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此人因举报太监而成名(太监很坏)

说历史 2023-06-08 03:11:14

此人因举报太监而成名(太监很坏)

此人因举报太监而成名(太监很坏)

在清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官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很清正廉明,但是却不是很出名。这个人就是丁宝桢,丁宝桢在清朝当官员的时候,他的政绩很好,并且为人也确实是一个好官,但是在清朝就是不出名,但是确实有一件事情,让后人都能想到他,就是因为他当时诛杀了一个很坏很坏的太监。

这个太监的名字就是安德海,关于安德海这个人可能大家有点陌生,但是说到慈禧太后,大家应该不陌生。安德海这个人,原来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他后来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后来慈禧发动了政变,安德海可以说是献出了主要的计谋,后来借助着慈禧的力量,可以说更是为虎作伥。

那时候的安德海,更是有着太监娶妻这样的离谱事件的发生,并且慈慈禧还因为这个打赏了他,后来他更是会随意的出宫,说是钦差,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嚣张,所以有一次在出差到山东的时候,到了丁宝桢的地盘。所以就被丁宝桢抓了起来,然后后来丁宝桢列举出了他的一系列的罪行,对他进行了审判。后来因为私自外出,还有很多不法行为被要求严惩,也就是这样,被逮捕了不到五天的安德海就在那,就在济南伏法了。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安德海的死可以说是让清政府回了一口血,不然也不知道安德海和慈禧太后还会怎样的祸害清政府。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丁宝桢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可是即便是这样,丁宝桢最后也不是很出名,因为清政府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的人就是德不配位,但也也有很多的人有了才能,却没有很好的名气。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此人因举报太监而成名(太监很坏)

此太监的脚很臭,大臣却争着为他洗脚,还说:太尉之足,何其香也

李宪,北宋时期著名的太监,出生于京城开封,十四岁入宫做了太监,关于他为何要当太监,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家境贫寒吧!行有行规,宫中制定了不少规矩,李宪一开始啥也不懂,经常因做错事被责罚,有时还被其他太监欺负,怎一个惨字了得。

吃一堑长一智,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于察言观色的李宪,学会了如何在溜须拍马,而且争着抢着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几年之后,李宪靠着良好的表现,得以升职加薪,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受欺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管在哪一个朝代,太监都不允许干预朝政,更难有机会掌握兵权,而李宪却能打破这一规定,成为“军事太监”的鼻祖,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并非只是凭借阿谀奉承,过人的能力才是根本原因。虽然北宋被视作大一统王朝,但从疆域面积一直很小,压根就没能真正意义上统一天下。

宋神宗在位时期,辽国、西夏屡屡犯境,满朝文武也没有多好的御敌之策,皇帝颇为头疼,一时间也拿不准主意。李宪虽然只是个太监,却略知兵法,对边关之事有充分的了解,服侍皇帝的时候,趁机提出自己的看法,非常符合宋神宗的心意,他也因此得到重用,被派到边关巡视,相当于钦差大臣。

熙宁六年,将领王韶制定了取西夏的计划,并请求皇帝批准。神宗认为他的计划可行性很高,也该给西夏一点颜色看看了,果断同意,并且派遣李宪前去协助。李宪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与王韶配合的很好,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受宠程度日益增加,经常奉旨巡视西北,官职也如坐火箭般上升。

宋神宗之所以如此器重太监李宪,一方面,是为了监督边关将领,起到钳制武将的作用,另一方面,李宪的确是才能出众。李宪深知朝中文臣的影响力,一旦有文臣联合起来弹劾他,即使皇帝想保他也很难。所以,他就通过建功立业,用战绩来证明自己,让文臣找不到弹劾他的理由。

公元1081年,西夏内部出现动荡,此乃天赐良机,宋神宗立即下旨,命无路大军发动对西夏的进攻,想以此把它给灭掉。既然决定用兵,就要选择一个合格的统帅,经过一番思考,神宗把统帅的令牌交给了李宪,太监作为统帅出征,历史上都非常少见,由此可看出李宪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起初,宋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消灭西夏的计划失败,但李宪并没有受到很重的惩罚,不久后奉命节制秦凤路诸将。据说,李宪的脚很臭,臭到他自己都受不了,每次他巡视边关的时候,负责监军的大臣都争着为他洗脚,甚至还流着眼泪说:“太尉之足,何其香也。”李宪非但不开心,反而怒骂道:“你们不要昧着良心拍马屁,我非常讨厌这种人。”

为什么徐计耀要说鹿晗排挤他这是真的吗?

假的,公司从来没有这样的消息,怎么可能?SM是个大公司,根本不可能因为谁排挤谁就让谁退出啊!拜拖,就算稍微用脑子想想写应该能明白啊,什么exo-s???SM公司什么时候认可过?都是假的= =。徐什么的,只是一个想靠鹿晗红的黑粉而已,其他一切都是小道消息,都是他自己弄出来的,不要脸到极致。所以排挤什么的都是传言,懂?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一)

导读: 泰陵,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身后居所。千年以来,只有一座坟墓默默守候、陪伴着孤寂的泰陵。是什么人如此幸运,在封建王朝时代竟然得以葬于君王之侧?他生前是何种身份,赢得帝王信赖,死后又获此殊荣?往事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真相正等待我们去亲自揭开。 1999年3月的一个深夜,陕西省蒲城县山西村,两个盗墓贼试图打开位于村口的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 剧烈的爆破声惊醒了村民,盗墓贼闻风仓皇逃遁…… 这是什么人的坟墓,里面藏有什么宝物,竟然引来了盗墓贼的深夜光顾? 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山西村是一个移民村落,因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居而来,所以得名 「 ”山西村” 。村子的西北1.5公里处就是大唐盛世皇帝李隆基的长眠地——泰陵。而村口的这座古墓据说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凄风衰草,古墓尽显落寞。 虽然那次盗墓未遂,但盗贼炸出的盗洞仍在。在古墓里沉睡的主人,为什么孤独地陪伴了泰陵千年? 当地人说,从小时候开始就知道这土堆子是个冢子,小孩子们上去玩耍,老人就会说,不要上去,那是唐朝时候有名的公公高力士的墓。 在蒲城县尧山,每年春季举行的庙会上,都会有这样的秧歌表演——明皇出游。在民间文艺中,但凡有明皇和贵妃戏,就必然有大太监高力士。站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小丑扮相的太监在中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他为李白脱过靴子,他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红娘,唐明皇赌气将贵妃休回家,还是让他去接回宫…… 然而,山西村的这座毫不起眼的古墓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之墓吗?在古代的中国,但凡皇帝、权贵之家的大型墓葬都会设有神道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石人、石马,而神道碑则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身份。那么高力士墓的神道和神道碑又在哪里呢? 经考古人员确认的高力士神道碑所在的位置,如今早已不见了石人石马,只留下零零散散的乡村土方。据当地文物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曾经在这里挖出了古墓的神道碑,现被移至蒲城县博物馆。 这块神道碑高约4米,气势轩昂,为公元777年唐代宗时期所立,碑额题为「 ”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上简明记载了高力士曾服侍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代皇帝的经历,享年79岁,至于生平履历的细节则语焉不详。 据此,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认定这座古墓确为高力士墓,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没有发掘。鉴于这次盗墓已使古墓遭到破坏,陕西省考古所于1999年被迫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面对即将开启的高力士墓,我们不由心生好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他的墓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里面会藏有何种宝物?而太监与普通人的墓葬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泰陵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兴民回忆了当年进入高力士墓道的情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但造墓时所填充的熟土和地下未被动过的生土的痕迹依旧泾渭分明。下葬时搭杠子下滑的痕迹形成了两条土槽,这是千年前下木棺床时留下的。考古人员正是顺着这两条槽,除去了填埋的熟土,顺利进入了尘封已久的墓道。在墓道的墙壁上,人们发现了放置陪葬品的壁龛,但是壁龛里本该有的陪葬品却已经不见了。 当年的壁龛里曾经摆放有陶俑、粉彩俑、玉石俑,以砖封砌,外层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是唐代名将、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也就是守护的门神,他们负责守卫墓主身后居所的宁静。 考古人员还没有进入墓室,就看到了墓道尽头残破凌乱的痕迹,可以断定此墓已经被盗,并且盗掘痕迹年代久远,只怕在漫长的岁月中还不止被盗过一次。穿过长长的墓道和三道石门到达墓室,人们果然在墓室里发现了三处盗洞。 年代最早的那次盗墓,盗墓人首先带走了墓中价值最高的金银随葬品。而后,从石门进入的另一伙盗墓人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于是推倒并砸烂了墓主人的棺床,又把墓室翻了个底朝天。 通观墓室,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唐时期的墓葬。上有砖积式穹顶,下有青石板做的棺床。天圆地方,暗示了古人的宇宙观。而墓室的墙上原本绘有描摹唐代生活的各种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也早已脱落。 由于高力士墓在历史上屡遭盗劫,墓中葬品已所剩无几。但是,考古人员却在令人惋惜的一片狼藉中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在清理墓室的过程中,人们零星地发现了人的头盖骨残片、下颌骨残片和股骨残片,这些骨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老先生的鉴定,属于一位老年个体,年龄在60到70岁之间,可以初步确定为高力士的遗骨。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盗墓时的情景:后来的盗墓人辛辛苦苦进入了墓室,却没料到一无所获。在黑暗的墓室里,他们发疯般地寻找财宝,甚至恼羞成怒地将棺床上的骨架拖到了地上,高力士的遗骨就这样撒落了一地…… 根据墓中找到的腿骨,可以约略计算出高力士的实际身高在1.75米左右,而且身材魁梧。这与《新唐书》关于高力士身高七尺半的记载相符,但却明显与民间流传的高力士形象大相径庭。 人们心目中的高力士,往往像京剧名段《贵妃醉酒》中的那样,手执拂尘,唯唯诺诺,逢迎着主子,是一个典型的奴颜婢骨的小丑形象。 直到现在,陕西蒲城山西村的村民们依然觉得,戏曲中那个奸臣样的太监,给李白脱靴,和杨国忠是一号人物,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宦官高力士。 这个民众心中的形象显然等待着更多考古发掘结果的证实。 高力士墓中的金银财宝已被尽数盗走,但考古人员却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盗墓者不屑一顾的珍宝——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墓葬习俗中随棺材一起埋在地下,用于记载墓主人生平的碑刻,是作为死者的履历表承送给阴曹地府的阎罗王的。所谓「 ”盖棺定论”,指的就是墓志铭。 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块珍贵的墓志铭明确地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民间说法的高力士。 墓志中写道:「 ”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意思是说,高力士为人宽厚,有雅量,文武才华非常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能力也很强,乐于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好评,颇有古人的高风亮节。可以说,对高力士的评价极高。 然而,古人墓志铭多有溢美之辞,甚至虚美隐恶,那么,这篇墓志的可信性又有多少呢? 根据唐史专家的结论,当高力士去世的时候,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二人都已去世,玄宗之孙代宗已经继位,对于一位早已失势的前朝宦官,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任何吹捧赞美。所以,这块墓志既为同时代人所撰写,又是在高力士失去权力后的评论,内容的可信度很高,堪称公允的身后评价。

三国里袁绍是怎么死的

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 (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人物生平

  名门孤嗣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两人都为是三俊之一)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而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谋诛宦官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指挥。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激化了。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群臣请立太子,汉灵帝因刘辩轻佻浅薄,很不中意,但废嫡立庶,又担心群臣反对,所以举棋不定。蹇硕等宦官当然心领神会,最主要的是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

刘辩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这是外戚与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一个胜利。这时,袁绍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专干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甚以为是,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成了何进的心腹。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何进下令捕杀蹇硕。鉴于宦官蠢蠢欲动,何进恐怕发生意外,称病不参预灵帝丧事。袁绍认为只有杀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后患。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报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

事后他想:“或者只杀几个罪恶昭彰的?”袁绍见何进动摇,又进而对他说:“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将贻患无穷。况且如今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下手晚了会遭祸殃的。”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素无决断,犹犹豫豫,所以仍然没有结果。袁绍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带领军队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等候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讨伐董卓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城。在何进决定调董卓领兵入京时,主簿陈琳曾经提醒他说:“大兵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达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呢!”目睹董卓八面威风,不可一世的模样,刚刚从泰山募兵回到洛阳的鲍信忧虑地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鲍信不觉非常失望,带兵回泰山去了。董卓十分骄横,决意实行废立,以建立个人的权威。他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刘协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绍一听非常生气,针锋相对地说:“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袁绍不敢久留洛阳,他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上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当时有人劝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他自署相国,又自称“贵无上”,性极残忍。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

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他所任命的关东牧守也都反对他。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举动。本来,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故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董卓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就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了。董卓接着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瓖来晓谕劝解袁绍等各路军队。袁绍指派王匡杀掉了胡母班、王瓖、吴循等人,袁术也捕杀了阴循,只有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此时,豪杰大多归附袁绍,而且因他一家遭难受感动,人人想着为他报仇,所以州郡蜂拥而起的部队,没有不打袁氏旗号的。

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于是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酸枣驻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献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驾驭。他选中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当时袁氏兄弟不睦,袁术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维护忠义,反对袁绍另立刘虞为帝。袁绍写信给袁术,信中说:“先前我与韩文节(韩馥)共谋长久之计,要使海内见中兴之主。如今长安名义上有幼君,却不是汉家血脉,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过他!当前只应派兵驻守关津要塞,让他衰竭而亡。东立圣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况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决不能再北面事之了。”他不顾袁术的反对,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遣原乐浪太守张岐拜见刘虞,呈上众议。刘虞却断然拒绝。袁绍仍不死心,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同样被刘虞拒绝了。

 名动天下

此时,董卓并未垮台,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斗。韩馥唯恐袁绍坐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而袁绍并不满足于一个渤海小郡,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袁绍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不过,当时袁绍并不景气,门客逢纪建议他攻取冀州时,袁绍非常踌躇,拿不定主意。对逢纪说:“冀州兵强,我军饥乏,如果攻打不下来,我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逢纪献计道:“韩馥是一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我们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袁绍很看重逢纪,果然照他的意思写一封信送给公孙瓒。

初平二年(191年),韩馥部将麴义反叛,韩馥讨伐不利,袁绍派使者与麴义结交。

同时公孙瓒发兵,南袭冀州。韩馥一战败绩,慌了手脚,此时袁绍的说客高干、荀谌不失时机地到了邺城。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韩馥一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荀谌不正面回答,反问道:“依将军估计,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韩馥说:“我不如。”“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氏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氏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这才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氏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袁氏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疑惑!”韩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见,听荀谌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

韩馥的许多部下都忧虑重重,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我们竟要把冀州让给他?”韩馥无奈地说:“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让贤,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加以责备呢!”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驰兵东下,船数百艘,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同意。终于,韩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送给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

袁绍手下有一名都官从事朱汉,曾经遭到韩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怀。他知道韩、袁二人之间积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韩馥逃到楼上,朱汉抓住韩馥的长子,一阵乱棍拷打,把两只脚都打断了。韩馥受了很深的刺激,虽然袁绍杀死了朱汉,但他还是离开了冀州去投奔张邈。有一天,在张邈府上,韩馥见袁绍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心中不觉升起了一团疑云,感到大难临头了,于是借口上厕所,用书刀自杀。

袁绍得了冀州,踌躇满志地问别驾从事沮授说:“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么妙策?”沮授原任韩馥别驾,颇有谋略,袁绍使居原职。他回答说:“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袁绍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啊!”随即加封沮授为奋威将军,使他监护诸将。袁绍又用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这两人比较正直,但在韩馥部下却郁郁不得志。此外,袁绍还用许攸、逢纪、荀谌等人为谋士。

统一河北

冀州北面有公孙瓒,南面有袁术,这是袁绍的两个劲敌。袁术虽然是袁绍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来不和。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术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在孙坚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借机会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袁术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当时,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的公孙瓒怒不可遏地说:“我弟弟的死是袁绍惹出来的。”于是举兵攻打袁绍。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河北。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大惊,为了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他拔擢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勃海,却立即倒戈。

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

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

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

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黑山军首领张燕派部将杜长等为公孙瓒助阵,也被袁绍击败,黑山军与袁氏开始结怨。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与袁绍开战,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令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同时联合陶谦,用来威逼袁绍,袁绍与曹操合击,大破袁术、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军。

从初平三年至兴平二年(192年—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长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等密谋杀死了董卓,使万民额手称庆。但王允不能妥善处理董卓的部属,引起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举兵叛乱。结果王允被杀,吕布东逃。后来,李傕、郭汜发生火并,互相屠杀,而汉献帝作为一尊偶像,被这些军阀争来抢去。在兖州,曹操异军突起。原兖州刺史刘岱死后,兖州地方势力推举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的两手,迫使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投降。他又与袁绍合作,连破袁术,把袁术挤到淮南。在他东征徐州刺史陶谦时,地方势力的代表张邈、陈宫背叛他,迎吕布入兖州。曹操经过艰苦的斗争,才重新夺回了兖州。在幽州,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袁绍打败,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初平四年(193年),太仆赵岐奉命劝和,袁、公孙双方宣告休战。三月,袁绍南下薄落津。这时,魏郡发生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军会合后,占领了邺城。当时袁绍部队正在全军开庆功宴,听到这个消息,袁绍的部下们特别是家属在邺城的,要么脸色大变,要么放声大哭,唯独袁绍容貌自若,不改平时的风度。整个邺中有十多支黑山军的部队。但黑山军中有一个叛徒陶升,他入邺城后把袁绍和州内官吏家属保护起来,并把他们送往斥丘。袁绍迸屯斥丘,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六月,袁绍大举进剿黑山、黄巾军,先发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谷口讨伐于毒,围攻五天,斩杀于毒及其部众一万多人。接着,沿着鹿肠山向北进攻左髭丈八等,将他们全部剿灭。又接连击灭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黄巾部队,屠其屯壁,大肆杀戮,斩首数万级。

之后联手吕布,与张燕、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在常山展开大战,连续打了十几天,虽然张燕军多被杀伤,但袁绍军也很疲惫,于是双方各自退兵。

东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绍不出兵救张超,举东郡之兵与之对抗,袁绍兴兵围城一年,破东郡,劝降臧洪不得,乃杀之。不久,公孙瓒兼并了刘虞,刘虞旧部鲜于辅等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也派麴义出兵,与鲜于辅等合兵,共集中十万大军,在鲍丘打败了公孙瓒,迫使他退保易京。麴义与公孙瓒相持岁余,军粮耗尽,士卒饥困,率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趁势追击,将其击破,尽得其辎重。

兴平二年(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后面李傕率军穷追不舍。这时,沮授再次提醒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他说:“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沮授的意见遭到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但也有史书记载郭图劝袁绍迎天子),他们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好办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劝告:“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但是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此同时,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当汉献帝回到故都洛阳,曹操力排众议,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许昌,在许昌建立新都城,从而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