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淮南厉王刘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淮南厉王刘长是刘邦的第七子,身世颇为凄凉。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带人平定韩王信的叛乱,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很清楚这位老丈人的脾性,立马献上了一位美人。
对刘邦来说,这就是放松一下,结果这位美人还真的怀孕了。张敖这下一个头两个大,把人送给刘邦吧,得罪岳母,不送吧,感觉又部队,犹豫不决的他在王宫外专门给这位美人修了个房子居住。
不久,因为刘邦对张敖无礼,赵国的属臣愤怒于主君受辱,谋划刺杀刘邦。事情泄露后,刘邦下令将赵国君臣一并收押,那位美人也被押送至河内。
这时候,这位美人感觉不妙了,向狱吏说自己曾得皇帝宠幸,已经怀孕了。狱吏不敢怠慢,层层上报,但刘邦正在气头上,可能压根就见都没见通报的官员,美人自然是什么结果都没等到。
美人又让自己的弟弟赵兼去请求辟阳侯审食其,让他帮忙和吕后说一下,可吕后善妒,审食其是其亲信,见吕后不乐意,也不会跟刘邦说,这条路也没有结果的。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美人生下了刘长,然后就自杀了,让狱吏抱着刚出生的皇子干瞪眼。狱吏知道事情闹大了,赶紧通知上司,把他抱到了刘邦面前。
刘邦呢,表示一番悔意后,为这个孩子取名刘长,把他送到吕后那里,让其养育。
其后,淮南王英布造反,被刘邦平定,刘邦顺势立刘长为淮南王。而因为吕后养子的关系,他在刘邦去世后的清洗当中安然无恙,到吕后去世时,他成了唯二在世的刘邦子嗣。
除刘长外,另一位自然是低调无比的代王刘恒,因为母家弱势,他被群臣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的手段可不一般,很快就摆脱了群臣的掣肘,独揽大权,进行自己的统治。
当时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在铲除诸吕的行动中,不仅有中央群臣的政变,还有地方上齐王刘襄的军队威逼,这固然是对刘氏江山的巩固,可对汉文帝而言,这也是对他统治的威胁,万一这些诸侯联合起来搞自己怎么办?必须将其削弱!
汉文帝先把自己的亲儿由淮阳王迁为梁王,以牵制其他较疏远的诸候王,然后趁齐王无子继位,将齐国一分为七使诸候辖境变小以削弱势力。
这些措施都是有理有据的,比如诸侯无子之类的,其手段非常温和,像吴国、楚国这种没有理由的诸侯国,汉文帝就没动手,因为他不想引发诸侯国的动荡,其主要政策还是以宽容甚至是纵容,吴王不来朝见,那就不来,汉文帝还要下诏宽慰。
这种手法类似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对于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玩的手法,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在汉文帝的宽纵之下,年轻嚣张的刘长最先跳了出来。早在吕后时期,他就被宠的无法无天,不过他也不傻,知道什么人能动,什么人不能,比如他的杀母仇人(刘长认为的)审食其,那是吕后的亲信,自然不能动。可现在是四哥汉文帝在位了,该报仇了。
刘长其实不是一般人,他天生力大无穷,力能扛鼎,堪称是汉代版的项羽,他一出手,审食其被当街格杀。
公然刺杀朝廷大臣,刘长还知道给自己找理由,把审食其污名化为奸臣,早就该杀。不过他给出的理由非常牵强,就算审食其有罪,那也是中央的事,轮不到你一个诸侯王来插手!可汉文帝并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放回了封国。
通过这件事,刘长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那就是自己的皇帝唯一的弟弟,杀一个重臣都没有受到处罚,那以后无论自己什么,他这个哥哥都不会管他的。于是刘长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第一步,拉进关系。作为臣子的刘长,竟然敢在没有皇帝邀请的情况下跟皇帝同坐一车,还叫皇帝大哥,而不是陛下。但汉文帝全无反应,笑看着弟弟的胡闹。
第二步,寻求内政独立。刘长不想有人管着自己,就把中央派到他那里去上任的大臣给赶了回去,又在自己的封地淮南国设立了一套法令。接着又请求汉文帝,两千石的高官(朝廷监视诸侯的官员)由自己来任命吧。汉文帝同意了。
第三步,模拟朝廷。刘长擅自给自己比较信任的官员封起了侯爵,还在淮南国内,按照中央官员的设置,私自弄了一个类似中央的小朝廷,他所享受的一切待遇竟然和汉文帝一样,出行的车马也是天子六架,绝对的僭越。
到这里,中央官员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汉文帝严肃处理,汉文帝却没有严肃处理,只是派舅舅薄昭数落了刘长一番。
年轻气盛的刘长火了起来,竟然想谋反。不得不说,刘长的谋反大计还真是儿戏,他先派人联络远在万里之外的南越、匈奴等, 然后命令手下心腹七十余人,准备了四十辆辇车,就想发动叛乱。
就这点人,在长安搞政变都嫌少,何况叛乱,自然是被汉文帝轻易扑灭,可善后事宜却让君臣差点吵起来。谋反大罪,按律当斩首,汉文帝却说不想让弟弟受刑,争来争去,他把刘长发配到了蜀地,可刘长还是死在了路上。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王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而死。
从这段记载来看,刘长是绝食而死,属于自己了结,但后面还有一句“县传者不敢发车封。至雍,雍令发之,以死闻。”
汉文帝并没有废除刘长的宗室身份,那他在流放途中乘坐的就不是普通的木笼囚车,而是“辎车”,即用苫布覆盖车厢的车辆,乘坐较为安全舒适。而为了防止犯人逃窜,这类车在中途是要加封的,把门窗加固。
因为犯人需要吃饭,所以每到一县境界,当地官吏检查封记无损后,在本县境内启封,向车内犯人提供饮食,夜晚则让囚犯下车在监狱或传舍中住宿,第二天上车起运时重新加封。
而在刘长从长安到雍县数日的押送过程中,沿途各县均不敢启封,到了雍县,雍县县令启封,发现刘长已经死了。
几天不给东西吃,能叫自杀?摆明是把刘长困在车内活活饿死渴死的!
而刘长是堂堂诸侯王,就算被发配,沿途诸县官吏哪来的胆子不提供饮食?要知道汉文帝明确指示要“计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 ,让刘长把发配过成旅游。
能够对抗皇帝旨意的,恐怕只有皇帝的另一道旨意了。
按照情况推测,这道旨意是非书面的,而是皇帝向沿途各县的押送官员私下的口谕,指使他们用绝食手段来置刘长于死地,这种旨意,就被称作“风旨”。这种旨意的阴险在于没有明文留存,皇帝完全可以出尔反尔。
事实上,汉文帝真的把那些官吏当成了替罪羊,一股脑全给砍了。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
刘长死后,汉文帝继续扮演好哥哥的角色,把四个侄子都封了侯,之后又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还活着的三个侄子(有一个夭折了)。
只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汉文帝杀弟的名声还是逃不掉,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就跟郑伯克段于鄢一样,再怎么算计,终究不可能天衣无缝。
纠正下不是郦食其应该是审食其,审食其和吕后私通,汉惠帝比较软弱,没能杀死审食其,汉文帝刘恒上位的时候把他罢官,后又被淮南王刘长杀死。
审食其和吕后在刘邦还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就厮混在一起了,吕后嫁给刘邦后给刘邦生了一子一女,后来刘邦为了自己的大业出去拼搏了,有好多年不曾回家,吕后不甘寂寞就与审食其厮混在了一起,时间长了吕后的子女也都知道了这件事,但是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一直忍着。
后来在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对战中,刘邦兵败自己独自逃窜,留下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老父亲被项羽俘虏,巧合的是项羽也俘虏了审食其,当然项羽并不知道吕后和审食其的事情,在被项羽俘虏的这三年里,吕后一直和审食其厮混在一起,我想假如没有审食其吕后很难度过这被俘的三年。
后来,刘邦登基封了吕后为皇后,吕后并没有和审食其断了来往,当然吕后收敛了很多,所以吕后和审食其的事情刘邦并不知情,一直到刘邦驾崩,吕后对审食其的重视空前绝后,汉景帝本来就对母亲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于是就想要杀死审食其,吕后自然是要保住审食其的,结果在吕后和几个官员的斡旋下,汉景帝直到死都没能杀了审食其。
汉景帝死后没多久,汉文帝刘恒就上位了,上位后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清除吕后的同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汉文帝没有杀死吕后的心腹审食其,只是将他罢官了,然而审食其也是躲得过十五躲不过初一,没有被刘恒杀死,却被淮南王刘长杀了,淮南王也算是间接替自己父亲报了戴绿帽子的仇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泗水亭长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曾经的上司萧何、曹参尽收麾下,从此加入反秦行列。从最初的不看好到完胜项羽,刘邦识才善任,依靠团队的力量最终逆转翻盘,“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但是,如此英武的一代明主,刘邦在晚年,为了使刘氏江山稳固,有意地扶植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以制衡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派。刘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吕后把他的八个儿子整得七零八落,还幸得功臣派出手,才还政于刘氏。那么,吕后是如何对待刘邦的儿子们的呢?先讲一下吕后的亲生儿子刘盈。刘盈是刘邦的次子,也是刘邦的嫡长子。由于他是吕后的亲子,肯定是不会受到母亲的迫害的。但是,刘盈即位后,由于他生性纯善,与强势霸道的母亲吕后三观不合。一边是把持朝政的母亲,一边是功勋卓著的元老,夹在中间的惠帝刘盈也甚是煎熬。特别是在惠帝四年时,吕后竟强迫惠帝刘盈迎娶了自己亲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为后。这桩乱伦的婚姻令刘盈尴尬万分。
而刘盈由于目睹被吕后残害成“人彘”的戚夫人的惨状后,饱受刺激,终借酒销愁,抑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刘盈的早逝虽不是吕后有意为之,但与吕后的凶残毒辣不无关系。讲完了刘盈,我们再按长幼关系,看一下刘邦的其他儿子。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是吕后在嫁给刘邦之前,刘邦与一位曹姓女子的私生子。作为刘邦的长子,刘肥很受刘邦器重。汉五年十二月,刘邦大胜项羽后,立马回到定陶韩信的军中,夺了韩信齐王的头衔和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在次年,刘肥就被封为齐王。要知道,齐国是当时汉最为富庶的诸侯国。刘肥受封齐地,可见刘邦对刘肥的重视。刘邦当时还为刘肥配备了得力助手,任命平阳侯曹参任齐相,辅佐刘肥。
刘邦生前,吕后是不敢对刘肥下手的。在刘邦死后,吕后就无所忌惮了。惠帝二年,刘肥入朝。惠帝刘盈以刘肥为兄为由,请刘肥坐在上座。刘肥坐在皇帝刘盈之首,这更刺激了吕后除掉刘肥的决心。于是,吕后就设计用毒酒毒杀刘肥。但由于惠帝刘盈不知内情,端起另一杯毒酒,吓得吕后打翻了酒杯。刘肥情知有诈,装醉才没有喝下那杯毒酒。此后,刘肥为了保住性命,在他的内史的建议下,把齐国的城阳郡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作为她的汤沐邑,并且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这才逃过吕后的诛杀。
惠帝六年,刘肥离世,以献邑得以善终。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发动诸吕的皇亲刘襄和刘章就是刘肥的两个儿子。刘邦的第三子为赵王刘如意,刘如意的生母就是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戚夫人是刘邦被封汉王时娶得的美女,极受刘邦宠爱。当与丈夫分别七年之后的吕雉与刘邦重聚时,刘邦的身边已有了戚夫人。此时吕雉的姿色已不及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刘邦南征北战都将戚夫人带在身边,而吕雉成为了留守。母凭子贵,对于戚夫人生下的儿子刘如意,刘邦也极为喜爱,先后封其为代王、赵王,甚至多次欲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刘邦这才作罢。
戚夫人争宠、刘如意夺嫡,刘邦死后,戚夫人母子首当其冲地遭到吕后的报复。惠帝刘盈即位后,戚夫人就被吕后囚禁,身着囚衣在永巷舂米。戚夫人在永巷处境悲惨,作《舂歌》慨叹千里之外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不知母亲的惨况。吕后得知戚夫人还在盼着儿子来解救她后,立即召赵王刘如意进京,并将刘如意鸩杀。毒杀刘如意后,吕后又残忍地将戚夫做成“人彘”。惠帝刘盈目睹戚夫人惨状,吓出大病,从此不能理政。刘邦的第四子为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由于刘恒的生母薄姬非常不得宠,对吕后来说毫无威胁力,所以这对母子也因祸得福,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
刘邦死后,吕后把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子囚禁宫中,而薄姬由于失宠于刘邦,而被吕后网开一面,准许薄姬随儿子刘恒赴代国。由于前三任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被吕后迫害致死,吕后曾打算改封代王刘恒为赵王。但代王刘恒为了保命,宁肯在偏远的代国而婉拒去赵国任职,地处穷乡僻壤的刘恒因此远离朝廷,也保住了一条命。刘恢是刘邦的第五子,原被封为梁王。由于赵王刘友被吕后囚禁饿死,吕后改封刘恢为赵王。为了控制刘恢,吕后又将侄子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恢为赵王后。但此时的刘恢与宠妃感情深厚。于是在吕后的支持下,赵王后毒杀了刘恢的妃子。
刘恢身处赵地,受吕后掌控,本来郁闷至极,又加上爱妃死于非命,于是心灰意冷,了无生意,遂在四个月之后也自杀弃世。刘友为刘邦的第六子,初封淮阳王。在惠帝元年,吕后毒杀赵王刘如意后,刘友被改封为赵王。刘友的王后也是吕氏之女,非常善妒。由于刘友宠爱其他妃子,令吕王后非常妒忌,就向吕后告发刘友谋反。刘友被囚禁后,吕后活活将其饿死。刘长为刘邦的第七子,刘长的母亲赵姬是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所献,由于赵相贯高谋杀刘邦事泄,赵姬也被牵连入狱。赵姬生下刘长后,在狱中自杀。此后,刘邦就把刘长交给了吕后抚养。由于这层的抚养关系,刘长并没有受到吕后的加害。
刘建刘邦的第八子,也是刘邦最小的儿子。燕王卢绾逃亡匈奴后,刘建被封为燕王。但在高后七年,刘建就病死了,这也使其免遭吕后的毒手。但吕后还是杀死了刘建的儿子。这样,刘建后继无人,其封国也被除。综上所述,刘邦的八子之中,老大刘肥由于献邑保全了性命,老四刘恒由于并没有被吕后放在眼中而幸存。老二刘盈和老七刘长由于一个是吕后的亲子,一个是吕后的养子,与吕后利益攸关,吕后自然不会加害。其余四位皇子或惨死或自杀,老八刘建虽然是病死,可吕后依然杀掉了他的子嗣。吕后疯狂迫害皇族宗亲,大封诸吕为藩王,培植吕家势力。在吕后死后,皇亲集团与功臣集团联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刘恒为帝,这才开启了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五节天才的悲剧贾谊是汉朝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人,主要是当时出现了淮南王叛乱的事情这个淮南王不是之前的英布,而是刘邦的小儿子刘长。
刘长的母亲本来是刘邦女婿张敖的妃子,刘邦有一次路过赵国看上了她,张敖就乖乖把她献给刘邦。刘邦不厚道到处留情,完了事也没有带她走,还是把她留在赵王身边。可是没想到,刘邦一走,张敖发现这个女人居然怀孕了,怀上了刘邦的骨肉,他不敢再把她放在自己的内宫,于是就又建了一个地方专门给她住,还安排人照顾。
后来贯高等刺杀刘邦未遂的事情暴露,刘邦大怒,严治赵国许多人,其中牵连到了这个女人,也被抓了起来。当时刘邦光想着如何整赵王,根本忘了这个女人的存在,更加不知道她还怀着自己的骨肉。
于是,这个女人的弟弟赵兼找到了吕后的男宠审食其,希望能够通过吕后提醒一下刘邦:赵国的这群囚徒里还有他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怀了龙种。
吕后是个妒忌心极强的人,对刘邦的其他女人和子女恨之入骨,当然不肯对刘邦说这件事,而审食其一看吕后不愿意,就也没有再费劲恳求她,就此作罢,他知道吕后也不是听人劝的人。
这个女子性子也挺刚烈,见刘邦如此无情,在狱中生下刘长后就自杀了,等官吏们把刚出生的刘长献给刘邦的时候,刘邦非常后悔,就把这个女子葬到了她的老家真定,然后让吕后当刘长的母亲。
这个女子的自杀可以说是间接帮了刘长,吕后几乎杀光了刘邦子嗣的时候,刘长却因为是吕后抚养长大而逃过一劫。
英布叛乱被平息后,刘邦封刘长为淮南王。
长大以后的刘长飞扬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也难怪,他是吕后养大的人,从小有谁敢惹他,而且他又不像哥哥惠帝那样经历过多年漂泊,嚣张一些也是难免。刘长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最恨审食其,因为他觉得如果审食其当时在吕后面前强争的话,自己的母亲就不会死在牢里。
等到文帝即位,刘长更加张狂,他是文帝唯一还活着的的兄弟,自以为最为亲贵,所以从来不把法度当回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不叫文帝陛下而直接称呼大兄。文帝虽然觉得他这样做不妥,但出于仁慈心,就一忍再忍。毕竟自己的兄弟都快被吕后杀光了,能活一个下来不容易。
刘长武艺高强,和项王一样力能扛鼎,吕后时期审食其有吕后罩着,他不敢怎么样,到了现在刘长终于忍不住要去找审食其出气了。刘长找到审食其,直接从袖子里拿出藏好的铁锥,把审食其打倒,然后让手下割了审食其的脖子。
审食其虽然没了吕后这个靠山,可究竟是朝中诸侯,而且还曾经当过丞相,就这样被刘长当街杀死还是很大的事,刘长把自己上身脱光向文帝谢罪:我的母亲不应死在当年赵国的事情上,审食其他没有为她力争,这是他的第一条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了他们,审食其也不去争取挽救,这是他第二条罪;诸吕威胁刘氏,审食其还是不力争,这是他第三条罪;我诛杀了这个天下的罪人,报了母亲的仇,特来请罪。
审食其本来就是吕后的一个男宠,根本不可能影响吕后的判断,刘长的这三条罪名都有些牵强,他就是吃定了文帝不会处罚他。果然文帝崇尚孝顺,以他因为母亲的事才犯罪为理由赦免了刘长。
当时的汉朝,不但群臣连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和文帝的儿子太子刘启都很害怕刘长,因此刘长越来越无法无天,他回到淮南国之后居然开始自己制定法令,不管大汉的律法,还自称皇帝,几次上书给文帝的时候也出言不逊。
此时刚好城阳景王刘章的三弟济北王刘兴居造反被杀,文帝就让舅舅薄昭拿刘兴居的例子给刘长写一封信,希望他收敛一点儿,不要走刘兴居的老路。
没想到文帝的这一手起到了刚好相反的效果,刘长看了薄昭的书信之后很不高兴,干脆开始真的准备谋反。刘长派人联系了南边的闽越和北方的匈奴,却没有想到如此大的动作马上就败露,还没等他动手,就被抓到了长安。
长安的各大臣开始集体对淮南王的事情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刘长应该被处死。虽然造反的证据确凿,可文帝还是不想杀自己唯一的弟弟,就说:赦免刘长的死罪,废掉他淮南王的称号,把他发配到蜀郡。
有人对文帝说:皇上一直宠着淮南王,他性格也刚烈,用发配这种方式折磨他,他可能会身体受不了而死在路上,这样陛下就有了弑弟的恶名。
文帝说:我的本意就是要让刘长受点儿苦,以后不要那么张狂,不是真的要发配他去蜀郡,我现在就把他召回来。
结果,刘长果然在路上受不了屈辱,绝食而亡。刘长的死讯传到长安,文帝后悔万分,马上厚葬刘长,又把原来淮南王的地盘重新封给他的几个儿子。
贾谊上书要削藩,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出的,当时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阻止文帝把淮南国的地盘重新封给刘长的儿子,因为他觉得刘长的儿子肯定会认为自己的父亲是被逼死的,长大之后定会报仇,把他们封在淮南,只会再带来一场混乱。
贾谊在上书中详细分析当时汉朝的形势,他认为相当于是一个人躺在了柴火之上,虽然看起来还很安稳,但是其实危机一触即发。
诸侯国过于强大迟早有一天会和中央形成对抗,当时还没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诸侯王此时年龄还比较小,国中的大权还在中央派去的国相手中,再过几年,等这些诸侯王慢慢都长大了,刚好现在这些掌权的国相也都该告老赐任,这个时候诸侯王们在关键的位置安排上自己的人,那威胁就大了。
贾谊说,高皇帝时期的异姓诸侯王,大致的规律就是最强大的最先造反,最弱小的比如长沙王吴芮就能一直安分到现在。造反不造反其实和他们个人的品性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都是客观形势使然,当他们有一定实力了,自然想法就多了。
贾谊甚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当时刘邦把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和朝中那些功臣周勃樊哙等人调个位置,结局还是一样的。即使忠心如周勃和樊哙,如果外任为诸侯王也会有造反的心;而即使不安分如韩信黥布如果只是朝中没有兵权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同姓诸侯王自然也是不可以信任的,只要强大就一定会造反,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贾谊建议把那些大的诸侯国都划分成小国家,增多诸侯国的数量而削弱他们的势力,尤其是几个大国齐国、楚国和吴国一定要尽快的处理。
贾谊还说,诸侯国的问题越拖就越严重,因为现在诸侯王们和文帝的亲属关系还比较近,但如果再传几代,那必然会造成诸侯王和中央皇帝的亲属关系越来越远,最后就没有什么血缘亲情可以讲了。
贾谊的这些建议其实就是后来武帝时期主父偃推恩令的前身思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诸侯国一步一步的分割成极小的团体,让他们力量不足以对抗朝廷。
只可惜文帝当时没能够立刻接受贾谊的建议,毕竟这种对亲人下手的事情不是那么好下决心的,这也是他一直不敢用贾谊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贾谊的话不是没有对文帝造成触动,对诸侯国的威胁他还是进行了一些防备,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长期治本的方法,但还是听取了一些近期治标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对后来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战局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文帝的这些准备,景帝只怕没那么容易平定七国。
第一条是分掉当时最大的诸侯国齐国。
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势力强大,而且齐王兄弟都各个英豪,老大刘襄、老二刘章、老三刘兴居各个都是能折腾的主。虽然此时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都已经先后故去,但尚有他们的四个弟弟辅佐刘襄的儿子,还是不能够小觑。
文帝把齐国七十几座城分成了五块,然后拿出了四块分别也分刘襄这四个弟弟为王,名义上是对齐国的兄弟好,人人分王,但实际上却是削弱了他们总体的势力。后来七国之乱的时候这五个国家果然意见不一,发生了冲突,被栾布一一击破。
贾谊防备诸侯国措施的第二条就更加重要了,是影响了七国之乱时的主要战场局面的。文帝的一共有四个儿子,两个早死,真正可以依靠的就只有窦皇后生下的两兄弟刘启和刘武。刘启是后来的景帝,当时作为太子的他只能留在长安,这样刘武就是文帝唯一可以信任外放的诸侯王了。
贾谊认为,如果诸侯国们集体造反,光靠中央的力量难以解决,必须要有大的诸侯国的支持,而那些高帝时期封下的诸侯国和中央的亲属关系已经越来越远,不能够信任,文帝只能培养自己的儿子来作为京师的屏障。
在贾谊的建议之下,文帝把本来是淮阳王的刘武迁为了梁王,然后土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张,最后形成了一个北到泰山西到高阳的、拥有四十多做城的大国。这样一来,无论是北方的赵国,还是东方的齐地诸国,还有南边的吴楚,都处在了梁国的震慑之下,任何国家想要从函谷关打进长安,都得先过了梁国这关。
梁国这关绝不是那么好过的,都城睢阳是出了名坚城,另外又靠有中原最大的粮仓敖仓,可谓是城坚粮足,适合坚守,当年刘邦和项王在这里相持了那么久不是没有原因的。
事实上后来七国之乱的进程也完全符合了贾谊的设想,梁王刘武不负众望拖住了吴楚主力。
只可惜后来所有被贾谊预测到的东西,他都没有福气亲眼看到,因为体弱多病的贾谊此时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可以活了。
后来没过多久贾谊被调到梁国去做太傅,梁国是中原重镇,可不料这里竟最终成为了贾谊的丧命之所。
梁王刘揖的落马失足而死是贾谊死的最后导火索,虽然这种意外落马确实不是贾谊所能料到的,但刘揖毕竟是自己教导的学生,汉廷的诸侯王,文帝最疼爱的小儿子。
对于这样一个事故,贾谊不能原谅自己。很快他一病不起,终至于死,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享年三十一岁。
贾谊的悲剧到底是如何造成呢?他的壮志未酬比起一般人显得更加令人惋惜,历来英雄志士功业未竟遗憾而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像诸葛亮那样为大势所败,纵然是天纵英才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呕心沥血也只是徒劳;二是像岳飞一样没有名主可以信任自己,让自己去发挥才能。
而贾谊不在上述二者之中。
首先,后来的事实真明当时贾谊的见解和看法全是正确的,而且极具前瞻性,是符合大势的。在所有人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年轻的贾谊就已经看透了来龙去脉,甚至是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贾谊屈死数十年后,景帝和武帝时代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都是建立在贾谊当初的建议之上。
其次,贾谊也不是没有遇到明主,文帝也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为之主了,而且也对贾谊的看法相当赞同,初唐时期的另一位天才王勃在着名的滕王阁序里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让贾谊在长沙浪费才能的时候,天下不是没有圣主啊。
符合大势,又遇明主,一代天才贾谊还是最终功业未竟,这也许就是命吧。
另外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也是讲贾谊的悲剧人生,那就是李商隐的七绝贾生。这首诗里其实也有一定的对于诗人自己命运的感慨,被意外卷入牛李党争的李商隐整个政治生涯一直都不被重用,他咏贾生和当年贾谊咏屈原一样,都是在借古人来感慨自己。
李商隐的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当时虽然文帝很认可贾谊的才能,但就是不能重用他的这么一个令人感叹的情况: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五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津津有味的听贾谊讲的,居然不是天下大事而是鬼神灵异,何其悲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1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刘裕为什么要屠杀司马氏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