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努尔哈赤之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有一种说法,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炸死在宁远城下。或者,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炸伤,因炮伤不治身亡。这个说法,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拿来胡侃海吹。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么?如果读者有点兴趣,不妨继续往下一阅。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围攻宁远城,袁崇焕依仗红衣大炮坚守。努尔哈赤久攻不下,于是侵略他处,并于二月撤回盛京,这段内容明史、清史均有记载。而努尔哈赤被大炮炸伤致死,便出自此处,大概内容成了努尔哈赤亲自上阵,被大炮炸成重伤,撤军不久后便不治身亡。
那么实际情况了?努尔哈赤的确撤军回到盛京,但并没有任何受伤的记载,反而接下来几月的努尔哈赤相当能造作。
农历四月初四,喀尔喀五部背弃与后金的盟约,私自与明朝进行和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从盛京(今沈阳)出发征讨,杀其头领囊奴克,并在喀尔喀五部的领地西拉木伦一带大肆掳掠一番,得胜而归。
西拉木伦在哪里?西拉木伦是指当时喀尔喀五部游牧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西拉木伦为蒙古语,意思是“黄色的河”,为西辽河的上游。西拉木伦河长约380公里,流域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位于现内蒙古赤峰市北部一带。
上图比例为1:50公里,两地的直线距离为400多公里,来回直线距离便是约900公里。但那时没有飞机,也没有笔直的高速公路,再加上盛京向西,出了辽河平原便是山岭高原,实际路程估算个1500公里不为多。
而在古代部队行军,40公里一天是一个中肯的数据。纯骑兵部队会快不少,但后金八旗部队都是步骑混合,就算骑兵比例较高,驮马较多,也并不可能会快很多,预估50公里一天差不多。那么,努尔哈赤这一来一回,差不多要花了30天的时间。
农历五月,毛文龙带兵进攻鞍山及萨尔浒一带,努尔哈赤得讯班师回朝,具体什么时间回到盛京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农历五月十六日,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奥巴来朝见,努尔哈赤亲自迎接,并封其为土谢图汗。
从时间上看,努尔哈赤率军出征到回到盛京,仅有三十余天。这三十余天包括约三十天的行军,以及对喀尔喀五部的作战。如果真的被炮击中了,一个重伤且已经68岁的努尔哈赤,不好好休息,还能这么折腾?最后,史书上记载的是努尔哈赤是在七月身体不豫,八月病亡。
那么,努尔哈赤被炮击身亡的说法从哪来的了?笔者翻遍史料,并无类似说法。但有几处可推测的内容,其一是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时,明军红衣大炮对后金军造成不小伤亡;其二是当时恰巧在宁远城的一个朝鲜官员有散文记载,努尔哈赤当时有伤。
再加上半年多之后努尔哈赤病逝,大概后人因此牵强附会之下,想出了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大炮炸伤致死的说法。到了现代,一些并不考究的导演把这个说法拍进影视剧里,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1626年1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死因众说纷纭,一说是在宁远受到炮击重伤而死。但事实上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之后8个月才死去,中间还远征了蒙古。根据支持袁说法的学者考证,努尔哈赤的死因应是抑郁症。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对于传位大事,萌含着家庭之变,也是深怀隐忧。至于他当时有无受伤,此为满人所忌,今日已经无法考证。努尔哈赤死亡的时的年龄已经超过当时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少数民族中唯一一个战功和成吉思汗相比的皇帝,自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一直到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的姓名与业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史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
但人总有一死,正所谓阎王要你三更死从不留人到五更,这一点任你功绩在高也没有例外的道理。但是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至今仍争论不休,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吧。
这主要是因为有人将努尔哈赤的死因与宁远战役联系起来,认为所谓的“毒疽”其实就是外伤,努尔哈赤是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红夷大炮所伤,后来旧伤复发,导致死亡的,而一部分人对此提出质疑,这才产生了争论。
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受伤并最终死亡的说法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深信不疑,将其作为宁远战役的一大战果和袁崇焕的一大战功,不知道这种说法居然还有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偏听偏信。
有必要将正反两方面的说法都让读者们知道。
事实上,这个说法仅仅是一个推论,做出这个推论的是两位研究澳门历史的专家,他们在《澳门与入关前的满清》一文中提出,明军使用的红夷大炮是在澳门从红头发的葡萄牙人手中引入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大炮,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对这一新式火器毫无思想准备,结果被大炮击伤。
先说说这个推论的依据。
有三个方面的史料可以支持个推论:
第一,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有努尔哈赤受伤的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不仅身受“重伤”,而且精神上也因失败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闷闷不乐,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终于“懑恚而毙”。
第二,明朝的史籍中有击伤后金重要人物的记载。《明熹宗实录》中记载,明朝兵部尚书王永光的奏章和蓟辽经略高第的奏报分别谈到了大炮击伤后金“酋子”“大头目”的情况。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提到红夷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
第三,清代史籍对努尔哈赤的死因含糊其词,仿佛是有意回避。
综上所述可以大胆推论:努尔哈赤在宁远攻城战中被炮击伤,回到沈阳后一直耿耿于怀,怒火中烧,导致伤口恶化,后来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终于引起并发症而死。
这个推论看似天衣无缝,其实存在不少漏洞。
清史专家李鸿彬提出两点质疑:
第一,朝鲜人的记载不可信。《春坡堂日月录》的说法来自袁崇焕身边的朝鲜翻译官韩瑗,既然他都知道努尔哈赤受了重伤,那么袁崇焕就应该更加清楚。如果努尔哈赤真的受伤,那肯定是袁崇焕的一大战功,袁崇焕在向朝廷报功时一定会大事渲染的,但是袁崇焕本人在报功的折奏里并没有提到努尔哈赤受伤之事,这说明袁崇焕不知道努尔哈赤受伤,既然连袁崇焕都不知道努尔哈赤受伤,作为翻译官的韩瑗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第二,宁远战役后努尔哈赤活动频繁,没有受伤的迹象。努尔哈赤死在宁远战争八个多月后,从后金方面的史书中看不到努尔哈赤治病的记载,倒是能看到努尔哈赤八个月来上蹿下跳,忙得不可开交。又是整军备战,又是远行打猎,四月份还亲率大军攻打蒙古喀尔喀,六月份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还亲自远出迎接,完全不像是受了重伤的样子。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我个人比较同意李鸿彬的看法。此外,我还想补充几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