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冯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冯恩,字子仁,号南江,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他还有个绰号,叫“四铁御史”,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的直言敢谏。
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天现彗星,当时人们都比较迷信这个,认为出现彗星就是天象示警,于是嘉靖皇帝就“诏求直言”。
其实皇帝不过做做样子,大臣们也都清楚,所以也没几个人当回事,但是冯恩当真了,这时候的他当的是御史,御史就是提意见的,而明朝的御史,大多很会骂人。
冯恩当即上书,对当时的六部尚书、侍郎逐一点评,论其功过,然后笔锋一转,矛头指向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和右都御史汪鋐(hóng)三人。
冯恩直言张孚敬“刚恶凶险,媢嫉反侧”,方献夫“外饰谨厚,内实诈奸”,汪鋐“如鬼如蜮,不可方物”,认为这三个家伙都是彗星,其中张孚敬乃是国家的彗星,方献夫乃是朝廷的彗星,汪鋐则是钻在皇帝心腹中的彗星,“三彗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欲弭灾,不可得已”。
嘉靖皇帝一看,满朝文武你都给骂遍了,朝中大臣是忠是奸,你比朕还清楚啊。嘉靖皇帝一向自诩聪明,他认为冯恩表面上是在弹劾张孚敬、方献夫和汪鋐三人,实质上是在说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而且这个时期很敏感,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风波犹在,冯恩这时候上这种折子,很是不合时宜,成功激得嘉靖皇帝大怒。
皇帝火了,御史也不顶用,冯恩很快就被拿入诏狱,严加拷打,追究背后主使。冯恩日夜受刑,几乎致死,但就是不开口,这个自幼贫寒的御史根本无惧这些刑具。
次年春,冯恩被移交刑部,嘉靖皇帝打算依照“上言大臣德政律”将其处死,大臣王时中等为其求情,结果被嘉靖皇帝革职,其他人要么扣工资,要么贬至边地,下场都不好,顿时满朝文武无人敢言。
嘉靖皇帝命汪鋐任主审,组织朝审,定冯恩死刑。朝审时,冯恩根本不给汪鋐正脸,直接面向大门跪了下去,把屁股交给了汪鋐。汪鋐命令隶卒强行令其面向自己而跪,可冯恩人是转过来了,但就是不下跪,还大声叱责汪鋐。
汪鋐大为恼怒,正准备给冯恩一点颜色瞧瞧,但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都为冯恩求情,汪鋐这才罢手。
看到冯恩的所作所为,围观的士民都叹息道:“这个御史,不但口如铁,他的膝、他的胆、他的骨头都像铁。”从此,冯恩“四铁御史”的绰号就不胫而走。
为了让冯恩活命,其母吴氏击登闻鼓鸣冤,冯恩年仅13岁的儿子冯行可也赴宫门泣诉,但都没人受理,没办法,皇帝那边压着呢。
接着冯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就死,不准。冯行可又用刀刺臂,写了一封血书,并自缚于宫门前,请求代父受罪。
嘉靖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改主意了,反正最后冯恩没死,当然也不好过,他被发配到了雷州 (今广东雷州半岛)。在当时那可是烟瘴之地,偏远落后,被流放到那的人几乎就是判了死刑。
可冯恩没死,他很快就遇到大赦,回老家了,虽然后来没有做官,但他尽心经营,最后成为巨富旺族,买下三万余亩良田,还置办了花园、商铺等大量产业,他还斥巨资建了一座一百英尺高的塔,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很是豪奢。
嘉靖皇帝死后,隆庆皇帝象征性地给了冯恩这个前朝御史一个大理寺丞的官职,70余岁的冯恩再次步入仕途,并于81岁高寿而终。
1. 《新唐书?杜甫传》翻译 翻译: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名为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名为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名为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科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召兵马。杜甫趁黑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
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纵不羁。
杜甫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于是游历东蜀投靠高适。刚到高适就死了。
这一年,崔宁杀掉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出三峡,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个晚上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
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新唐书》也恢复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王鸣盛同时还指出《新唐书》史表的设置有一些不足,“窃谓史之无表者,固宜补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补者……禁军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尽为所挠,并废立皆出其手,则左右神。
2.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选择题每题3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往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3. 冯至的《杜甫传》文言文翻译 避乱与回归
送走严武,杜甫在绵州逗留期间,成都军阀徐知道就造了反.杜甫不能回归,想到过去与自己相友善的汉中王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便欲动身前往投奔. 临行前作《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重提旧好,联络感情,途中作《光禄坂行》,记乱世旅行的艰辛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读之令人凛然生畏. 寓居梓州时,虽得友人款待,却因思家情切,每每长夜失眠,《客夜》一诗写心甚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 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颔联"月影","江(指涪江,涪江从三台县东流过)声"二句, 把长夜不眠之状作了形象的描写.此诗当是收到身居草堂的老伴来信后作 ,"未归情"即指寓居梓州的落拓生活和思家心情.
到这年冬初,他叫弟弟杜占回成都把家属接到梓州来,一颗心才得安稳. 这年冬天杜甫曾往梓州城东60里的射洪县去游览,那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射洪县城北有金华山,山上有金华观,当年陈子昂曾在这里隐居读书, 后来入京为官,适逢武则天执政,陈子昂对武则天的穷兵赎武和滥施酷刑深为不满,屡次上疏言政,触怒了武氏集团,终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开创盛唐诗歌的先驱诗人.杜甫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金华山观,瞻仰了他早年的读书堂,作诗凭吊.他还寻到了陈子昂的故居, 作《陈拾遗故宅》,诗中说 :"公生扬马后 ,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对陈子昂一生做出高度的评价.
4. ~~冯恩传~~文言文翻译,求解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
幼年是孤儿,家庭贫穷,他的母亲亲自督教他学习。等到年龄大一点,知道竭力学习。
除夕之夜无米下锅而且天在下雨,房室尽湿,冯恩在床上读书神情自若。登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官行人。
出外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向王守仁执礼为弟子。 不久提升他为南京御史。
按过去的惯例,御史有时审理案件,不定案就移交给刑部,刑部定案后,不再向御史通报。冯恩请尚书仍然向御史通报,诸位曹郎喧哗,说御史以我等为属吏。
冯恩说:“不敢这样,想知道事情的本末,好进行检查核实。”尚书不能拿什么来为难他。
之后,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冯恩立即将他处死。
考察赴朝廷觐见官吏,南台照例先行检举。都御史汪钅宏专权,请求到北台去,等到事情完毕,才允许论列。
冯恩和给事中林士元等人上疏争辩这件事,才使得恢复原来程序。 皇帝采用阁臣的建议分建南北郊祀,并且想让皇后行蚕礼于北郊,诏令廷臣各抒己见,但诏令中屡次斥责持有异议的人为邪徒。
冯恩上言说“:人臣进言非常困难,明诏下令直谏,又诋毁直谏的人为邪徒,让人适从哪一个呢?这不是陛下的意思,一定是左右奸佞的人想借其说而暗中诋毁的缘故。而今士风日下,以缄默不语为老成,以语言正直为矫激,已经祸及到忠直的人。
如果事先担心有异议,而逆诋之为邪,那么必定是雷同附和,然后才行。况且天地合在一起祭祀已有一百多年,怎么能轻易改变?《礼》说‘: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皇后深居九重,岂适合远出郊野?希望陛下迅速罢去二项提议,不要被讨好您的人所误。”冯恩写疏章时,自己估计要得到重罚。
等到疏上奏后,皇帝不给他加罪,冯恩因此更加感奋。 十一年(1532)冬天,彗星出现,皇帝下诏书征求直言。
冯恩以天道远、人道近,来详细指称大臣的邪正,他说: “大学士李时小心谦抑,解拨纷乱不是他的长处。翟銮附势持禄,惟事模棱。
户部尚书许赞谨厚和易,虽然缺乏果断,必定没有不必要的开支花费。礼部尚书夏言,很有学问,是豪放的才士,驾驭任用他,可能是救时的宰相。
兵部尚书王宪刚直不屈,通达有为。刑部尚书王时中,不知进退,委靡不振。
工部尚书赵璜廉介自持,制节谨严。吏部尚书左侍郎周用,才学有余,正直诚实不足。
右侍郎许诰讲论便捷,学术迂腐不正。礼部左侍郎湛若水聚徒讲学,素行未合人心。
右侍郎顾鼎臣警悟疏通,不局限于偏长,是足以重任之器。兵部左侍郎钱如京安静有操守。
右侍郎黄宗时虽然擅长文学,但因人成事。刑部左侍郎闻渊存心正直无私,处事精详,可以寄托以辅佐之任。
右侍郎朱廷声笃实不浮,谦虚俭约有操守。工部左侍郎黎..滑稽浮浅,才也有为。
右侍郎林廷木昂才学气度不凡,通达而不拘泥。” 而极力疏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钅宏的奸诈,他说: “张孚敬刚恶凶险,嫉妒多变。
近来都给事中已经痛说了他,用不着重复。方献夫外表看起来谨厚,内心实际上奸诈。
以前在吏部,私庇乡里,报恩复仇,无所不至。去年伪称有病离去,陛下派遣使者征他回来,礼意恳切。
他却态度傲慢,入山读书,一直等到传旨另外任用他,然后才高兴地上路。以吏部尚书另外使用,不是想入阁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方献夫的疾病痊愈的原因。
现在又派遣他兼管吏部,他必将呼引朋友同类,执掌威福之权,不大坏国事不会停止。像汪钅宏,则如鬼怪,不可比述。
他所仇恨的只有忠良,他所图谋的只有报复。今日上奏降某官,明日上奏调某官,这些官员不是他所憎恨的就是宰相所憎恨的。
我想不到陛下将汪钅宏寄托为心腹,而汪钅宏逞奸务私以至于达到如此极端。而督察院处于纲纪的首位。
陛下如果不早用忠厚正直的人代替他,万一御史领命外出,效法他的刻薄来希求称职,为害天下生民百姓,能承担天下之言吗?所以我说张孚敬是根本的彗星;汪钅宏是腹心的彗星;方献夫是门庭的彗星。这三颗彗星不除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然想消弭天灾,不可能获得成功。”
皇帝得到疏章后大怒,将他逮捕下锦衣狱,追究主使他的姓名。冯恩一天天遭受拷打,多次濒临死亡,他的话始终没有改变。
只是说御史宋邦辅曾经到过南京,谈到朝政和诸大臣的得失。于是一并逮捕宋邦辅并且下狱,夺去他的官职。
第二年春天将冯恩转移到刑部狱中。皇帝想按妄自上言大臣德政律问他的罪,致他于死地。
尚书王时中等人说:“冯恩的疏章毁誉各有一半,不是专颂大臣,应当减罪戍边。”皇帝更加恼怒,说:“冯恩不是专门指责张孚敬三个臣子,只因为大礼的缘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
王时中是想欺公鬻狱吗?”于是革除王时中的官职,夺去侍郎闻渊的俸禄,贬郎中张国维、员外郎孙云,调到极边任杂职,而冯恩竟被判死刑。冯恩的长子冯行可十三岁,伏在殿阙讼冤。
日夜匍匐长安街,见到有冠盖的官员经过,就攀车呼号乞求搭救,终究没有敢说话的人。当时汪钅宏已迁吏部尚书,而王廷相代他任都御史。
因为冯恩被问的罪名不适当,王廷相上疏请求宽恕他,皇帝不听。 等到朝审,汪钅宏担任主笔,面向东而坐,冯恩独向殿阙而跪。
汪钅宏命令士兵拽冯恩面向西,冯恩起立不屈。士兵呵斥。
5. 文言文 《韩信始为布衣时》翻译 原文】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
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边批:信之受祸以责报故。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述评〕 刘季、陈平皆不得于其嫂,何亭长之妻足怪!如母厚德,未数数也。
独怪楚、汉诸豪杰,无一人知信者,虽高祖亦不知,仅一萧相国,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淮阴漂母祠有对云:“世间不少奇男子,千古从无此妇人。”亦佳,惜祠大隘陋,不能为母生色。
刘道真少时尝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边批:具眼。
〕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
最非常人。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而去。
后为吏部郎,妪儿时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其故,问母,母言之。
此母亦何愧漂母,而道真胸次胜淮阴数倍矣! 【译文】 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
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
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6. 文言文 《韩信始为布衣时》翻译 原文】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
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边批:信之受祸以责报故。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述评〕 刘季、陈平皆不得于其嫂,何亭长之妻足怪!如母厚德,未数数也。
独怪楚、汉诸豪杰,无一人知信者,虽高祖亦不知,仅一萧相国,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淮阴漂母祠有对云:“世间不少奇男子,千古从无此妇人。”亦佳,惜祠大隘陋,不能为母生色。
刘道真少时尝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边批:具眼。
〕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
最非常人。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而去。
后为吏部郎,妪儿时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其故,问母,母言之。
此母亦何愧漂母,而道真胸次胜淮阴数倍矣! 【译文】 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
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
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浮单第竿郢放电虱钉僵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7. 韩信始为布衣时文言文翻译 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
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
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
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
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1.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2. 古文翻译《申屠嘉 》 【译文】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里不接受私事拜访。
当时太中大夫邓通特别受皇帝的宠爱,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已达万万。汉文帝曾经到他家饮酒作乐,由此可见皇帝对他宠爱的程度。
当时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见皇帝,而邓通站在皇帝的身边,(礼数上有些简慢。申屠嘉奏事完毕,接着说道:"皇上您喜爱您的宠臣,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上的礼节,却是不能不严肃对待的。
皇帝说道:"请您不要再说了,我对邓通就是偏爱。"申屠嘉上朝回来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让邓通到相府来,如果不来,就要把邓通斩首。
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了文帝。文帝说:"你尽管前去无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进宫。
" 邓通来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脱下鞋子,给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很随便地坐在那里,故意不以礼节对待他,同时还斥责他说:"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
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却胆敢在大殿之上随随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杀头。来人哪,现在就执行,把他斩了!"邓通磕头,头上碰得鲜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没有说饶了他。
文帝估计丞相已经让邓通吃尽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节旄召邓通进宫,并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说:"这是我亲狎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原文】 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
孝文元年,举故以二千石从高祖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嘉食邑五百户。十六年,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窦广国贤有行,欲相之,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而高帝时大臣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常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
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语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 扩展资料:申屠嘉是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一个叫做队率(小队长)的小官。
跟随刘邦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在汉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南征北战,现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员,一律都封为关内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户的食邑。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157年),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汉文帝去世了,汉景帝即位。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因为受皇帝宠爱,担任内史,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
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 内史府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使晁错进出有许多不便,这样,晁错就自作主张该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
而向南出的门所凿开的墙,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就想借晁错擅自凿开宗庙围墙为门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办,奏请皇上杀掉他。
但是晁错门客当中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向景帝自首,说明情况。
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
” 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回到相府之后,因气愤吐血而死,谥号为节侯。
自从申屠嘉死去之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先后担任丞相之职。到了汉武帝时期,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人相继为丞相,他们都是世袭的列侯,平庸无能,谨小慎微,当丞相只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
没有一个人是以贡献杰出、功名显赫而著称于世的。申屠嘉随刘邦起事,灭项羽、平黥布,功劳很大。
到汉文帝时,已位居御史大夫,后任丞相,可谓位极人臣。 他为人秉直清廉,为了不受私人关系的影响,坚持不在家中接待客人。
司马迁在《史记》评价申屠嘉说:申屠嘉可以说是刚正坚毅、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却既不懂权术又没有学问,和萧何、曹参、陈平这些前辈丞相相比,恐怕就要逊色一些。
3. ~~冯恩传~~文言文翻译,求解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
幼年是孤儿,家庭贫穷,他的母亲亲自督教他学习。等到年龄大一点,知道竭力学习。
除夕之夜无米下锅而且天在下雨,房室尽湿,冯恩在床上读书神情自若。登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官行人。
出外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向王守仁执礼为弟子。 不久提升他为南京御史。
按过去的惯例,御史有时审理案件,不定案就移交给刑部,刑部定案后,不再向御史通报。冯恩请尚书仍然向御史通报,诸位曹郎喧哗,说御史以我等为属吏。
冯恩说:“不敢这样,想知道事情的本末,好进行检查核实。”尚书不能拿什么来为难他。
之后,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冯恩立即将他处死。
考察赴朝廷觐见官吏,南台照例先行检举。都御史汪钅宏专权,请求到北台去,等到事情完毕,才允许论列。
冯恩和给事中林士元等人上疏争辩这件事,才使得恢复原来程序。 皇帝采用阁臣的建议分建南北郊祀,并且想让皇后行蚕礼于北郊,诏令廷臣各抒己见,但诏令中屡次斥责持有异议的人为邪徒。
冯恩上言说“:人臣进言非常困难,明诏下令直谏,又诋毁直谏的人为邪徒,让人适从哪一个呢?这不是陛下的意思,一定是左右奸佞的人想借其说而暗中诋毁的缘故。而今士风日下,以缄默不语为老成,以语言正直为矫激,已经祸及到忠直的人。
如果事先担心有异议,而逆诋之为邪,那么必定是雷同附和,然后才行。况且天地合在一起祭祀已有一百多年,怎么能轻易改变?《礼》说‘: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皇后深居九重,岂适合远出郊野?希望陛下迅速罢去二项提议,不要被讨好您的人所误。”冯恩写疏章时,自己估计要得到重罚。
等到疏上奏后,皇帝不给他加罪,冯恩因此更加感奋。 十一年(1532)冬天,彗星出现,皇帝下诏书征求直言。
冯恩以天道远、人道近,来详细指称大臣的邪正,他说: “大学士李时小心谦抑,解拨纷乱不是他的长处。翟銮附势持禄,惟事模棱。
户部尚书许赞谨厚和易,虽然缺乏果断,必定没有不必要的开支花费。礼部尚书夏言,很有学问,是豪放的才士,驾驭任用他,可能是救时的宰相。
兵部尚书王宪刚直不屈,通达有为。刑部尚书王时中,不知进退,委靡不振。
工部尚书赵璜廉介自持,制节谨严。吏部尚书左侍郎周用,才学有余,正直诚实不足。
右侍郎许诰讲论便捷,学术迂腐不正。礼部左侍郎湛若水聚徒讲学,素行未合人心。
右侍郎顾鼎臣警悟疏通,不局限于偏长,是足以重任之器。兵部左侍郎钱如京安静有操守。
右侍郎黄宗时虽然擅长文学,但因人成事。刑部左侍郎闻渊存心正直无私,处事精详,可以寄托以辅佐之任。
右侍郎朱廷声笃实不浮,谦虚俭约有操守。工部左侍郎黎..滑稽浮浅,才也有为。
右侍郎林廷木昂才学气度不凡,通达而不拘泥。” 而极力疏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钅宏的奸诈,他说: “张孚敬刚恶凶险,嫉妒多变。
近来都给事中已经痛说了他,用不着重复。方献夫外表看起来谨厚,内心实际上奸诈。
以前在吏部,私庇乡里,报恩复仇,无所不至。去年伪称有病离去,陛下派遣使者征他回来,礼意恳切。
他却态度傲慢,入山读书,一直等到传旨另外任用他,然后才高兴地上路。以吏部尚书另外使用,不是想入阁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方献夫的疾病痊愈的原因。
现在又派遣他兼管吏部,他必将呼引朋友同类,执掌威福之权,不大坏国事不会停止。像汪钅宏,则如鬼怪,不可比述。
他所仇恨的只有忠良,他所图谋的只有报复。今日上奏降某官,明日上奏调某官,这些官员不是他所憎恨的就是宰相所憎恨的。
我想不到陛下将汪钅宏寄托为心腹,而汪钅宏逞奸务私以至于达到如此极端。而督察院处于纲纪的首位。
陛下如果不早用忠厚正直的人代替他,万一御史领命外出,效法他的刻薄来希求称职,为害天下生民百姓,能承担天下之言吗?所以我说张孚敬是根本的彗星;汪钅宏是腹心的彗星;方献夫是门庭的彗星。这三颗彗星不除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然想消弭天灾,不可能获得成功。”
皇帝得到疏章后大怒,将他逮捕下锦衣狱,追究主使他的姓名。冯恩一天天遭受拷打,多次濒临死亡,他的话始终没有改变。
只是说御史宋邦辅曾经到过南京,谈到朝政和诸大臣的得失。于是一并逮捕宋邦辅并且下狱,夺去他的官职。
第二年春天将冯恩转移到刑部狱中。皇帝想按妄自上言大臣德政律问他的罪,致他于死地。
尚书王时中等人说:“冯恩的疏章毁誉各有一半,不是专颂大臣,应当减罪戍边。”皇帝更加恼怒,说:“冯恩不是专门指责张孚敬三个臣子,只因为大礼的缘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
王时中是想欺公鬻狱吗?”于是革除王时中的官职,夺去侍郎闻渊的俸禄,贬郎中张国维、员外郎孙云,调到极边任杂职,而冯恩竟被判死刑。冯恩的长子冯行可十三岁,伏在殿阙讼冤。
日夜匍匐长安街,见到有冠盖的官员经过,就攀车呼号乞求搭救,终究没有敢说话的人。当时汪钅宏已迁吏部尚书,而王廷相代他任都御史。
因为冯恩被问的罪名不适当,王廷相上疏请求宽恕他,皇帝不听。 等到朝审,汪钅宏担任主笔,面向东而坐,冯恩独向殿阙而跪。
汪钅宏命令士兵拽冯恩面向西,冯恩起立不屈。士兵呵斥。
4. 岳飞古文翻译 原文: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翻译: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
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
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
(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善于以少打多。
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即使突然遭遇敌人也不惊慌。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
张俊曾经问作战术,岳飞说:“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厉,缺少一个都不可以。” 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土,唱雅诗,做投壶游戏,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
(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扩展资料:《宋史》关于岳飞的记载在杨再兴、牛皋、张宪等传也多有涉及,其核心评价依然主要集中在本传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岳飞传》在整个《宋史》列传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宋史》列传共225卷,其编纂原则是:“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
余以类相从,或数人共一传”。编纂体例分类是:“后妃、宗室、外戚、群臣、杂传”。
《岳飞传》列于124卷,隶属群臣类。而且群臣类中,各人亦以类相从。
于是,岳飞被归入南宋军事将领类中。在入传的南宋军事将领中,岳飞名列第二,仅次于韩世忠之后。
而且,岳飞与其子岳云独占一卷。足见岳飞在元朝史官眼中的地位。
二是赞许岳飞的人品。在《岳飞传》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岳飞人品的赞誉。
《岳飞传》开篇在简述其家世之后,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岳飞不仅有气节,还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如对教过他老师周同终生不忘,“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本传说,“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等等,这类歌颂岳飞品德高尚之处颇多,其中以岳飞对待其子岳云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岳云年十二,即随军征战。
“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飞不言。……杨么平,功在第一,又不上。
张浚廉得其实,曰:‘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为得为公也。’奏乞推异数,飞力辞不受。
尝以特旨迁三资,飞辞曰:‘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沾一级,男遽躐崇资,何以服众?’累表不受。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以功迁忠州防御使,飞又辞;命带御器械,飞又力辞之。” 由于岳飞屡次从中作梗,使岳云职位“终左武大夫、提举醴泉观”。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元朝史官把岳飞描写成一个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物。三是推崇岳飞思想境界。
本传中录有不少岳飞的言论,不难看出史官是想以此表现岳飞思想境界的。如高宗要为岳飞营造府第,岳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又如,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再如,“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通过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四是表彰岳飞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本传记述了许多为国为民不避祸福的事迹。如早年岳飞以秉义郎之职,上书数千言,批评权臣黄潜善、汪伯彦不图恢复,一味奉帝南逃,并要求高宗亲率六军北上,收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3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大唐是怎么走向衰败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