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保护日本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是由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明朝建立初期虽然国力昌盛,但是并未真正做到大统一。朱元璋派使者去往邻国,表示与邻国和平友好,获得了邻国国君大力支持,他们表示愿意对明朝俯首称臣。此后邻国纷纷来明朝见,唯独日本是个列外。朱元璋可谓是绞尽脑汁与日本搞好关系,派使者去往日本交涉,却惨遭杀害,朱元璋一气之下准备发兵讨伐日本,却被刘伯温拦截,那么刘伯温为何要这样做呢?
(朱元璋剧照)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面来看与中国相依相存,早在唐朝时期,唐军就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日军惨败,从此以后日本几百年不敢入侵中国。到了元朝,元军曾两次东征日本,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想征服日本。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使臣带着国书去通知日本、高丽、安南、占城等四国,告知他们元朝已经灭亡,现在统治中国的是大明王朝,希望他们来朝贡,四国中只有日本没有反应。日本不但不来朝贡,趁大明根基不稳之时,还派人侵犯掠夺东南沿海地区。同时被朱元璋打败的农名起义军领袖逃亡海上与倭寇(海盗)勾结,在东南沿海地区肆意掠夺财富。
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倭寇(海盗)骚扰,朱元璋便派兵镇守沿海地区。与此同时,发国书给日本希望与日本建立友好邻邦,一起消灭倭寇。此时日本处于南北分裂时期,日本以不知道为借口推辞。
(明代倭寇示意图)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了七位使者寻访日本,严厉指责倭寇侵犯沿海地区,下令要求日本严肃对待此事,并要求日本速来朝贡,并以此要挟对方,倘若不遵守,两国即将开战。
此时朱元璋对日本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了解,日本处于南北分裂时期。明朝的使者误将国书送到南朝九州怀良亲王手中,没有送到京都天皇的手中,怀良亲王只是地方的首脑,不是日本国王。怀良亲王见到国书怒发冲冠,以为明朝要对日本发动战争,随后立刻斩杀五位来使,将其中两位放了回去。朱元璋见到两位使者回国,怒发冲冠,决定讨伐日本,刘伯温却极力阻拦,刘伯温反对征讨日本的主要原因如下:
(刘伯温画像)
其一、元朝建国初期两次东征日本都惨遭失败。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让日本朝贡,前后两次远征日本,每次都败给了台风,台风将大部分战舰损坏。加之征讨远在千里之位的国家,而且还是跨海征讨,导致战士们疲劳不堪,元军只能撤军。自此元朝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如果是元军在陆地上作战,元军不至于损失惨重。刘伯温熟知天文地理,他深知,跨海作战,胜负难料,会给刚刚建国不久的大明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其二、北方元军的残余势力仍虎视眈眈。元朝灭亡时,元顺帝带着一些残留势力退守关外。这一股残留势力尚未屈服于明朝,他们一直想反明复元,直接威胁到明朝的存亡。此时朱元璋应该把重心放在对抗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劳师动众跨海伐战。
其三、需要给老百姓喘气的时间。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战火连绵,还发生过不少的自然灾害,我们知道朱元璋的几个哥哥大多死于饥荒。常年不断的徭役,造成大量土地荒芜,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朱元璋建国初期,需要笼络民心,集聚力量,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只有自己国家强大了,内无忧患,才能外无强敌。
(明朝与北元局部疆域图)
最终朱元璋听取刘伯温之建议,放弃远征日本的念头,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刘伯温之建议不无道理,一个国家内政不修,对外用兵很难取得成功。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国家刚刚稳定下来,就消耗国力,恐怕会步元朝的后尘,此时恢复国力,凝聚民心才是明智的选择。
朱元璋要攻打日本,然而遭到了刘伯温的拼死阻止,这是因为刘伯温认为明朝攻打日本不仅百害而无一利,而且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派了使者送信去高丽、安南和日本,希望他们继续臣服于中原的新朝廷,高丽王和安南王都表示会继续依附新王朝,日本的怀良亲王却十分不屑,还把送信的使者全都杀了,怒不可遏的朱元璋便决定攻打日本,不料被刘伯温拼死阻止。
刘伯温之所以要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就是认为明朝攻打日本太过冒险,即便胜利也是得不偿失。
第一,明朝攻打日本,必然要出动水军,然而明朝的水军实力并不强,要想征服日本并非易事。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虽然强大,但是也是传统的中原王朝,朝廷的士兵都是擅长陆战,水战则是软肋,因此若是要攻打日本,明朝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本来的实力,贸然进宫实在冒险。
第二,元朝曾经集中兵力攻打日本,结果却惨败而归,有了元朝的惨痛教训,刘伯温也不希望朱元璋重蹈覆辙。元朝时期,统治者曾经发兵攻打日本,然而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到了日本以后还没上岸就遭到了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最终惨败而归。而明朝虽然比元朝实力强盛,但是水军实力却不比元朝厉害多少,况且海洋上的天气变化莫测,很容易出现事故,所以刘伯温不希望士兵们去冒险。
第三,刘伯温认为日本本就是一块荒蛮之地,费尽力气去争夺一块毫无用处的地盘,实在是得不偿失。况且,明朝当时刚刚建立,在社会尚未稳固的情况下出战,实在是万万不可,因此刘伯温拼死也要阻止朱元璋出战。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当了皇帝,这个时候朱元璋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之主了,那么就必须要让周边的小国也知道这件事,中国是大明,已经不是蒙古人了。于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边的小国去告诉他们这件事,也让他们臣服于大明。其余的小国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这个岛国就不答应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给杀了。
这下子老朱就不干了,说是一定要灭了日本,但是刘伯温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马上来阻拦,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说日本现在还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为还是蒙古人,因为元朝的时候曾经几次去打日本结果都失败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结下了仇恨。朱元璋一听可能是真的。
后来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还是被杀了,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个小小的倭国竟然几次杀我大明的使者,让我大明何以立足。刘伯温又跑来劝朱元璋了。
刘伯温把当时大明的局势一分析,朱元璋就放弃了。
明朝初定之时,北元还在蹦哒,相对日本而言,几乎大明所有的人都认为北元是最大的威胁,如果派大军去攻打日本,抛却海上的风险不说,如果战事出现胶着,北元再卷土重来,面临多线攻击,大明就非常不好受了。
为了安全着想,集中精力先把主要的对手整趴下,这才是正道。劳师远征,如果顺利则好,不顺利则可能让大明陷入被动之地。
另外,多年战乱,老百姓也是受尽战争之苦,让百姓休养生息,是刘伯温等人所看重的。
日本是个大海中的岛国,当时的资源一般,日本浪人们经常跑大明沿海一带去抢饭吃。
面对这么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劳师动众,前去远征,实在不划算,就算打下来,治理也是一个难题。
朱元璋还是比较现实的,远一点的西藏、新疆统统都不去征战,那么风险重重的日本,又怎么会去远征呢?
所以,朱元璋准备派兵灭?倭寇?,但刘伯温出来一阻拦,几个理由一说,朱元璋就放弃了。
朱元璋放弃了攻打日本,但谁能想到日本会在后期不断地骚扰我大中华呢?在甲午战争期间,在二战期间,日本倭寇更是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地危害。
如果刘伯温能知道几百年后的事情,能知道我华夏百姓惨受屠戮,说啥也都会建议把?攻打倭国?当成战略国策的。
可惜,前方和未来迷雾一片,纵然强如刘伯温,也一样看不清。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各位,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便四处派遣使臣,其中日本就是使臣到访国之一,但明朝使臣竟然有去无回,这可气坏了王霸之主朱元璋,因为明朝在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可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非常强势的封建王朝,明朝使者被杀,圣怒之下,焉有完卵?朱元璋大手一挥,刚要发作却被刘伯温的一席话拦下来,究竟是为什么?其实,在明朝刚刚建立时,并不了解日本国内的形势,当时的日本国内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有南北两个天皇。
明朝的使者到了日本,两眼一抹黑,哪个天皇也没见到,硬是迷迷糊糊地把诏书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这才导致五个使者被杀其他人被拘禁。朱元璋可不管诏书送给谁,反正是送到了日本人手里,但这时刘伯温极力劝阻朱元璋发兵,他的本意也不是替日本人考虑,而是替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才陈述利害劝阻发兵。
刘伯温熟读史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历史上征讨日本的战争:元朝统一后,忽必烈野心勃勃,打算统一全世界,当他听说东瀛小国对大元朝誓死不降后,就下定了征伐日本的决心,于是忽必烈派遣江南水军和朝鲜水军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征讨日本,但戏剧性的是,每次快要剿灭东瀛时,突然就来了一阵狂风,连续三次都是“神风”救日本,元朝舰队折戟沉沙,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解释以后冷静下来,决定再派遣使者说明情况,告诉日本元朝已经被明朝灭了,现在是明朝邀你们来进贡,可没曾想日本依然硬气回应到:“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惧哉”。而面对这次日本的“打就打谁怕谁”的回应,朱元璋真坐不住了,说什么也要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刘伯温觉得朱元璋下定决心剿灭日本,再用什么言辞劝说都没用了,第二天刘伯温只是默默地呈上了一份关于难民的奏折。
朱元璋看到后长叹一口气:“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依旧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应当休养生息,不应再添战事了”。朱元璋最后放弃了平定日本的打算,还告诫子孙后代,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时刻防范东瀛小国,并且杜绝贸易往来。在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历史上,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大臣要想阻拦,那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他担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业,担心的是明朝的江山社稷,并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历史证明,明朝采取的政策是正确的,弹丸之地的国家再折腾,它最终也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代人一定会比现代人更聪明,所有问题就留给后人去解决吧。
日本是古代倭奴国,在唐代才改名为日本,该国四面环海,只有东北地区有部分山脉。宋代之前,日本一直和中国有所交往,也有称臣朝贡的记录。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后,恢复华夏正朔,同样也向周边小国派出使者,以示友好。在朱元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很多强盗匪徒却纠集日本倭寇,在山东沿海地区侵扰破坏。在朱元璋立国之前,必定是无暇过问这些琐事,但明王朝建立之后,就要着手解决这一恼人的问题。明朝是大邦之地,在立国之初兵强马壮,自然不会畏惧边陲小国,但在礼节上还是先派出了使者。一方面问责日本国王,一方面希望日本能直接归附称臣,这样也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能和平解决当然最好。
日本对大明既嫉妒又羡慕,在长时间的外交博弈中,日本也曾臣服过。公元1370年,明廷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目的仍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日本臣服。只不过日本并不安分,他们在朝贡的同时,依旧在劫掠、骚扰大明的沿海地区。而且日本在朝贡的礼仪和国书上多有无礼行为,这令朱元璋很恼火,但好歹日本也有臣服之意,权衡之下,朱元璋选择不开战。大明建立初期,百废待兴,而当时日本对大明的影响微乎其微,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最佳方案。
虽然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但北元仍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消灭北元残余势力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要务。洪武五年,朱元璋发动第二次北伐,东路军主帅李文忠,西路军主帅冯胜,中军徐达指挥。中军徐达对外宣称进攻和林,实际则是拖拖拉拉,为了的就是让元军南下决战。东路军李文忠出居庸关,目的是抄元军后路,令其腹背受敌。朱元璋在建国后发动了八次北伐,他必须全力以赴对付北元,巩固刚刚兴起的大明王朝。如果朱元璋贸然发动对日战争,可能会丢了西瓜捡芝麻,或许还会两盘皆空,所以对日本的挑衅,朱元璋选择了理性和克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