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十三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境内的天寿山旁,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两百三十余年的时光中,这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寝。此外,还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后宫妃嫔都长眠于此,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处皇家陵寝建筑群。
但是在明十三陵,除了思陵之外,其他的每座陵寝都有一座只字未刻的空白的石碑,这些石碑被称作无字碑。这是为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曾经提出了疑问:"明诸陵,唯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无字。检查诸书,唯徐乾学《读礼通考》载,唐乾陵有大碑,无一字,不知何谓?而明诸陵效之,竟以为例,实不可解也。"
我们知道,在古代不论皇帝的实际政绩的好坏,他的陵寝前都要留下一座石碑来赞美他的功绩。但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还很讨厌文人的那套虚伪做作的说辞,认为这些刻在石碑上的溢美之辞不过是多此一举,是在没有必要。朱元璋曾说道:"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所以在洪武二年(1542),皇陵的碑文刚刚被翰林学士撰写完成时,他就废掉了这篇碑记。"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以这件事为开端,皇帝陵寝的碑文由继承的皇帝撰写就成了定制。
但为什么后来的陵寝都没有碑文了呢?
这是因为在仁宗之后的皇帝们,陵寝前都没有立碑,直到世宗时才开始着手修建。于是新建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的撰写重任都落在了世宗一个人身上。而碑文的撰写可没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因为太难写了。仁宗为明成祖写的碑文洋洋洒洒三千余字,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词。而新立的碑文需要有新的创意,并与之前的碑文有所不同。而世宗要写七个风格不同的碑文,还得在文字、文意上与仁宗所写的碑文有所不同,这实在是太难了。
其次,碑文的撰写需要对墓主的情况有详细而生动的了解,但是世宗和之前的皇帝相隔太久。要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只能通过各位皇帝的《实录》,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世宗又怎么可能有时间每日伏案翻阅资料呢?更何况,每位皇帝的政绩差异很大,仁宗与宣宗在位时都做出了贡献,大可以抒发赞美之词,但是像英宗这种在政治上没有作为的皇帝的碑文可就难写了。
这些困难让世宗直接放弃了撰写碑文。既然这七陵的石碑都是没有字的,那么后来的永、昭、定、庆、德五陵也沿用了这一制度,均建造了没有字的碑亭。这样十三陵中的十二陵立下的都是无字碑。但是历来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皇帝的功德太大,以至于语言都无法表达,所以就干脆一个字也不写,任由后人评断。
无字碑并不是只有武则天有,在明十三陵中就有不少无字碑的存在,它的作用其实就是用来祭祀所葬之人,当然它不写内容只是为了更深的深意罢了,毕竟无字可以让人更多的联想同时还能避免被后人研究。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除了她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像她一样统领一个王朝几十年的女人了,当年的武则天在死后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在当时,她这么做引起了很多的非议。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3年,她在自己14岁的时候就选择入宫成为了一位才人,虽然说她入宫的时候还是属于先皇的才女,不过最终的她还是靠着自己缜密的心计以及出色的智慧帮助自己成为了下一任皇帝的皇后,在武则天上位后,她用了很多阴毒的手段让那些曾经阻碍自己的人命送他乡,就拿长孙无忌来说,他就被武则天给弄到了他乡最终被赐死在黜州。
高宗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他从很早的时候就不怎么管事了,从公元660年开始,武则天就已经开始了批阅奏章,在随后的674年,武则天正式上位为高宗处理政事,可以说,那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唐朝的第一人了,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她也成为了周的第一任神圣女皇。
在武则天死之前,她就已经考虑好了很多事,就拿她自己的墓碑来说,她深知自己的墓碑上如果写有字,那么她的故事在未来就会被很多人拿出来研究,所以霸气的武则天直接下令为自己雕刻一副无字碑,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忘记自己的篡位之举,同时她也相信自己的功德不需要这些碑文来书写。
其实无字碑就是一种简易的石碑,很多时候无字碑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一个人生前的伟大或者可以用来掩盖掉被葬之人生前的争议性,当然有字无字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作为怀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自然很多,但让人称奇的却是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灵也会指挥嗣皇帝砍下文官们的脑袋做祭品。但是,事情总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学者们个个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往不往先帝的脸上贴金,项上的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所以,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作挡箭牌,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后,为何嗣皇帝不写碑文了呢?原来从仁宗以后的皇帝,在陵门前都没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时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后,曾有大臣上书世宗皇帝请他为安眠在天寿山的七位皇帝撰写碑文。可惜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个人生活也不检点,迷恋酒色不说,性情也喜怒无常,光是正宫皇后就册立过三位,整天忙着这些事情,哪里还有心思写那么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们有意见,就连宫婢们都要谋杀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宫女案”。嘉靖帝有个叫曹氏的妃子,比较受宠爱,嘉靖常常跑到她那里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尽,可她身边的宫婢们就倒了霉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误,便对下人们鞭打虐待,很没有君王的风度。时间长了,宫女们个个怀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宫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几个宫女在一旁战战兢兢地伺候着,想着平日里这位君王的种种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运,不禁恶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绳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于慌乱,几个人七手八脚弄了半天也没送了嘉靖的命。其中一个宫女见事情不成,就想将功折罪,匆匆去报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带着一批太监宫女赶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才算告终。
做皇帝做成这样,嘉靖也真够失败了,就算他有孝心为列祖列宗撰写碑文,地下的七个皇帝也会觉着丢脸,索性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嘉靖以后的各陵,又因祖宗开了无字的先例,嗣皇帝们就更有理由让它们空着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没什么出息,他们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立一块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了。十三陵各陵碑上虽然无字,却反映着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上的腐败。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正统)、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世宗,朱厚?校?尉?、昭陵(明穆宗,朱载,隆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
去过十三陵的人都知道,在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其余十二个皆是无字。
网络配图
所谓“人死位大”,在古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物,死后都会有人帮其修一段赞扬的墓志铭,作为一生的概括和子孙的怀念。那么皇帝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何死后没有给自己留下千古赞誉的墓志铭呢?难道是因为后世子孙感觉朱棣功绩较大,自己执政时没什么业绩,不够资格立碑文吗?又或者是感觉自己功高德厚,已经无法用文字形容了吗?真实的原因完全不是这个哈!
被接受最多的原因大致有2种:
1、《帝陵图说》里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
朱老板这一批评,使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皇帝的继任者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亲撰,而长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亲撰。但明仁宗以后各碑,为何皇帝不写了呢?
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都没立碑,补立的六块碑是嘉靖年间用六年时间做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后,当时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文,按祖训嘉靖皇帝也应该写,但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声色,又一心想“炼丹成仙”,政治都不想管了,更别说动脑筋写碑记了,所以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直到去世也没写出一篇来,因此这六块碑一直没有碑文。以后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没有碑文,再立碑时也就空下来不写了。
2、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无字碑”不写自己的任何功与过,是非全凭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很少勤于政治,多爱好术士、女色、玩乐,他们所谓的“功德”已经不能直言了,因而这些皇帝干脆不写了。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时肯定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得好坏都是难事。
因此才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遥想大明王朝初期是多么的霸气,文臣武将无数,国力强盛,军事武器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许多壮举,威震海内外。可惜朱老板的后世子孙不够争气,在明成祖朱棣后,皇帝不能励精图治,致使奸臣当道,明王朝也跟着慢慢衰落,最后走向灭亡!
虽说皇帝碑文多数会夸张,但是如果一个皇帝连夸张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一定是不称职的,试问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如何励精图治?
不管历史真实的原因如何,碑文虽无字,自古以来的评价却从未断过,正如朱元璋说的那样,自己夸自己是没有意义的,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评论才是一代明君!历史总是以小见大,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灭亡的必然,也许在几百年前,早已有人看到了明朝的灭亡之路!
在古代,皇帝的陵墓一般都会有块碑,碑上写着对皇帝生平事迹的溢美之词。女皇武则天不仅开创了女性当皇帝的先河,也打破了墓碑上要写字的传统。明代帝王的陵墓十三陵为何尤其特殊,特殊在何处?除了朱由检的思陵以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虽然都是明朝时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没有镌刻文字的石碑,人们称之为?无字碑?。
明代的十三陵因住着明代十三位皇帝而得名十三陵。十三个皇帝分别是分别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这是三位皇帝,除了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给自己刻了碑文以外,其他皇帝的碑上全部都是空无一字。这到底是有什么寓意呢?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皇帝。据说,有一天,他突然为自己以前做的事感到后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说:?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每次照镜子,看着镜中白发如霜、容颜苍老的自己,就想起以前的那些苦日子。历代皇陵的碑文,大都由那些儒生写的,大多都是夸奖之词。恐怕不足让后世子孙警醒铭记,提醒自己做一位明君。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不要写任何字,让后人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所以写碑文的任务就留给了朱棣和朱高炽了,后来的皇帝都没有再写过碑文了,除了明朝末位皇帝朱由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5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