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东晋和南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东晋和南宋都是我国历史上汉人政权最屈辱的时候之一,这两个政权的前身都曾经统治过北方,然而都被外族所灭。东晋和南宋也因此退出中原,转而在南方建立了偏安的政权。这两个王朝最终都没有能够恢复中原,那么东晋和南宋谁最没骨气呢?
说起西晋大家都对它没什么好印象。首先,西晋时司马炎通过篡位的方式从曹魏手中夺取的江山,得国不正。后来司马炎灭吴,结束了分裂割据的三国时代,使得华夏大地又归于统一。然而,好景不长,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即位了。晋惠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他宠信又丑又恶毒的皇后贾南风,使得朝纲败坏,最终引发了“八王之变”。
长期的战乱使得中原的国力损耗殆尽,让北方的草原民族有了可乘之机,匈奴,鲜卑等草原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原百姓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晋却无力反抗,最终被外族所灭。这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使得中原第一次沦于外族之手,司马皇族注定遗臭万年。
西晋灭亡后,司马皇族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衣冠南渡,偏安一方,苟延残喘了103年才灭亡了。
而南宋的前身北宋也是占据北方和南方的政权,虽然不是西晋这样的大一统王朝,但也算是基本统一了全国。但是,从北宋建立伊始,宋朝的军事实力就处于历代中原王朝的最低值。宋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造反,重文轻武,极力削弱武将的影响力,加上宋朝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屏障,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族的时候始终处于弱势,北宋,南宋无不如是。
宋徽宗在北方的金人崛起时,采取了错误的外交策略,联金灭辽,最终使得辽国迅速灭亡。然而,北宋的愚蠢行为使得宋朝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辽国更可怕的敌人。金国在灭了辽之后,立即南下攻打大宋。虚弱的宋朝很快就被金人所灭,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宣告灭亡。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在商丘继位,建立了南宋王朝。但是,南宋军队在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带领下,屡败金军,岳飞甚至打到了汴京城脚下,眼看胜利在望之时,昏庸的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诏了回来,北伐大计功亏一篑。不久,宋朝就和金人达成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宋朝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金人,更屈辱的是,宋朝还要向金人称臣。后来,宋朝虽然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宋朝也最终被蒙古人所灭。
因此后人将东晋和南宋相提并论,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
东晋与南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风骨,偏安却不苟全,从东晋建立到刘裕篡权的一百多年里,东晋先后发动了八次大规模的北伐,饮马黄河,威震北虏,五次收复中原故都接连大败前赵,后赵,前秦,前燕,消灭成汉,后秦,南燕,兵威之盛,远超两宋。英杰猛将之多,冠绝南朝。
比如祖逖,数年时间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百姓群起响应,强如石勒也不敢正瀛其锋,只好主动求和,为其母修墓示好。祖逖部将叛晋归赵,石勒不敢收留,下令斩杀,将头颅送于祖逖,以示求和之意。还有刘琨北方失陷后坚守晋阳,在鲜卑,匈奴,羯赵之间纵横捭阖,扼守河朔之地,匈奴皇帝刘渊也只能徒呼奈何。
比如桓温挥师西进,一举消灭成汉,收复益州,三次北伐收复洛阳,兵围长安,邺城,打的前秦几乎亡国,太子阵亡,皇弟苻雄也死于乱军之中。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胜利果实也不持久,但沉重打击了北方草原民族政权,使他们不敢轻易南侵。还有北府名将刘牢之,在淝水之战时率兵五千夜袭洛涧,全歼五万前秦骑兵,斩首万余,此战打得前秦闻风丧胆,才有了后来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百万前秦军被谢玄八万晋军打得溃不成军。
后来,刘裕执政,东晋的疆域达到鼎盛时期。刘裕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消灭了后秦,南燕,收复长安,洛阳,疆域从淮河以南推进到黄河以南,天下七分得其四。北方游牧民族无不胆寒,正因为东晋兵锋之盛,终东晋一朝,北方胡人不敢南侵,反倒是东晋屡屡以数万孤军北伐,直捣黄河。
东晋虽然偏安江南,却是北方政权争相逢迎的天下正朔。残暴如石虎,也只敢称“大赵天王”,临死前三个月才敢称帝。苻坚平燕灭蜀,并代吞凉,统一北方,至死才敢称“大秦天王”,淝水之战后更是直接献出玉玺向东晋称臣。东晋立国百余年,虽偏安江南,却从未像南宋那样对外族俯首称臣,连皇帝都需要人家的册封,真是丢尽了汉族的脸。
祖逖,刘琨,谢安,谢玄,桓温,刘裕等人致力于北伐,为华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点血脉,而南宋虽然后来,和蒙古联手灭了金朝,雪了靖康之耻,但却是自己更快的走向了灭亡,最终被蒙古人所灭,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全部沦于异族之手,华夏文明差点断绝,可见东晋比南宋更有骨气。
谢翱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谢翱在南宋亡后凭吊杭州故宫废址时,写了这两首七绝,抒发他的故国之思。
托物寄慨,触景兴悲,是这类诗作常用的手法。例如唐李益的《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崔橹的《华清宫四首》之二: “障掩金鸡蓄祸机,翠环西拂蜀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借落花、归燕来吊古伤今或哀时悯乱。谢翱这两首诗的第一首与此同一机杼,但作为遗民,对故国宫苑的凭吊,其感情的沉痛、凄楚,则更非李益、崔橹可比。一、二句写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钺持戟而守卫的宫阍,如今一片死寂,阒不见人;在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但见台荒殿冷,落花满地。通过这寥寥数字的景物描写,仿佛看到诗人吞声潜行、凄凉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那浓重的感伤情绪。这两句诗里的“禾黍”、“黯销魂”,都有来历: “禾黍”,有两个出处:一是《诗·王风·黍离》,诗序说,东周的大夫出行至旧都镐京时,看到“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因而作《黍离》这首诗;一是《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路过殷墟,看见商朝故宫毁坏,“生禾黍”,十分感伤,因作《麦秀》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谢翱在篇首着以“禾黍”二字,就是以箕子之吊殷商、周大夫之悯宗周,来暗寓自己对南宋国都沦亡、宫殿荒废的深沉感叹,不但用典贴切,而且一起就点了题。至于当时杭州故宫的废址是否也种上了庄稼,“彼黍离离”、“麦秀渐渐”,却不是主要的,不必求之过实。“黯销魂”,出于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中亦颇有深意。杜甫在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有“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句,但他还抱有“五陵佳气无时无”的信念,坚信长安还能被官军收复,而谢翱凭吊故宫,却抱着亡国之恨,是真正的死别吞声之哭。因此,用了《别赋》中“黯然销魂”这一成句,是极其痛切的。
接下来两句: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朝元阁是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因此也都是安史乱后在唐人诗中经常出现的地名。谢翱在这里只是借用来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另一位南宋遗民林景熙《故宫》诗中有两句: “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凝碧池在唐代的东都洛阳,景阳宫则是南朝陈都城金陵的宫名,故章宜竹在注里指出: “先生诗中引用台池宫阙之名,亦不必杭州皆有之,特借以形容故都耳。”这一说明,也适用于谢翱此诗。“不见前头鹦鹉言”,化用唐朱庆馀《宫词》“鹦鹉前头不敢言”句,但意思完全不同:谢翱通过燕子归来,它的伙伴鹦鹉却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如今人去殿空,鹦鹉更是无处寻觅了。这是深入一层描写故宫的寥落和寂静。因见归燕而想到不见鹦鹉,这一突发的感想颇为独特,而妙在将人的感叹与惆怅借燕发出。比之前人诗中的“燕语如伤旧国春”与“不见人归见燕归”等诗句更有力,具有孟郊、李贺诗苦思锤炼的特点。
元兵进入杭州后,南宋故宫许多建筑成为佛寺,多为番僧所居。林景熙《故宫》诗中“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与汪元量《孤山和李鹤田》诗中“林西楼观青红湿,又逊僧官燕梵王”等句,都反映了这一事实。这里第二首诗所写的也是此事。一、二句: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紫云楼也是唐代长安楼阁名,在曲江畔,此指杭州故宫中的楼阁。“燕”,即宴;“流霞”,指美酒;“佛子”,菩萨的通称,亦指僧徒。这两句是说过去南宋君臣宴饮过的皇宫楼阁,如今成了番僧供奉菩萨的庙宇。三、四句“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进一步用富有象征性的景物来表达无限凄凉的兴亡之感: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紫云楼上的筵席终于结束了,夕阳下山,花光雾气,也随之消散,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如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联想到“万年枝”曾多次为宋室帝后所吟写,如徽宗试画院诸生,即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宁宗杨皇后写的《宫词》亦有“秋声轻度万年枝”之句,使人弥增“故国不堪回首”之慨!
“南渡君臣轻社稷”,南宋是偏安的政权,主和派意见常占上风,宫中生活康豫安逸。因此,《过杭州故宫》诗中写到宫中养鹦鹉、“燕流霞”,是含着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直把杭州当汴州”的指责与叹惋的。
综观谢翱这两首诗,其特点是沉痛而含蓄。这与《登西台恸哭记》十分相似。尤其是大量融入唐人诗的语词、意境,借唐喻宋,以长安喻杭州,与《登西台恸哭记》中所写“故人唐宰相鲁公”,以颜真卿喻文天祥,是同样手法。因此,《过杭州故宫》从内容到思想感情,从语言到表现手法,都可以看作是《登西台恸哭记》的伯仲之作,也是南宋遗民诗中重要的篇章。
宋末诗人,当革命之际,一腔悲愤,尽泄于诗……谢翱过杭州故宫诗二首……情真语切,意在言外。(贺贻孙《诗筏》)
龟唐鼻涕宋,是一个形象的说明。宋在建立时充分总结唐朝节度使实力过大危及中央的惨痛教训。建立了重文轻武的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行政模式,减少了地方势力与中央的抗衡,同时是对外实力严重受损,建国后第二代第三个皇帝真宗就受到澶州之盟这样的事情,以后的情形就是对外称臣,每年要交岁银给外族。我认为:宋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对外方面受到制度的影响,不够强大,这是南宋不北伐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北宋灭亡二圣北狩(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压在黑龙江),作为高宗赵构很是矛盾,表面上要北伐,实际上害怕北伐成功丢了皇位,一个是老爸,一个是哥哥,还有他做皇上的份儿;岳飞不明白这方面的道理还豪言壮志:“驾长车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所以被陷害致死,秦桧只是替罪羊。赵构曾写了一首《满江红》把这里边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岳飞收复了河南,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白白送命。耽误了大好时机,后来的北伐就是指挥有误或实力不足等成功几率越来越小。另外,北宋和金联合灭了辽,金后来灭了北宋,南宋联合蒙古灭了金,却养大了蒙古,以致招来了灭顶之灾。
这个王朝指的应该是东晋,因为东晋历史上有多次北伐,名臣猛将的确很多。说起晋朝,大多数人想到应该就是司马家篡位,又不好好治理,所以对司马家的王朝比较抵触,没啥好印象,但单就东晋北伐而言,也的确有很多人才,但是说让北方异族闻风丧胆的,可能是指刘裕,即是东晋的将领,也是东晋的终结者。
一、东晋的特点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当时司马睿实在王导、王敦支持下才能立国。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东晋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但多次北伐,试图收复中原,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太大建树。
东晋与南宋的最大不同,应该就是它虽然偏安江南,却始终想北伐故地,统一河山,从衣冠南渡到刘裕篡权,东晋在一百年时间里发动了八次大规模北伐,饮马黄河,威凌北虏,五次收复中原故都,接连打垮前赵、后赵、前秦、前燕,灭掉成汉、后秦、南燕,兵威之盛,远超两宋,英杰猛将之多,冠绝历代南朝。东晋大力开发江南,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是巨大的。虽然最终没能北伐成功,但涌现出的将领还是非常多的。
二、东晋北伐名将
1、祖逖:数年时间收复黄河以南地区,百姓群起响应,强如石勒也得主动请和,为其母修墓示好。祖逖部将叛晋归赵,石勒下令斩杀,将头颅送于祖逖,以示求和之意。
2、刘琨:北方失陷后坚守晋阳,在鲜卑、匈奴、羯赵之间纵横捭阖,扼守河朔,匈奴皇帝刘渊只能望而兴叹。
3、桓温:挥师西进灭亡成汉,收复益州。三次北伐收复故都洛阳,兵围长安、邺城。北伐虽告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4、刘牢之,淝水之战时率五千北府兵夜袭洛涧,尽歼五万氐族骑兵,斩首万余。此战打得前秦军闻风丧胆,才有了淝水之战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百万大军被谢玄八万晋军打得溃不成军。
5、刘裕执政时达到全盛。刘裕两次北伐,消灭后秦、南燕,收复长安、洛阳,疆域从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北岸,天下七分而有其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无不胆寒。
正因为东晋兵锋之盛, 终东晋一朝,北方胡人不敢南侵,反倒是东晋屡屡以数万孤军北伐,直捣敌国腹心之地。
东晋虽偏安一隅,却是北方政权争相奉迎的天下正朔。东晋立国一百零三年,却从未像南宋那样对异族俯首称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