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的发妻,历史上长孙皇后的情商有多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0:24:04

李世民的发妻,历史上长孙皇后的情商有多高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长孙皇后。

在儒家思想流行的古代封建社会,你可以不工作,可以不识字,但是就是不能不孝。古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只要孝顺,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别的优点,可谓是一孝遮百丑。

不可思议?那就对了。完全孝顺确实很难做到,哪怕是皇帝都不行。李世民就没有完全顺从他的老爹李渊,唐开国后,父子二人经常置气。

不过好在,李世民有一个好妻子——长孙皇后,帮他缓和了父子关系。

大唐初定,李世民不是太子,长孙氏也只是秦王妃。

按照长幼有序,传位嫡长子的传统,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封为太子。

然而,在统一江山的战争中,李世民的功绩远远比李建成耀眼,朝廷很多大臣、将军都比较拥护李世民。

因此,李建成很担心李世民会影响到太子之位,于是就将他视为了眼中钉,时刻准备着除掉他。

对于李建成的想法,李世民又如何不知呢?

可惜,他们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偏心李建成,李世民的性子又直,因此跟父亲经常闹得不愉快。

长孙氏作为李世民的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按道理,她会跟大多数的儿媳妇一样,埋怨公公偏心大伯子,对自己的丈夫不够好。

但是,深明大义的长孙氏没有如此,反而是更加亲近公公李渊了。

她经常到宫里去给唐高祖请安,在中间说一些好话,缓和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父子关系。正是因为她不遗余力地调节,才使得丈夫与公公没有反目。

她仅仅只是因为孝顺吗?不尽然。

她去宫里,除了拜见唐高祖,还有就是跟一些妃嫔们搞好关系,探听情报。

终于,她得知了那天唐高祖会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必然经过玄武门。她将此消息告知丈夫李世民,李世民才得以提前埋伏,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

从此,李世民登上皇位,长孙氏被封为皇后。

看着自己的儿子们自相残杀,被迫让位的李渊常常悲叹。眼见公公如此,长孙皇后经常去软言宽慰,跟之前的孝顺劲儿一个样。她并没有因为政变已经成功,就换了一张脸孔,冷落太上皇。李渊也十分喜欢这个温良贤淑,满怀孝心的儿媳妇。

因此,长孙皇后的孝顺应该是真心的,刚好,她也凭着这份真心化解了李世民和李渊的矛盾。

玄武门政变能够成功,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她不仅孝顺善良,而且兰心蕙质,说话很有艺术性。

长孙皇后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将她赶出家门,她只能寄居在亲戚家里,饱受人情冷暖。

成为皇后的她,不计前嫌,让长孙安业当上了官。

可是长孙安业一直觉得自己之前对不起她,她将来一定会报复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长孙安业造反了。当然,他的造反很容易就被李世民镇压了,即将被处死刑。

长孙皇后虽然也很痛恨哥哥将自己撵走,但是血浓于水,她还是不想这位哥哥死。因此,决定去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情。

如果她只是说可怜可怜,饶他一次吧,李世民断然不会同意,但是,她编了个理由,对李世民说:“长孙安业死有余辜,只是这样一来,大家都以为是我公报私仇,小心眼了。”

李世民一听,就知道她是为了救哥哥,并非为了自己的名声,却偏偏编了这样个理由,真是善良又可爱。就顺着皇后的意思,放了她的哥哥。

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长孙皇后虽然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古代,但是,她的情商却并不比我们现代人低。

还有一次,敢于直谏的魏征惹得李世民不开心。长孙皇后很担心丈夫做出惩罚魏征的事,这样一来,朝廷里面的官员就都不敢上谏了,不利于江山社稷。但是,直接跟皇帝讲这个道理也没用,因为他肯定知道,只不过是正在气头上而已。

为了说服丈夫,长孙皇后自导自演了一场戏。

她穿着华丽的衣服,跪在地上给唐太宗磕头。

太宗大惊,赶忙问她这是做什么。

皇后说:“给你贺喜啊。”

见太宗不解,她又继续说:“古人说,只有君主贤明,大臣才敢直谏。如今魏征敢于犯颜上谏,说明陛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啊,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太宗本来就是贤君,只不过是情绪上头,经过长孙皇后这番闹腾,不好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也能客观看待魏征的谏言了。

后来,魏征为朝廷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

幸好有长孙皇后的极力维护,才让魏征的才华得以发挥。

从以上的几件小事,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品德端正,处事灵活,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高情商。

善良自不必多说,相信每一个读到此文的朋友都是纯良之辈。

长孙皇后的高情商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了,遇到问题不要直接一头撞上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中国历史上堪比武则天智商情商的女人有吗? 难道泱泱华夏千年历史真的没有可以与之相较的女人吗?

辽太后(和武则天同样是山西人)
萧太后(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绰出身于辽代皇族著名四大别部之一的国舅别部,其父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萧思温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的出身是何等的显赫和尊贵了。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953~1009年),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与”,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行皇帝职权。

?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

 ?统和元年(983年)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 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和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 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允许的。她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子。”萧燕燕又秘密派人鸠杀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韩德让忠心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

? 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十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辽军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军(近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一时北宋帝国朝野震动。有的大臣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有的大臣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一再催促下,宋真宗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20万匹,银10万两。

  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野战,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长孙皇后真实历史画像揭晓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让人羡慕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也是李世民最爱的女人。虽然长孙皇后36岁就香消玉殒了,但是对于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让他念念不忘了一辈子。很多人会好奇长孙皇后究竟长什么样?长孙皇后真实历史画像真的有那么美吗?她跟李世民的感情到底有多好?

  长孙皇后画像很漂亮吗

  唐朝长孙皇后,算是古代有名的贤后之一。13岁嫁给李世民,与李世民帝后情深。而通过后世人根据史书资料临摹出的长孙皇后的画像来看,也许她的长相不能算是惊为天人,但是眉眼间的确有母仪天下的姿态。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娶了许多的侍妾,但是长孙皇后不像其他的正室那样,居高临下,欺压她们。反倒是很体谅李世民,待侍妾们就像姐妹一样,从来不会让李世民为难。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也是鼎立的支持他。李世民登基后,长孙皇后将李世民的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她的贤良温顺,不光是李世民敬重她,就连后宫其他嫔妃,对长孙皇后也是没有半点的不满与怨言。

  李世民有多爱长孙皇后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宠爱,还体现在他对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的偏爱上。长孙皇后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六个孩子,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一出生,李世民就立他为太子,虽然后来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了太子之位,即便如此,李世民也顾及到长孙皇后感受,而留了李承乾一命。

  长孙皇后在生下晋阳公主后没多久就病故了,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亲自将晋阳公主带在身边抚养。即便朝堂众人再三建议唐太宗再立个皇后,但李世民因为始终放不下长孙皇后,而始终空悬着六宫之首的位子,没有再立皇后。

唐朝长孙皇后是不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唐朝长孙皇后是不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隋扬帝大业九年(613年)前后,李世民十六岁,长孙氏十三岁,俩人成婚。长孙氏的先世源于北魏的皇族,因为其先祖曾经担任过北魏的宗室长,所以改姓长孙。后来迁居到河南洛阳。长孙氏的祖父长孙兑,做过北周政权的左将军,父亲长孙显,是隋朝的右晓卫将军,可说是世代将门,与李世民的家世一样,是军事贵族,其婚姻门当户对。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如何?长孙皇后的儿子是谁?唐朝长孙皇后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长孙最病故后,长孙氏和兄长长孙无忌都随母亲到了舅舅家,舅父就是隋朝的治礼郎高士廉。高氏是渤海世族,世代都做高官,是有文化素养的衣冠之族,所以长孙无忌兄妹受到文化熏陶,读书学习,熟知文史。长孙氏是个有见识、识大体的女性。在李世民建功立业的事业上,是他得力的贤内助。

  武德元年,长孙氏被册封为秦王妃。因为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长孙氏在唐高祖李渊的后宫妃缤们中间,帮助李世民?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做了不少工作。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召集秦王府将士们,发放武器,准备动手时,长孙氏亲 *** 劳、勉励将士们,积极参与事变。

  唐太宗一即位,就册封她为皇后。这一年她二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活俭朴,衣服、用品只要够使用即可,不奢侈浪费。后宫的团结也做得很好,有的妃殡生了疾病,皇后亲去探视,请人医治,拿出自己的药品供其治疗。宫女们有了过错,太宗有时发怒,她总是出面把事情揽过来,尽量不处罚宫女。因此,她得到后宫的爱戴。太宗的一个女儿豫章公主,她的亲母亲去世了,皇后收养了她,对她的关心慈爱胜过亲生。皇后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也比较严格,不肯溺爱和娇惯他们,如太子承干,是她的亲生长子,承干通过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说东宫的用具器物缺少,想要东西,皇后不准,并且乘机教诲太子:?七作为太子,怕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器物少算什么??

  母亲没有不宠爱子女的,但不可过分。儿子又身为太子,是储君,就更不同于一般子女了。皇后爱子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而是希望太子修德、上进。不仅对儿子是这样,对女儿也是如此。《唐书?后妃传》里记有皇后一段故事:长孙皇后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时,太宗命令准备丰厚的嫁妆,比长公主的规格还要加倍。唐代的皇族女系都有封号,与爵位相似,规定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都视同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根据封号、身份,出嫁时资送的妆仓也有规定。这时。魏征站出来说话了,认为太宗做事于理不合。太宗回宫把魏征反对的话对皇后说了,皇后感叹地说:?陛下倚重魏征,我还不知到底是什么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真的能以?义?规范君主的?情?,可称是正直社被之臣。我和陛下是结发夫妻,可说情深义重了,可是每当说话也要先察颜观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子了。?皇后立刻派人赐给魏征五百正帛。可见皇后深明大义,知道魏征完全是为李家的社被着想,?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征这样正直敢说话的大臣,太难能可贵了。

  在政治生活中,长孙皇后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长孙皇后不赞成后宫干政。太宗有时和她?议论赏罚之事?,长孙皇后的表示不参与意见,不干预朝廷的政务。这和有些妇女大不相同,往往男人有了权势,常常会夫人干政,夫人在台前幕后指手划脚,发表意见;也有的吹枕边风,施加影响。这些人真应该学一学长孙皇后的谦退之风。

  其次,长孙皇后反对外戚专权。她自己以身作则,从自己的亲属做起。她的亲兄长孙无忌和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功臣,是太宗的心腹人,最受信任,多年来一直亲密无间。太宗想让长孙无忌主持朝政,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向太宗表白心迹说:?妾身居皇宫正位,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特请不要任用我兄为宰相。?她还用汉代吕氏、霍氏外戚专权招祸的历史教训为例,请太宗和她一起引以为戒。太宗不听,毕竟还是任用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得已,只好答应长孙无忌,辞去执政职务。直到长孙皇后临终前,她还一再叮嘱太宗:?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可借的是,太宗最终没有听取她的意见,临死前仍然留下遗命,让长孙无忌辅佐太子李治。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主待政务多年,终于因为得罪武皇后,受许敬宗谗害,长孙无忌被迫自杀,家被查抄。

  再次,长孙皇后敬重并且设法保护大臣,促使许多贤臣尽心尽力报效朝廷。《通鉴》记载,有一次太宗下朝后恼怒地说。?一定要杀这个田舍翁!?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廷当众辱我!?皇后换朝服恭立于庭,太宗很惊异,皇后说:?主明臣直,今魏征正直,正因为皇帝是明君,怎能不贺I?于是,太宗转怒为喜。长孙皇后病危时,房玄龄因事被免职,当皇后和太宗诀别之际,她还念念不忘保护这位功臣贤相,她讲:?房玄龄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谨慎,许多奇谋秘计,他都参预了,了解内幕,始终没有泄翻过一句。没有大过失,千万不要弃而不用。?

  长孙皇后性情豁达,不染世俗浅见,不迷信佛教和鬼神,也不信因果报应。据《通鉴》记载,贞观八年,皇后随太宗在九成宫居住时,患病很危重,太子承干提出赦免囚犯、度人人道,来祈福保佑。皇后不以为然,她说:?死生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若修福可以延年、我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有什么福可祈求。大赦是国家的法令,佛道只是为保存异方的宗教昙了。?她反对为自己而乱天下法,也不信宗教祈福那一套。

  她的另一可贵之处是提倡薄葬。当时,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盛行厚葬的风气,帝王更是奢侈,棺撑极讲究,还要有大量珍宝随葬,坟墓也追求离大,动用大盆的人力物力,帝王后妃的陵墓要封土起坟,造成山陵,工程花费惊人。长孙皇后临终留下遗言,诸求因山而葬,不必起坟,不用棺撑,随葬的器物都用木瓦,力求节俭。太宗大致上按她的遗愿办理的丧事,在九峻山开挖陵墓,用工量不大,也不随葬金玉,人马。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安葬在九峻山的昭陵。

  长孙皇后熟知文史,她收集了古代妇女的突出事迹,编辑成一本十卷的书,取名《女则,。她生前说:?这是用来自我防微杜渐的作品,没有什么条理,不想让皇上见到。?及皇后去世,太宗才看到,览物思人,太宗很悲痛地把书拿给身边大臣们看,并说:?皇后作的这书,足可垂范后代。我不是难以割舍情分,只因皇后遇事能规谏,帮我弥补过失。现枉听不到她的良言,失去一贤内助,故此令人哀伤,?

  长孙皇后还写过一篇论文,辩驳汉代有名的贤后马皇后,认为她没有抑制外戚专权,注意小节而忽略大事,因而种下了祸根。

?

  长孙皇后协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在封建社会里她是后妃的楷模,在古代的女性中,她的思想行为也是杰出的。历史上帝王的后宫后妃无数,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她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她主动限制?娘家人?的权势地位,认为外戚的富贵显赫,并不是好事,以往朝代已经有不少教训,认为在政治权力的争夺中,盛衰成败只是转瞬间的事情。可见她是一位政治上很成熟的女性。

中国古代四大贤后

中国古代四大贤后分别是朱元璋的马皇后、后梁朱温的张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
1.第一位:马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是患难夫妻,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册封马氏为皇后,册封他们的儿子,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马皇后深明大义,每次朱元璋暴怒想要杀人的时候,唯有马皇后一人能劝得住她。
2.第二位:张皇后。张氏是五代十国时期宋州刺史张蕤的女儿张惠,朱温带领黄巢起义军拿下同州时如愿以偿地娶到张惠。


3.第三位: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发妻,年少结发的两人感情深厚。长孙皇后德才兼备,出身世家大族的长孙皇后经常能规劝李世民谨小慎微的做事。
4.第四位:卫子夫。卫子夫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姬,汉武帝去姐姐家做客时碰到了卫子夫,之后便爱上了卫子夫,继而被汉武帝封为妃子,随后在公元前128年被封为皇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