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匡衡。
凿壁借光的主人翁是一个叫匡衡的人。
匡衡,生卒时间不详,东海郡承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郯城县附近。少年时候的匡衡家境贫困,没钱读书,不过他有个识字的亲戚,在亲戚那里,他学会了识字。稍大后他到别人家当雇佣工。他打工不要工钱,只恳求读他家里的书。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爱学习的青年。
他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因为家里没钱买灯油,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墙壁凿了一个洞,这样就把邻居家的光引了过来。在这个微弱的光下,匡衡开始发奋地苦读。
长期以往,终于学有所成,史载:“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他对《诗经》很擅长。
虽然匡衡学习能力很强,但入仕之途并不顺利。他参加好几次博士弟子课考试,最后才勉强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但并没有得到重用。
到汉元帝的时候,他因为马屁拍的响,很讨汉元帝的欢心,得到赏识,被提拔为郎中,随后又一路升迁,先后担任过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官职。
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原任丞相韦玄成因病去世,深受皇帝赏识、在百官和百姓中名望正隆的匡衡顺势上位,成为代理丞相,并赐封为安东侯。
一时间拜相封侯,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匡衡终于实现了,也不狂他那么刻苦努力了。可是封侯后的匡衡像变了一个人样,不再勤勉工作,廉洁奉公,而是以权谋私,变得贪婪、贪心,飘飘然。
比如汉元帝原本封其土地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史书记载:“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猥举郡计,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
而此时,眼红、妒忌匡衡的朝中大臣也趁机举报,弹劾他。汉元帝听说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当即下令将匡衡贬为庶人,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被遣返回了家乡,可想而知,回到老家是多么难堪!冷嘲热讽自然免不了,后来匡衡又年老生病,最后连看病都看不起,于是病逝了。可伶的匡衡,结局有点凄惨啊!
初心到底是什么?不忘初心又是什么?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上演了这样的故事,可惜现代很多读书而当官的人依然没能走出这个人性和历史的怪圈。为什么?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匡衡家里穷没钱读书,于是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丞相,有着很深的学问。不过在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没钱上学。书院里的先生看他喜欢学习,就把书借给他读。不过家境贫困的匡衡,连蜡烛都用不起,只能借邻居家的光。后来他发奋图强,当上了丞相。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一定要刻苦,这样才能有出息。
1、凿壁借光250字 在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匡衡,他的家里贫困没钱读书,经常去学院偷读。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后,还嘲笑于他。书院先生见他好学,让他在这里拿书去读。不过匡衡没钱用蜡烛,只好在邻居家的墙上的洞口借光读书。不过洞口太小,他只能把洞口扩大。被邻居发现后,迎来了一顿臭骂。还说他小小年纪不学好,偏偏要抢东西。匡衡辩解,说自己没想偷东西,只是想好好读书。邻居在听说之后,决定让他跟自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从此以后,匡衡便有了读书的地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是越来越好。最终成就功名,还当上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刻苦。
2、成语故事的理解 匡衡家里很贫困,可他仍旧想办法去读书,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不影响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刻苦用功,不能偷懒。就算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外在的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自己有心,就一定能成功。
3、正确理解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现在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里的角色,被网友们“刨根问底”。比如说《悯农》的作者、匡衡,到最后都不算是一个好官。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开这一点,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学习好的一面,忽略坏的一面。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小学时候,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凿壁借光,那个凿开自家墙壁,借来邻家烛光,发奋读书的小孩,曾经感动和教育了无数人。
这个小孩叫匡衡,《西京杂记》第二卷记载了这个事情: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简单来说,就是匡衡学习很刻苦,可惜家里太穷,晚上点不起蜡烛,为了能够晚上也读书学习,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发愤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由此,匡衡和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一道,成为珍惜光阴、发奋求学的三个先进典型人物,经常被家长用来教育孩子。
后面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最后的大结局肯定更少有人会想到。
靠着借来的光,匡衡发愤苦读,成了大学者,特别是对《诗经》,理解独特而透彻,是全国第一的专家。
当时曾传有“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就是说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做报告能做到让人心情都变好,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和阐释,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更厉害的是,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很喜欢听他讲《诗经》。
因此,元帝即位后,先后任用匡衡为郎中、博士、给事中,仕途一路向好。
后来,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再次说到元帝的心坎上,匡衡因此陆续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最终官拜丞相,封乐安侯,位极人臣。
在汉朝,凡被封侯者,都要赐予封地。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乐安乡,封地面积3100顷,南边以闽佰为界。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把误把南边的平陵佰当成了闽佰,导致封地面积扩大了400多顷。
是郡图出错,还是当地执行官员丈量失误,或是有意巴结贿赂,不得而知。
就这样一直维持了十多年。直到建始元年(前32年),成帝即位,郡地又划定国界,统计田亩,重新绘制地图,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将此事报告了匡衡。
匡衡这时,可能想到了以前的凿壁借光,想着多出的400顷也是可以借来的光,把持不住私欲,就故意将错就错。
下属会意,责备当地地方官,为何要将丞相的封地无故减少400顷,当地官员畏惧匡衡的权势,只好把400倾又划到了封地里。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个事情最终被司隶校尉等人知晓,于是告到了成帝那里,匡衡以“专地盗土”被贬为庶民,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小时候是先进典型,老了却成了反面教材。匡衡的悲剧,就是因为小小的贪欲,以为什么光都是可以借的。
想想那些落马的官员,何尝不是和匡衡一样。华丽的开场,尽情的挥洒,最后变成恣意的妄为,落得凄惨的下场。
管住贪欲,分清公与私。这就是猜不到结局的匡衡,给我们最大的警示。
凿壁偷光的故事,现代版凿壁偷光小男孩红遍网络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近日,网上曝光了现代版凿壁偷光的故事,一名9岁小男孩因为家境贫困竟然白天要捡垃圾为生,因为家里房屋也被烧了,晚上小男孩只能够借助快餐店的灯光在街上温习功课,实在是太悲天悯人了。
据悉,小男孩来自菲律宾,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母亲还有已经染上重病的弟弟相依为命,因为房子被烧,他们一家人只能够流落街头,大街就是他们的房子,天空就是他的屋顶,肮脏的灼热的水泥街道就是他的床。为了改变命运,他刻苦学习,利用”家“旁边快餐店的灯光夜以继日的读书。
知识:凿壁偷光,成语。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