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司马奕有多悲惨

众妙之门 2023-06-19 07:16:07

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司马奕有多悲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总是有着兴起和灭亡的一天,所谓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不过是开国皇帝们虚幻的念想而已。到了后期的皇帝,总是面临相似的窘境:内外交困,形同傀儡。他们的下场往往是凄凉的,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只愿生生世世不复生在帝王家。然而,有位皇帝,无辜被废,理由却相当雷人。他明明有三个儿子,却以无子的罪名被赶下皇位。

这位倒霉的皇帝叫做司马奕,但他当上皇帝却是极为幸运的。他的父亲晋成帝司马衍22岁就驾崩了,留下了他和皇兄司马丕。司马丕比他年长两岁,是毫无争议的皇位继承人,按理来说他就应该安心做个宗室王爷。不过,司马丕年仅25岁驾崩,而且还没有在世的儿子,所以让司马奕捡了个便宜。

旁人看起来是便宜,只有司马奕才知道这也是烫手的山芋。此时,他已经是23岁的年轻人,知道其中凶险。在朝廷上,褚太后垂帘听政,他只是木偶,在外是桓温领兵,是实际的控制者。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早已大权独揽,皇帝的废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司马奕深知自己只是双重傀儡,名义上的皇帝,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生怕得罪了内外两尊大神。然而,他不惹事,偏偏事情却找到了他的头上,桓温就想废了他,另立天子。

面对这么听话的傀儡,为什么也让桓温不顺眼呢?没有别的理由,就因为桓温在几次北伐失败后,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名望远远没有当初那么大了。为了杀一儆百,他急需通过废立皇帝立威。他认为,只有通过为所欲为的举动,才能让反对者害怕,这就和当年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是一样的。

可是,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司马奕虽然是傀儡,任由人摆布,但要废了他,总归还有有个理由。偏偏司马奕从来都是装孙子,在位五年多并没有错失,实在找不到借口。但是,总不乏有“智慧”的人,桓温的属下就提出了八个字的“妙计”:

宫阐重闷,床笫易诬。

桓温立即采纳了这个损招,司马奕的田美人和孟美人明明生下了三个儿子,桓温却放风出去,“诬帝在藩夙有痿疾”,这三个皇子都是后妃与他人私通所生。后妃又怎么能接触外人呢?桓温继续编造说司马奕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他却好男风,养了男宠在宫中。

也就是说,桓温指责司马奕放纵后妃和男宠生子,还将这个谣言散布到民间,一时成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等到民间也热议之后,桓温联合褚太后,顺应民意,将司马奕这个“无子”、连后妃都管不好的天子废掉。可怜司马奕,无端端地成为了东晋唯一一个被废的皇帝。

历史的奇妙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按理来说,司马奕应该是凄凉的皇帝,但小珏看来却未必如此。要知道,在他之前,东晋皇帝一直被权臣操纵,即便是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也不例外。而且,因为斗争的激励,大多数东晋皇帝寿命都很短暂。然而,司马奕被废虽然蒙上的巨大的心灵创伤,却意外得以善终。

司马奕被废之后,被降为东海王,后来又被降为海西郡公。因为敏感的身份,无论是谁都想拿他做文章,甚至有人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复位。然而,司马奕却深知,自己哪怕再当皇帝,也不过是再次当上傀儡,所以一直拒接所有的请求。他装疯卖傻,甚至装作平庸,哪怕是沉溺于酒色之中,也绝不抛头露面。也就是这个原因,后来的晋朝皇帝和大臣们都认为他已经甘心屈辱,再也翻不起大浪,不再理会,他也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病死在吴县。虽然死时只有四十五岁,并不算太长寿,但也算赚了十来年。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怎么死的

皇位之争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大概在公园360年左右,东晋的政权风雨飘摇。当时的皇帝是晋简文帝,他是在司马奕被逼退位之后,继位为皇帝的,因此司马奕被称为晋废帝。逼迫司马奕退位的是当朝大臣桓温。
能够做到逼迫皇帝退位,这个桓温是很了不得的,当时就有很多人在问,桓温什么时候会自立为帝,晋简文帝和他的子孙对此也忧心忡忡。
晋废帝被逼退位之后并不死心,他联系了几个大臣,准备随时复位,晋简文帝的处境是前门有虎,后门有狼,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晋简文帝竟然一命呜呼,把万里江山和险象环生的朝局交给了晋孝武帝,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曜,当时他才10岁。
江山换代,主上年幼,两帮觊觎朝权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先动手的还是晋废帝,他命令当时的大将军———卢悚(听这个名字就有点吓人),带兵杀进京城。
“卢悚乱朝”是一桩奇案,按理说卢悚是去为晋废帝夺皇位的,不说带上几十万人,至少也得带几万人,再不济,几千人也许还有机会,但他只带了200人;要知道,京城内的守备部队———禁卫军就有至少一万人,驻防京城外郊的部队还有十几万人。200人对十几万人,这不是送羊入虎口?
更奇怪的是,卢悚那200人居然杀进了皇宫,按照《晋史》记载,卢悚的军队不但进了皇宫,还进了后宫,不少宫女和太监都在冲突中丧生,内廷武器仓库都被叛军占领。可是卢悚还是没有找到司马曜,似乎这时候的禁卫军回过神来,一万多人包围了皇宫,把叛军一个个拖出去暴打一顿,卢悚也被杀。不过,晋废帝还是安然无恙,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卢悚身上。恐怖桓温这次叛乱总算被镇压了,10岁的司马曜还没懂事,就遭遇了一次恶性流血事件,估计他的童年记忆不会十分美好。接下来,司马曜还要面对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事情好像已经结束,但确实还没结束,桓温动手了,他也带着部队汹汹而来,这次可不是200人,而是30万,而桓温也不是卢悚,他并不直接往里冲,而是把京城围个水泄不通,想打个酱油都不让出城。
桓温的这个举动,把满朝文武都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桓温想干什么,没多久,桓温就给朝廷来了信,说他是来平叛的,不是来夺权的。鬼才相信桓温的话,这时候叛乱已经平息了将近一个月,还需要那么多人帮忙吗?
朝廷自然会用上述的疑问回复桓温,当然措辞不是很强烈,还颇有褒奖的意思,主要还是想桓温把围城的部队撤掉,再这么围下去,吃红烧肉的该改成白米饭了,吃白米饭的只怕要去吃糠了。
可是桓温的军队就是不撤,天天在城外搞军事演习,震天价的喊声,搞得老百姓难以安居。可桓温也不进城,天天这么耗着,大家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其实桓温确实是来夺权的,他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但他要警告司马曜,没有桓温,谁当皇帝也不安稳,桓温是在实行恐吓政策。还有一个原因,桓温走到半道上得了不治之症,以至于他无法正确指挥部队的行动,所以30万军队天天在城外呆着。两大恶人 耗着,耗着,一下就耗掉了几个月,城里的百姓也饿死无数,城外的部队也军心涣散,大家都希望这场冷战能尽早结束。
消耗战,未必拼的是实力,有时候年龄优势也能帮上大忙。司马曜才10岁,也没得什么病,也不是营养不良,看来不会立刻就死;而桓温就不同了,七老八十了,还得了绝症,还在冰天雪地里耗着,就这样耗死了。
桓温死后,虽然儿子桓玄接替了桓温的位置,但所有的将士都不愿意耗下去了,桓玄只好向朝廷表明态度:“我爸是忠心的,我也是忠心的,之所以在京城外不走,就是害怕哪个人又跳出来造反,现在事态好像控制住了,我也该撤兵了,但你们得答应我如下条件:一……二……三……四……”
就这样,桓玄成了大司马,掌管天下军权,他成了继父亲之后,又一个权臣,又一个恶人。
10岁的司马曜虽然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军事,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平衡,天下的大权不能只掌握在一个大臣手上,非得有两三个人制衡才行。
于是司马道子隆重登场,司马道子是司马曜同父异母的弟弟,并不是一个好人,准确来讲,他是一个坏透顶的人。从小开始,司马道子就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一个月不犯一次王法,手就痒痒,所以他早早就被晋简文帝打发到琅琊,眼不见、心不烦。
这时候,司马道子被司马曜召回来,还被委任为骠骑大将军,显而易见是针对桓玄的。司马道子不愧恶人这个称号,一到京城就重用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佞小人,动用巨资,营造园林,卖官鬻爵,横行霸道。
就这样,朝廷被两大恶人把持着,可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恶人还需恶人磨,两个恶人斗来斗去,司马曜这个皇帝就安全了。皇帝之死安全之后的司马曜干什么去了呢?答曰:繁殖人口并快乐着、酩酊大醉并快乐着。
司马曜对女色和美酒的嗜好,在历史上也是小有名气的,反正他什么也不懂,反正朝局也被两大恶人把持着,司马曜干脆混在后宫不出来了,两个大恶人看见皇帝如此荒淫,也不理会他,专心搞派别斗争去了。
其实,专门混在后宫也是挺危险的,朝廷有夺权之争,后宫有夺宠之争,司马曜低估了后宫女人的能力,也高估了后宫女人的胸襟。
与司马曜混得最熟的是一个张贵人,级别虽然不高,但凭长相、身材和酒量,后宫是没有人敢惹她的。估计张贵人还是挺有气质的,快到30岁了,还是挺讨司马曜欢喜的。
公元396年9月的一天,酒瘾上来了的司马曜又想起了张贵人,于是他找来张贵人陪他喝酒。碰巧这一天张贵人身体不舒服,酒量大减,司马曜还没喝到兴头,张贵人就开始呕吐了,酒桌上的人一般都有点变态,看见别人醉得越厉害,越是要逼别人喝酒,司马曜死咬着张贵人不放,一直逼她喝。
张贵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坚决拒绝再喝,司马曜仍不罢休,“我是皇帝,天下所有人都得听我的话,我让你喝酒,你不喝,你就是抗旨,抗旨可是大罪。”
张贵人这边也不服软:“我就是不喝,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司马曜冷笑一声说:“明天你就30岁生日了,也该到冷宫去凉快一下,后宫有的是美女,我随便挑一个都比你强。”
开玩笑是当不得真的,特别是喝醉之后的玩笑更是当不得真。可张贵人还是把司马曜的话铭记在心,她真以为过了今天,就没了明天,她要跟司马曜同归于尽。
可是张贵人并没有胆量亲自谋杀司马曜,她找了个枪手,就是贴身丫鬟,一般来说,这样的丫鬟是非常愿意为主人赴汤蹈火的。可是这个丫鬟胆太小,弑君的事情也不敢做,但在张贵人的威胁之下,还是去干了。
这段谋杀过程也特别有意思。
看见司马曜醉卧不醒,丫鬟想用被子把他捂死,捂了半天没捂死,于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大,到外面搬了块大石头,压在被子上,终于把司马曜捂死了。
奇怪的地方有好几处:
一是在丫鬟搬石头的那阵子,司马曜身上只有一床被子,而这时他也被捂了很久,也有挣扎动作,怎么连条被子都挣扎不开?
二是丫鬟没有力气捂死司马曜,怎么会有力气搬石头?就算她搬的石头不大,但这样也捂不死司马曜。
三是丫鬟为什么不采用毒药、利刃等更直接的方式谋杀司马曜,反而采取这样麻烦的谋杀方式?完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总之,司马曜就这样在他34岁那年丢了性命,造就了天下一大丑闻。正史记载,张贵人指使丫鬟杀死司马曜之后,就逃出了皇宫,天晓得是怎么逃出去的。
见皇帝死了,桓玄和司马道子终于厮杀起来,之后皇权几度易手,桓玄和司马道子也死在政治斗争当中,没有司马曜做平衡点,这天下还真的会乱起来。

东晋大将桓温为何要北伐?桓温北伐的经历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这段历史比之三国时期也是同样很精彩。因为这时期也是名将辈出:有那“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也有那“东山再起”谢安,还有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

但是有一个人在历史上和曹操一样褒贬不一,他就是桓温。他说出的那句“纵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不安分的野心家。当然他虽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强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导也不尽相同。桓温主掌东晋期间,也是东晋北伐最多的时候,他一灭成汉,三伐中原。可是剿灭成汉之后,桓温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第一次北伐,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

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桓温简介,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桓温简介,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

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桓温长期掌握东晋的军事大权,野心越来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语地说:“男子汉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

有个心腹官员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献计,说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自己另立一个皇帝。那时候,晋穆帝已经死去。在位的皇帝是晋废帝司马奕(音yì)。桓温带兵到建康,把司马奕废了,另立一个司马昱(音yù)当皇帝,这就是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带兵驻在姑孰(今安徽当涂)。

过了两年,晋简文帝病重,留下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带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

桓温请两个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

桓温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不能不防备点儿。”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不久,就病死了。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

桓温的北伐,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动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他把北伐作为个人集中权力的手段。于是,东晋政府便以褚衰、殷浩的北伐来抵制他。这也是影响他北伐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 桓温的失败,既有彼时纷乱的局势作祟,亦有战略战术的失误导致,其个人性格上的不足也不容小觑,时势、运气、机遇、对手等导致北伐失败的因素掺杂其中,原因较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