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纮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段时期,众多武将谋臣,都是光耀千秋的大名人,但很奇怪的,同为三国之一的东吴,其文臣却是最被忽略的存在,一说东吴,往往都是周瑜、鲁肃、陆逊,文臣却少被人提及。
名气小的文臣中,张昭又是大头,他为孙氏兄弟做了很大贡献,在东吴群臣中地位很高,然而,还有一人比他的资格还老,那就是张纮(hóng)。
张纮是孙策遇见的第一位高人,名气虽远不如张昭,但能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纮字子纲,徐州广陵郡人,早年上过京城的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其学问绝对不赖。但张纮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
学成归乡后,张纮被郡里举荐为茂才(即秀才)。当时,朝廷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大将军何进多次征辟张纮入朝为官,他都很高冷地拒绝了,安心在老家窝着,等待自己的明主。
等着等着,张纮盼来了孙策。当时孙策刚刚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来到江都县,周瑜向孙策推荐了张纮,周瑜说张纮很有眼光和头脑,建议孙策向他多请教请教。
父亲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还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向张纮请教。
孙策大老远跑去找张纮,正逢张纮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后,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
孙策差点急哭了,一再请求张纮指点一二,他的真诚最终打动了张纮,张纮帮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简单来说,张纮给孙策出的主意是:投奔丹阳郡,在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继而占据扬州、荆州,拒守长江,匡扶汉室。
毫无疑问,张纮是孙策遇见的第一盏指路明灯,孙策听后更是如梦方醒,激动不已,由此确立孙吴第一个战略方针。
孙策按照张纮的建议,脱离袁术,向长江以南发展,这才有了后面的席卷江东。
在孙策伐严白虎、对战王朗、灭许贡、单挑太史慈等等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张纮和张昭作为孙策的左右参谋,时常给孙策出主意想点子。
而在参谋的过程中,张纮也发现了孙策喜战好杀的缺点,每当孙策都亲临战场时,张纮都劝他回后方指挥,这些小战役让手下将领去就行了。可孙策还是手痒难耐,经常上前线,他的性格缺点为他的遇刺埋下了隐患。
就在孙策去世的前一年,孙策派张纮出使许县,因为此时孙策名义上还是服从朝廷的,按制度要定时贡献,这事一向是张纮负责,这次也是他去贡献。
但是,张纮到了许县就被曹操留了下来,因为曹操听说张纮很有名气,又有战略眼光,就想收为已用,将其留下,任命为侍御史,兼任九江郡太守,但不让他回扬州赴任。
张纮虽然身在曹营,心还是在孙吴,孙策死后,江东一时慌乱,曹操曾有意攻伐,被张纮劝阻。
后来在张纮努力下,曹操让他去江东劝降孙权,结果张纮跟孙权穿一条裤子。张纮回来不久,孙权就让他协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尊称其为东部。
张纮参与孙权的重要决策,遇到特殊事情和秘密决议,需要章表信函,或者与四方人士交结,孙权都让张纮和张昭来撰写。
张纮作文文臣代表,文章自然写得很好,就连“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看了张纮写的文章,也钦佩不已,可见其水准在当时也是有数的。
张纮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是孙权的大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军进攻合肥,为了速战速决,孙权准备亲自率突击敌人进攻,把大家吓傻了,但谁劝孙权都不听。
随军行动的张秘书长劝他打仗是将领干的事,不是主帅的事,您还是后边坐着吧。孙权一听,就坐下了。
次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合肥,张纮又劝他要休养生息、以静制动,孙权又听话了,停止了行动。
张纮还有一大建议,那就是劝孙权迁都。
孙吴的大本营最早是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后来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为了争夺荆州,孙权一度将大本营迁到鄂县,也就是今湖北鄂州,孙权改其名为武昌,孙吴立国,武昌就是第一个首都。
不过武昌离蜀汉比较近,吴蜀结盟的时候,孙权决定将首都迁回江东,以安蜀汉的心,张纮建议的地点就是秣陵,即今天的南京。
孙权觉得有理,就将都城定在了秣陵,并将其改名为建业。迁都完成后,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了,时年60岁,孙权闻讯痛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