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太平天国里最受争议的人物,李秀成是真降还是诈降

众妙之门 2023-06-19 09:40:05

太平天国里最受争议的人物,李秀成是真降还是诈降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秀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次农民起义,而这其中的最高峰无疑是清朝晚期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它虽然最终失败,但历时长达十四年,期间纵横过十六个省、六百多座县城,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太平天国相伴的,还有围绕着它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争议,而这其中李秀成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一个人物。

李秀成本名李以文,出生于广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来在冯云山等人的传教下加入了拜上帝会。洪秀全等人金田起义后北上攻打永安州,李秀成也就是在这时带着家族一起参加了太平军。这段故事在后来李秀成的自述中辩称是因为不知道回去的路,才被迫跟随着太平军一路北上进入两湖地区。

但不管怎么说,李秀成其后在萧朝贵的前部中担任圣兵,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期更是一路升为太平军五军主将之一后军主将,并受封为忠王。在太平天国历任五军主将中,李秀成无疑是一个最特殊的存在,他既非拜上帝会领袖,也非天王亲信,更没有国宗之类的裙带关系,硬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领袖之一。

伴随着李秀成能力的还有他身上不断涌现出的争议,他对于清朝官员,乃至于投降清朝的李昭寿都异常宽容,对可能叛变的薛之元不加提防,最终导致天京北面重要据点浦口的陷落。安庆之战时,太平军几乎精锐尽出,拼死与湘军争夺安庆城,就连洪仁这种文人都亲自率军出征了。

李秀成所部作为太平军主力之一,这时候却忙着在江浙一带抢掠城池,对安庆的危局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安庆城的陷落,这也是太平军后期陷入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同时李秀成又是一个对太平天国非常忠心的人,他没有理会过李昭寿等人的劝降,在天京危难之时也没有听从堂弟李世贤的建议,选择另谋出路,而是毅然返回天京指挥军队拼死守城。

天京城破以后,又是李秀成在突围时将坐骑让给了幼天王洪天贵福,使得他能够顺利突围,而他自己却因为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的方山被湘军俘虏。也就是在这时,李秀成身上的争议到达了顶峰。

刚刚被俘之时,李秀成哪怕被曾国荃用锥子刺得浑身是血也依然面不改色,只希望能用自己的一死换取其他各路太平军将士的生路。然而后来,面对曾国藩的示好,李秀成忽然意识到自己还有生还的可能,于是便应曾国藩所请,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写自述。这其中既有李秀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有关于太平天国兴亡得失的论述,著名的“天国十误”即出自于此。

在自述中,李秀成不但一再辩称自己与天王洪秀全关系并不好,自己只是被迫反清,还不断攻击淮军、老湘军(即左宗棠等人统率的湘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并非同一体系)等其余清军各部腐败无能,大肆吹捧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和湘军的勇猛善战。在讨好曾家兄弟的同时,李秀成甚至还劝说曾国藩造反称帝。曾国藩自然是没有造反的胆量,他将李秀成的自述亲自做了删改,据说其中删除最多的就是李秀成劝他称帝的内容。

然而李秀成不知道的是,曾国藩早在他开始写自述时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他处死了。湘军在天京城里烧杀抢掠,又不断向上虚报战功,曾国藩自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被李秀成说给朝廷。

几天之后,曾国藩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将李秀成押送到北京,而是直接将他就地处死。李秀成知道自己将死后,依然谈笑自若,留下了几句绝命诗后慨然赴刑。曾国藩倒是没有让李秀成多受苦,他没有像清朝对待其他太平军将领一样凌迟处死,而是直接一刀杀了了事。

关于李秀成的乞降,有人认为那是因为他熟读《三国演义》,是想象昔年姜维一样诈降,找机会东山再起。也有人认为李秀成的乞降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有一条活路,因此连颜面都不顾了。这一切都留给了后人巨大的争议,围绕着他是否真的想投降一事众说纷纭。众所周知,毛主席熟读中国历史,对太平天国的历史更是熟稔,他尤其喜欢点评历史人物。

1964年,毛主席在读了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之后,曾亲笔点评:“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终,不足为训。”为李秀成的一生做了盖棺定论。

不管怎么说,李秀成的卑躬屈膝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侮辱,无论是否诈降都已经无从得知,而他的自述更是事实的存在。他与清军对抗了十多年,最终竟然因为一份自述而弄得晚节不保,实在是令人叹息。

清末"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的评价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核心人物之一,他 和 洪仁玕、陈 玉 成 维 持 天 国 的残局达七八年之久,

而且,在1862年以后,主要是李秀成在独撑危局,虽然他在很多问题上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变节的事情为后人所诟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晚清一位举足轻重的农民政治家的地位。

我们看到李秀成在给洪秀全1858年的上书中指出的关键几点和后来提出的著名战略“让城别走”,就可以为他的战略眼光所佩服,他在上书中提出了一 整 套 纲 领 性 的改 革 计划,选 拔 人 才、宽 大 刑 律、体 恤 百 姓、任 人 以 贤等,比较 难 能 可贵的 是 他大 胆 举荐 石 达 开 出 任 领 袖 群 伦的总理军师。尽管这两点建议没有被洪秀全采纳,但是,他们的历史价值和实际价值不能受到低估。而且,我们注意到李秀成在江浙地区执行的一些政策已经走向天国极端宗教戒规的反面,这是继石达开之于江西之后的第二次有益的尝试。

然而,李秀成的缺点就像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一样给太平天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建都以后,保障上游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针,虽然这个方针有着一定的偏颇,但是主要方面还是正确的,第一次西征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江南、江北大营尽管林立,但丝毫不能影响天京的供给,说明上游安庆或者说是安徽的得失在太平天国的政治天平上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一个富有政治军事经验的领导人李秀成不会不知道这点的,然而,他却是计不及此,在第二次西征开始的时候,他就勉强应对,最后干脆擅自回师南下,使得本来可以重创敌人的大会战成为泡影。这时的李秀成已经越来越醉心于建立他自己的领地了,分封的观念逐步深入他的内心,当陈玉成在安庆血战之时,李氏兄弟手握重兵,居然以远水为名,拒绝救应,从古以来,凡是偏安江左的政权比较成功者均是抱定守江必守淮的大原则的,而李秀成竟然如此昧于大势,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洪 仁?指 出:“忠王既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是 有一定道理的。此时的李秀成已经明显的把集团利益放 在全局观念上来做通盘的考量,他当然不会听进去洪仁?的劝告。未几,被洪仁?言中,

安徽沦落以后,清军进而分兵攻略江浙,不过一年的光景,领地完全丧失。而且,在李秀成统治江浙地区时,他比较轻信和轻率,著名的内奸徐少遂就是这样浑水摸鱼的。在选拔将领方面他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苏州八王反水就是一个明证,反观陈玉成等人,部下很少如此大规模的叛变投降。李秀成的宽简在激烈的斗争中往往演化为一种放纵,容易被钻空子。这是他疏阔的一面。《太平天国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丰之时,总是借助陈玉成兵团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军权以后,李秀成坐大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这个评价还是符合事实的。至少李秀成在后期的种种失误是他的脑子里面的某些个人主义有着重要联系的。当然,这和后期洪秀全执行的分封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将领热衷于领地忽略于大局,最后只能走向崩溃。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所谓自述变节的问题,这个话题在太平天国史学界争论很久了,一直是各执一说、互论短长。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认李秀成没有出现陈 玉 成、洪 仁?那 样 的不 屈 而 死的 场面。当然,我们 不 能简单的 凭借 一个 不 屈 而 死 来 看 作 是英 勇 的唯 一 佐 证。

可是,作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并对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气节是政治家必备的条件,否则,临危苟难岂不和政客无异?说到自述,我们可以看到,李秀成洋洋万言除了对天国失误的总结和自己经历的忏悔以外,就是对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谈收齐章程的要点。如果说这是一个韬晦的话,那么,我们要来看看什么是韬晦?韬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实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为天平天国最高宗教领袖和号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让城别走的能够实现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为主体,我们看看后来新捻军首领赖文光不就是以恢复天国为口号的吗?然而,今昔异势,老天王已经不在了,而洪天贵福下落不明,单独的恢复天国已经是基本是画饼。于是,就出来了以李秀成比作姜维的假说,好吧,我们就试着按照这一思路来看一下吧。

史书评价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大将之才!是这样吗?

李秀成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一百多年以来,对李秀成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但李秀成又是太平天国诸多人物中最无法忽视的一个,他从基层普通士兵一直做到了太平天国的?总司令?,事迹几乎贯穿整个太平天国始终。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最后的擎天之柱李秀成的崛起,是在天京事变之后,1858年4月,天京以北的重镇江浦陷落,天京再次被围,李秀成出城组织解围战,显示收复了天京的北大门江浦,之后再联合陈玉成,于次年7月,布置了收复皖北、恢复天京的作战方案。陈李联军一路收复庐州,乘机攻破江北大营,之后又在东西葛、乌衣、小店三破德兴阿,收复浦口,第二次击溃了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

因为攻克江北大营,太平军一改天京事变以来的军事颓势,洪秀全封赏众臣,恢复了金田起义后实行的五军主将制度,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别以陈天翼和合天翼的最高爵位出任太平天国的前军主将和后军主将。大约在此前后,李秀成获洪秀全赐名,他原本的名字是叫李寿成。

除了东王杨秀清之外,在整个太平天国里面,能够用名与洪秀全的秀字者,也只有李秀成一个人而已。

李秀成和洪秀全的关系,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中央和地方权力体系摩擦、斗争、合作的典型代表。因为李秀成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洪秀全代表太平天国的中枢机构,所以李秀成和洪秀全的恩怨情仇也就代表了后期太平天国权力结构的问题。

李秀成受封后军主将后,与陈玉成有了分工,陈玉成复杂安庆和整个皖北的军务,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顺畅。

实际上,这种分工是不公平的,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战务,所以他就有机会把皖北各城的守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也就是镇守着江浦、天京的北大门,地域狭小,兵力比较少。只有自己的经济欠亲兵,还有那支他招过来的靠不住的捻军,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攻克江北大营后,湖广总督官文强令湘军猛将李续宾32天深入天平天国占领区400多里,连克潜山、桐城、舒城等皖北重镇,直逼三河。1858年11月中旬陈玉成请求洪秀全派李秀成驰援西线,陈李再次联军,获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李续宾的5000余人。

两人收复失地,迫使都兴阿撤兵,但是在追击都兴阿的过程中,李秀成主张稳扎稳打,而陈玉成主张趁势反攻湖北,攻克武昌。两人因矛盾而分兵,李秀成消极怠战,最终导致了二郎河会战的失利,失利之后,太平军的攻势受到遏制,太平军和湘军在长江以北又重新回到了对峙状态。

1859年4月22日,洪秀全族弟洪仁玕到达南京,洪秀全大喜过望,20天内就给洪仁玕升了三次官,最终洪仁玕被封为干王、京中军事。这种啥事没干就直接连升三级成为干王的情况,自然引起了功臣宿将的不满。洪秀全不为所动,后来还是洪仁玕为了平息众议,建议其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洪秀全当时说:

?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两事不决问天王。? 这对李秀成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功劳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封了王,自己既没有封王,也没有封地,而且完全不受洪秀全的信任,只占着滁州、来安、天长三座江北的城池,更为致命的是,李秀成驻守的三座江北城池不久后全部沦陷,因为降清之后转投太平天国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李昭寿降清后,故意当着天京派来的监视李秀成的侍卫的面,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书,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此后的20天,洪秀全对他十分猜忌,不但扣留了他的老母妻儿为人质,还把中关的船只全部封锁起来,让困守在一江之隔浦口的李秀成左部彻底成为背水孤军,最终李秀成坚守浦口,没有投降。

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亲笔写下了?万古忠义?四个字作为牌匾送到浦口,封李秀成为忠王。

封王之后,李秀成便投入到解南京之围的计划。1859年1月28日,李秀成离开浦口去安徽芜湖找他堂弟李世贤,召集皖南各路太平军将领商讨解除南京之危的战略战术,参加皖南会战的各路太平军将领很多,在会上,李秀成制定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佯攻杭州,迫使江南大营分兵营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

洪仁玕在未知会李秀成的情况下,命令驻守在安庆的陈玉成参加围魏救赵的战役。当时,李秀成对于陈玉成的不约而至感到非常惊讶。从后来的战事可以知道,这场战斗即便是陈玉成不参加,以其他各部的力量也能获得胜利。但是,陈玉成兵团从安庆东进江南,让屡受打击的湘军在皖北站稳脚跟并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导致天京西大门安庆的沦陷。

陈玉成为什么要带病急匆匆地从安庆赶到江南呢?史料证明,陈玉成去江南实际上是为了和李秀成瓜分地盘。

陈李联军攻克杭州之后,迫使江南大营分兵去救杭州,1860年5月,陈李联军20万以绝对优势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5月5日江南大营被击溃,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弟弟李世贤兵入江浙,一举攻克苏、松、太、常、杭、嘉、湖江南的?六府一州?。

二破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终于摆脱了长达数年的危机,并且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拥有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建立了以苏州、常州、松江、镇江为主体的苏福省和囊括浙江地区大部分府县的浙江天省。

然而使得基本走到崩溃边缘的太平天国能够回光返照的核心人物,就是李秀成。但遗憾的是,大好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因为陈玉成兵团东进插一脚进来跟李秀成争夺地盘,导致安庆地区没有防守力量,最终失陷。

安庆的失陷,导致了两个极其恶劣的后果,其一以湖南湖北为根据地的湘军可以以安庆为突破口,直抵天京,动摇太平天国的统治,其二,陈玉成因此而被处死,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因此遭受洪秀全的猜忌,两人在战略上的极大分歧,以及洪秀全的瞎指挥,最终导致了此后一系列的悲剧,直接埋葬了太平天国。

李秀成总结天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天朝十误?李秀成的才能有多强,其实从其后来总结的?天朝十误?中,就可见一斑。实际上是?十一误?。

李秀成认为天京失陷是主观原因,而不是因为湘军忠勇。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五、误应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时大误。(即天京事变)六、误翼王(石达开)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七、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国而误。误主不问政事。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九、误国不用贤才。(李秀成说,太平天国里面没有读书人。)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第六误、第七误、第八误、第九误、第十误,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文艺,即后期天平天国政局紊乱,不信外臣,封王太多,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各自为政。

论述太平天国失败,李秀成的天朝十误可概括为三大误。

第一大误,误国之首,包括天朝十误里面的一二三四,扫北败亡连带的军事失败,西征也是扫北连带的军事失败。

第二大误,天京血案。杀杨、诛韦,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

第三大误,核心大误。政局紊乱,后期不信外臣,封王太多,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各自为政。这些都是后期太平天国权力割据紊乱的表现。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很精当的,也是很全面的。李秀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写下的天朝十误,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血与泪的深刻总结。

从李秀成对天朝十误的分析来看,倘若不是一误再误,太平天国的结局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整个太平天国之中,也只有一个李秀成看出了天国之败的问题,并且做出了深刻的总结,可见,李秀成已经不止于太平天国?大将之才?的赞誉了。

为什么李秀成想降不让降,陈玉成不降要劝降呢?

1856年,爆发了?天京事变?。天平天国死亡,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火拼,结果导致天平天国内部分裂,实力受损。

太平天国大乱,也让清廷松了一口气,放松了对太平军的警惕,但却让太平天国的两个青年将领,李秀成和陈玉成抓住机会,打了个狼狈不堪,被太平军占领了很多城池。

这两人也因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让清军不敢轻视,在太平天国,他们也因战功卓著,拥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地位。


不过太平天国,毕竟是农民起义,有着很强的局限性,虽说给清廷造成了很大麻烦,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陈玉成和李秀成也先后被清军俘获。但有一个奇怪现象,在天平天国二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皆在伯仲之间,为何清军俘获他们后,却对你他们区别对待。

被俘后,清军试图劝降陈玉成,但是对李秀成,丝毫没有劝降他之意,即使李秀成自己表示,原为清朝效命,但还是没有打动清军,被他们杀害。

为何清军对他们的态度如此不同,我们看看二人对他们的价值如何。


陈玉成被俘时,太平军主力尚存,与清军还有一战之力,战争结局也难以预料。因此,劝降他,对清军有利,可以让清军了解太平军的具体情况。还有可以其他敌将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明白,即使投降清军,他们也会得到善待,有助于清军镇压叛乱。

而李秀成呢?陈玉成具备的这两点价值,他都不具备,李秀成被俘时,已到了清廷和太平军战争的末期,太平军败局已定。因此,他没有利用价值,清军也就没有留他的必要。


不过上面的这两点看法,是我们的一种简单分析,清廷对俘虏的态度,远比这要坚决,他们一贯主张,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一个不留,因为他们认为,太平军的将领利用价值不大,但是危害却很大,若是复叛,可能会给朝廷带来很大麻烦。因此,他们不愿留天平军将领。

清军是劝降过陈玉成,但那是清军将领胜宝个人行为,并非清廷的意愿。我们看一下胜宝的升官经历,就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胜报是一个将军,但却不擅长打仗,也不擅长带兵,他和捻军作战时,打不过他们,于是动心思,用高官厚禄诱降捻军将领,还真被他成功了,因此立了功,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他的官职也是一升再升,做到了钦差大臣之位。


这次他又想故技重施,劝降陈玉成,好让自己立功,但却遭到了阻碍,一是陈玉成执意不降,二是朝廷也下旨,不让留陈玉成。他不死心,想将陈玉成带到京城向朝廷邀功,但遭到了一顿臭骂,于是他就将陈玉成杀害了。

到李秀成时,情况更简单了,一方面清政府态度坚决,不留太平军降将,另一方面战局胜负已定,他已没有利用价值,再加上有陈玉成的前车之鉴,更没人愿意保他了,即使李秀成表示,愿意为清廷效力,但是也没人敢留他。

为什么李秀成投降曾国藩是必然的呢?

在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的实力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在石达开出走天京以后,太平天国内部更是没有什么人才可用了,好在还有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在杨秀清等人活着的时候,李秀成就已经在太平军内部开始崭露头角,1853年,太平军攻占天京以后,杨秀清就推荐李秀成为右四军帅,1856年,李秀成又参加了解围镇江的战役,并且,在攻破清军江南大营的时候,李秀成也立下了军功。石达开出走以后,有才华的李秀成终于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副统率,与另一位青年将领陈玉成共同掌管着太平军的兵符,并署理朝政。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又带领太平军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经过此役,太平军内部人心又开始安定了,觉得太平军攻入北京城,将清廷皇帝赶下马指日可待了。

可惜,洪秀全并不是完全信任李秀成,再加上其他多种原因,太平军最终还是失败了,陈玉成被叛徒出卖以后,他不愿向清军投降,最终受凌迟之刑而死。反观李秀成,他在被湘军捕获以后,没多久就投降了曾国藩。李秀成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对李秀成的评价直转急下,如果,李秀成在被捕以后,能够像陈玉成那样慷慨就义,他的历史评价会好很多。要分析李秀成为什么会投降曾国藩,就不得不从李秀成的经历说起,其实,纵观李秀成在太平军中的经历,就会发现,李秀成投降曾国藩是必然的。

因为李秀成对待敌人的态度是仁慈的,对待革命是不坚定的,在这一点上,他是不如陈玉成的。李秀成有一个部下,名为李昭寿,此人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李昭寿投降清军以后,李秀成竟然将李昭寿在天京的妻子偷偷的送给了李昭寿,(将其在京城所配之妻偷瞒我天王而偷送付)。李昭寿投降清军以后,李秀成竟然还与其保持着书信往来。反观陈玉成,他对待降清的李昭寿的态度是非常的厌恶的,陈玉成恨不得亲自杀了李昭寿。另外,李秀成的另一个部下-----苏州守将劭永宽,当初他打算投降李鸿章的时候,明知劭永宽打算投降,李秀成竟然不加制止,不加惩罚。(虽悉其所为,我亦不罪)

并且,李秀成还说道:?现今我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此日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这句话更是暴露了李秀成对革命的不坚定,此时的李秀成已经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信心了。再加上洪秀全怀疑李秀成,更加的动摇了李秀成的革命决心,综上所述,李秀成投降清政府,投降曾国藩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0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