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寇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论对谁,他都是直来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19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年轻人朝气蓬勃,自然胸怀大志,加上寇准也确实有才华,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远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当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当个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
檀渊之役,的确是寇准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他让宋真宗往东,宋真宗就得无奈往东,不管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都不是事,只要皇帝听话就好。看着比较反动,结果却是好评(大忠)。
其实别说宋真宗这根软葱,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对寇准也是又爱又恨的。
在经过九年打拼后,寇准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过程中,寇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了不爽,想走,寇准一看小样儿,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来坐下,听自己把话讲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夸赞归夸赞,毛了也是会搞人的。寇准很快被升入枢密院,但他跟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气,两方全部贬斥。
不过没多久宋太宗就觉得灭了寇准感觉不对,又把他叫回来了。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太宗立赵桓为太子,也就是日后宋真宗。
从立储这点来说,寇准是坚定站在宋真宗这边的,宋真宗继位后,也有心拜寇准为相。谁承想,拜相没多久,寇准就“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
寇准在檀渊之役的表现可谓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迁都,宋朝的未来可就是未知数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寇准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但这个功勋还是永留史册,让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后,还有寇准自身的不足,他太过自信,或者说自负了。
通过对皇帝的气场碾压,寇准越发坚信“老子天下第一”,就连皇帝也得听他的,更别说那些大臣了,这也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张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后宫乃至皇帝在内,对他都颇为不喜,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被贬,只是时间问题了。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
寇淮是北宋的名相大臣,他是一个忠实正直的人,早先凭着自己的努力学习考上了进士,让自己的才学有了用处。后期被宋太宗赏识,成为君王可信的左膀右臂。这样一个在我们后世之人看起来十分敬佩的人物,却万万没想到老年之后他的生活却是凄惨艰苦、颠沛流离,最后死于他乡。
《宋史·寇准传》:得寇凖犹如唐太宗得魏征”,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这是史书记载里,宋太宗对于寇淮的评价。
寇淮字平仲,于公元961年出生,他拥有较好的家世背景,关于他的姓氏也是有一番渊源可循的。因为他的祖宗辈曾在西周时期立过大功,所以赐其“寇”姓。关于他的父母在当时也都是官人,所以在我们今天人的眼里,寇淮可以称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在公元980年,年仅19岁的寇淮便一举考上了进士,其次与他同时期考上的还有另外三个人,他们四个人被后世之人称为四大天王,后来也都成为了名人。
被宋太宗看重,有所作为的寇淮。最初寇淮其实只是归州巴东的一个小知县,后来由于此任官职他做的十分出色,就被调升为盐铁的判官。说起他被宋太宗赏识这件事,其实非常的巧妙。最初他只是作为一个敢谏言的大臣向太宗进谏,而宋太宗听完他的发言后便龙颜大怒,并想离开不愿与他多说。寇淮赶忙上去拉住太宗,让他慢慢听自己说完,太宗听完之后觉得是有几分道理。就这样,他被太宗认识并赏识。
关于宋太宗时期发生的许多案件,寇淮均有参与。其中之一便是在公元990年发生的一件贿赂案,原本受贿人王淮因为贪污了数千万,便失去了官职并且罚杖数百。后来因为他的哥哥在当时担任参知政事的缘故,为其摆平了一切,很快王淮便也获得的原来的职位。而这一切都被寇淮看透,他在心中默默不满,并对此表示这对其他人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就在公元991年,恰逢当时天大旱,平民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宋太宗召集群臣讨论此事,这时的寇淮大胆的在所有人面前说:“这是因为刑罚的不公所造成的。”从此以后,太宗便更加看重这位敢于直言的大臣,让王淮等人受到原有应该受的惩罚,并且升任寇淮为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就这样寇凖有了参与北宋军国大事的机会,并且成为了一名重臣。
宋真宗即位后,寇淮担任宰相。不久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寇淮再次受到真宗的重用。在公元1004年,此时的辽军嚣张跋扈,先后好几次发起战争,后来辽军带着20万人大规模入侵宋边疆之地。此时不免有些贪生怕死的奸臣提出改迁都城,而寇淮此时只向其上谏道:御驾亲征。可是真宗作为一个君王并没有这么大的勇气,不能说是宋朝的实力让他不敢亲自打仗,而是他对战场与死亡拥有畏惧的心理,这使他只想着怎么逃避敌军。
后来的辽军大举进攻,真宗发现若是此时再不出战,宋朝可能真要被辽军吞并了。于是他接受了寇淮的建议,亲自带领数百万大军亲征战场。因为宋真宗的亲自到来,原来气势已经衰退的宋军一时之间又鼓足了作战的勇气,再加上各地勤王军队不断赶来援助,这时的辽军便不敢再上前进攻。
辽军主动派人上前与宋朝进行谈判商议,想彼此各做出一番退让。谈判在两方的对抗中僵持不下,不过最后辽军还是做出了妥协,答应接受宋朝的一些经济补偿。
晚年之后的寇淮因为功利心过强,又因为得罪了当时掌权的刘皇后,便贬他为太子太傅,并且逐出京城。在他出京的那一天也没有人来送他,可见当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很好的人缘。最后他身患重病,惨死他乡,多年以后他的尸体才被运回自己的故土.
北宋出过很多名相,寇准绝对是其中一个。关于他的事迹,最出名的当属澶渊之盟。
这是发生在宋真宗即位的第八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有大臣主张南迁,但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自来到前线澶州督战,宋军士气为之大振,一举射杀辽国统帅萧挞览,于是辽宋达成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
不过,因为寇准澶渊之盟前,那是强行逼迫宋真宗赶鸭子上架来到前线督战,这让宋真宗内心非常不爽。试想,如果这场仗宋军打输,那宋真宗就要成为大宋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
后来,等到澶渊之盟后,寇准又将此功占为己有,在朝廷里出尽风头,这让宋真宗有些不满。
这个时候,曾经主张南迁的王若钦就开始趁机煽风点火,有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宋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表示肯定。
王钦若却告诉宋真宗:?这世上有这样一种赌徒,他们在自己的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叫做?孤注一掷?。在澶州时,陛下不过是寇准的?孤注一掷?的筹码而已,他为自己的输赢,置陛下的安全与不顾,这真的是对国家有功吗??
听完,宋真宗再想起寇准的种种行为,就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寇准是在拿自己的安危来赌他的前途,这实在太过分。
因此,宋真宗此后对寇准越来越冷淡,只不过碍于寇准现在名声正盛,暂时不好拿他开刀而已,但宋真宗却在默默等待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在宋真宗晚年时,他不幸患上风湿病,于是他就让皇后刘氏替他主持朝政,这位刘皇后非常宠信大臣丁谓,所以就将朝廷里的大小诸事都交由丁谓处理。
但问题是,这个丁谓据说是个大奸臣,又和寇准是死对头,所以寇凖就联合一些元老重臣上书宋真宗,要求让太子监国。并且,寇凖还让人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但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人透露给刘皇后,于是她先下手为强,直接罢免掉寇准的宰相之位。
当然,这个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寇准为首的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让宋真宗感觉到自己已经处处受到这群文官的钳制,于是他就让自己的皇后刘氏参与到朝政中,相当于是给自己找个帮手,这就类似当年唐高宗李治联手武媚娘对抗长孙无忌。
至于所谓的奸臣丁谓,不过是宋真宗的替身而已,因为宋真宗不想自己背负骂名,所以就装病躲到幕后,让丁谓冲到最前面,去打击这群文官集团,去当这个传说中的恶人。当然,也正因为此,丁谓在历史上的名声,就变得狼狈不堪。
后来,在寇准被罢相后,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立寇准为相,并提前拥立皇太子登基。
但这个消息也很快走漏,于是刘皇后和丁谓再次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杀死周怀政。这时候,丁谓想乘机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并将寇准逮捕入狱。
虽然,在文官集团的营救之下,寇准没被问成死罪,但却被逐出京城。其后,丁谓成为宰相,寇准被一贬再贬,直接从一个正一品的宰相降到一个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要知道,寇准在19岁时就已经是正七品的知县,结果混了半辈子,却沦落为一个从八品的参军,真是不要太惨。
更凄惨的是,寇准被贬的地方,那可是广东湛江的雷州,当时绝对是蛮荒之地,据说寇准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都没有,还要忍受这恶劣的环境,其心中的忧愤可想而知,所以仅仅过去一年,寇准就一命呜呼。
在寇准去世后,他的妻子宋氏奏乞朝廷,要求将寇准的灵柩归葬到家乡,结果朝廷虽然准奏,但却只拨给他们一点银子,最终只能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十年后,宋仁宗亲征,他才下诏给寇准平反,并追谥其为?忠愍?,将其灵柩迁回故里安葬。
作为一个重视文人的朝代,我国的宋代曾经出现过许多名相,比如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王安石、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等等。在众多名相里,有一位尤其值得一提,他便是宋真宗时期的名相寇准。
寇准品德、才华都十分出众,而且是三十二岁就被宋太宗所器重,官拜枢密副使。真宗之时,契丹南下入侵,寇准更是说服真宗御驾亲征,结果宋军一转攻势,在澶渊之盟签订前隐隐占据了主动权。靠着杰出的政绩和刚直的性格,寇准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一再贬谪,最终病逝在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么,明明寇准拥有如此声望和地位,为什么结局却是这么惨呢?
其实,寇准的含冤惨死,和一个关键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王钦若。寇准十九岁就考中进士走入仕途,后来更是被太宗高度评价道:"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受到如此殊誉,朝中难免会有人心存不满,而王钦若就是其中一个。景德元年(1004),寇准官拜集贤殿大学士,而同年九月,辽国派出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边关告急书信甚至一日之间就送来了五封。
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划分成了不同的阵营,而当时担任参知政事的王钦若就因为生在江南而上书建议真宗迁都金陵以避锋芒。然而,后来真宗叫来寇准询问意见,寇准明知迁都提议是王钦若所提,但还是对真宗表示,应该杀掉提这个建议的人,因为宋军有战胜的把握,而在这种时候提议迁都,舍弃祖宗打下的基业,那无疑是愚蠢的行为。
被寇准间接指责,王钦若原本的嫉妒变成了怨恨,而寇准为了防止他继续影响真宗的判断,便将其调到了位于今河北大名一带的天雄军。另一方面,寇准苦苦劝说,终于让真宗同意了御驾亲征,边关将士原本处于劣势,但见到皇帝亲至,顿时大受鼓舞,甚至隐隐改变了战局,能够稍微占据上风。
然而,原本宋军是很有可能获得最终胜利,将辽国人赶跑的,但宋真宗却没有战争胜利的自信,他不断尝试与辽国萧太后沟通,希望能够签订停战协议。尽管寇准十分不愿意,但正所谓皇命难违,一看真宗铁了心要求和,他也是实在没法阻拦。就这样,尽管宋朝已经摆脱了劣势,但仍然因为真宗的缺乏决心被迫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互为兄弟,且宋每年给辽白银绢布以示"友好"。
原本,宋真宗是没有想到能如此轻松解决边境问题的,否则他也不会认为迁都的提议有可取之处了,如今能够以澶渊之盟的代价结束战争,他已经是非常满意了。当然,如果不是寇准一再坚持御驾亲征,辽国很可能根本不愿意与宋和谈,因此,澶渊之盟的签订,要多亏了寇准。真宗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回朝后对寇准更加敬重,而这,却也为其吸引来了更多的嫉妒和怨恨。
如果把寇准的故事拍成电视剧,那王钦若一定是其中的大反派,他结束外任回到京城后,就开始了寇准的报复。为此,他找到了真宗,并询问说,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因为觉得他有功于江山社稷吗?真宗点头称是。随后,王钦若又故意问道,澶渊之盟明明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何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是寇准对社稷做出的贡献呢?
听了王钦若的话,真宗有些疑惑,他当即询问为何是耻辱。王钦若答道,澶渊之盟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城下之盟,是敌人兵临城下后为自保而签订的屈辱条约。而且,寇准请求皇上御驾亲征,就宛如一个赌徒孤注一掷,将自己的筹码全部押上一般,只不过是以真宗的性命为筹码。尽管王钦若的这番话很明显是否定了寇准的可取之处,将其描绘成一个为达自己目的不惜牺牲君主的小人,但真宗却对此有些认同,因此逐渐对寇准冷淡了起来。
景德三年(1006),在王钦若及其同党的反复排挤之下,寇准被免去相职,远派为了陕州知州。十三年后,参知政事丁谓想要利用寇准的声望,便邀请其回京担任宰相,但性格刚直的寇准没有因为丁谓对自己的帮助而加入其党派,反而是多次向真宗直言丁谓的奸猾,提醒皇帝不可对其重用。见寇准无法为自己所用,丁谓索性诬告其谋反,并瞒着病重的真宗将其贬到了偏远荒芜的雷州。
天圣元年 (1023),六十多岁的寇准病逝于雷州简陋的屋中,而直到十年之后,仁宗才为其昭雪。总的来说,作为一代名相的寇准之所以结局悲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格刚正不阿,又凭借能力才华独得恩宠,结果就引来了小人的攻击和加害。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宰相是非常的有名的,他就是寇凖,但是他的下场却是非常的悲惨,在寇凖的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性格使然也让寇凖葬送了自己,那么在寇凖的身上是发生了什么呢?
寇凖自幼就是身出名门,他的祖上世世为官,他的祖上在五代时期的后晋时期,被封为晋国公,死了之后并被追封为太师,尚书令等可以说世显赫一时。
可是寇凖这个人自己也是相当的有才华的,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寇凖因为幼年时期的家庭条件比较的好,于是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奢侈浪费。
寇凖这个人的性格世非常的直的,敢于进谏,也正是因为这个品质,让宋太宗也是十分的赏识他。之前有一次,宋太宗被寇凖说的气的拍桌子要走,可是寇凖并没有害怕,而是抓着宋太宗的袖子将他给拉了回来,宋太宗自此之后便对寇凖更加的看重,他曾说:“我有寇凖,就犹如唐太宗有魏征。”可见对于寇凖的评价之高。
宋太宗去世之后,真宗赵恒继位,寇凖这个人更是坐到了丞相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样的寇凖他已经骄傲地忘乎所以。刚直的性格让他在朝廷得罪了很多的人,真宗也曾多次地说过,可是寇凖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最后有人在其中从中挑拨,于是寇凖的官职就被罢免。
之后宋朝时候有位大官,叫丁谓他与寇凖的敌人也就是挑拨寇凖若的王钦一起掌控朝政,可是丁谓觉得自己的资历太浅便想要寇凖一起来参与朝政,于是他便建议皇帝,真宗恩准了,寇凖可以不去自然不会有着后来的事情。
于是丁谓大摆筵席请了当朝的大臣和寇凖一起参加了一个宴席,可是在吃饭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寇凖的嘴角有吃剩的残羹剩饭,丁谓便给他擦去,寇凖便趁机嘲笑了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这丁谓被取笑的抬不起头来,于是他从此便和寇凖势不两立。
丁谓就趁机陷害于寇凖,寇准被贬去了雷州,据说寇凖走时只有一位大臣为其送行,最后寇凖病死在雷州,他的妻子想要带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奈何没有盘缠,没过几年也死了。寇凖客死他乡,直到十几年后才沉冤得雪,将他的尸骨拿回来安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狄仁杰官至宰相,为什么只是个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