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桧和金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桧,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任太学学正、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之难,全家随二帝、众官员被掳至金国。从二帝至金燕山、上京、韩州诸地,闻康王即位,代宋徽宗修书,请求和议。桧又厚贿金人,以此获得金人的欢心,为完颜昌所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南征,金攻破楚州(今江苏淮安)。十月,秦桧携带家眷自金人占领区楚州孙村进入涟水军(今江苏涟水)宋军水寨,回到南宋。秦桧归宋,究竟是自行逃归抑或金人纵归,这是判断秦桧是否为金人奸细的关键所在。
宋人对秦桧南归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一为逃归,一为纵归。
先看逃归说。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靖康之难,秦桧因不愿立张邦昌而遭拘北去,其妻王氏、小奴砚童、小婢兴儿、御史卫司翁顺同行。至金,金主将秦桧赐其弟完颜昌,为任用(主管秘书之类)之职。建炎四年,完颜昌率金兵南征,以秦桧同行。秦桧担心夫人王氏不能随行,便假装至燕山府留下王氏,自己独行。王氏故意喧闹道:“我嫁到你秦家时,有嫁妆二十万贯赀财,家翁欲使我与汝同甘苦,共度一生。今大金国以你为任用,要从金军南行,而弃我于此地吗?”王氏叫骂不休,反复哭诉。果然有人传话告于完颜昌,金人便只得批准秦桧夫妇及砚童、兴儿、翁顺都得同行。金兵攻破楚州后,完颜昌任秦桧为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金兵多去抢夺财物,兵营空虚,秦桧便乘机说动梢工孙静,以催督淮阳海州钱粮为名,与妻王氏、兴儿、砚童、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人夺舟而去。至宋涟水界,被宋将丁祀水寨的巡逻兵捕获,把他作为奸细而进行拷问凌辱。秦桧急忙告之:“我御史中丞秦桧也。”可士兵不认识他,秦桧大叫:“这儿有士人吗?”恰巧有个卖酒秀才王安道在附近,便被唤来辨认。这王安道其实并不认识秦桧,却长揖道:“中丞辛苦了。”兵众信以为真,也就将秦桧放行。在王安道等人的陪同下,一行人总算到达行在,后孙静、安道等都得授官。
秦桧的《北征纪实》也有自己的一番描述,主要是从楚州出逃过程的某些细节。说他在楚州时,原打算深夜骑马出逃,但看到金兵四面都有埋伏,难从陆路出走,决定从水路逃跑,再访能操舟行船之人,“遂定计于食顷之间”,乘机夺船而走。当夜行舟六十里,次日到达丁家寨,拜访将军丁祀,丁推辞有病不见。第三天丁祀派副将刘靖等人以酒招待,刘靖没安好心,欲谋财害命,秦桧识破阴谋,席上面责刘靖,刘靖不敢下手,秦桧方得脱身。他又亲自到丁祀军营,丁仍拒绝接见,秦只好返回舟中,从海上发舟赶赴行在。
上述解释,当时就有不少士人提出质疑,指出下列疑点:秦桧与众官员一同被拘掳至金庭,为何惟独秦桧能逃归?金军令秦桧从军办事,为防其逃跑,必留其妻子为人质,怎么可能让他们夫妇同行呢?甚至还有小奴、小牌、侍卫也一同逃归,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从楚州南逃,也有千里之遥,途中要跋山涉水,难道金国毫无防禁之设?刘靖既欲图财害命,说明秦桧必有可观的随身之物,这哪会是“定计于食顷之间”的仓猝出逃呢?再有,如丁祀果真在当时关键时刻拒绝接见秦桧,那么秦桧得势后必定会加以报复。但事实却是,秦桧为相,丁祀即得提升,且官运亨通,权倾一时。秦桧有如此胸怀吗?这一连串的疑点,让人们怀疑其南逃脱险经历的可信度。
在逃归说中,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却颇为另类。说秦桧在山东计划南逃时,船只都已备好,惟独怕金营中有人告发,所以仍犹豫不决。适遇一个略有交情的金人,便将自己的想法告之。金人说:“何不找监军商量一下?”秦桧说不敢。金人说:“不然,我国人一旦许诺你,就会担起有关责任,虽因此死都没有什么遗憾的。若你逃而被抓获,即使想宽恕你,也不敢了。”秦桧便听其言,找监军商量。监军说:“中丞果然想南归吗?我们契丹人亦有逃归者,但回去后更受怀疑。怎么知道你南归后,宋人会认为你忠呢?你若果真想走,不必顾虑到我。”秦桧喜出望外,赶紧道谢说:“公若允许,也不必问我南归后的祸福。”于是,监军同意秦桧南归。
不知陆游这段记载的来路,有学者以为“无非是得之道听途说”,因为《老学庵笔记》成书较晚,当时秦桧己死四十年,所以绝非作者的亲历。其内容所载,也有颇令人困惑之处:就是那个金军的监军怎么那样富有人情味,居然同意秦桧南逃,甚至还愿意承担有关责任,这与古代战争环境所规定的文化氛围似乎也不太协调。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学庵笔记》的创作态度严肃而认真,史料价值较高,可信程度较大。尤其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抗战派人物,政见与秦桧截然对立,若可知秦桧真是金人纵归的奸细,于情于理,陆游都决不至于为其护短。当时要想揭露秦桧的种种丑恶罪行,已经无所顾忌,根本没有必要为其掩饰什么。可见,陆游的这条史料是值得重视的,然而这条史料又仅为“孤证”,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再看纵归说。首先是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的记载,它是指认秦桧为金人纵归的最早出处。其说秦桧随金人北去,为金人达兰郎君所任用。金骑渡江,秦桧同来,回到楚州,金人遣舟送归。秦桧为王仲山女婿,有产业在济南,金人在那里取了一千缗钱作为秦桧南行离别的赠礼。秦桧南归之初,自言杀金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但全家同舟,甚至奴脾也一起得回,人们都知道其不是逃归也。此说对后人影响很大,《林泉野记》等书的记载,基本上就是沿袭此说。史学家李心传为“胪采异同”,也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小注中对这段话加以收录。
其实这段话中疑点不少:如楚州距济南有上千里之遥,金人何必非从那里取王仲山之钱以为赠礼呢?有宋铜钱,一缗重五斤,千缗就是五千斤,秦桧长途跋涉去南宋,能带这么重的东西吗?更何况是称言逃归,这样不是露出马脚了吗?如果说这“千缗”并非铜钱,而是指金银的价值,那朱胜非又从哪里得而知之?秦桧《北征纪实》及上述逃归记载材料中,并无“自言杀金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之语,要知道秦桧随金军南征,既有人监视,像秦桧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哪有这么容易就可将监视之人杀死而逃走呢?所以此说不知朱胜非从何而得来?本书既如此不利于秦桧,在朱胜非生前就颇难流传,反之就很难说没有后人的附益之辞。如末句“人皆知其非逃归也”,在朱胜非有生之年,朝野不会有此共识,当为后人推测之词。
所以有学者认为,《秀水闲居录》的这段记载不可信。朱胜非为南宋初大臣,早年曾追随黄潜善,诋毁李纲,排斥赵鼎,为时论所轻。他与秦桧的积怨也颇深,秦桧首次罢相,就由吕颐浩朕合朱胜非、黄龟年等人排挤弹劾所致。及秦桧复相,就对朱实施报复,朱被罢官居湖州八年而卒。《秀水闲居录》就撰成于他晚年退居秀水的日子里,其间朱胜非对秦桧已恨得咬牙切齿,不能排除朱因嫉恨而报复的可能性。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朱胜非真的掌握了秦桧为金人纵归的确凿证据,此事关系到南宋政权的安危,更是他再次扳倒政敌秦桧、邀功请赏的极好机会,他怎么会仅仅写于私记而不向朝廷报告呢?所以这段记载,可能来自于道听途说,也可能是个人的臆测,恐怕是攻讦的成分多于事实。
其次是无名氏的《中兴姓氏录》记载,说秦桧在大金国时,为徽宗作书上粘罕,以结和议。粘罕喜之,赐钱万贯、绢万匹。建炎四年,大金军攻楚州,乃使秦桧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使结和议为内助。秦桧至涟水军贼丁祀寨,诸将猜度说:“两军相拒,岂有全家厚载逃归者?必大金使来阴坏朝廷,宜速追之,以绝后患。”贼军参议王安道、机宜冯由义力保护之,说:“此人是朝廷大臣御史中丞,万一事平,朝廷追究起来,我军将被加罪,最好还是送之朝廷。”丁祀便令安道、由义送到镇江府。秦桧见大将刘光世,首言讲和为便,光世送之朝廷。
这段话的疑点也颇多:此时是宋急欲求和,而金往往拒绝之。秦桧为已成俘虏的宋徽宗上书粘罕,“以结和议”,粘罕怎么会高兴得赐他巨额钱、绢呢?金人如派秦桧作奸细,为何要使其“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如此招摇,这不是自暴身份吗?秦桧至涟水军尚未查实身份,诸将就要追杀这位原朝廷大臣,于情理也不太相合。秦桧南归并未经镇江府,何以能见到大将刘光世?为什么秦桧在这时要说一番“讲和为便”的话呢?文中称南宋军队为“贼”,而称金国为“大金”,用词之颠倒乖异,其作者也令人生疑。
尽管秦桧南归后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像一个金国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但人们也确实拿不出一条确凿的证据来加以证实。秦桧死后的一百余年间,人们对他十分痛恨,对他的南归,尤其是“全家得还”,觉得甚为可疑,但依然无一人能够提供出确凿的史料来证明秦桧就是金人纵归的奸细。若没有更新的史料发现,这个谜难以解开。
秦桧,字会之,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出身。后人都认为秦桧是金国奸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史册中留下许多关于秦桧爱国的证据,考究起来,似乎也有那么几分道理!
《宋史》记载,1126年,金兵突袭北宋京城成功。在金人未攻破城门前,秦桧一直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大多数的官员议立张邦昌为帝。秦桧竟站出来反对,立议状要存赵氏。结果秦桧被金人俘虏北去。秦桧此举,颇受人民赞扬。可以说当时秦桧不站出来,就不会被金人掳走,说不定还可以在伪齐 *** 里做个大官尽享荣华富贵。
查看相关资料,发现秦桧被掳走到金之后,也并未存在任何变节之举。如李心传写的《要录》说,秦桧不是金人奸细,只是主和派而已。徐梦莘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说道,秦桧和家属从金军占领的楚州孙村逃归至涟水军丁祀水寨,也只用了逃归二字。
1139年,在秦桧的努力下,和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和议主要内容:宋帝向金称臣,宋每年交银二十五两,帛二十五万匹。金归还伪齐刘豫统治下的河南、陕西部分地区,并送还宋钦宗及宋徽宗梓棺,许还梓宫、母、兄、亲族。此协议虽然一时纳贡称臣,但若知耻而后勇,宋朝终有一天会报仇雪恨的。当时百姓也是欢欣至极,以为和平即将到来,钦宗南归在即。如是说这是卖国条约的话,当时百姓也不会如此欢欣了。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份合约内容很满意。在这个意义上,秦桧并不算卖国贼。
再说岳飞之死,在当时的宋朝,连皇帝都不能随便处死臣子,更不用说像岳飞这样的朝中重臣了,如果不是皇帝的许可,秦桧也是绝对无权杀之的。笑区区一桧亦何能,写出了秦桧当时的处境之尴尬。岳飞被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功高盖主,手握兵权,又在1137年干预了皇家的立储之事,再加上岳飞不爱听军令,这是古时任何一个封建皇帝都会担心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秦桧还想救岳云一命,他曾以刑部大理寺的名义上书,主张保全岳飞性命。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云私罪徙(徙就是流放)。但是赵构对岳飞已是忌讳至极,恨之入骨,结果是全杀。
由此看来,秦桧只是傀儡,真正的幕后指使人是皇帝!
说到奸臣,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宋朝的秦桧了。秦桧杀了一代名将岳飞,老百姓对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以至于到了今天还留着秦桧跪着的雕像,让他一直忏悔。既然这样,宋高宗也应该早就觉察到秦桧的狼子野心了,也知道他是金派来的奸细,那为什么他迟迟不撤去秦桧的职务,反而还重用他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首先,秦桧手握重权,权倾朝野,想要动摇他的地位并非是一件事容易的事。其次,秦桧了解宋高宗的心思,能够为他分忧,算是他的左右手。还有一点就是,秦桧在南宋初期一直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如果宋高宗贸然杀了他,必然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阴险狡诈,努力打造忠臣形象,赢得民心
秦桧在金兵入侵时,曾经被金兵俘虏过。在这个时候,秦桧很快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他立刻投奔了金。后来,他平安回到了宋朝,再加一些戏剧性的情节,便瞒天过海了,在加上之前的忠臣形象,大家也就接受了他。其实秦桧在宋金和议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金和议指定要秦桧过去,靠的还是秦桧和金人之间的关系。这当然引起了朝中很多人的怀疑,当然也包括宋高宗在内。秦桧立了?大功?,也自然受到百姓的爱戴。
权倾朝野,深知宋高宗的心思,为他排忧解难
有了赵匡胤的例子,想必宋高宗也知道秦桧的权力也威胁到自己了。我们知道,这种权力大的臣子,在朝中肯定有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各种利益牵扯。宋高宗想要扳倒秦桧一党并非易事。此时岳飞又被传出拥兵自重的谣言,而且岳飞不听宋高宗的旨意,坚持北伐,引起了宋高宗的严重不满。秦桧这时候就发挥了左右手的作用,利用职务之便,杀了岳飞。秦桧这时候尽失民心。宋高宗虽然靴子里还藏着匕首,但是对他的做法还是默默赞同的。
秦桧的丑恶嘴脸终究会公之于世,这样的人只会让人唾弃。当然也要能人善用,不要让小人得逞,像宋高宗这样的,只能损失了一代名将,不能让宋朝重振辉煌。
说法纷纭,甚至有认为赵构已经实在拿不出军费而岳飞执意北伐所以不得不杀的说法。
不过总体来说,赵构肯定是想杀岳飞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意图,没有他的授意秦桧可没本事擅杀如此大将。但反过来,秦桧也不是无辜的,他的的确确就是金国奸细,当然这个奸细最大的目的是自己活得好,而达成这个目标,就要让金宋平衡,双方都需要自己,不会一味地帮金
秦桧是货真价实的奸臣,甚至有可能是金人的卧底。在我国的数千年历史上,最被人追思敬仰的忠臣,可谓就是含冤而死的岳武穆岳飞了;换句话说,最被人唾弃的乱臣贼子,肯定就是亲手害死岳飞的南宋相国秦桧。不过随着近年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风潮渐渐高涨,秦桧似乎也从奸臣的耻辱柱上下来了,很多人说他只是?权臣?,而不是奸臣,更有甚者说他是忠臣,重臣。这到底该怎么判断呢?
秦桧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很多人受网络段子的影响,认为岳飞北伐严重搞坏了南宋的经济,所以秦桧和高宗才要诛杀岳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实际上岳飞北伐对南宋的社会经济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也是因为他们和金人议和的前提是?必杀飞,始可和?。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和金人议和,才下毒手杀死了岳飞。不仅如此,秦桧之前还曾经准备暗害另一位北伐重将:韩世忠,甚至还找岳飞同谋,被岳飞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我们再翻一番那些史书上记载的秦桧平日里的菜谱,更是奢靡腐坏到了极点。如果秦桧还不算奸臣,那古往今来就没有奸臣了。
甚至秦桧有可能是金人派过来的卧底。我们都知道,秦桧一家人在早年间曾经被金人扣押了一段时间,后来金人才主动放他回国,至于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不过秦桧在这件事之前,还算是一位正常的朝中重臣,被金人扣押之后,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带路党?,他害死了岳飞,难道高宗就信任他了吗?恰恰相反,晚年时赵构与秦桧单独见面的时候,都要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匕首。从这些蛛丝马迹看来,秦桧很有可能是金人的?卧底?,或者说是一位?代理人?。
综上所述,秦桧是毫无疑问的奸臣,甚至有可能他是金人派到南宋朝廷的卧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3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