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武帝推恩令这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眼前,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0:17:10

汉武帝推恩令这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眼前,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对朱允炆削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的原配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才得以扶正,又由于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为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最后承继皇位。而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江山其实并不稳,虽然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收拾的差不多了,但朱允炆那些藩王叔叔却并不服他这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皇帝。朱允炆在继位后也感受到了来自藩王们的压力,就强行削藩,但最后由于操之过急,削藩失败,自己也失踪了,皇位拱手让给了燕王朱棣。削藩这件事自古有之,汉武帝刘彻就通过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藩国坐大的问题,这么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朱允炆面前,为何他不用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推恩令的大致内容,就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诸侯王的子孙都可以分享土地,子孙的子孙依旧如此,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如此一来大国变小国,力量分散,不会威胁中央。而推恩令可谓是史上最成功的阳谋,诸侯王如果遵照,那么藩国势力就会越分越小;如果不遵照,那么那些原本分不到土地的庶子第一个不乐意,藩国内部就会自行瓦解。所以相较于直接削藩来说,推恩令更容易让藩王接受,但是朱允炆无法效仿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时代是一直在发展的,西汉的诸侯王与明朝的诸侯王有很大不同,西汉的诸侯王是拥有自己的封国,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自己的百姓和军队的,可以说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中就是个土皇帝。到了明朝,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大限制,分封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汉,《清史稿》中有记载"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可见明朝的诸侯王只有封号而不裂土;只有爵位而无治理百姓之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兵源;只拿俸禄而无治事之权。既然明朝藩王都不掌控封地的土地和百姓,那如何有土地继续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呢?明朝藩王之子继承的只有爵位,推恩令的核心是裂土再分封,不适合明朝的分封制度。总不能让朱允炆先把天下土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叔叔,再实行推恩令吧。

再者,明朝藩王的实力与西汉诸侯王的实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西汉初期诸侯王实力异常强大,《汉书》中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可见几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完全可以颠覆中央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任由诸侯王发展下去,坐镇朝廷的皇帝很快就会成为像东周时期周天子那样只能掌握京畿地区的傀儡了,实行推恩令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反观明朝的藩王,他们的实力都非常弱小,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与刘邦一样,不信任功臣,只信任自己人,所以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帮他守住大汉江山,而朱元璋分封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帮他镇守大明边疆。但是西汉诸侯王是有军权的,明朝藩王只有自己的王府卫士。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几个藩王联合起来造反,中央也能轻松平定叛乱,朝廷方方面面都要碾压各藩王。因此朱允炆刚开始削藩也十分顺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并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实力太小,能力不够,根本无法反抗。

软柿子捏完了,朱允炆就开始啃燕王这块硬骨头,先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朱棣看到他几个被削的藩王弟弟下场凄惨,不得以起兵造反,但是起兵之初他的实力也是不够与中央朝廷抗衡的。在他密谋造反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朱棣的王城,随时准备行动。次月朝廷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可惜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投降了朱棣。不久后朱棣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将他们杀害,随后率兵夺取北平九门,这才完全占据了北平。朱棣连杀死当地朝廷的官员都得用计谋,可见明朝藩王的实力确实弱小。就连藩王中最强大的朱棣都得如此艰难的占据自己的封地,更别说其他藩王了,所以朱允炆认为削藩根本没有什么好忌惮的,硬着来就行,哪用的着实行所谓的阳谋——推恩令。

朱允炆最后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朝廷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自己性格太过懦弱,处理政事的经验又不足,导致平叛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再加上黄子澄和齐泰两个猪队友在出谋划策,想不输都难啊。

建文帝朱允文为什么不用汉武帝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说到建文帝朱允文他其实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皇帝的,他知道藩王这个东西真的是一个国家的毒瘤啊,所以他也有想要怎么去推翻和瓦解这些藩王了,话说汉武帝的推恩令还是挺不错的,那么建文帝朱允文为什么不选择用一用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趣的啊,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推恩令》的作用是将原本大的诸侯国再分封为小诸侯国,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分封为齐王,统辖七十三城,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若是按照只有一个国王的政策,等到刘邦、吕雉死后,刘肥的子孙就拥有趁中央空虚夺取皇位的实力。

但是刘肥有九个儿子,待他死后,长子刘襄继承齐王,但是齐国也被裂土分封给他八个兄弟,这样下来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就成了一个个小国,无法集中力量对抗汉朝中央,这就是《推恩令》之前的例子。但是这种政策的问题在于需要时间,只有熬死一代代国王才能够实现。

明朝的分封形式不一样,明朝的分封最主要的还是用藩王代替了开国诸将统领兵权,对地方行政却没有什么统治权,于朱允文初期时随意就能罢免藩王,实能看出明朝诸藩王的实权有限。西汉的诸侯王于国中的财政不入中央,能够自行设立大臣,组建军队,几乎就回到了战国时期的形势。若非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中央与诸侯的战争恐怕难以在数十年内收场。

朱允文真的有效削藩也用不着推恩令,他的失败在于做的太过出格,直接把藩王逼死,弄得诸侯王人人自危,以致在短时间激起燕王朱棣起兵。

其实以朱允文的年龄,只要他慢慢实施,逐一罢免藩王实权,绝不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正因为明朝藩王实权不重,朱允文才有恃无恐,认为对方不敢起兵。

朱元璋搞分封的目的是让藩王统领边境兵权,对外可以防御外敌,又不将兵权交给外姓将领手中。中央政府若是有权臣欺压幼主,藩王就能做到起兵清君侧的作用。

朱元璋的考虑是经历过兵权曾交由他人手中而感到不安,后来又出现胡惟庸案,对权臣有所保留,才搞了这么一出戏。但文化水平有限的朱元璋没考虑让那些拥有次要继承权的王子得到兵权后果更为严重,他一心考虑将大明江山掌握在朱家人手中,故才偏执的进行分封制。而他所选的朱允文确实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年轻而不顾后果,自视中央实力雄厚,不把藩王放在眼里,不想被燕王朱棣打的一败再败,这也是最后的关键,倘若朱允文和刘启一样打赢了战争,谁会在乎他们的削藩政策对不对?

朱允文,为何不用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

西汉的诸侯国分封制和明朝的藩王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朱允炆要使用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完全不现实的。

大汉王朝的诸侯国分封制

汉高祖刘邦自建立汉朝后,虽然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但是为了封赏功臣和彰显刘氏宗室的尊贵,刘邦又采取了周王礼制,分封诸王,特别是在剪除了八大异姓王后,刘邦的重要宗亲全部分封到了各地做起了诸侯王。

汉朝的这个诸侯王制度可是实打实的,刘邦为了给刘氏宗亲足够的尊荣下了血本。各个诸侯国不但有自己国号(齐国、胶东国、梁国等等),还有自己实际的领土,封地内的臣民皆以国号自称(比如齐国的民众自称齐人等)。

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规模还不小,这些军队完全听从于诸侯国王指挥,朝廷是没有权利直接调动诸侯国军队的,甚至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朝廷,三卿六部一个不少,当然还设置了丞相。以此来看,汉朝的诸侯国制度基本符合周礼王制。

大明王朝的藩王分封制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后,同样是延续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和机构,但是他也采取了分封藩王的制度。

朱元璋的分封藩王与以前其他的王朝不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有区别:塞王和内王。

塞王是指朱元璋几个能力强,会打仗的儿子就藩边疆,统领军队抵御外族,而且塞王的统领军权是有限的,军队人数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朱元璋同样也会提防他的儿子们在边疆造反。

内王是指分封朱氏宗亲到某内地区域作为王爷就藩居住,藩王享受当地的税赋供养,内王没有任何军事权力。

明朝的藩王无论是塞王还是内王,都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该王在哪里,是否有领兵权,但该王对就藩地区没有土地控制权,官员任免权,民众管辖权。

从以上对比来看,汉朝和明朝的分封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对封地领土、民众、政权的管辖权不同。那么朱允炆要实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怎么可能进行得下去,明朝藩王们既没有实际领土和民众,也没有实际的地方管辖权,朱允炆又拿藩王的什么实际利益来推恩给藩王的儿子们?

汉武帝时期就不同与明朝朱允炆时期,他实行的推恩令,强令诸侯国王把自己的领土、民众、政权分割开来让他的每个儿子都承接,让每个儿子都能享受到朝廷赏赐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从而达到瓦解诸侯国日益强大的局面,逐步进行削藩软着陆。

综上来看,汉和明的分封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不可能用汉武帝的?推恩令?来达到建文帝的削藩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