

刘恒登基称帝的原因

汉高祖十一年八岁的刘恒被刘邦派去做代王,十五年的时间将封地经营的安康太平,远离朝堂的刘恒也躲过一劫。刘惠去世后吕后掌权对刘邦的其他儿子大开杀戒,刘邦的八个儿子仅剩一个远在代地的刘恒,吕后去世整个皇室仅剩刘恒一人留有皇家血脉,于是使者前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就这样刘恒登基称帝。

刘恒是一个好皇帝

刘恒经营封地十五年一派祥和,因此有了宽厚仁慈的好名声,使者来的时候担心这是一个阴谋在经过多次打探后才放心进京,登基后的刘恒被称为汉文帝,刚接手的西汉国家财力不足百姓生活艰难无比,因着有了经营管理代地的经验,加上他原本就是仁慈宽厚的性格,经过一系列改善措施后整个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很大进步,百姓的生活也比过去富裕了,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无论是百姓还是后世历史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我想了解关于刘恒的整个历史过程,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4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幸运皇子终即位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七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软硬兼施,巩固权势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寻找失散的亲人
执政
巩固皇权 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有司衙门分别诛杀少后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
封赏功臣、宗室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刘恒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镇压诸侯王叛乱 由于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然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文帝即位后就开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只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的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治世
在“安民”方针指导下,归纳起来,文帝采取的措施有: 减省租赋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减轻徭役 文帝“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令列侯归国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长安,远离所属食邑,造成“吏卒给输费苦”,给人民增加了一项新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诏令列侯回归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诏令特许的,要将太子送归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弛山泽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废除过关用传制度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符信(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从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号称“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错向文帝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是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躬修节俭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边疆政策
汉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肉刑,改革刑制。
今天,我们正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固然,面临的背景和达至的目标以及采用的办法,与汉文帝大相径庭。即面对的是资源问题,而不是物力、财力匮乏的问题;建设的目标是循环经济而不是自足经济;采用的是战略规划与法治并行,而不是树个人榜样的办法。但至少有两点可以效仿:一是节俭的社会风气应该大力提倡;二是民风的改变,首先应从党风、官风抓起,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妨学学汉文帝。(雷海燕)

历史上最幸运的人是谁

在中国能成为皇帝,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494位皇帝,在这数百位“天选之人”中,谁是那个最幸运的人呢?

这项桂冠恐怕非汉文帝刘恒莫属。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的一生几乎是把能赶上的好事都赶上了,而霉运却完全与他无关。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只是汉宫织布工房中的一个小宫女,后来虽被纳入到刘邦的后宫中,却被刘邦忘得一干二净。

一次偶然事件让薄姬得到刘邦的临幸,结果仅仅这一次同房,就让薄姬怀了身孕,并生下了皇子刘恒。

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册封为代王。

一年后,刘邦去世后,朝政大权都落到吕后手中。

吕后心狠手辣,恨不得要将刘邦生前的妃子和她们所生的皇子全部置之死地。

但薄姬和刘恒却因一直不受刘邦重视,反而让吕后觉得这对母子人畜无害,于是将放他们到自己的封国去就藩了。

刘恒在藩国生活了十五年时间。

在此期间,吕氏家族把持朝政,权倾天下,并不断迫害刘氏皇族成员。

但这一切和刘恒没什么关系,他只是在自己的封地做他的平安王爷,哪管外界洪水滔天。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

早已对吕氏家族心怀不满的齐王刘襄(刘邦长孙)率先发难,举兵向长安进发,讨伐吕氏家族成员。

没等齐王的军队杀到长安。

开国元老陈平、周勃,以及朱虚侯刘章(刘襄二弟)等人就在京城成功诛灭了吕氏集团。

可是,在这决定王朝命运的时刻,没有在诛灭吕氏势力中出过半分力的代王刘恒却意外被大家选中了。

原来,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在经过商议后认为,齐王刘襄母亲家族的势力强大,刘襄的舅舅驷钧更是以暴戾出名。

如果拥立刘襄为帝,万一又成了第二个吕氏家族,那就悔之晚矣。

相比之下,代王刘恒没多少势力,对大臣们而言,这样的皇帝似乎更容易受他们摆布。

于是,刘恒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新任皇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从出生到成为代王,再成为皇帝,好运气似乎一直相伴他的左右。

别人拼尽全力,结果却是让他赢得毫不费力。

不过,虽然有幸运加持,但若没有能力去驾驭,那也只是枉然。

汉文帝却偏偏具备了一位优秀帝王应当拥有的品质。

他在即位后,仍然严于律己,生活方面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又延续西汉之前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处境。

此外,他还宣布废除一些残酷的肉刑,以仁政感化天下。

经过二十多年治理,西汉进入了一个祥和稳定的阶段。

历史上将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执政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第一个盛世。

汉文帝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4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