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终结局,为何魏国皇帝封王,蜀国皇帝封公,吴国却只封侯?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魏蜀吴三国诸侯脱颖而出,只是结果相信出乎了当时不少人的意料,还是司马家的晋朝笑到了最后,有意思的是,三个国家的末代国君,倒全部得到了善终。而他们的封号,也颇为让人玩味。其中魏国的末代国君曹奂,被封为了陈留王,蜀国刘禅封为了安乐公,吴国皇帝孙皓,只获得了一个归命侯的职位。
按照魏晋时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候、亭候、关内侯是十个等级,很显然孙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马家这么封的原由是什么?不妨让我们好好来说明一下。
首先来看看最先灭亡的蜀国,公元263年,此时的司马氏尚未夺权,而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讨伐蜀国,仅仅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魏军兵临成都,刘禅开城门投降,最后刘禅被移居到了魏国都城洛阳,受封世人皆知的安乐公。
在历史上,安乐公这个头衔只有刘禅一人获得,司马昭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无非也是在告诫着另外一个对手东吴,只要你能够投降,自然后半生享受富贵,安乐不已。
为什么给刘禅“公”的头衔呢?从礼节出发,这是司马昭能够给予刘禅最大的称号,毕竟此时的司马昭,也不过是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他总不可能给阿斗封一个王的头衔在上面。因此安乐公最合适不过。
我们再来说说曹奂,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曹魏和汉末的历史可以说是如出一辙,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但是在明面上,依然是假惺惺的逼迫曹奂禅位,正如同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一样。而汉献帝继承大统以前,和曹奂的封号一模一样,都是陈留王。
因为是和平的政权交接,因此司马家对于曹奂面子上的礼仪,还是要做足的,265年11月,禅位的曹奂被封为了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
除此之外,曹奂还被特许能够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这些都是汉献帝不曾有的待遇,而在中国古代千年历史上,曹奂的地位也是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他在302年,于陈留封国去世,享年58岁,并且晋朝廷还保留了他皇帝的尊号,谥号元皇帝。
至于吴国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但是也可以理解,孙皓的级别之所以比刘禅低一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孙吴曾经做过“反水仔”,221年的时候,吴国国主孙权就主动向北方称臣,受封了吴王的称号,结果后来却再次反叛。这自然也让晋朝心怀芥蒂。
至于第二点,就是孙皓自身的本钱了,他也算是古代著名的昏君,不但比起刘禅还要享乐,自身也更加的残暴,导致吴国君臣离心离德。
在刘禅投降的时候,成都依然还有兵可守备,蜀国主力尚在剑阁,未曾损失元气,有着一战之力,而东吴也正在起兵响应,在战况焦灼的情况下,阿斗主动下达了放弃抵抗的命令。
相比之下,孙皓上书投降,是在晋朝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兵临石头城的情况下,不管孙皓肯不肯降,吴国都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从这点上,孙皓降书的含金量,自然也比起刘禅逊色不少,归命侯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多少也带有一些讽刺的味道,历史上只有两个归命侯,一个孙皓,还有一个就是南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因此三个不同皇帝遭遇的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东汉末年是一个战乱纷争的乱世,这种乱世到什么情况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以人口为例:东汉王朝在汉桓帝时期,人口拥有5000多万,而到三国末期人口不足3000万。通过人口减少约一半的情况也可以看到东汉末年混乱的程度,而为何会造成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呢?
气候变化,寒冷气候影响粮食产量;气候直接影响粮食,根据竺可桢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大乱世背后总有气候变冷的影响。因为气候变冷之后,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影响了农民的收成,造成大多数人民生计成为问题。
东汉末年恰巧就在这样一个气候变冷的循环周期内,从而导致东汉末年广大农民生存成为问题,给了一些宗教发展的土壤,张角等人就借此机会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了黄巾起义。
兼并土地严重,下层人民生活成为直接问题;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土地兼并的循环,东汉末年政治固化,世家大族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世家大族的背后就是土地兼并的过程。尤其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对豪强及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情况没有制止,这些都加剧了贫富差距。
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耐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东汉末年有大量的流民,他们四处为家,最终的结果就是加剧了东汉末年的混乱。
地方州牧化,加剧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天下农民起义频繁,刘焉为了保全自己,所以向皇帝建议“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刘焉这个自私的建议,最终成为了压垮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地方州牧逐步坐大,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如袁绍、袁术、刘表、曹操等等,他们相互攻击,增加了东汉末年大乱的局面,也使天下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改朝换代是 历史 上必然发生的事情。不少封建帝国不是因为末代万岁爷的 昏聩 懦弱而破产的,反倒是在强盛时期宣告倒闭。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六任天子没有一个是庸主,然而最后的结局也是以破产而告终。归根结底还是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晋国的创始人司马懿。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通过东征西讨,曹操安定了中原。这时的东汉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已经走向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加九锡,邺城是他的封地。这时的魏国看上去只是集团旗下的一个分公司而已,然而其实独立权非同一般。
公元220年,曹丕正式成为了魏国的皇帝,曹丕也就是有名的魏文帝。曹丕和他的继承人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始终都没能让吴蜀两国的计划得逞,曹魏江山才能更好的稳固下来,魏国也逐渐走向了全盛。然而也就在这时,司马懿的实力开始慢慢加强,这也让曹魏破产留下了祸根。
公元238年,年纪轻轻的魏明帝就驾崩了,临终前让曹爽和司马懿当摄政王,辅佐自己的小儿子曹芳继位。曹爽这个人残暴不仁且就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管是个人水平还是在帝国中的影响力和司马懿相比是不值得一提的。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样魏国的最高权力才掌握在他的手中。
之后魏国天子曹芳、曹髦曾想发动兵变,好解决司马昭弟兄俩从而夺回大权,然而计划全都没有成功。因此,司马家族在魏国中枢的影响力不光没有受到损失,反倒是越来越稳固了。公元265年,司马炎强行让魏元帝帝曹奂扒掉龙袍,让曹魏退出了 历史 舞台。
曹魏历代的天子中压根没有 昏聩 懦弱的天子,那为何曹魏会破产呢?从根本上找原因,其实就和以下两点有关。首先就是曹魏内部的谋臣猛将都已经故去,其次就是司马家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在曹操走后的十几年中,不少以前为他服务的文臣大将都圆寂了,于是对曹魏集团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而之后取他们而代之的人,几乎都是司马家族的老部下了。由此就导致了魏国中枢的力量此消彼长,司马家族的实力就逐渐增强了。司马懿本来就是贵族的后人,在民间有非常高的威望,目前也掌握了朝廷的很多权力,因此他才能有机会在高平陵事变中取得胜利。
历史 总是充满戏剧性的,曹操统一了中原,曹丕奠基了魏国的基业并成为真正的另有,而最后统一三界的就是司马炎。由此人们只能叹息:人生的确是世事无常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6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