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养骆驼的人带着他的骆驼队停在这庭院之中的情景,那时的骆驼十分高大健壮,并且背上还驮着货物,应该是商用的骆驼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不过这地方推测应该是在沙漠那边。而摄影师拍摄的清朝老照片大多都是艳阳高照的时候,看起来光线十分充足。
这张照片看起来虽然平平无奇,但也是清朝晚期时的情景,并且这图中的建筑以及交通工具看起来都十分先进,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本以为黄包车是民国才有的,没想到早在清朝晚期就出现了,旁边更是有马拉着西洋式的轿车,还有清朝衙役在街上巡逻,看起来治安挺好的。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家几口正在庭院里做事的情景,有一位老者正在做木工拉大锯,而两位妇人则坐在旁边修补衣服,其他的人则斩草,分工明确各忙各的,只有一个人站立在那吸烟,不过这庭院看起来也是地主级别的。
这张照片里的人物看起来就十分先进了,虽然他们都是留着辫子的清朝人,但都坐在这儿戴着耳机发电报,并且房间顶上还有风扇,可见那时的清朝末期还是挺先进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学习西洋文化。
这样照片拍摄的是清朝士兵正在院子中接受检阅时的情景,他们衣着朴素、手拿尖刀,旁边还有三个外国人站立在那儿,不知是什么职位,只可惜清朝晚期当权者的不作为,让这些士兵遭受了很大的苦。
唐朝是汉人统治而清是满人统治,满人人数过少,害怕汉人的强大,因此对思想上经济上多加压制。唐的开放政策使汉文化辐射到周围各国,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清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从明中后期的世界领先而至衰落。原因可参看下文:民族复兴!!!!
明将蒙元赶出中国后,明就开始了复兴中国的道路。然而继起的明王朝开始时还是受到蒙元很大的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大杀名臣,廷杖士大夫,夷人九族(甚至是“十族”),无复宋王朝尊重生命价值,以及不抑制商业,重视对外贸易的传统,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明前期的思想依然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忍好杀,视人命如草芥,这恰是汉人复国与蒙古人残酷斫杀过程中,习得了对手的野蛮习气,敌我生死作战的大环境下,已没有了中间地带,非我即敌。另外朱元璋死后活人殉葬,恰是蒙古的野蛮作风的恢复。刑法上的剥皮,凌迟,腰斩等等就连到了明末依然存在,也无法再恢复到宋朝的状态。然而满清对中国的破坏不亚于蒙元,其阴险之处在于阉割中国,在历史观上搅乱华夏的正道,在民族观上实行民族压迫,在统治观上实行满清贵族和被收买的汉奸共同治国(这些汉奸当然非常卖命)打压民族观,在科技上为了防止好学习的汉族人学习西方,实行了闭关锁国200多年的政策。这使得今天的人们依然认为满清也是中国,你看看康熙和乾隆对汉文化多么热爱,可是正是他们使得中国一片死气沉沉,人民麻木不仁。200年来有的只是历史的退步,后来成为西方人眼中的“野蛮之地”出问题的绝非是我们文化的本身,试问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甘愿落后于西方,甘愿不学习西方吗?试问善于学习的大明什么时候落后于西方了?五四时期批判的中华文化是替满清的统治背上黑锅了的中华文化,应该痛批的不是中华文化,而是人们的被奴化的思想和行为。这在今天的反思中已经有部分有实之士提出来了。我们难道还不愿意正视这段亡国亡天下的历史吗?还要再浑浑噩噩下去,让错误的历史观还在蒙蔽大家的眼睛吗?可见推翻满清后对中国的恢复绝非孙中山先生的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其艰难甚至是明王朝在今天都会束手无策的。想想韩国对我们文化的掠夺,想想人们至今都对汉服存在误解,想想真正的“中华民族”被子虚乌有的“中华民族”所代替。复兴的道路不是我们想像的这么容易的。这一切的一切也恰好证明了“崖山之后无中国”以及“明亡之后无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
末了,送给那些领土=国家的朋友们一习话,我们是继承的满清和民国的土地,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效法满清阉割后的华夏文化,而忘记自己的华夏道统吗?这样我们还对得起自己“中国”称号吗?
由于地缘的原因,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杂居的城市。从五胡十六国开始,凡有少数民族割据,它就是政治经济中心。
隋唐之后,这一地区胡汉杂处的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变,胡人安禄山带着他的多民族部队在此建立过短暂的燕国,军阀刘仁恭也曾在这里称燕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辽朝在此建立起入侵中原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兵源的重要基地。
此后的300年间,从辽入金,再从金入蒙,北京这座城市都有着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一时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烙印。但文化却会随着民族的消亡,逐渐变得稀薄,也会随着政权的不同,而迸发出不同的复合文化。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从放弃了大都跑回了草原,又由于多年的战乱,北京地区人口稀少,出现了大量荒田,为了恢复北平经济,从外地大批移民。明初北京的移民主要来源自山西和江浙。但由于明初建国南京,所以免不了重南轻北,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未能因此得到改善,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带来了大批江南官僚士大夫,北京的文化这才重建了起来。
可以这样说,明朝北京的文化,实际上是以当时的南方文化为主,毕竟当时以南方人最多,江南各地的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方言、禁忌等共同涌入京师,使得京师之地的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南方文化因子。
清朝建立后,北京成为了满族首要的聚集地。满清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东城、西城的内城,是只允许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居住。而原来内城的汉、回等族被迁到城外,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崇文、宣武两区。
原本北山黑水的少数民族,随着一代代的繁衍,已然发展成了北京城里的?土著?。
就说语言吧,我国各地的近代及现代汉语,都是由古代汉语分流演变而来的。对照华中、华南、东南等汉族世代聚居地区,北京现代方言中所保留的汉语古音韵是最稀少的。
这与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历史上先后进入并统治北京地区达700年有关,而仅母语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女真人与满人,就曾在此建立过共计400余年的统治。
女真语,尤其是后来的满语,尽管最终作为民族语言整体淡出了历史文化场景,却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通过与北京地区汉语方言的双向交流互渗,潜移默化地将自身诸多的信息及特征,铸入于北京方言之内,大量?儿化?词的尾音处理规律就是其中的代表。
?京腔?,其实就是清代满族逐步改操汉语的过程中,整个满族投入其中打造出来的,而因为北京成为了帝国的心脏,京腔也成为了国家官话,逐步向全国推广,起码在官方往来中,成为了必学的?普通话?。
再说京剧,京剧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满族的先民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叫作?朱春戏?的民间戏剧,是集传统的满语叙事文学、民歌曲调、舞蹈表演程式为一体的艺术样式。
在满族没有文字和书面文学之前,这种带有形象可视性的民间戏剧受到特别垂青,也正是基于他们的这种爱好,所以京剧才得以发扬光大。
相声,也受到过满族曲艺八角鼓的影响而形成,早期的八角鼓形式之一?拆唱?,常由多人表演,以插科打诨的丑角为主要角色。作为相声创始人的张三禄就是因为当初拆唱八角鼓跟同行不和睦,没人给他搭档而改说相声的,也是单口相声之始。
另外就是服饰文化了,比如旗袍,唐装。唐装其实也是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只是后来通过西洋的?唐人街?展示出去,才被误称为唐装。另外,还有现在习惯传的?坎肩?,也叫?马甲?,本来是八旗兵中?马队甲兵?时常穿的无袖外套。
总而言之,北京作为一座长达700年来胡汉杂处的城市,它的文化是多元的,也是你来我往的,在不断地沉淀和积累中,形成了今天的北京文化。
它有汉人的传统文化因子,也有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点,满族在其中的影响也算是比较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