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喝水的时候为什么要烧开水再喝,古人真的知道细菌的存在吗

众妙之门 2023-06-19 06:08:59

古人喝水的时候为什么要烧开水再喝,古人真的知道细菌的存在吗

还不知道:古人喝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喝水这事儿,首先必须说,千万别小看中国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细菌学概念”的漫长古代世界里,对“饮水卫生”的认识,中国古人不但认识得极早,更看得很深。

早在战国年间的《吕氏春秋》里,就详细论述了“饮水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定“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而水质恶劣则会造成“痈疮”“甲状腺肿大”“脚肿”等病症。所以对水质清洁问题,历代古人也不敢马虎。

比如饮用水源的选择,就是慎之又慎。通常要选择“长流水”且“甚寒而清”,清初更形成了五种验水方法。汉代每年夏至,就是清理疏浚井水的日子,北魏起更开始用茱萸给水井杀毒,唐代时用屠苏酒药渣。宋代的城乡水井不但有“护井公约”,而且开始采用钟乳、雄黄等矿物质进行“混凝沉淀”。明清年间时,明矾也成了重要的“水质净化药材”,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了让水干净,历朝历代都绞尽脑汁。

而一座座留下文明辉煌的古代城市,更是离不开水。在“城市饮水供水”方面,中国古代也一度走在世界最前面。东周阳城遗址里,就发掘出了残长32.6米的地下陶制排水管道,以及设计精密的“阀门坑”。战国楚国纪南城遗址里,长一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256座水井。

“自来水”的理念,更在许多古代城市得到实践:最晚唐代时,竹筒水槽就在西南多个城市供水。宋代时“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就亲自为广州设计了“自来水系统”。以“五管大竹”把山泉水引入广州,让广州百姓“一城贫富,同饮甘凉”。漂亮解决了这个“宋朝国际大都市”的吃水难题。明代名将李文忠也开凿龙首渠,将泉水引入西安城,“萦绕民舍,民始得甘饮”。唐末起萧条数百年的古都西安,从此焕发第二春。

水质的安全维护,当然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大事:比如北宋整治成都金水河时,就特意加修了漕渠。这样水流进入成都城前,先在漕渠里经过净化,清洁后才进入城市。这一类的苦心,也令许多古代名城,常年以水质清洁著称。比如明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就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盛赞了苏州河道的水质:“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许多名城的辉煌历史,更离不开大规模的供水工程建设,典型明清北京城。为什么明代都城北京,比起元朝“元大都”来位置还有偏离?因为元代时供应元大都饮水的“白浮泉”“积水潭”或是断流或是枯竭。所以明朝就重新改建翁山泊与玉泉山,将其与积水潭重新打通,然后水流一分为二,既给宫廷供水又通运河,形成了影响北京六百年的水利系统。清朝乾隆年间又修整了昆明湖,将其变成了供应北京的人工水库。

但尽管如此,对于许多“缺水”的地区来说,就算能解决吃水问题,“喝口好水”却还是难。还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当时北京城有1200多口井,但水质却“苦固不可饮”。甚至在北京城“卖水”也成了火爆生意。以《北游录》形容说“车水相售”。北京城尚且如此,“井水苦”也可想而知,是许多古代城乡共有的烦恼。这种情况下,“水质清洁消毒”也就更重要。而比起前面的各类“消毒”来,更安全的消毒方法,就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说,要把水“煮沸”,即“烧水”。

在中国古代饮水史上,“烧开水”的习惯也是历史悠久。战国年间孟子就说过“冬日则饮汤”,也就是喝热水。饮茶风气普及后,“烧开水”更是成风。一开始还是文人雅士们的专利,但最晚到宋代时,“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明白“喝开水好”。

“烧开水”的工具,也是一代代演变。早年多是用“鼎”,宋代时出现了“汤瓶”,即专用“烧水点茶”的器具,有银制和瓷制等多种。在宋代的各类“雅集”中经常出现。明代时又出现了更普及的“铫”,有瓷质、铜质、铁制、锡制各类,形态已接近今天的烧水壶,上等的“茶铫”用于贵族士大夫的饮茶享乐,普通的“炉铫”,也用于老百姓家烧水。

比如看看明清年间的各类小说,就知“烧开水”这事儿,在民间普及更广。《儒林外史》里就有用“炉铫”来“煨了一壶茶”的情景。“烧开水”的出现频率也更多。屡试不第的周进昏倒在贡院时,就是同行朋友“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才算把人救醒。范进中举后同样昏倒,“几口开水灌了过去”,却是越灌越疯。可见,在明清年间的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城乡穷富,“烧开水”都还比较常见。

这些饮水问题上的“讲究”,也确实造就了古代中国,在当时条件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但话说回来,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哪怕到了“烧水器具”不太贵的明清年间,“烧开水”也多是个奢侈事。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燃料问题:炭薪等古代燃料,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价格不菲。发展到明清年间时,虽然煤炭也越发普及,但无论烧柴烧炭,都是不小的开支。比如明朝名臣杨继盛早年做秀才时,由于家里“又乏炭柴”,所以“尝起卧冰霜,而寒苦极矣”。享受优厚待遇的杨秀才,“生个火”都这么难。

而在古代老百姓生活里,“柴”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明代经济较好的松江,一百斤柴火可以卖到七分银子,相当于一口铁锅的价格。一百斤煤炭价格更能卖到一钱三。老百姓家平日生个火,基本就是“烧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古代老百姓来说,“烧水”都是不易,“烧茶”“烧汤”更是奢侈。更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屠苏”“白矾”“杏仁”等物把水净化一下。

直到近代年间,随着“自来水”和“无烟煤”进入中国。国人的饮水条件,才更加改善起来。1907年天津卫生总局的一则示谕,更缩影了当时的“饮用水质量”:“重提一遍,凡吃喝水,须用白矾澄清,过一昼夜,烧二十分钟,方可取用……就是自来水,亦要烧开了再吃,要紧,要紧。”

科技文明的进步,历代百姓经济民生的发展,“烧不烧水”甚至“吃什么水”的一幕,就是生动浓缩。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吴晓煜《明代的煤炭开发》、吴鉴明《中国古代饮水卫生的观念与措施》、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赵盼超《宋元饮茶之用具“汤瓶”之概念与形制研究》

古人到底为什么喝热水?

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屡受酷刑拷打后,杨涟“知珰意不可回,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这里显示出,饮凉水有害身体健康。

到了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于清朝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赴西欧各国10个多月,已注意到东方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的区别。归来后,袁祖志特别撰文:“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饮凉水坏腹”理应为普遍观念。
而我们现在也会经常看到,很多人也有外出携带热水的习惯。

至于在古代,喝热水是否普遍?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农民阶层,长时间以来都是喝凉水,主要也是因为经济原因,古代农民资源缺乏,燃料甚缺,热的菜饭也都没得吃,更不要说是喝热水了。据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后撰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描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而“空饼”、“冷菜”,已经是招待级别的佳肴。

到了宋元时期,出现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煮水煮茶的燃料成本,所以,茶贩以沸水泡茶就成为一门收入可观生意。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事实上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低下阶层继续喝凉水。由于古代长期以来,饮用水卫生程度极低,所以古人体内有寄生虫相当普遍,驱虫方法也在不同的文献中,可以看到。
古人没有完善的饮用水过滤系统,在水源不清洁的情况下,也会作有限处理。据清代干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的记载,他们注意到天津白河两岸民众,不会直接饮用混浊河水,而是取上河水后,用一些明矾放在一个穿孔的竹筒内,然后把这个竹筒放在水中搅动,以净化河水饮用。清同治年间,日本学者峰源助造访上海,也见到上海民众用同样办法饮用江水。

明矾虽为平民净水剂,但杀不死水中的病菌。所以进入民国年代,西方细菌学说引入,“喝热水”获得科学支持,政府也在公共卫生层面着手推广宣传“凉水应煮沸后再喝”,百姓才慢慢有喝热水的习惯。1930年代,当时国民卫生建设委员会撰文《衣食住行之卫生要则》,号召民众尽可能不要饮用生水:“水中所含细菌至伙,饮生水为致疾疫之重要原因......”当时政府也特别要求军人尽可能不要饮用生水:“不得已而饮生水时、应经军医或上官之许可、择水而饮之。”

古代人当时就知道有细菌的存在吗

知道,但无法了解它。中医常说的百毒不侵,就是指看不见的细菌,古时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毒。
但古人对看得的菌有深刻认识,还会利用。如霉菌,利用霉菌制造了豆腐乳 ,豆瓣酱……,利用丝菌培养人工种植蘑菇,木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6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