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卢毓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卢毓是东汉大儒卢植的儿子,提到卢植,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没错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当年刘备去外地求学,曾经和公孙瓒一起,拜时任九江太守的卢植为师。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卢毓和刘备还是师兄弟关系。而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卢毓出生于公元183年,刘备比卢毓大了22岁。
当年刘备出来求学的时候,是公元175年,当时刘备才15岁,而卢毓并没有出生。等到刘备回家卖草鞋的时候,还没有20岁。所以说卢毓和刘备之间是没有见过面的。
就算刘备和卢毓是师兄弟关系,也完全无法影响卢毓在日后的政治判断。卢毓长大以后,给老曹家五代君王干活,司马懿夺取政权后,他又给司马家干活,最终在曹魏位列三公,成为了司空,被封为容城侯。
清廉名臣之后,穷且益坚。
卢植是东汉大儒,也是著名的大清官。所以卢植的家教是很出色的,但是可惜生了三个儿子,前面两个都因为战乱而死,卢植本人死的时候,小儿子卢毓才不过10岁大。
当时天下到处都在闹饥荒,袁绍和公孙瓒又在幽州、冀州之地打得不可开交。卢毓肩负起了照顾全家人的任务。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於世。一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文帝为五官将,召毓署门下贼曹。崔琰举为冀州主簿。---《三国志》
等到曹操拿下了冀州以后,卢毓也算是看到了希望,这才到了朝廷做官,被曹丕任命为冀州主簿。虽说官职不大,但是既可以养家糊口,又能够有晋升的空间,卢毓还是很满足的。
在处理逃兵妻子的事情上,卢毓见解独特,引经据典认为不该杀了这些人的妻子,为此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成为了西曹议令史。
一看就是跟着老曹家混了,这在当时算是比较有前途的。曹操建立魏国以后,卢毓成为了吏部郎,曹丕称帝以后,卢毓更是担任了黄门侍郎。魏明帝曹叡上台以后,卢毓依旧得到重用,成为了他身边的近臣,而且时常提醒魏明帝兼听则明,可见卢毓深得曹叡信任。卢毓本人并不是一个谄媚之臣,他和曹叡之间常常发生争论,曹叡是个明君,他欣慰地认为,多亏有了卢毓,才能让他兼听则明,便将他任命为吏部尚书。魏明帝时期是卢毓人生的巅峰,因为他掌握了选官的权力,就算是司徒这样三公级别的高官,魏明帝都会询问卢毓的意见。卢毓有自己的选官标准,先挑品行,再考虑口才和才能。卢毓的想法很经典,他认为做官就是为了给天下百姓做好事,如果没有好的品德,才能再高也没什么用,反倒有坏处。
卢毓和司马懿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
曹叡死后,卢毓的巅峰时期也就过了。因为后面老曹家的皇帝,要么没什么出息,要么就是傀儡,基本上做不了主。
曹芳上台以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掌权以后,不仅打压司马懿,连卢毓也不能幸免,首先被罢免了选举的权力,随后又被贬为光禄勋。
10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三族被灭。卢毓在这个时候,又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司隶校尉,随后恢复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封高乐亭侯。
司马懿之所以跟卢毓关系好,那是因为他们都被曹爽打压,属于同病相怜。当时卢毓已经是67岁高龄了,谈不上什么政治立场问题。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大梁乡侯。---《三国志》
曹髦做了皇帝以后,卢毓被封为大梁乡侯,司马师平定毋丘俭叛乱的时候,卢毓以73岁高龄的身份处理朝中事务。
可以说司马家对卢毓还是比较信任的,甚至升任他为司空,让卢毓以位列三公的地位安享晚年。
司马家对卢毓不错,他为什么就不能投靠司马家?
卢毓和司马懿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人,司马懿只比卢毓大了4岁。两个人又长期侍奉曹魏王朝的历代君主,所以彼此都十分了解。
卢毓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但是他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正直的人,但是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并不那么明显,因为他手里没有实权。这是司马懿这么多年观察下来的结果。
所以司马懿认为卢毓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尤其是在曹爽贬谪卢毓以后,司马懿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被贬谪的10年里,司马懿和卢毓同病相怜,两人的关系进一步亲密起来。在外人看来,就是两个老家伙互相嘲讽罢了,可是他们不知道,司马懿心里藏着一步大棋。
等到司马懿掌权以后,昔日的好友卢毓自然是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卢毓代表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大家子,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入朝为官了。
所以卢毓没有必要为老曹家死守忠孝,毕竟当时掌权的已经是司马懿了。而且卢毓也没有能力为老曹家争取,毕竟他这辈子没有碰过兵权。
他就是曹魏王朝的一个象征,卢毓去世以后,曹魏王朝也紧跟着灭亡了。当然了如果他能多活几年,看到司马昭弑君杀害曹髦的事情,或许他会奋起怒骂。
总结:刘备和卢毓之间,没有交集。
不少人会有疑问,既然卢毓是卢植的儿子,那么他为什么不去帮助他的师兄刘备呢?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曹操家族代表的,是汉朝正统,大汉的朝廷在北方,卢毓怎么能去跟随刘备四处流浪呢?他的能力是选拔官吏、治理地方,他没有带兵打仗、运筹帷幄的本事。
所以他到了刘备那里,短期内也没什么作用。可是他在曹魏这边就不同了,他可以凭借卢植的名声和自己的才华,得到朝廷的重用,一步步稳步前行。这也是大多数普通读书人最希望走的一条路,即使是乱世之道,也要走出太平的脚印。
最近刚提过卢植之子卢毓,看了看没有关于卢毓的诗词,索性就梳理了些关于卢植的诗词 ,共计 8首 以供诸君赏阅。
《咏史上·卢植》 宋代 陈普
泓泓眸子宿渊亭,不见蛾眉只见经。未似马家亲子婿,终身不踏绛纱庭。
【哪哪都有陈普的咏史诗,卢植师从马融,而马融屋子的布置较为奢侈,马融自己端坐高堂,前面教授门生,中间隔着绛纱帐,帐后设置女乐,弟子们互相传授,少有能登堂入室的。】
《涿州道中·卢植墓》 宋代 朱筠yún
扶风经学授康成,别有卢君得更精。弟子终能蜀国王,先生早与董公争。
周身单帛仍埋骨,遣掾清醪漫辱名。后日纷纷祖勖偃,一官未觉北方荣。
【卢植、郑玄都是当世名士,只是在经学方面郑玄更胜一筹,卢植可能也想不到,当年的同郡门生会有如此发展】
《蒙求》唐代 李瀚
姜维胆斗,卢植音钟。
【只截取了涉及卢植的一句,有兴趣可以去翻翻全篇,蒙求属于儿童们的启蒙读物,在李翰所作的《蒙求》里三国人物出场极多,如诸葛亮、司马懿、管宁、姜维、秦宓等,选中他们也是因为有典故有故事可讲。】
《 有感二首 · 其二 》 唐代 李商隐
丹陛犹敷奏,彤庭歘战争。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作为四府共同举荐的北中郎将,要平定黄巾之乱确实是临危受命,与庞萌的表现截然相反,卢植可没有临阵叛乱这种操作,朝臣们对太平道不是一无所知,但却没料到来势如此凶猛。】
《重九后奉寄章黻fú云昌平八首·其二》 清代 曹家达
军都山隶军都县,卢植当年旧隐栖。正恐关城动秋感,号寒禽鸟一时啼。
【卢植因为顶撞董卓差点被杀,在蔡邕、彭伯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被免去官职,自己回到幽州上谷郡养老,再不问世事。】
《赠曾葬师》元代:郭钰
洙泗水西马鬣封,龙虎山下留侯宫。当时相地果谁在,能使累世疏恩隆。
圣人立参天地功,老庄之说将毋同。后来作者才万一,输金偿璧言非空。
庐陵老仙曾艮峰,拂衣光吐苍精龙。奇观欲凌嵩华上,寓迹多在衡湘中。
卓卓景纯书满腹,昂昂卢植虚如钟。夜语飞觞惊座客,晓行控鹤追仙迹。
恩流黄泉舞白骨,义激窭子撼王公。我今白发飘乱蓬,惜我与君不早逢。
邂逅今日无匆匆,神仙骨相须英雄。薰天富贵非我蒙,再拜何策驱诗穷。
【景纯是郭璞的表字,他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葬经》传世,这也与诗题相关联。而案《后汉书·卢植传》,卢植嗓门很大,声音如钟鸣】
《寿李三洲》明代王渐逵
巾中已见归田日,野服还看入社时。卢植生徒盈越国,武侯勋业重南夷。
襟怀早付三秋菊,韬略犹存一局棋。笑我登堂何所祝,爰歌维岳进深卮。
【汉末名门们弟子成百上千都属于常规操作,当然大多数只是门生,他们刚拜入门下时会登记造册。】
《涿州吊汉昭烈》清代潘德舆
汤桓学伊管,此风邈云汉。师道懈不立,治法日涣散。
堂堂汉昭烈,受教抑气岸。能求诸葛公,由师卢子干。
少若懵大儒,老靡股肱赞。帝王重典学,伊傅理一贯。
光武游学时,经术亦潜玩。孙曹彼何师,颐指气慆慢。
宜以僣窃终,《春秋》书贼乱。
【卢植:想不到,自己也成了弟子的生平点缀】
本来以为是要赞颂卢植的功绩,谁知道......
【 #婴幼儿# 导语】孩子们学习成语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更能从故事中,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5篇。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2.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后常用疑邻盗斧说明,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的情况。
3.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禅林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是才思、才情,尽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4.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位,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荐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玉推举了阮武和孙幽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幽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玉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选拔人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我认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后来,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5.精选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废弃的浅井里,它对东海来的一只鳖夸耀说:“我真的很快乐!想外出的时候,一下子就能跳到井栏上;累了就回到井里,在残破的井壁边休息。我跳进井水中,水刚刚没过我的胳肢窝,托着我的下巴,我蹦啊跳啊,烂泥也只没过我的脚丫。看看周围那些虾蟹啊蝌蚪啊什么的,没有谁能比我快乐。而且这是我的地盘,我跳跳停停,逍遥自在。你到了这里,怎么不进来看看呢?”
鳖的左脚还没有踏进浅井,右膝已经被卡住了。于是,它慢慢地退了回去,告诉青蛙关于海的事情:“即使用千里来计算,也说不出它的广阔;即使用千丈来测量,也算不出它的深度。大禹治水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也没看出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中倒有七年是干旱的,海水也没见减少。大海啊,时间长短对它的容量没有什么影响,旱涝也不能使海水涨落,这是我居住在东海里的快乐!”
青蛙听得惊呆了,觉得若有所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