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并没有发现指纹之间的区别,古人为什么还要按手印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03:21:57

古人并没有发现指纹之间的区别,古人为什么还要按手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按手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的人确实有签字画押的习惯和传统,签字画押发展到后来,也慢慢包括了按指纹的形式。人们早在古代就有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指纹这件事实,并且在很久以前就拥有了指纹辨别的技术。试想如果古时候的人们并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指纹有别,那为什么还会有按手印的传统呢?

古人最早是在陶艺上发现人与人之间指纹的不同的。因为古时候的烧陶工艺在烧制前,陶艺工匠都会用双手来为陶器塑形,陶土在工匠的手中旋转、慢慢成型,最后经过烧制,才会定型。而湿润的陶土有着很好的拓印功能,工匠们在无意间发现了手指会在未烧制的陶土上留下印子,指纹就由此而来。

指纹的辨别技术,以及指纹的运用,其实都不是很晚才出现的人类智慧结晶。早在距今2500左右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将指纹识别技术运用到了刑侦破案中。虽说最早的指纹破案方法还比较原始,是在一起入室盗窃案件中,被盗的人家偶然间发现小偷在落满灰尘的地方留下了手、膝盖、脚等身体部位的痕迹。由此一来,人们就发现了与指纹识别共同的原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指纹识别技术的人叫手相术士。这些手相术士虽然少有专门识别指纹的,但他们所学习的专业最终还是会和指纹沾上边。手相术士的主业是为人们看手相算天命,在看手相的经验积累中,就慢慢习得了辨别人们指纹的技巧。

所以说,其实要识别指纹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机器识别只是加速了指纹识别的速度,放在古代的话,其实人们用肉眼也是可以看出来手相的形状和区别的,只不过费事一点。

不过说回最初,古时候的人们在契约上按手印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防伪,而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毕竟那时候的人们知道人的手印各有不同,就认为手印也是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在签订一些房契地契的时候,就以按压手印代表身份证明,也彰显了一种深厚的契约精神。既然这枚手印已经摁上,就不可以再反悔。

在秦朝时,人们也已经发明了运用指纹防伪的办法。这个原理和虎符的原理十分相似,当人们要互相传输信件、密函的时候,会把指纹沾上印泥按在书信上,而后再将书信一分为二、撕成两份,按在上面的书信人的指纹也会被撕成两份。这样一来,如果不知道这份信件究竟是真的假的,就可以将两部分相拼合,如果两边指纹所有的纹路都能对得上,那么这份书信的真伪就没有问题。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为何签字画押需要按手印?

在很多历史照片、古代影视剧作品中,犯人在衙门认罪的时候,都需要签字画押。然而在古代,百姓的识字率很低,想要签字很难实现,于是手印和指纹,成为主要的验证方式。

指纹虽然在古代就有所使用,但是古代没有电子指纹识别技术,不能利用电子设备,自动进行指纹对比和识别,那么古代的签字画押真的具有实际效果吗?

古代识字率不足20%,并且集中在达官贵族:

在古代,读书识字往往是贵族人家的日常活动,普通平民很难有机会进行学习识字,直到科举制度出现,古代的识字率开始有了大幅度提升,到了明清时期,民众的识字率甚至高达80%,也出现了很多文学著作。

民众识字率较低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因此签字画押中的“签字”就成了无稽之谈,使用指纹“画押”成了最为主流的证明手段。

但是古时候没有电子指纹识别系统,这些文件上的指纹,如何在日后进行确认呢?

古代的指纹并非毫无用处,而且古代确实也可以对指纹进行验证和对比,其方法就是——肉眼观察!小时候,我们应该都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人类指纹其实并非难以观察,只要眼力足够好,就可以看到指纹的大致纹路,如果把指纹印到纸张上面,纹路会更加清晰。

如果古代需要进行指纹的验证对比,那么只需要让对方把指纹印到一张白纸上面,两张纸上面的指纹重叠在一起,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指纹是否属于对方。

指纹印到纸张上的做法,其实并不利于后续的识别,但是古代人员的流动非常少,而且人口不多,样本数量少,如果真的遇到一些大事件,即使挨个进行比较,也可以很快找到目标。

中国古代利用指纹、手印破案的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睡虎地秦简》;应用指纹、手印表明身份,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国也是公认的指纹运用的起源。

古代指纹学传到西方,近代指纹学出现:

虽然在纸张上面按下手印,利用肉眼也可以大致分辨,但是纸张上的指纹根据保存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可能会出现褪色、缺损等情况,时隔多年的文件进行人工肉眼分辨,很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阿拉伯商人在唐朝时期,游历中国后,将古代指纹的应用记录在书中传到了西方,在17世纪,西方开始利用现代化技术对指纹进行分析,并找到了指纹的三个特点:

指纹基本终生不会改变; 指纹可以进行识别; 指纹可以进行分类。 利用指纹的三大特点,指纹学开始逐渐成型,指纹也成为一个人的独特标志。

虽然指纹学在17世纪就已经初具雏形,但是指纹的分辨非常麻烦,直到现代计算机的出现,指纹学才真正得到了普及,利用电子设备记录指纹并进行识别,让指纹可以快速识别到个人。手机出现指纹验证系统,让指纹开始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人特性,是最方便、最安全的验证工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实体化的验证工具开始逐渐消失,实体验证工具再精密,密码再复杂,也容易被他人窃取,但是个人特性很难被窃取,无论是指纹、面部、声音、视网膜,这些个人特征都可以代表我们自身,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随身携带”。

无论实体的验证工具多么安全,我们也有可能会忘记携带,或者忘记密码,但是对于指纹,我们不需要知道指纹的模样和纹路,将手指按到指定的位置,就可以轻松验证身份。面部识别开始普及的今天,出行消费甚至不需要携带手机,只需要在商家付款的地方刷一下脸,就可以自动确定身份进行付款。

如果未来可以把手机植入大脑,或者变成视网膜成像设备,那么我们基本不需要携带任何设备,再也不用担心忘带手机。科技的发展,让实体工具逐渐变为虚拟数据;我们的身体,就是证明自己的最佳方式!

古人的智慧,古代没有指纹识别,为什么还要按手印?

虽然古代没有指纹识别的奇数,但古人已经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可以根据指纹的纹路和长短来?追踪?主人,从而起到签字画押、作保的作用。

相信大家都在电视上看过,古代官员断案之后往往会让罪犯签字画押,如果罪犯不识字,那会让人把罪状念给他听,然后由他人代签、犯人按手印。从这一点看,古人已经有了明显的?指纹意识?,能够从指纹追踪人。那么,没有仪器和成套技术的古代,究竟是如何发现指纹的秘密?

众所周知,古代(以汉朝为例)的受教育率很低,只有总人口的5%不到。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只有五个人识字,剩下的95个人该如何解决生活中用字问题呢?不知道是谁发现的,每个人的指纹全都不同。之后,人们就开始用指纹代替签名。毕竟对那些不识字的人来说,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实在是难于登天,相比之下,摁个手印就简单多了。

发展到后来,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指纹的花纹和线条的长短来追踪人。只要找到嫌疑对象,采集到他的指纹就能和之前的指纹进行比对,得出结论。虽然比对的争取率不高,花费时间较长,和现在的指纹识别技术完全比不了,但这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正因为指纹有如此方便快捷的特点,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咬破手指?签字?。若是涉及到重要人物作证或见证某件事情时,也要请见证者摁下手印。毕竟笔迹可以模仿,但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模仿。

从这一点看,古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刑侦意识和指纹检索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指纹识别不是起源于西方,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用了。

古时候没有指纹鉴定,那么为什么还要犯人按指印呢?

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幕,那就是在审理犯人的时候,都会让犯人签字画押,也就是除了签名之外,还要按手印。除此之外,在很多房契、地契或者是借据上都是如此。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古代时期并没有指纹识别技术,那为什么还要按手印画押呢?”

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古人已经掌握了“指纹技术”,只不过使用的方法跟现在不一样而已。



所谓指纹,通俗的解释便是人体表皮上突起的纹线,人在出生后的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不过指纹只会随着人的成长而放大变粗,其指纹样式并不会发生改变。

此外,每个人指纹重复的几率很小,大约只有150亿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指纹也被称作是“人体身份证”



而早在西周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一奇妙之处。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技术,也并没有进行多方面的运用而已。直到后来,指纹才正式被运用到了各种场合上面,比如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在文书契约中的应用、还有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应用等等。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指纹运用到刑事诉讼案件中的时间,大概在2200年前。

1975年12月的时候,考古队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了十二座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的墓葬,并且在当时的第十一号秦朝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竹筒,其上面记载的大都是法律文书、治狱文书程式和刑事侦查方法。



而在这其中发现的《封诊式》一书中有《穴盗》一文,里面则记载了一件盗窃案件的侦查情况,从报案到后来侦查讯问等,全过程记录得都非常清楚,其中记录手印的发现情况有:

“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厀(膝)、手迹,厀(膝)、手各六所。”

这也就是说,在房内,洞中和洞外的泥土上都发现了有膝盖和手的印痕,痕迹总计有六处。要知道,这可是在2000多年前对手印勘察的文字记载,是世界各国都还没有的。



到了宋代时期,手印则已经正式成为刑事诉讼的物证了。比如在《宋史·元绛传》中就曾记载了一起欺诈案件:

“安抚史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此赀折取上腴田,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卷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于使者,击登闻鼓,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卷,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聿孩谢,即日归整田。”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叫做龙聿的富人,使用计谋与周整赌博,并赌赢了,于是便让周整以上等田折合成钱来抵债,所用之计便是在留有周整之母手印的空白纸上立下字据,落款年月于手印之上。

周母得知后便将龙聿告上了官府,州县官吏开始因看到字据上有周母的手印为证,因此并没有细究。等到元绛就任永新县知府后,周母再次起诉龙聿。元绛发现字据上是先有手印后有字据,因此便判定这份字据就是龙聿伪造的,于是便判其田归还周母。

这一记载,可以说充分的反应了当时在处理刑事诉讼案件时以手印为证已经是惯例,而且这也说明了,当时已经能够鉴别手印是谁所留。



除此之外,在元朝姚燧的《牧庵集》还记载了一起冤假案件,其载曰:

“转佥山北辽东道提邢按察使,事治有田民杀其主者,狱已结矣……又有讼其豪室,奴其一家十七人,有司观故数十年不能正。公以凡今鬻人皆画男女左右食指横理于卷为信,以其疏密判人短长壮少,与狱词同。其索券视,中有年十三儿,指理如成人。曰:‘伪败在此!’为召郡儿年十三者数人,与符其指,皆密不合。豪室遂屈毁卷。”

这段记载是说浙西廉访副使潘泽在复查案件时,发现了一起冤假案件。一个富豪将一家17口当作家奴,数年来经过了多个司法官员的审理,但最终都没能为其伸张正义。潘泽在对案件进行复审时,发现其中的指纹纹线的疏密与其年龄不相符。

于是他便在郡中找来多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年,通过他们的指纹来与案件中的指纹作比较,更加证实了案件中的指纹与成年人指纹不符合。于是经过一番审理之后,得出结论,该富豪以少年指纹冒充成年人指纹做伪证,最终判其败诉,终于澄清了此冤案。



当然了,手印除了在古代的刑事诉讼案件中可以作为破案线索和证据之外,还可以作为审查供词或者是结案的工具。比如在《水浒传》的第二十六回中,武松为了审查嫂嫂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并毒死兄长武大郎一案,便要胡正卿将潘金莲和王婆的口供写在纸上,然后画押。

所以由此可见,指纹技术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因此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指纹术和其他发明创造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为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看完之后,你有没有长知识呢?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为何非要按手印?

众所周知,现代指纹识别技术在屏幕解锁、验证个人身份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追溯历史,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像现在那么发达,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可以作为破案、识别个人身份、用按手印的方式代替签字。在秦简《封诊式穴盗》中有写道?内有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盗墓者它的手和手腕处和普通人不一样,在盗墓时会留下手的印记。由此可见,早在秦朝,手印就用来破案,手印成了破案的关键性证据。

在古代,手印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识别个人身份。早在宋朝一部《宋史-元绛传》中,记录着地方各部门会挨家挨户的采集老百姓的指纹。这样一来,无论老百姓走到哪里,需要检验身份的时候,从户籍地调取指纹信息,就可以确定个人信息。一个人的外貌无论怎么变化,指纹永远不会改变。

在古代,虽然读书人很多,但像普通的平民和家中的女子,因为家庭条件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读书写字,导致古代文盲很多。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严重影响当官者对社会的管理。于是他们便想出了用手印代替签字的方法,这样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方便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虽然古代手印在当今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人使用,现代人都是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与指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识别个人身份的作用。古代手印虽不是那么准确,但也充分证明了古代人的智慧。而且国外到了18世纪末,英国才出现指纹识别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还是有先进思想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