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自成最重要的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广为人知,在这批部队里有一位谋士:李岩。他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了李自成的起义军。
可以说,李岩作为李自成身边最具谋略的人,是他最早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方针,为起义部队赢得了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戴。可以说,若没有他,李自成根本当不了皇帝。
然而,往往就是这样的功臣,最后,却是不得善终。
据《绥寇纪略》记载,定州失败之后,有人传来河南所有起义军向明军投降的消息。李自成听闻此消息后,火速召集下属商议对策。会议上,李岩主动请求率领两万精兵,赶到中州,并且,认为部队到达之后,周围的城池肯定不会有大动作,即使有暴乱,也能迅速平息。
此外,另一个谋士牛金星,也劝李自成答应李岩的要求。但很快,事情却发生了转变。李自成觉得李岩这么一走,万一他变了心怎么办? 这个时候牛金星又出现了,他进言:“我可以找机会除掉李岩。”于是,牛金星设了一场鸿门宴,杀了李岩。
李岩被杀,李自成除掉了一个心头大患,其他的功臣们也算是除掉了一个对手。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之后,坐上龙座,其它事情一概不管,只懂得吃喝嫖赌。而追随他的绝大部分人,也都是同样的操作,不仅以搜刮居民财产为乐,还胡作非为。唯独李岩成了“另类”,他亲近百姓,妥善治理地区,受到了群众的爱戴。
很快,那些只会贪图享乐的人,便开始把他们的强盗逻辑施加到了李岩身上:“他不和我们一起为伍,我们就敌视他。”群众的言论从来都是可怕的,“十八子,得天下”这句童谣传开之后,变成了李自成周围那群谋士嘴里的“李得天下”。李自成一想,周围除了自己姓李,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李岩。
所以,万一他哪天看上了我的龙座该怎么办?
再加上牛金星的话,李自成认为:“李岩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应当及时除掉为妙。”就这样,李岩必死无疑。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初代皇帝杀功臣都很正常,但是,李自成这种刚坐上位置就急着杀功臣的,实属罕见。
事实证明,虽然李自成的手下有不少能人,但是,李岩却是唯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结局。
李岩的死,从某种程度上讲和袁崇焕的死有些相似。可惜都到了明末,他们难道不知道回去必死的道理吗?历史上那么多先例,他们或许明知后果,但还是照做了。
而这,大概就是他们心中,大丈夫应有的行为!
当初,范蠡觉悟出这个道理的时候,试图劝文种。但是,文种却有着大多数人的想法:“我跟随大王征战多年,打下这大好的江山,怎么能说走就走呢?而且,他怎么说也得念点旧情给我点什么。”但没想到,文种最后还是被勾践随便找了个理由杀了,而范蠡却躲过了此难,安度晚年。
自古以来,能够从开国皇帝手里活下来的初代功臣,可谓是少之又少。最终,安度余生的不过范蠡、张良、郭子仪等人。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虽然,及时退出了官场以保全自身,但最终他还是被牵扯到了争斗之中,落了个不好的下场。
然而,这些人的保命手段无非是告诉皇帝我累了,没有当年那股干劲了,想要回归田园做我想做的事情,比如:种田,赏月。
这种事情,只要把握好尺寸,皇帝一开心,就会放他们走的。
可惜,皇帝并不是那么容易开心的,否则,他们也到不了皇帝这个位置。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这个道理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非常有难度。因为人的欲望难平,辛辛苦苦若干年,又有谁放得下自己这么多年的成果呢?一部分放不下的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最后“送死”。而且,他们可能都知道最后的后果,但却依然无惧。
像本文中的李岩,就是典型的后者。
他非常的有实力,完全有能力造反取代李自成。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留下来当官,最终,被害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里的行为在道教和儒学上有着分歧,道教认为:这种事情既然“不可为”,那就不为;而儒学则认为即便“不可为”,人们也应该尽职尽责死而无憾!
然而,李岩的身上便透露出了儒学所宣扬的那种“大义凌然”的感觉。古代所宣扬的仁人志士,赋予了这类人使命感,在他们之前有无数人作为先例,但是,使命却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呀!
他们并非是忠于皇帝、朝廷,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促使他们这么做,这是一种品德。如果,我不这么做,还有谁会这么做呢?放任天下苍生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他们能够做得出来的。虽说,死了会影响到自己,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苟且偷生却是不对的。
为了天下,为了救赎,有多少仁人志士操碎了心,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实在是让世人难以接受。
参考资料:
【《明季北略》、《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明末农民战争史》】
皇帝,自古以来是封建王朝的最高象征。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能自己坐上皇位的没有一个是庸才。下面小编谈到的这位一生充满传奇,他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农民变成皇帝,最后又惨死在农民手里。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个人就是李自成。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不曾想那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再加上官府的压迫。他被逼无奈错手杀人,逃到甘肃当边兵。李自成由于年少时喜好枪马棍棒,在当边兵的那段日子里很快就被提拔为军中的把总。由于当地县令和参将贪污军饷,引发了士兵哗变,他被逼无奈只好起兵造反。当时明朝的大权落入了奸臣和宦官手里,贪污腐败横行,再加上这几年天灾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自成起兵造反符合了当时特定的条件。在起义的过程中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戴,不少地区出现“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队伍很快发展壮大起来,短短几年的的时间队伍发展到一百多万人,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在攻占西安后,又以“劫富济贫”的口号,打出“三年不征”的宣传,宣传自己是仁义之师,拯救难民于水火之中。同年,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了大顺,封自己为王,次年正月,李自成进攻北京,不久推翻了明王朝。
可惜的是,李自成刚成为皇帝就开始收敛财富,大肆屠杀前朝旧臣,搞得才稳定的京城又开始动荡起来;当时北京城的鼠疫横行,他的大顺军自然也感染了鼠疫,导致战力大幅度下降;他的手下大将还去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原本在山海关返回北京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又重新回去了,把清兵引进来,战力下降的大顺军自然打不过,断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元气。
李自成自从败退北京之后,仿佛气数已尽,战一路败一路,一直退到了湖北的九宫山。由于当地匪患严重,他带着二十几个人上山勘察的时候被九宫山上农民当成土匪给杀了。
李自成之所以仅仅只当了四十二天的帝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开始骄傲起来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明朝虽说是一个特别强大的朝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中的官员也开始变得腐败起来了,当时的人们由于不堪重负,于是便纷纷起义,而李自成的队伍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
在1627年的时候,陕西省发生了以此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当地的人民生活的十分艰苦,但是腐败的官员却将税收一提再提。就这样,很快当地便掀起了起义的热潮,而李自成便是在这里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最终在1644年的时候,打败了所有的明军,一举将北京城给攻了下来。
不过当上帝王后的李自成开始变得自大起来了,而且也忘记了自己起义的初衷,每天都是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农民起义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容易迷失自我,而李自成在登上皇位以后,也迷失了自我,甚至为了凑齐自己的三宫六院,还亲自带人去街上强抢民女。
而且当时的他十分的纵容自己的手下,甚至对于他们的烧杀掳掠都一概不管。虽说当时在他进北京城的时候有说过不能打扰城中百姓的生活,但是当他登上帝位以后,便将这所有的一切抛之脑后,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他更是纵容自己的部队去洗劫城中百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他的一个属下看上了吴三桂的一个女人,而李自成居然允许这个下属去霸占她,甚至还当众折磨吴三桂的父亲。吴三桂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十分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便直接打开了山海关,将清军给放了进来,也恰恰是因为这件事,让李自成彻底的从皇位上摔了下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