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明朝第一任专权太监,王振最后下场如何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04:44:50

他是明朝第一任专权太监,王振最后下场如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自己效法成祖朱棣亲率50万大军(实际只有二十多万)北征瓦剌,随行的官员有各部尚书、驸马、世袭功臣等一百多人。而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太监王振,英宗称之为“王先生”而不名。数十万大军在没有充分的粮草准备及对敌情的详细侦查后浩浩荡荡向漠北而来。

王振,河北蔚州人,粗通文墨,永乐末年自感仕途无望的王振自阄入宫(挥刀自宫)。依靠着心思细密,善于察言观色以投人所好,王振很快就得到了之后的宣宗皇帝的信任。宣宗觉得这个粗通文墨又小心用心侍候的内监很不错,于是王振就被任命为后来的英宗朱祁镇的东宫局郎,之后王振更成了英宗一日也离不开的知心之人。1435年宣宗病逝,英宗即位(这时九岁),因为英宗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这时的王振还不敢胡作非为,但他通过小皇帝将自己升到了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之后在英宗的默许之下王振的权势也日益扩大。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从此没有了惧怕之人,王大太监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了。

王振先是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也对顺从自己的朝臣大加提拔,反对自己的就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工部郎中王佑竟然认其为父,王振大喜之下立升其为工部侍郎。此后朝臣有样学样,争相巴结依附。王振让自己的两个侄子任锦衣卫指挥,又把自己的心腹马顺等安插在各个要害部门,对反对自己的朝臣想尽办法除掉。如翰林侍讲刘球被捕入诏狱拷打至死,驸马都尉石碌、 御史李铎、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以及之后著名的于谦都被王振罢官流放。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王振开始向往在战场上取得军功,这也就有了他鼓动英宗亲征瓦剌的这一幕。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数十万大军因为组织不当和一个不懂军事的专权太监的指挥下,在出发不久就被围困在了河北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

被围困的明军粮草断决,掘地数丈也找不到水,将士饥渴难耐,军心大乱。瓦剌大军于此时以骑兵猛攻明军,数十万明军就这样全军覆没。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六十多名朝臣皆死于乱军之中。英宗也被瓦剌首领也先所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之下,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就这样这个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王大太监脑浆崩裂而死。消息传到京城,王振被满门抄斩,其亲信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被君臣殴打而死,籍没王振家产时,仅金银就有60余库数百万两,玉盘100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20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

闲话大明权宦——王振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明英宗朱祁镇之“大伴”——王振。这位明初的大宦官,也被后世称为明朝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权阉”,更被认为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罪魁元凶。

并不是说起王振,就非得聊到“土木之变”的,有时候单单看王振其人,就能够解读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王振的功过是非与忠奸黑白,我不评论,我只和你聊聊我眼中的这位大宦官,与你印象中那位面目阴狠,裹挟着年幼皇帝为非作歹的形象是否一致。

关于王振的争议很大,大到连他入宫的时间和方式都有两个观点。

一者说 王振原先是县学的老师 ,后来因为绩效考评不达标,几乎要丢了饭碗。恰巧在永乐年时,朱棣在宫里设置了一个内书堂,要找老师教小太监读书认字。于是王振自愿净身入宫。

另一者说, 王振在永乐年是自幼入宫的 ,小时候在内书堂读书,粗通文墨,略晓经史。因为个人能力,得到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几位君主的赏识。

如果我们比对两种说法的出处,你会发现第一种说法大都见于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的说辞,而第二种是被明确写在官方史料与皇帝实录中的。

就我个人而言, 我是倾向于王振自幼入宫这个说法的。

第一,内书堂的出现,的确是永乐年间的事情。但朱棣找几个人给小太监上课,完全不需要从县学老师中找。事实上到了 明代中期以后,内书堂的老师几乎都由翰林院的进士们来担任

第二,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当时,男子阉割入宫的年龄段其实是有讲究的。虽然也有后来魏忠贤那样成年后自宫想入宫谋活路的,但 宫里普遍选择的对象是十岁以下男童

第三,官方史料的可信度相对更高。而且这里面还要掺杂进文人们对于太监群体的鄙夷心理。 文人们说,像王振这样做到权倾朝野的宦官,其实也是从我们文人群体“叛变”出去的。

所以自幼入宫的王振更符合当时的史实。我为什么要强调自幼入宫这件事?

因为自幼入宫和成年后入宫,虽然都是太监,但对于皇帝的感情是不同的。前者更突显了家奴的忠诚属性,后者则更有功利的味道。

很多人都觉得王振因为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大伴”,从小照顾朱祁镇,故而在朱祁镇登基后一飞冲天,变成了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说法对,也不对。

说他对,是王振的确和朱祁镇有很深厚的主仆关系,也确实在朱祁镇登基后开始正式走到政治舞台中心;说不对,是因为在此之前,王振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几位皇帝的认可。

北京 智化寺 是王振出资修建的一座寺庙,建成于正统八年,离“土木之变”事发还有六年的时间。寺庙落成之后,王振自己写了一篇碑文,里面描述了自己在宫里的一些事情,其中有说自己受到了朱棣和朱高炽的知遇之恩。

考虑到王振可能有自吹自夸的成分,我们挤掉一些水分,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后人的研究,我们大体上能勾勒出王振在正统年之前的人生轨迹。

王振自幼入宫,年纪应该不会超过十岁。之后进入内书堂学习,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好字。

朱棣看这孩子机灵,就把他送到太子朱高炽那了。永乐年朱高炽的日子不好过,凡事谨小慎微,王振做事小心周虑,得到了朱高炽的认可。

朱高炽皇帝做了不到一年,儿子朱瞻基上台。明宣宗朱瞻基把王振提拔为东宫局郎。何谓东宫局郎?就是太子的陪读太监,负责给年幼的太子进行启蒙教育,同时也照料太子生活,官秩正五品。这个太子,就是朱祁镇。

同时,王振在朱祁镇登基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前, 在宣德年间已经有过在司礼监的工作经历,并且一度成为司礼监的核心人物 。司礼监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部门,传递与外朝的公文,有时候在皇帝的授意下代行“批红”(决策)。

王振在宣德年被明宣宗朱瞻基委以如此重任,足见朱瞻基对其的信任与认可。

一个自幼入宫,在内书堂学习后,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做事周密,为人谨慎,得到几代君主信任的宦官,便是王振在正统年之前展现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同年 虚龄只有九岁 的朱祁镇登基继位。也就是在这一年,王振正式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朝臣老是骂王振带坏朱祁镇,没有把皇帝教好,以致皇帝长大后与朝臣们不亲近。这个话其实有点耍无赖了。

明代皇子正式出阁读书的年纪,一般在13-16岁左右。 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前,并未出阁读书。没有出阁便意味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更没有稳定又有资历的朝臣当过他的老师。

九岁的朱祁镇,之前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王振的引导下进行的,勉强只能算是“学前教育”。而王振也只是在内书堂读了几年书,他的才学怎么和朝中苦读了数十载的官员相提并论?朱祁镇后来文化水平不高,与大臣走得不近,真的不能全怪王振。

同时,王振到底有没有带坏朱祁镇? 起码在正统元年到正统七年这段时间里,王振对于朱祁镇,是尽到了一个陪读太监和“大伴”责任的。

朱祁镇贪玩,王振只要看见了便加以劝谏,甚至不惜到太皇太后那去打小报告。王振还告诉朱祁镇,你的父亲,爷爷,曾祖父,都是能够驾驭朝臣的,你也要多读书学习如何驾驭群臣。

你觉得这些事例和后来刘瑾诱导明武宗朱厚照吃喝玩乐,是同一个性质吗?

正统初年的那段时间里,虽然有“三杨”主政,虽然有太皇太后张氏把控全局,但却没有一个人教过朱祁镇:怎么做皇帝?

王振只是把自己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见到过的几位君主如何执政的,告诉朱祁镇。这里面的东西是对是错,王振自己能够理解几分我们暂且另说,但总不能说王振是在带坏朱祁镇。

所以史书里用“ 雅敬惮之 ”这四个字来形容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什么意思?又敬又怕,而这份敬里面应该还有感动的意味在。

朱祁镇的登基,毕竟是明代第一次“主少国疑”的时候。王振掌管着司礼监,其政治地位也大大提升,逐渐引起了群臣的警觉。这个是肯定的,要知道 皇帝年幼无法理政时,最大的获益者就是文官集团

这种警觉,更多地其实来源于六部科道这样的行政职能衙门。正统初年的行政流程,是太皇太后统御全局,但却并不直接秉政,而是有“三杨”这个内阁来干活,以王振为首的司礼监来配合“批红”,最后直接交给六部来实行。

这些只能干活却少有政治话语权的行政衙门,开始不甘心。但太皇太后在那压着,“三杨”的资历与能力也不是他们能随便指手画脚的,司礼监自然成了他们最佳的攻击对象。

于是就有了正统初年那次著名的“御前会议”。

当时太皇太后召开了一次会议,在场的有朱祁镇,“三杨”还有张辅,算是当时帝国的核心决策圈。会议临近结束时,老太后让人把王振喊了过来。

王振一踏进大殿,老太后就指责王振没有照顾好朱祁镇的饮食起居,要杀了王振。然后朱祁镇及几位大臣一顿求情,方才饶过王振。

很多人说这件事是老太后在敲打王振,因为这件事情之后王振做事明显低调了很多。但我认为, 这是老太后在救王振

太皇太后张氏是何许人也?朱棣的儿媳妇,朱高炽的皇后,朱瞻基的生母,朱祁镇的奶奶。

你可以查查 历史 ,张氏在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坐稳皇位上,帮了多少忙。这样一位女人,怎么会不明白朝臣的那点心思?怎么会不知道王振对于朱祁镇的意义?

太皇太后明白, 王振这样皇帝的贴身宦官,才是朱祁镇以后可以真正信任的人 ,她要把王振保下来。于是才有了上文说的这个举动。

看似是要向王振立威,实则做给朝臣看,你们担心的事情不用太放在心里,王振没那个胆子,现在有我压着,以后皇帝长大了皇帝就自己亲政了,也没王振什么事情,说到底王振不过是小皇帝身边的一个“保姆”罢了。

而王振之后夹着尾巴做人的举动,也让朝臣们产生了错觉:王振此人,不足为虑。

但这种平衡终究会被打破,因为朱祁镇在一天天长大

从正统七年开始,我们终于看到了王振的“真面目”。王振开始揽权,开始贪赃枉法,开始结党营私,开始打击异己。朝臣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一开始最担心的宦官专权,还是发生了。

正统七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太皇太后病逝,内阁的“三杨”也一个个年纪大了,或死或退。但为什么就没人问一句, 正统七年,朱祁镇多大了?虚龄十六

我们再比较几个数据。 明武宗朱厚照15岁登基,刘瑾专权;明熹宗朱由校16岁即位,魏忠贤上台。 那么17岁的明英宗在奶奶逝世,开始事实亲政的时候,王振扮演着什么角色?

如果暂且抛下对宦官群体的成见,从皇权的角度和宦官的家奴属性来看,我们便能得出一个结论: 朱祁镇在通过王振夺权

一个皇帝要建立自己的无上权威,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控制朝堂人事。 王振的结党,就是朱祁镇在培植自己的嫡系团队,来稀释宣德年间和“三杨”时期朝中旧臣的话语权。

虽然王振的手段有些粗糙,过程中也有诸多恶劣行径,贪赃枉法的事情也是客观存在,但不得不否认,王振在这件事情上,做的很忠心,很义无反顾。

明初朝堂的斗争,远远不及中后期来得激烈和残酷,一来风气还没坏到要把失败者赶尽杀绝的程度;二来皇帝与朝臣的矛盾也没有激化到后来的“水火不容”。但这也为朱祁镇留下了诸多隐患,导致了皇帝揽权的不彻底与过程的漫长繁琐。

最好的证明就是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前夕,朱祁镇要御驾亲征这件事。

朝臣们的反对,体现在对于军队后勤物资调配上的不配合。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和王振出征,要随军携带大量民夫一路搬运辎重粮草。

从正统七年到正统十四年,朱祁镇虽然已经可以在朝廷贯彻自己的意志,却仍然避免不了被文官集团从背后下阴手,而同样的事情在魏忠贤的阉党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帮助皇帝揽权这件事情上,王振的能力的确不如后来的几位晚辈。

“贡马事件”与“土木之变”在这里不讲了,因为太大,而且以前我也专门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我们再说说朱祁镇对于王振的感情。

朱祁镇经历了“土木之变”被俘,回宫后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被软禁,终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登基,改年“天顺”。

刚刚重新坐上皇位的朱祁镇,马上就开始要为王振平反。先通过造舆论,接着平反一些所谓的“王振余党”,最后为王振洗白。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在天顺三年,朱祁镇在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块祭祀的碑,通篇都在为王振歌功颂德。

不得不再次感叹明初朝局风气真的好,你看看后来刘瑾和魏忠贤的下场,你就觉得王振真的是遇到好人了,朱祁镇也确实算个念旧情的人。

“土木之变”最大的锅,基本上是王振背了 。这点在朱祁镇时期就注定了,因为如果王振不背,那么朱祁镇自己就要被钉在 历史 的耻辱柱上。这个锅实在太大,几十万大明主力,数十位朝廷重臣,直接打断了大明国势的上升,除了王振,也的确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了。

只有王振把这个锅背了,当时对于“土木之变”的喧嚣才能平静,事情才能过去,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的皇位才能坐稳;只有王振把这个锅背了,朝臣才能与皇帝重新达成和解,大明的核心权力圈才能重归平衡。

只是我有时候会不禁发问,到底是不是王振裹挟了朱祁镇去御驾亲征?到底是不是王振在归途中改变了行军路线?到底是不是王振让大军停留在了土木堡?

王振肯定有错,后世对他的定性其实也没太冤枉他,只是那些看起来道貌岸然的朝臣们呢?那个最后下手杀了于谦的朱祁镇呢?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