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都是禅让,为何到了刘裕这里会是赶尽杀绝

以史为鉴 2023-06-19 01:59:58

同样都是禅让,为何到了刘裕这里会是赶尽杀绝

还不知道:刘裕杀司马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晋是一个弱势王朝,权臣王敦、桓温、桓玄、刘裕等人都有不臣之心,其中王敦失败了,桓温还没来得及篡位就病死了,其子桓玄废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权,过了一把皇帝瘾,不过仅仅两年就兵败被杀,真正获得成功的是刘裕:419年刘裕杀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其同母弟司马德文为帝,史称晋恭帝;第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灭亡,同年九月刘裕再杀晋恭帝。

两百年前的220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曹丕,一百多年前的265年曹魏末帝曹奂禅让帝位给司马炎,不过刘协和曹奂禅位后都得到很好的待遇,比如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万户;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同样食邑万户,而且两人都得以善终,那么同样是禅让,为何到了刘裕这里,他却要先杀晋安帝、再杀晋恭帝以斩草除根?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刘裕生于363年,419年已经56岁了,年近60岁花甲之年对于戎马一生的刘裕来说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更为关键的是刘裕老来得子,406年他43岁的时候才有了长子刘义符,也就是说419年他最大的儿子也才13岁(很多人会对417年刘裕攻下长安后因为刘穆之病逝匆忙南归,为何留下年仅11岁的刘义真镇守长安?刘裕是被逼无奈,因为刘义真是次子,其他几个儿子年龄更小)。

自己已年老,儿子们还小,万一哪天自己驾鹤西去,司马氏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刘裕不仅诛杀了晋安帝和晋恭帝,连在建康的司马氏皇族也全部被他屠杀干净,刘裕的出发点粗暴又简单,就是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第二,东晋立国已逾百年,虽然孱弱但是在朝野仍有相当的号召力,十几年前的桓楚代晋就很不得人心也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东晋的门阀政治根深蒂固,有司马氏在,世家大族仍有很大可能会团结在司马氏身边。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无论是曹魏代汉还是西晋代魏,在此之前都有比较长时间的铺垫和积累,比如曹魏有曹操和曹丕两代,司马氏有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的经营,朝野上下基本上都是自己人,而刘裕不同,白手起家根基又不深,朝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也是刘裕攻下长安后听到刘穆之病逝后就不管不顾匆忙返回建康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杀晋安帝和晋恭帝之前,刘裕已经杀过两位皇帝了:一个是410年第一次北伐攻灭南燕,南燕末帝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在街市被斩首;另外一个是417年第二次北伐攻灭后秦,后秦末帝姚泓同样在建康闹市中被斩首。

对于刘裕来说,杀皇帝也不是第一次,杀晋安帝、晋恭帝和杀慕容超、姚泓也没什么区别,这也是晋安帝和晋恭帝死于非命的另外一个原因。

至于说刘裕杀尽司马氏是为了替刘氏复仇(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这个原因就有点牵强了。

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厚待曹奂,而将司马家族干净杀绝?

东晋刘裕将司马家赶尽杀绝原因是,刘裕不是司马炎。具体原因如下;

1、南朝凶猛,刘裕行伍出身,杀伐果决

司马睿建立东晋。但是短短的时间内,王敦、桓温、桓玄等等著名的叛乱事件层出不穷,东晋皇帝稍有不慎就会被边将、权臣一顿胖揍。可以说南朝的官民两界,早已司空见惯了皇帝窘迫,权臣的急不可耐。

刘裕出身行伍,军功了得,从底层庶人变成杀伐果决将军了。对于东晋帝室的颓败,他是亲历者。做为势力权臣,更需心狠手辣

? 2、司马家族不能控制南朝局面,“帝国CPU”必须更换

东晋建立后,司马家族强龙力压地头蛇,江南世家大族,咬牙切齿地居于北方世家大族之后,东晋内部政权极不稳定,北方王谢势力,也垂涎帝位。东晋皇帝们可以说,在尴尬中艰难度日尽管历经数帝,依然如坐针毡。

权臣的出现成为日常,司马皇帝不能完全施展权力,直到帝国”cpu"伴随时间的发展。必须更换。刘裕干掉了东晋权臣称帝的先列桓玄,自己也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

3、局面要求,刘裕不需要对司马氏怀柔

南北分治的局面下,南北两家政权沿江对峙,都难有进步,分裂在长时间继续。所以刘裕掌权后没有必要再对前皇室,像三国时代掌握战略优势的司马炎一样政治怀柔,做给蜀魏和国人看了.

而与此同时司马皇族的残存,也是刘裕的定时炸弹,所以对司马皇室的仁慈,对于刘裕来说就不明智了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3月,武功盖世、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刘裕刚整顿好内政,正要筹措北伐、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得了重病,期间虽有好转,然而5月又急转直下,一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刘裕深感即将撒手人寰,召来四位顾命大臣交待后事。

四位顾命大臣 分别是:司空 徐羡之、 尚书仆射 傅亮、 领军将军 谢晦、 护军将军 檀道济

其中, 徐羡之 原本是刘裕最信任的 刘穆之 的副手,刘穆之死后,徐羡之接替了他的位置。徐羡之读书不多,但为人做事格局宏大,喜怒不形于色,被称为颇有宰相的气度。

刘裕对徐羡之也是很欣赏的,把他当成朋友看待,有时想见他的时候,直接带着几个随从出了宫门到徐羡之家去找他,而不是召他来叙话。

在刘裕心里,徐羡之是刘穆之的接班人,是值得信任的,也是可以托付后事的。

傅亮 则有佐命之功。

刘裕讨伐桓玄成功、北定中原归来后,曾跟文武百官一起宴会,刘裕已经有篡位做皇帝的想法,但是又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

于是,他在宴会上故意说道:桓玄篡位,天命已经转移,我首倡大义,复兴皇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成就功业,接受了九锡。现在我年事已高,古人告诫万事不可盈满,不是久安之计,我考虑奉还爵位,归老京师。

一番话说得高风亮节,群臣纷纷赞叹。

但谁都没有体会到刘裕的真正用意。

傅亮在回家的路上,仔细揣摩刘裕的说辞,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当晚回去叩开宫门要求觐见。

见到刘裕,傅亮第一句话就说:我要去京城一趟,把事情办了。

刘裕心领神会,问他:需要多少人陪同?

傅亮说:几十个人就行了。

刘裕对他颇为满意,点头首肯。

傅亮告辞出来,抬头看天,正好一棵炫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翼扫过夜空,这正是古人认为人间即将改朝换代的征兆。

他不禁感叹:我以前不信天文术数,现在也不由得信了!

于是到京城办理劝说司马氏退位禅代的事情。

檀道济 是刘裕麾下大将,作战勇猛,老成持重,在北伐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功勋,也是深得刘裕信任。

四位顾命大臣中,谢晦是比较有个性的。

谢晦 是跟着刘裕北伐的作战参谋,当初是刘穆之推荐给刘裕的。

谢晦明决干练,办事效率高,深得刘裕的赞赏。

不过,谢晦对推荐他的刘穆之并无感恩之心,反而处处掣肘,意见往往相左,引起了刘穆之的极度反感。

因此刘在世的时候,谢晦始终被压着不得晋升。

当刘穆之的死讯传来,尚在关中的刘裕听闻后悲痛得涕泗交流;谢晦却喜形于色,庆幸压在头上的巨石没了。

此后谢晦果然官运亨通,很快做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谢晦平时直言不讳,曾跟刘裕说, 太子刘义符 过于贪玩嬉闹,不适合做储君。

刘裕问:那 次子刘义真 怎么样?

谢晦表示:刘义真性格轻佻,也不是储君的料。

刘裕44岁才生了第一个儿子,可谓中年得子,刘义符和刘义真都是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也是刘裕最疼爱的两个儿子,恰好又是长子和次子。

所以,在刘裕心中,储君之位非他俩莫属。

当刘裕听谢晦说这两儿子都不适合当储君,自然有些不高兴,不过也没有继续问下去,这也表明刘裕心中的继承人不会超出这两位的范围。

刘裕在临终之前,还是有些不放心,特地招来太子告诫道:

檀道济 此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没有宏图大志,容易驾驭; 徐羡之、傅亮 这两人也都忠心;唯独 谢晦 ,跟我打过很多仗,颇识机变,如果将来有人要兴风作浪,估计就是他了。对谢晦要注意保持距离!让他到会稽、江州任官即可。”

交待完后事,一代战神、开国君主刘裕溘然长逝。

然而,令他生前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继承人少帝刘义符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在登基的第二年就被四位辅政大臣联合废杀。

徐羡之、傅亮、谢晦意见一致,联合起来废掉少帝,他们唯一担心的是在军界颇有威望的檀道济。

檀道济来到京城后,听了他们的设想,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被说服。

政变前夜,对于少帝来说又是胡闹玩乐的一天,他先是在御花园开的酒肆亲自扮演店小二卖酒,后来玩累了,就睡在宫中天渊池的龙舟上。

第二天一早,檀道济领兵在前,徐羡之等殿后进入宫中,由于事先都打过招呼,他们没有遇到御林军一丝一毫的反抗。

少帝还在睡觉,听到动静起来看的时候,身旁两个侍者已经身首分离,少帝刚想抵抗,手也被砍伤,被士兵们牵出。走出宫门的时候,群臣已经列队在跟他告别。

少帝先是被安置在吴郡,随后徐羡之派人将他杀掉。

当时,身强体壮的少帝还抵抗了几下子,死命挣脱后撒丫子逃跑,被追杀的士兵用门栓从后面击倒,随后取了性命。

少帝就像一只流浪狗那样被打死了。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裕最疼爱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被大臣们废为庶人,然后就被杀掉。

他的被杀还在少帝之前。

显然,这是四位辅政大臣有计划、有步骤采取的行动。

废杀少帝这件事的起因令人费解,至今没有完全清晰的答案。

我们知道,古代废掉皇帝一般要被打上谋逆的标签,何况是杀掉,这会招来诛灭全族的大罪。

四位大臣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西汉霍光曾经废掉贪玩淫乱的昌邑王刘贺,扶立汉宣帝刘病已,这件事在 历史 上一直被肯定,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霍光并没有杀掉废帝刘贺,而是让他颐养天年。近年考古界挖出的海昏侯之墓,就是废帝刘贺的陵墓,从挖出的无数宝贝看,他生前依然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少帝刘义符并非暴君,他也就是比较贪玩,在宫中搞点小商品市场,跟身边的群小玩玩“过家家”而已。

现在像他这样十八九岁的小青年,除了上重点高中的,有几个不是贪玩的?

那么,刘裕的四位顾命大臣为何要选择杀掉少帝,还搭上一个刘裕的爱子庐陵王?

从时间脉络上看,永初三年5月,少帝登基后的刘宋对外战争发生了严重失败。

当年12月,北魏攻克重镇滑台;次年正月,北魏军又攻破洛阳金墉城,河南郡全面失守;4月,北魏又攻克了虎牢,名将毛德祖也成了俘虏。

尤其是洛阳的陷落,对于刘宋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失败。

当年刘裕就是因为收复了原西晋都城洛阳,才有资格被赐予九锡,在法理上有了篡位的资格。

如今洛阳得而复失,对于刘宋朝廷的心气上的打击是很大的。

河南全境的丢失,其原因是刘宋朝廷缺少全局调度、协同指挥,虽然将士们作战英勇,还是被北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徐羡之作为辅政大臣,从职权上却无从对军事作过多干预,而作为六军统帅的少帝却整日跟一帮宵小嬉笑玩闹,大臣们平时连面都见不着。

如今少帝显然是汉末桓、灵一路货色,徐羡之、傅亮和谢晦深感有负先帝所托,他们想废帝也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他们废掉少帝后,为何还要赶尽杀绝?

这显然是 借鉴了周勃和陈平的典故。

当年,西汉吕家权势熏天,在吕后去世后, 太尉周勃、丞相陈平 搞政变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这就是汉文帝。

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刚进京, 周勃、陈平就派人诛杀了退位的少帝以及济川王、淮阳王、常山王

这么做是为了以绝后患,保障汉文帝的位置不可动摇!

所以,徐羡之、傅亮和谢晦选择依样画葫芦,把少帝和庐陵王杀掉就可以理解了。

说到庐陵王刘义真,徐羡之、谢晦本就十分讨厌。

刘义真是刘裕的儿子中最跋扈的一个,也是刘裕最疼爱的,但是跟顾命大臣们关系却不好,如果不按照次序立他为帝,他迟早会起来搞乱子。

那么, 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这么做就妥当吗?

事实上是相当不妥的, 因为他们废杀少帝及庐陵王的情况与周勃、陈平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 少帝和庐陵王毕竟是刘裕的亲生儿子,也是刘裕临终前托付给他们的,顾命大臣们不好好教育辅佐,反而联合把他们杀掉,岂不是有负所托?

而周勃、陈平杀掉的虽然名义上是惠帝的儿子,但实际上都不是亲生的。《汉书》说“ 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它人子,杀其母,养之后宫 ”。这些所谓的惠帝之子,都是吕后冒养的,其目的是成为吕氏控制朝廷的傀儡。

第二、 周勃、陈平诛杀少帝和几个王,是在迎接汉文帝刘恒进京之后。从逻辑上来说,应该已经请示过文帝同意。而徐羡之他们诛杀少帝和庐陵王,则是在迎接宜都王刘义隆之前。

从道义和程序上来说,周勃等人只是在执行新皇帝的命令,而 徐羡之他们则是弑君的行为 !这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第三、 徐羡之他们扶立的宜都王刘义隆(刘宋文帝)并不是汉文帝刘恒一类人。 刘恒是非常宽宏大量的皇帝,刘义隆却是个心机很深、心胸狭隘的皇帝 ,他只是表面上醉心文史,其儒雅的风格有点像汉文帝,事实上他是非常有手段的。

况且,汉文帝对被杀的那些冒牌货毫无感情,而刘义隆则对亲兄弟的感情也比较深,大臣们把他两个兄长杀了, 他不可能不展开报复

去迎接刘义隆登基的傅亮很快看出了苗头,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徐羡之曾经问傅亮: “宜都王像谁?”

傅亮答: “他是更甚于司马师、司马昭一类的人。”

这个类比就很可怕了,大家都知道司马师、司马昭都是阴谋家。

徐羡之吓得已经出汗了,说道: “那他应该能够明白我们的赤胆忠心”。

傅亮却答道: “未必!”

事实正如傅亮所预测,当徐羡之、傅亮多次主动交出权力,表示退居二线,希望刘义隆网开一面。

刘义隆假意推辞一番后,就把他们的权力全部削夺了。

徐羡之、傅亮还留了一手,把谢晦安插在荆州刺史的位置上,让他坐镇上游,掌握军队,以保持对刘义隆的威慑。

但是,刘义隆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诏宣布诛杀逆臣。

徐羡之走投无路上吊自杀,傅亮则被抓起来杀掉了。

谢晦 不想坐以待毙,选择率领满载大军的船队,浩浩荡荡,直指京师建康!

谢晦本来指望檀道济也会起兵,共同把刘义隆搞掉。

但是,当谢晦知道对面来平叛的部队统帅就是檀道济以后,身边军队很快逃得干干净净,谢晦也遭到了被俘杀害的命运。

原来,刘义隆采取了分化策略,成功把军界享有威望的檀道济拉拢到了自己一边。

徐羡之、傅亮、谢晦都没想到看似老实忠厚的檀道济会来个临阵倒戈。

不过,檀道济也只是暂时的安全了。若干年后,刘义隆身体不好,看到檀道济的儿子们都做了高官,害怕他成为第二个司马懿,于是随便找个借口说他要谋反,把他给 满门抄斩 了。

檀道济在临刑之前,大骂宋文帝自毁长城,恼恨不已。

殊不知,当年他背盟投靠刘义隆,诛杀同党,有没有顾虑过另外三位顾命大臣的身家性命?

这么一场关于权力斗争的闹剧,最终以四大顾命大臣全部被杀,刘宋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大概是刘裕生前始料不及的吧!

结语

话说当年,徐羡之等人面对少帝这么个昏君,他们在废和杀等问题上一度非常纠结;后来在选择第三子刘义隆还是第五子刘义恭的问题上也曾犹豫,最终徐羡之属意刘义隆,刘义隆才上位的。从这一点来说,徐羡之他们真的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废立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

徐羡之他们的局限在于,作为顾命大臣大权在握,且齐心协力,却依旧无法对惯有政治传统进行破局, 探索 建立一种类似近代内阁制的政治模式,还是只能从刘裕的儿子中挑选一位所谓的明君。这是古代中国封闭性的地域特点和 历史 传统造成的,徐羡之他们没办法穿越,只能面临两难的抉择,最终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所以,这件刘裕托孤的身后事,既是他们集体的人生悲剧,也是一种 历史 性的无奈。

@青史子建

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厚待曹奂,而将司马家族斩尽杀绝?

应该说,刘裕开启了一个最恶劣的先例,自他以后前朝末帝再无善终。汉献帝禅让曹丕,受封山阳公,献帝一脉一直传到东晋,曹奂禅让司马氏,得封陈留王,传嗣二百余年。一直到南齐。但刘裕诛杀司马氏一族,这既是最丑陋的表现,也是刘裕不自信的体现。

都说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一个刘邦,一个朱元璋。其实还应该有一个就是刘裕,只不过刘裕没有统一华夏而已。所以才没有提他。刘裕和朱元璋十分相

像。都是社会最底层出身,他们残忍,宽厚,恶毒,仁慈。各种难以融合的性格在他们的身上完全体现出来。但就个人能力,军事才华,治理国家,驾驭百官,刘裕比起朱元璋还是差得很多。

公元420年刘裕已经58岁了,此时的刘裕已经没有了当年大摆却月阵,灭南燕,平卢循,定蜀中的气魄了,此时的刘裕是志得意满,肆无忌惮。在朝中无人臣之礼。刘裕之前的权臣都是贵族出身,如王敦,恒温,谢安,廋亮等等对皇室还有一个面子上的尊重和拥护。

但刘裕草莽出身,军痞起家,对于贵族和豪门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厌恶(和朱元璋相仿)。就本身而言,刘裕已经老了。就好比一个守财奴一样,就希望把自己开创的基业传给儿子,也是因为自己太老了。怕熬不住。也就就加紧篡位登基。

刘裕在公元421年。派人毒死傻子皇帝司马德宗。封建历史上就两个傻子皇帝,正好东西二晋一朝一个,

刘裕毒死皇帝,当时的世家门阀屁都不敢放,可以说,自刘裕秉政以后,高门大户,豪门士族是一辈不如一辈。而且自身随时都会被抄家灭族的危险。寒族与平民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刘裕毒死安帝司马德宗以后,立司马德文为皇帝,史称恭帝。恭帝登基以后,恭帝加封刘裕为宋王

,但宋王刘裕假惺惺的上表退休。中书令傅亮脑瓜灵活,明白咋回事,知道刘裕要当皇帝了。立即安排皇帝禅让,天命在宋的把戏。

公元421年六月,东晋皇帝司马德文禅让于刘裕。至此东晋立国103年,经十帝而亡国。刘裕建康南郊祭天而登基。国号宋,改元永初。刘裕就是宋高祖武皇帝。司马德文禅让以后。认为自己会是第二个汉献帝,蜀汉后主刘禅,北魏的末帝曹焕。交除皇帝位,安度晚年。但现实很残酷,

仅仅一年以后,刘裕派人要毒死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漠然道:自杀不可转世为人,几个杀手用棉被把司马德文活活闷死,时年36岁,从此以后,刘裕开始了一个最恶劣的先例,历朝末帝再无善终者。有样学样,齐国灭宋的时候,刘裕的子孙也被毒杀。一报还一报。而且还有刘裕后世子孙的那句名言:"来世投胎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

刘裕自所以杀前朝皇帝,首先是不自信,寒门出身他和朱元璋一样,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稳全感,使得刘裕想把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中。而曹丕,司马炎,包括短期登基的恒玄,以及谢安,王敦都是贵族出身,良好的教育和和高贵的气质。使得他们不愿也不想,更不屑于这样去做。

教育和出身的不同才使得处理方式的不同。再就是南朝是世家门阀顶峰时期,如果不把司马氏铲除的话。一旦有世家门阀的野心家借机造反。刘裕完全有可能失败。但刘裕的作为开启最无耻的先例,华夏贵族的最后一丝气息就此断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