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看样子是要保住韩信的,因为他将韩信先从熟悉的齐国调往陌生的楚国,随后又将他贬为淮阴侯。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要剿灭异姓王的,所有异姓王里就韩信的实力最强大,所以要对付异姓王就必须要先把韩信给办了。但是刘邦舍不得杀韩信,因为他对自己有莫大的功劳。
杀一个普通的功臣,或许历史还不会铭记,要是杀了汉初三杰之一,那历史该如何评价?不到万不得已,刘邦不愿下手。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或许就是为了饶他一命。
可是韩信搞得清楚状况么?当然搞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最后自己的王爵居然被削了,这还有天理么?所以韩信后来造反了。
刘邦那个时候日子很不好过,跟项羽对峙期间,占据了下风。他压根就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手里的3万骑兵就可以灭了刘邦56万大军,可见战斗力强弱。但是项羽偏偏灭不了刘邦,因为那帮打不过项羽的诸侯王都投奔了刘邦,团结力量还是不小的。
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都向北方的韩信抛出了橄榄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韩信是实力相当雄厚的第三方,只要韩信倒向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
项羽派遣龙且前去与韩信决战,结果龙且兵败被杀。项羽立刻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韩信叛汉归楚,到时候可以让他做齐王。
这边韩信也收到了刘邦的封赏,韩信本打算跟刘邦要个代理齐王做做,没想到刘邦直接给了他一个齐王,韩信心里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是项羽许诺的不切实际的王位,一个是刘邦封赏的已成事实的王位,韩信当然是更加倾向于刘邦。
再说了刘邦对韩信的确有恩情,韩信在回绝项羽的时候,也说得比较决绝,因为汉王刘邦对他恩重如山,他如果背叛了刘邦,一定没有好下场。反而过去韩信在项羽帐下,却始终只能是一个执戟郎,得不到任何重用。
很显然韩信这是想到了刘邦对他的好处,同时也想到了项羽对他的鄙视。所以他才会下定了决心要跟随刘邦混。
韩信这齐王做得很舒服,他在本地也培养起了一帮自己的亲信,逐渐开始真正成为了齐王。可就在这个时候,刘邦的一道诏令下达,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这一招比较有意思,因为韩信在齐国逐渐根深蒂固,可是到了楚国,就变得孤立无援了。刘邦这是为了把韩信的王爵除掉,做出了第一步。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
到了楚国以后,韩信虽然没有降级,可是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使得韩信根本就没机会培养自己的力量。
这个时候刘邦又来找麻烦了,他以巡游为名,把韩信叫了过去。本来韩信就对刘邦有所提防了,现在就更怀疑了。不过韩信还是去了,因为韩信觉得自己没有犯什么罪,而且他将钟离眜的脑袋送到了刘邦跟前,以显示自己的忠诚。
可这个时候刘邦却把韩信给抓了,随后便将韩信贬斥为淮阴侯。其实这个时候刘邦完全可以杀掉韩信,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这次放虎归山,其实已经在韩信心底埋下了背叛的种子。韩信知道什么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了,所以对刘邦往日的恩情也都付之一炬了。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韩信选择背叛刘邦的原因,刘邦露出了爪牙,却没有置韩信于死地。韩信的背叛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韩信明明可以拥兵自立,为何最后却放弃了
韩信最早投靠项羽,但是并非得到项羽的重用。韩信命不是太好,即使是成年后生活得也很凄惨。他母亲去世,他穷得无法把母亲下葬,还是当时在邻居的帮助下,才能够解决这个棘手问题。
之后他依靠着别人的救济才能够生活下去,但是寄人篱下总是生活的不顺利。
甚至遭受过胯下之辱,这对一个正值青少年的男孩而言,能够忍受的原因不过是为了活下去。陈胜、吴广起义后,就有很多人揭竿而起,他自己了无牵挂,只身一人投奔了项梁,但在项梁手下,韩信也是一直默默无闻地做一个兵,没有受到重用。
在项梁死后,他便成为了项羽的士兵,韩信曾经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直刚愎自用,觉得自己的所有决定都是对的,不肯听韩信的策略。?
在一连串灭了魏、赵、燕、齐四国后,韩信实力大增,此时也正是刘邦与项羽楚汉战争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基本上是谁得到韩信的支持,谁就能得到天下,甚至韩信的谋士也劝韩信自立,将来夺取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是一向看不起韩信的项羽也派人前去拉拢韩信,希望韩信能够联楚反汉。
但是韩信却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翻译过来就是,我能够有今天的地位,是刘邦给予的,他能够给我权利,让我能够自由支配士兵,这是信任我,将自己的身价交给了我,所以我韩信当然要知恩图报,不能够忘恩负义。
韩信跟项羽的使臣说出这段话,一方面是发自肺腑的感激刘邦的提携子恩,另一方面也是在对项羽表达不满,估计韩信投靠项羽时,项羽没少给韩信脸色。
韩信不被项梁、项羽赏识,刘邦给了韩信一个机会。韩信觉得项羽不能赏识自己,不是他能够服侍、追随的大王,所以在刘邦进入蜀地之后,他进入了刘邦的帐下。
刘邦一开始也不太待见他,没有发现他的军事才能。
直到有一次韩信犯了纪律,要对他进行处罚的时候,他大声说道:“汉王不打算得到天下么?为什么要杀掉壮士”。
当时刘邦的大将夏侯婴听到,仔细和他交谈后,发觉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便向刘邦进言,想要他对韩信委以重任。但是刘邦也没发现他有什么不同,就拿一个随便的官职搪塞过去了。
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的萧何很是看中韩信,他觉得韩信天生就是一个将才,也曾经多次向刘邦推荐过韩信,只是反响平平。后来韩信觉得自己这样一匹千里马,却遇不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君主,渐渐地他有点灰心丧气。
一气之下就从刘邦的军营逃走了,当萧何知道后,就赶紧骑马去追韩信了,刘邦知道后,很是不解为什么萧何这样的人会看重韩信。
萧何追回韩信后,刘邦和韩信进行了长谈,韩信对刘邦讲解当时的局势,分析楚、汉的优势劣势,这让刘邦对韩信刮目相看。
那一次的长谈韩信给刘邦的对策,也被叫做“汉中对策”。从这一次长谈之后,韩信直接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刘邦也对韩信刮目相看,直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而韩信也是不负所望,在对抗魏国、代国、齐国等诸侯国的战役中,毫不逊色,彰显了一国大将该有的风范和气魄,成功帮助刘邦解决掉几个心腹大患。?
韩信是刘邦培养出来的,早就对韩信背叛有所防范当初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因为萧何的举荐,他才能够被刘邦注意到。
从此之后,他逐渐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几次寡不敌众的战役他都能够化险为夷,功成名就的背后自然是离不开刘邦的信任。
当然,韩信虽然虽然有自立的资本,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属于刘邦的部下,当初没有刘邦拜将,韩信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即使韩信取得一系列的军事实力,但是韩信对整个部队的控制力有限,韩信手上并没有什么心腹大将,士兵也都是“新人”。
刘邦是从沛县发家的,他的政治集团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的同乡,其实纵观中国古代的起义军,其实很多参与人都是同乡,毕竟同乡人是小农社会的关系纽扣。
韩信的帐下,很多大将都是刘邦的的同乡人,像曹参、灌婴都是沛县集团军。而且刘邦为了防止韩信集权,他会在韩信打了胜仗之后,将韩信原有的士兵抽调归自己所用,将新招募的士兵给韩信带领。
在平定齐地的战役中,虽然韩信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是却赢得很吃力,因为他的士兵并不精于打仗,依靠的只是韩信的策略,所以韩信根本不具备和刘邦硬碰硬的资本。
很多人说一方面因为韩信对刘邦心怀感激之情,不忍辜负刘邦,另一方面就算韩信有异心,他也没有什么机会会扳倒刘邦,因为以刘邦的老谋深算,他一定会提前做好所有的打算。?
另一方面,从韩信的人生来看,他的格局明显没有刘邦那么大,对于韩信来说,也许做一个诸侯王就可以了,夺取天下这样的事情,看起来遥不可及,可以说,韩信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笔者初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时,也认为韩信最后身败名裂是因为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但待笔者将刘邦集团夺取政权的始末弄清楚,自己开始怀疑当初的判断,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没那么简
单。
之后,笔者遍检《史记》与《汉书》中所有相关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当初的判断。私以
为韩信当时应该是做不到背汉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的。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蒯通的谋划不具有可行性的原因。?
许多人认同蒯通的建议,主要是受了所谓张良、陈平“开导”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一事的影响,认为刘邦当时根本无力控制韩信,这种印象又随着黥布列传中薛公论及黥布造反的分析得到加强(薛公曰:“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三人皆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
进一步地,读者又为蒯通分析政治之利害之精辟所折服,更是认定了韩信彼时有拥兵自立的条件。但是许多人都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便是蒯通的“辩士”身份。《汉书·蒯通列传》记曰: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
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到西汉前期,游士周游四方以求见用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现象明显是战国时期士人游说诸侯以求富贵传统的延续。蒯通作为一个辩士,其所作所为与战国纵横家苏秦、张仪之流实际上别无二致。
而此类人物(辩士、游士、纵横家)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因为非如此不足以打动人主。所以他们的话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可轻信。其二便是韩信与彭越、黥布并非是所谓“同功一体”的同类人。韩信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他是独身加入刘邦集团的,其权力来源于领袖刘邦的授予,因而对刘邦具有依附性;而彭越、英布二人虽然加入刘邦集团,共同对抗项羽,但各自都拥有自己的部曲,对刘邦集团兼具游离性和依附性,且以游离性为主。?
要言之,彼时的韩信确有政治野心,然而他并不具备与刘项三分天下的条件,其指挥军队的权威来自于刘邦,人事任免权实际上操于刘邦之手。首先,刘邦对他多有防范,疑忌很深,一方面不断削夺其麾下的精兵;另一方面有严密的人事布局(高层与中层),牢固掌控军队,使他处处受到掣肘,尤其是在汉军破齐后。其次,不同于拥有独立武装势力的彭越、英布,韩信是独身加入刘邦集团的,兼之他并不在丰沛元从集团之内,故而在军中并没有根基,也受到该集团的排斥。另外,韩信如果割据齐地自立必将遭受张耳、彭越的制约。
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刘邦能够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主要都是韩信的功劳。刘邦刚刚提拔韩信做大将军的时候,汉国的领土只有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军队人数也仅仅只有数万人。而在韩信成为刘邦的大将后,先帮助刘邦消灭了盘踞在关中地区的三秦实力,为刘邦夺取了一块十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韩信帮助刘邦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险些一口气灭亡了楚国。
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击败后,韩信和刘邦兵分两路,韩信带领军队攻击其他的诸侯,刘邦则带领军队和项羽对峙。在和刘邦分兵之后,韩信先攻破了魏国、赵国又逼迫燕国投降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楚汉之争的形式逐渐朝着对刘邦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时候天下的诸侯中只有楚国、汉国和齐国比较有实力,韩信在齐国北部聚集重兵,准备南下一举攻占齐国。在韩信准备攻击之前,刘邦派遣了使者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
韩信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齐国,趁着郦食其在齐国谈判,偷袭了齐国的都。在攻占齐国之后,韩信在齐国自立为齐王,并且派遣使者找刘邦报告。刘邦听到韩信自立为齐王的消息非常的愤怒,但是由于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刘邦也只能默许了韩信的行为。而此时的项羽在得知韩信自立为齐王后,也派遣了使者想要和韩信结盟。项羽的使者告诉韩信说:现在天下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如果你愿意帮助我们共同对付刘邦,那么齐国、楚国、汉国就可以形成三国的局面。
韩信手下的谋士也纷纷的劝说韩信和刘邦断绝关系,在齐国拥兵自重,进一步一统天下。然而韩信却拒绝了谋士们的建议,仍然听命于刘邦,之后韩信和刘邦在垓下合围项羽,最终将项羽消灭。在项羽自杀后,刘邦很快夺取了韩信的军权,将韩信从齐国调到了楚国。后来刘邦又借口韩信谋反,将韩信软禁在了长安,韩信最终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害。
那么韩信在有机会三分天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背叛刘邦,还要帮助刘邦共同消灭项羽呢?韩信之所以不反叛刘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韩信身边的大将都是刘邦的心腹,韩信如果想要造反就必须要除掉这些将领,在军队中除掉大将,成功的几率非常小。第二个原因是韩信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从韩信千金赠漂母,厚待欺负过自己的屠夫这两件事就能看出,韩信是一个非常守信用的君子。
韩信感觉刘邦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肯定不会谋害自己,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刘邦是一个卸磨杀驴的小人。在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也就失去了作用,最终成为了刘邦巩固皇权的牺牲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草船借箭时,曹操有没有想过放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