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元朝之后的蒙古人为何再也创不出辉煌,其实从元朝称霸就看得出来

以史为鉴 2023-06-19 05:05:53

元朝之后的蒙古人为何再也创不出辉煌,其实从元朝称霸就看得出来

很多人都不了解元朝后的蒙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为何蒙古骑兵在元朝灭亡后的六百多年中,不能再创造忽必烈在位时期称霸世界的辉煌?这点其实从元朝称霸时的大环境就能看出来。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才能让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有称霸欧亚的机会。即使蒙古骑兵异常强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夹杂在里面。

当时,除了蒙古以外,整个欧亚大陆都都是处在分裂的状态当中,于是当时很多的政权都开始走向了衰落。由于这些政权要平定贵族夺权和民众的叛乱,导致他们压根没有时间也不会想到,蒙古高原上会出现统治三界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开始了进攻,以闪电般的速度,向西重创并吃掉了很多政权。后来,他们又开始了东进的道路,还从中学习到火药和攻城用的重要器械等先进的军事技术,这对成吉思汗的军团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

拖雷诸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统领蒙古兵马继续南征。与南

宋王朝达成秘密协议后,将金朝给吃掉了,由于华北地区没有统一权威的压制,导致当地成为很多军阀混战的战场。然而当时的蒙古还是把草原放在第一位的,无心解决华北地区的政治局势,看到对方进贡了以后,它又开始了西征的道路,想解决东欧的南斯拉夫人和波斯高原的其他民族。

由此可见,蒙古人在起初的时候并没有把称霸中原作为首要目标,到成吉思汗的孙子成为主子了以后,才开始真正在治理中原,这也更能看出老天都在帮蒙古人,他们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于是,忽必烈靠着好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但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局势在元朝灭亡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和蒙古人创业时的情况截然相反。在蒙古高原西部,同时出现了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这三个强大的政权。这三个帝国都在逐渐崛起,封锁了蒙古向西扩展的道路走,蒙古人无奈之下,只得向东走。

向东也不行,当时朱元璋率领的明朝军队先消灭了竞争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然后将元顺帝赶回了草原老家。本来蒙古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转眼间就衰落成偏安草原一隅的实力。

当时蒙古内部开始处于分裂状态中,元顺皇帝去世后,他的后裔遭到当地其他军事贵族的袭击,由于没有了众望所归的成吉思汗后人的指挥,局势继续失控,只有拳头才能决定谁能称霸高原了。因此,在激烈的战斗之后,草原上也基本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大势力了,明成祖朱棣察觉到蒙古高原统一会对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于是主动出手,让瓦剌和鞑靼自相残杀,使他们没有联合进攻中原的精力。

然而,在朱棣驾崩后,瓦剌还是暂时在蒙古高原上鹤立鸡群了一段时间。他们的酋长还在土木堡之战中将明英宗俘获,并希望借此攻击北京,并想再创忽必烈时期的奇迹。但是,由于明朝统一了长江南北的社会力量,于是这点就和金朝不同,他能够全心应对外来之敌。主张保护京城的兵部尚书于谦从各地调来了很多强大的兵马来救援北京,在和京城守军的联合下,瓦剌的阴谋也没有得逞。

本来打北京也就是抱着尝试的心理,一看称霸中原没戏了,他只能释放英宗皇帝然后向西扩张,结果,由于这一战遭到挫败,导致酋长在部落联盟的内部威望降低了。刚好受到严寒和缺乏物质资源的打击,一些贵族借此机会发动政变并先杀死他们,这进一步加剧了蒙古高原内的分裂趋势。

在17世纪初,林丹汗这种人物又在漠南蒙古出现了。但是此时,由于他受到明朝和后金军的夹击,导致没有了扩张的资本,最终他败在皇太极手中。漠南蒙古的人马被皇太极用八旗制度改编了,其贵族领袖又和满洲贵族成为姻亲,后金借此机会,让女真和蒙古的合作更进一步。从那时起,中原附近的蒙古人和后金的人马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没有独立发展的机会。

17世纪末,准噶尔汗国这种独立政权又开始在天山南部活跃起来,然而当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受到侄子策阿拉布坦威胁,外部也收到清朝和沙俄的打击。于是,只算回光返照。最终因为内部贵族叛降乾隆,导致他们被清军端了老窝然后被全部消灭了。于是就再也无法创造忽必烈时期的辉煌了。

因此,这样比较以后,我们会看到就算蒙古的兵马很厉害,但是在他们崛起之时,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其余政权都衰落了,也是忽必烈能够继续开展老祖宗的扩张大业,然后称霸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最不该灭亡的朝代是哪个?如果不灭亡会有怎样的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我认为最不该灭亡的,应该是宋朝。宋朝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古代经济水平的巅峰,宋朝对文化和科学的尊重,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坐班皇帝,真正有权力管理国家的,其实是各任首相,也就是当朝宰相,这一点有点君主立宪的味道在里面,比西方国家早了几百年时间。如果这种社会制度,继续延续下去的话,那么宋王朝一定会比西方国家提前数百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


宋朝对文化的尊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刑不上大夫,宋朝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其实倒不是说真的不对大夫上刑,而是一种对文化人的尊重。宋朝的读书人是非常有尊严的,他们就算没有考上功名,在乡野的地位都很高。尊师重道的行为,在宋朝也是普遍流传的。

一般都会称呼自己是某某某的门生,比如说苏轼的学生叫做苏门四学士。苏轼考上进士以后,称自己是欧阳修主考官的门生等等,这就是尊师重道的一种体现。一旦标签被贴在身上,那基本上也就跟随你一辈子了。此外,文人的地位永远比武将要高,这是一种高度文明的体现。

因为武将读书少的话,一般都会比较粗鲁,这个时候能够用地位制度来压制武将,这是宋朝别开生面的地方。当然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宋朝的弊端,凡是都是有利有弊,要看针对哪一帮人来看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所有的官阶,文人都要比武将高出一筹。这有一个好处,文人饱读诗书,想法比较周密。

在运筹帷幄方面,比武将要强一些。所以我们看范仲淹、苏轼这些人带兵都不是吹的,有自己的想法就能带好兵,未必就是武将出身才能带兵。文化人如果生活在宋朝,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就算是出现了苏轼那种乌台诗案,他还是能够躲过一劫,有宋一朝,还真是没有杀过大夫。
?


宋朝的经济水平,堪称封建社会巅峰。看过很多盛世,有什么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其实这都是相对来看的。相对于残破不堪的国家来说,这些盛世的出现,不仅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小日子,也让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而真正经济水平达到巅峰的,还是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我们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发现,宋朝的经济是多么繁荣。

军队不给力的情况下,宋朝甘愿用岁币来买平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打仗需要消耗大量粮饷,还不一定能够打赢。可直接给岁币的话,一定可以获得安稳。这种情况下,傻子才会选择打仗,毕竟打仗还要死人,给点钱能了事岂不是两全其美?所以宋朝的国策一直都是破财消灾。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大的底气破财消灾呢?主要原因就是宋朝实在是太有钱了。

这些钱反正放着也没地方花,倒不如花钱去买个平安好了。宋朝的商品经济已经是相当发达了,到处都是小市集,走到哪儿都能遇到做生意的。所以对宋朝来说,钱压根就不是问题。而且经常贸易的话,天天带着金属钱币实在是不方便,聪明的宋朝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

很难想象如果宋朝一直存在下去,中国会比西方国家发达多少倍。据不靠谱专家预测,宋朝当时的经济总量,可以买下当时半个地球。这虽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宋朝经济的发达程度。
?


宋朝的灭亡,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宋朝先是被落后的金人所灭,在南方成立南宋以后,又被落后的蒙古所灭。当时的金人和蒙古都是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他们的制度相对来说要落后很多。宋朝是封建制度往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一个时期,在民间市场上,基本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

这么一个先进的社会制度,居然是被落后的奴隶制度所灭,这压根就没有任何道理。我们看金人在灭了北宋以后,并没有一统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金人知道,以他们的能力,压根就驾驭不了这个庞大而且先进的国家。所以他们只能是抢一波东西就北归了。

同样的道理,蒙古人南下以后,凭借强大的兵锋,确实是灭亡了南宋,却也把宋朝所遗留下来的经济体制也彻底毁掉了。也就是说中原王朝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对当政者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百姓日子过不好,这税收就相对减少,税收少了,那当政者腰包里的钱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蒙古仅仅统治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明朝给取代了。而明朝的经济其实已经没办法和宋朝相提并论了,毕竟宋朝的所有经济体制,都被元朝彻底强行摧毁,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一直到了清朝中期,或许才恢复了相应的经济水平。
?


?总结:宋王朝不是屈辱史,而是一部光辉史。很多人在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对宋王朝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因为他们认为宋王朝压根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甚至有人拿辽、金来取代宋王朝的地位。这是相当错误的一个想法,宋王朝的确是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这是当政者决策的问题,却不是这个王朝的问题。

宋王朝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那都是无可挑剔的王朝。最为人诟病的军事,确实是它的致命弱点,可这不是宋王朝不好的原因。北边有辽、金,西边有西夏,南边有大理,这样的宋王朝确实让人有些心寒。可是正是因为没有完成一统大业,所以宋王朝才能继续努力往前走。

执政者的失败的确葬送了宋王朝的前途,可是这个王朝存在的这些年,却无疑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最光辉的一页。所以我认为最不该灭亡的,其实就是宋王朝了。

为什么元朝灭亡后,文人们对元朝还念念不忘?

这里所谓的文人,指的是认可汉文化的文人。他们对元朝又爱又恨,所以难以忘怀。另外元朝享国时短,后继的“蛮夷”满清,更让文人将两者对比。具体表现如下:

1,忽必烈重视汉文化

众所周知,蒙元入住中原前。屠金灭宋,气势恢宏。到处都有汉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汉臣家族也是为元朝建立过不世之功的,汉文化对于蒙元来说是绝对的精神支柱之一

特别是“大哉乾元”的王朝命名,更是极具汉文化特色。刘秉忠、史天泽等等汉文臣更是颇受重用,所以对认同汉文化的文人来说、得到以一统面貌管理国家的“蛮夷”,对自己的欣然接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元朝客居华夏,撇清汉族界限

元朝入主华夏,却执行始终民族歧视,将人口多数的汉民族,严重挤压生存空间。蒙元贵族不愿和华夏各族融合,始终客居华夏,甚至在朝廷里的皇帝,对待汉文化的态度,都是若即若离,没有开放包容的风范。

3、元亡明兴,满清入关

伴随“不合群”元朝政府的灭亡,汉化的文人终于狠狠出了口恶气,“胡虏无百年之运”成为经典的谶语。

清朝的建立,始终绕不开“胡虏”的阴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华夏各族文人,彼此的文化的交流,更加真诚,华夏各族的融合,更加直接,所以相比之下,元朝对的汉文化的态度就相形见绌了,更人难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