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奠基人,揭秘李特传奇的一生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04:21:46

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奠基人,揭秘李特传奇的一生

对李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特,字玄休,性格雄武沉毅。他和两个兄弟李庠、李流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曾在晋朝为将,熟读兵法,只是因为得罪了长官才流亡的,李家兄弟敏锐地看出这些灾民的潜力,动起了心思。

于是他们经常帮助救济其他灾民,一路下来,他们声望渐高,慢慢成为灾民们的首领。终于,灾民们到达了蜀地,靠给当地的富人们打工过活。

但是这种生活是不可持续的,这些灾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力的来源就是晋朝的益州刺史(蜀地地方长官)。灾民,从来都不受欢迎,尤其是当它的数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不仅会对当地治安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当地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益州刺史罗尚就觉得灾民太多难以管理,影响到了当地的治安和经济,于是他下令,要把这些灾民驱逐出蜀地。这些灾民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蜀地,怎会轻易离去,而且,就算他们愿意走,又能走到哪里?回家乡,只有饿死;去其他地方,前途未卜,未知从来都是让人恐惧的。

灾民们打心眼里不想走,作为首领的李特心中了然,他开始做两手准备,一边向官府求情,一边又组织灾民在绵竹修建大营。灾民闻讯都往绵竹聚集,短短一个月时间,那里就汇聚了数万人。

罗尚见灾民不仅不走,反而还聚在一起,大有发动暴乱的趋势啊,他一拍桌子,决定诉诸武力。兵贵神速,罗尚当即率军三万,奔袭绵竹大营,但却被李特将计就计,晋军大败,损兵折将。

官军都打过来了,李特自然不会傻乎乎的一直待在绵竹,击退罗尚之后,他给灾民们进行了一番战前讲话,随即宣布起义,挥兵出击。在李特的领导下,义军接连胜利,晋军则是节节失败。

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广汉。李特自己就是靠灾民起家的,清楚地知道百姓的力量。为了安抚广汉当地百姓,他与当地民众约法三章,严厉约束义军,不准扰民,李特因此获得民心,巩固了后方。

占领广汉之后,下一步即是进攻成都,李特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粮草什么的备齐,还让士兵休整,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才发动进攻。而守军明显没有那么充足的准备,开战没多久,义军就攻下了少城(成都旧城址),成都近在咫尺。春风得意的李特于是进行大赦,建元建初,浑然一副建国的架势。

小打小闹还好,朝廷不在意,甚至还封过李特官职,但是成都不能丢,万一给李特拿下成都,恐怕又一个蜀汉要起来了。当时蜀汉灭亡才几十年呢,现在民心浮动,一旦李特成功建国,那么晋朝想要夺回蜀地,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朝廷慌了,掌权的河间王司马颙(八王之一)直接替晋惠帝下了旨(惠帝纯属摆设,不过署个名而已),命荆州刺史派兵协助罗尚,务必歼灭李特。

罗尚虽然打仗差了点,但也不是草包,有了如此之多的助力,他自己又获得了当地豪强的支持,几乎就是必胜之局,而且,李特现在志得意满,轻敌之心已生,败局已定。果然,李特率军进攻成都,结果遭遇大败,罗尚率军追击,成功将李特击杀。

李特死后,他弟弟李流收拢残部,继续与晋军对抗,但其能力有限,越混越差,甚至还想过投降。李特的儿子李雄看不下去了,率领本部人马出击,结果大胜,李流惭愧难当,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雄。

李雄能力更胜其父,而他的对手晋军却实力大损(中原爆发永嘉之乱,西晋名存实亡),最终,李雄横扫蜀地,称帝建国,国号“大成”,继任者改为“汉”,史称成汉。

“成汉”政权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如何作死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早称王的割据政权史称“成汉”,这个政权的都城一直在四川成都,立国44年。“成汉”前期的君主称“成主”,而后期的君主改称“汉主”,这里边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成汉”改元易号的原因和一桩谋杀太子的事直接相关。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惠帝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六月,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李骧兄弟子侄率领流民起兵于绵竹,逐渐占领了川西地区。一年之后,李特遇害,长子李荡战死。这支军队继续由李特的第三子李雄等人率领。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李雄先在成都称王,两年之后,又自称为“大成皇帝”,改元晏平。

大成朝廷非常特别,尤其是政权的组成人员这方面与别的政权是大为不同,其中央大僚和高层军官竟然全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员,全是自家的兄弟子侄。比如,李雄的叔叔李骧为太傅,其各路兄弟李始为太保、李离为太尉、李云为司徒、李璜为司空、李国为太宰……

这些人表面上看全是亲人,有一层亲情的面纱,真是一团和气,一片祥和。但是暗中却矛盾重重,仅仅维持着一种易碎的平衡而已,谁也不敢也不能轻易打破这种平衡,一旦打破了,就是一场的腥风血雨。所以,李雄立国十多年,一直也未敢轻易立储。


成汉货币

李雄的正宫皇后任氏无子,其它姬妾生子十多人,除先后战死、病故者之外,知名的王子有第三子李越,被封为安东将军,屯兵江阳,今四川彭山;四子李期,封为建威将军,在朝辅政。

李期自幼由任皇后抚养,长大之后,史书记载其“有才艺,多谋略”,他还尤其善于收买人心。有一次,李雄命令宗室子弟全都外出招兵买马。这在战乱之后,人口稀少的情况下是一项并不能轻易完成的任务。别人只能招集数十人,唯独李期一下子就招来了数千之众,表现特别亮眼。所以,当时一班文武大臣都认为李期是太子的当然人选。李期心下也是洋洋得意,自己嘴上不说,实则也是随时觊觎着储君之位。

可事实也并不沿着所谓的理所应当的道路来走,也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应当,根子就也在大成皇帝李雄这儿。在这个事上,还真不能说李雄昏聩,他完全是出于亲情,是一片赤诚之心。看来,皇权之下,真是不能讲亲情动真诚,不然的确是害人害已、误国误民。

原来,李雄认为,天下是自己跟随父兄打下来的,哥哥战死后遗下了侄子李班兄弟几人,为了不忘父兄创业之功,他决心“大公无私”,立了侄子李班为太子。于是,从亲情出发,李雄就让“成汉”政权走上了一条作死的不归之路。

李班是李雄哥哥李荡的长子,李雄立国之后,封他为平南将军。李班也真算得上动乱时代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史载:“班谦虚博纳,敬爱儒贤……为性泛爱,动修轨度。”总之,李班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别人都忙于打仗立功,他却成天招揽名士,讨论道德文章,还一直恨自己不能上追古代先贤的高洁,勤苦修炼不止。他常常对董融等人说:“看到周景王的太子晋、曹魏的太子曹丕、东吴的太子孙登,文章审察辨识的能力,超然出群,自己总是感到惭愧。怎么古代的贤人那样高明,而后人就是望尘莫及呀!”



李班和李雄的儿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雄诸子成天忙于享受奢靡,李班却常常克勤克俭,尽忠尽孝。承平时代立李班为储君也许是不错的,但这是在五胡十六国,一个刀光剑影的乱世,李雄立一个书生为储,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误。

李雄也许别有一番的考虑。成汉玉衡十四年,公元324年,他正式提出立李班为太子。太傅李骧首先反对,他认为自古君王都是立亲子为嗣,现在放着自己这么多的儿子不立,却要立侄子为太子,今后必然会引起祸乱。当然,李骧的潜台词自然是不便说出来的。他是皇叔兼朝廷重臣,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但是自己的儿子李寿等人无不也在朝为官。如果可以立旁支为储,又何以一定要选择死鬼李荡的后代呢?!

但是,李雄铁了心,坚持认为李班“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于是,大成王国的太子就这样立定了。

立李班为太子之后,李雄就让他参与朝政,李班的弟弟李玝、李都等人也在朝为官,形成了一派势力。

不久,皇叔李骧病死,其子李寿被封为建宁王,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权同丞相,形成了第二股势力。

李雄的儿子李期、李越等人“以太子班非雄所生,意不服”,形成了第三股反太子的势力。

于是,成汉的天空之下,仇杀与阴谋在酝酿之中……

成汉玉衡二十四年,公元334年,李雄头上生疮,因为感染引起全身脓溃。他的儿子们因为“不得立储”而怨恨父亲,都离他远远的,只有太子李班一人日夜侍候着他。

李班成天衣不解带,还亲自用嘴为李雄吮吸疮脓。史载:“班为吮脓,殊无难色,每尝药流涕,不脱衣冠,其孝诚如此。”同年的8月11日,李雄死于疮毒,遗诏由建宁王李寿辅佐太子李班即位。因为是大丧期间,所以尚未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

李雄一死,李越兄弟立即从外地赶回成都“奔丧”。到了成都之后,李越便和李期等人密谋定计杀死太子李班,将嗣位夺归本支。



太子李班则成天沉浸在皇叔去世的悲哀之中,他把政事交给大将军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令王瑰等人,自己则日夜虔诚地守在灵堂,主持丧事,对李期等人的阴谋一无所知。

丧期将过,李班的弟弟李玝劝李班下旨将李越遣还江阳,同时,将李期降为梁州刺史,主他出镇葭萌关,以免发生不测。但是,李班认为大行皇帝尚未殡葬,于心不忍。与此相反,他为了避嫌,出了一个昏招,自失臂膀,竟然先把自己的弟弟李玝遣往了涪城驻屯。

但是,李班的仁厚并没有感化凶残。同年的12月5日夜里,当李班在殡宫哭吊皇叔李雄之灵的时候,李越便趁机以其父的灵堂之前杀死了太子李班,时年四十七岁,共在位一年,谥号哀皇帝。

李班一死,李雄的嫡系势力要拥立李越为帝,李越自知一介武夫,谋略不及弟弟,便让位给李期。于是,李期一步登天,即位为帝。他立即下令杀死李班的弟弟李都等人,又逼着任皇后下诏将李班贬为“戾太子”。此后,李越升为相国,李氏嫡系兄弟纷纷入朝,执掌军政大权。

景帝的历代景帝

(刘启,在位前157年-前141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1],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2]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孙休,在位258年 - 264年)
吴太宗景皇帝孙休(235-264),字子烈,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为朱皇后。西晋司马师,追号世宗景帝。 追号始祖景帝。
李特(?―303年),字玄休,巴族,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营山县)人[1],东羌猎将李慕之子[2],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的父亲,亦是成汉政权的奠基人。
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三万人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亦病故。 (大玄锡,在位871年 - 894年,)
大玄锡,是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间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即位。893年,大玄锡死,大玮瑎嗣位。吴杨渥,追号烈祖景帝。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1449年 - 1457年)
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谥曰戾。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1]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2]南明时期,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仗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奸臣趁机作乱。[3] (光绪帝、载湉,在位:1874年 - 1908年)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8.14—1908.11.14),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1]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立慈禧太后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载湉亲政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1]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奠基人,揭秘李特传奇的一生

对李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特,字玄休,性格雄武沉毅。他和两个兄弟李庠、李流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曾在晋朝为将,熟读兵法,只是因为得罪了长官才流亡的,李家兄弟敏锐地看出这些灾民的潜力,动起了心思。

于是他们经常帮助救济其他灾民,一路下来,他们声望渐高,慢慢成为灾民们的首领。终于,灾民们到达了蜀地,靠给当地的富人们打工过活。

但是这种生活是不可持续的,这些灾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力的来源就是晋朝的益州刺史(蜀地地方长官)。灾民,从来都不受欢迎,尤其是当它的数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不仅会对当地治安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当地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益州刺史罗尚就觉得灾民太多难以管理,影响到了当地的治安和经济,于是他下令,要把这些灾民驱逐出蜀地。这些灾民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蜀地,怎会轻易离去,而且,就算他们愿意走,又能走到哪里?回家乡,只有饿死;去其他地方,前途未卜,未知从来都是让人恐惧的。

灾民们打心眼里不想走,作为首领的李特心中了然,他开始做两手准备,一边向官府求情,一边又组织灾民在绵竹修建大营。灾民闻讯都往绵竹聚集,短短一个月时间,那里就汇聚了数万人。

罗尚见灾民不仅不走,反而还聚在一起,大有发动暴乱的趋势啊,他一拍桌子,决定诉诸武力。兵贵神速,罗尚当即率军三万,奔袭绵竹大营,但却被李特将计就计,晋军大败,损兵折将。

官军都打过来了,李特自然不会傻乎乎的一直待在绵竹,击退罗尚之后,他给灾民们进行了一番战前讲话,随即宣布起义,挥兵出击。在李特的领导下,义军接连胜利,晋军则是节节失败。

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广汉。李特自己就是靠灾民起家的,清楚地知道百姓的力量。为了安抚广汉当地百姓,他与当地民众约法三章,严厉约束义军,不准扰民,李特因此获得民心,巩固了后方。

占领广汉之后,下一步即是进攻成都,李特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粮草什么的备齐,还让士兵休整,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才发动进攻。而守军明显没有那么充足的准备,开战没多久,义军就攻下了少城(成都旧城址),成都近在咫尺。春风得意的李特于是进行大赦,建元建初,浑然一副建国的架势。

小打小闹还好,朝廷不在意,甚至还封过李特官职,但是成都不能丢,万一给李特拿下成都,恐怕又一个蜀汉要起来了。当时蜀汉灭亡才几十年呢,现在民心浮动,一旦李特成功建国,那么晋朝想要夺回蜀地,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朝廷慌了,掌权的河间王司马颙(八王之一)直接替晋惠帝下了旨(惠帝纯属摆设,不过署个名而已),命荆州刺史派兵协助罗尚,务必歼灭李特。

罗尚虽然打仗差了点,但也不是草包,有了如此之多的助力,他自己又获得了当地豪强的支持,几乎就是必胜之局,而且,李特现在志得意满,轻敌之心已生,败局已定。果然,李特率军进攻成都,结果遭遇大败,罗尚率军追击,成功将李特击杀。

李特死后,他弟弟李流收拢残部,继续与晋军对抗,但其能力有限,越混越差,甚至还想过投降。李特的儿子李雄看不下去了,率领本部人马出击,结果大胜,李流惭愧难当,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雄。

李雄能力更胜其父,而他的对手晋军却实力大损(中原爆发永嘉之乱,西晋名存实亡),最终,李雄横扫蜀地,称帝建国,国号“大成”,继任者改为“汉”,史称成汉。

李特是怎么死的?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晋惠帝派荆州刺史宋岱、建平太守孙阜带领三万水军援救罗尚,宗岱让孙阜为前锋,迫近德阳。李特派李荡、李璜、任臧共同抵御宗岱、孙阜。 宗岱、孙阜军队势力强大,各个土堡都有二心。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人任睿对罗尚说:“李特让部众分散去吃饭,骄傲懈怠没有防备,这是上天让他灭亡的时候。应当与各土堡秘密约定,到时候同时发动,内外夹攻,一定能够击溃他。”罗尚让任睿在夜里从绳子上溜下城,到各土堡宣布旨意,约定在二月十日共同攻击李特。任睿就到李特那里假装投降。李特向他问城里的情况,任睿说:“粮食储备快要用完,只剩下一些钱和布匹而已。”任睿请求出营看望家人,李特允许。于是任睿回城向罗尚报告。

二月,罗尚派兵袭击李特的兵营,各土堡全都响应,连续战斗两天,李特因兵少不敌而兵败,收集余下的部众,退往新繁。罗尚的军队撤回时,李特追击他们,转战三十多里。罗尚派出大军迎战,李特的军队惨败,罗尚斩杀李特和李辅、李远,焚烧他们的尸体,将首级传送到洛阳,流民非常惊惧。李荡、李雄收容残余部众退保赤祖。 李雄称王后,追谥李特为景王,李雄称帝时,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