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不被刘备看好的马谡,他到底有真才实学吗

众妙之门 2023-06-19 01:54:14

不被刘备看好的马谡,他到底有真才实学吗

刘备建立了蜀国后,自己就称帝了。但是称帝之后,刘备的力量也就到了极致。后关羽身死,刘备为了复仇也落得白帝城托孤,临终前,刘备则给诸葛亮说了,马谡不可重用。这是刘备的临终之语,想必诸葛亮还是很放在心上的。

但是当马谡跟了诸葛亮一段时间后,诸葛亮觉得马谡的军事才能相当好,非常想培养马谡为自己的接班人,于是就安排了马谡守街亭,这一守不要紧,原来马谡确实只是一个仅仅只能纸上谈兵的主,最后落得兵败,因为街亭之失,导致蜀汉不能再进兵,必须得退兵,最后诸葛亮只能斩了马谡。

那么为何当初刘备要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是如何知道马谡不堪重用的呢?

首先,刘备为何要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因为刘备马上要身死了,托孤于诸葛亮,那么刘备知道自己身死后,蜀国一切大权肯定就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那么想当然的蜀国的未来就靠诸葛亮了,那么用兵上面也着落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为了蜀国着想,刘备不得不得罪马谡,说出来自己的心声,毕竟诸葛亮非常看重马谡。

刘备知道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因为马谡从来不曾被用过,刘备知道马谡只是一个会夸夸其谈的人,实际上是摆不出来门面的,刘备是一个从编鞋起家到帝王的人,刘备深知用人之道,而诸葛亮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但是诸葛亮的谋略是看书看出来的,这一方面刘备肯定不如。所以在识人方面刘备是非常独到的。

所以刘备是看出了马谡不可重用的关键性,而马谡又和诸葛亮的关系特别好,刘备为了蜀国的未来着想,特意告诉了诸葛亮,也许不用马谡,马谡还可以保得性命,其实刘备也是为了马谡着想吧,如果用了马谡,要么死于敌人之手,要么死于军令之下。

因此,刘备在识人方面确实是一代帝王,对马谡的知人之明,足以看出不愧为蜀国的建立者。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数次,想要击败曹魏,匡扶汉室,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成功。而在这几次北伐中,实际上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于成功的一次,此次北伐魏军主力被吸引在另外一边,诸葛亮成功的攻下了陇右三郡,再给诸葛亮一点时间,完全可以全据陇右。

可是由于马谡用兵失误,使得魏军快速突破,诸葛亮不得不放弃陇右,进行大撤退,第一次北伐也就这样宣告失败了。可以说,正是由于马谡丢失街亭,使得这次北伐功亏一篑!而实际上,在刘备去世前,就曾说马谡言过其实,告诫诸葛亮不要大用马谡,为何诸葛亮不听呢?演义原文: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虽然叮嘱过诸葛亮,不过很显然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且选择了重用马谡,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刘备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最开始的蜀汉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实力强大,后劲很足。尤其是汉中一战,更是打的曹操都不得不服输撤退,当时的蜀汉,完全是有机会一争天下的,可以说,蜀汉的实力已经是隐隐的超过了东吴。可是随着东吴偷袭荆州,蜀汉实力大减,损失严重。不过蜀汉最精锐的军队、人才还在成都,并未受到损失,休养生息后尚有机会。可是刘备一意孤行,选择了在不恰当的时候进行伐吴,结果遭到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丧。这一战后,蜀汉大量人才损失,导致后续蜀汉竟然出现了人才断层!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的蜀汉,是一个烂摊子!外部东吴、曹魏虎视眈眈,内部人才匮乏,叛乱不断,也幸好是有诸葛亮,换作其他人,估计蜀汉很有可能撑不下去。经过数年的积累操作,诸葛亮虽然成功平定叛乱,并使得蜀汉国力恢复,但有一点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这就是人才问题。由于夷陵之战败得太惨,蜀汉是后继乏人,能用的人才里面,赵云年老,魏延壮年但诸葛亮不喜欢,诸葛亮急切的需要有人能发展起来,帮助掌控蜀汉军队,参与北伐,这也是为何他一心想要栽培马谡,不顾刘备叮嘱的原因。当时的蜀汉,在人才方面情况不容乐观,诸葛亮也是无可奈何,为了多给蜀汉培养点人才,他不得不重用马谡。

二、马谡有真才实学诸葛亮为人聪明,眼光也并不差,马谡是有真才实学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喜欢他,栽培他!马谡之前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表现就非常好,参与军务后,经常和诸葛亮探讨军事谋略,有独到的见解,深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北伐时将马谡带在身边,本身也是想让马谡感受一下实战,使得马谡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实际上,街亭之战本身并不难,以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是能够守住街亭的,不然他也不会让没啥实战经验的马谡上场。以演义中对街亭的描写,街亭的地形是属于两山夹一谷,只要在谷内筑城,就能有效地挡住魏军,只要拖延住魏军的步伐,诸葛亮成功地拿下陇右,马谡就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马谡在此战中表现得太差,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

三、诸葛亮太自信了在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基本上是算无遗策,这也就注定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甚至有点自傲!刘备虽然是蜀汉皇帝,识人之能非常强,在蜀汉的威望也非常高,但是当他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诸葛亮对他的话语实际上是有些怀疑的。比如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就有点怀疑,因为马谡的表现非常不错,诸葛亮并不认为他有何不妥,刘备这样说,倒是让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不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思?后来随着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平定南中,使得蜀汉国力恢复,诸葛亮在蜀汉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诸葛亮自身也越来越自信,对于自己的决策认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选择重用马谡,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结语刘备临终前虽然说“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听从,而为啥他不听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蜀汉人才缺少,后继乏人,诸葛亮想要栽培出更多的人才,二是马谡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草包。三是随着诸葛亮的权位声势越来越大,他并不认同刘备的观点,他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他认为马谡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可以大力栽培。不过马谡最终的表现倒是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令人遗憾。

刘备为何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作为曹操欣赏的对手,在看人用人方面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比如对诸葛亮的倚重和托付,对魏延镇守关中的信任,还有就是对马谡的评判,这些都验证了他在看人方面的过人之处。可是,被刘备看成言过其实的马谡在诸葛亮眼里却是一个精通谋略的奇才,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看人的角度不同。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和关张二兄弟开始了军旅生涯,他一生也经历了很多实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深知战争的实际情况。马谡天资聪颖,精通兵法和谋略,他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去探讨战争的形势以及走向,然后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最终的决策。站在刘备的角度看,马谡过于理论化,战争的实际情况瞬息万变,纯理论肯定无法适应。因此,刘备才会认为马谡言过其实。而从诸葛亮的角度看,马谡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他做出最终的判断和决策是很有参考作用的,所以,诸葛亮觉得马谡是奇才。

马谡后来街亭失守,但并不能因为这一次的败仗就全盘否定他的才能。只能说,他不适合实战而已。估计,刘备要表达的也是这么一种意思:马谡,不适合实战!

刘备看人非常的准,他是怎么看出马谡不堪大用呢?

要弄懂其中奥妙,首先要了解诸葛亮此人,据多方面资料查阅,此人很自信,不一定能听得不同的声音,先前有刘备在不敢不听,刘备死后已没有了约束,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才把他的真实性格暴露出来。马谡,马良之弟,马良乃诸葛亮荆州好友,在刘备蜀汉政权又是同聊,关系非同一般,马谡称诸葛亮为相父,如同父子,关系亲蜜,是后起之秀。在亮平南中时跟随左右,出谋划则,露出一定的军事理论。受诸葛亮培养或重用。

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和诸葛亮交谈时说道;马谡为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之时,毅然决然的带去了马谡,并委以重任,然而事与愿违,马谡被杀的大败,诸葛亮也因此被迫退回蜀中。也就是说,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不是他认为马谡不行。而诸葛亮不听刘备的,一定要执意用马谡,也不是他认为马谡行。很可能他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在打一种哑谜。他们究竟打的是什么哑谜了?

南征孟获时,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成功平定南蛮。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又献反间计,使司马懿下台,不可否认马谡确实是合格的谋士。也没有让诸葛亮独立指挥作战。有些人只是适合当谋士、军师,而不适合当将军。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职位与才能相互匹配。譬如说曹操的谋士郭嘉,他有极高明的谋略,你非要让他当将军,他可能就只是蹩脚的将军。首先,马谡熟读兵法,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个人才,可以堪当大任,虽然刘备觉得马谡此人言过其实,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并且告诉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

历史上,真实的马谡是什么样的?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家的几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这马谡也不例外.当年孔明南征孟获之时,他与孔明的战略方针就不某而合.在与孔明的日子里经常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并且实施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孔明非常欣赏他,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常常是在一起一说就是一个晚上.二人情同父子.并且得到当时很多蜀名士的欣赏,比如蒋琬等等.也很得人心,比如在马谡被斩之后,当时军中就有十万人为之动哭.而且孔明在杀了马谡之后,哭了,用他自己的话是有负先帝,其实我想里面也应该有可惜马谡的原因.所以,从这些点点来看,我们应该可以推测--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即便不是个一等一的人才)

  
马谡其人学识饱满,长年参赞戎机,但一直未当其事。对于披麻执戢,统兵夺地则不获其用(对此蜀军各将官皆有小视)。诸葛亮首出祁山,街亭要地缺人守。马谡此时主动请命担此要任,以期证明自己。 马谡正是急于为己证明多年苦读兵法并非虚妄,改变了军事目的,变阻挡司马懿为击败司马而出奇造险。正是由于急于证明,所采取的策略忽略了一些要素。具体内容为:马谡不听王平谏阻于五路总口下寨,以为久计。而选侧面一座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的山为屯兵之地。想凭高视下击败魏军。王平又说明了水道被短如何是好,言此山是绝地。而马谡又又以孙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道理来阻谏.马谡的狂妄、无知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坏了蜀汉伐魏之大业,故其一死不足以谢国人!这似乎是近两千年来的定论!马谡很可能只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而已!分析如下: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先生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或按《三国志》为张颌,下同]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先生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显然就丧失了!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吗?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对此,诸葛先生应该明白---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先生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怎么看街亭之战和马谡的责任?我们可以对比古代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李奥尼达凭天险,虽然竭尽全力,但最终不免关陷身死!原因何在?------没有援军!可见,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此,我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是绝对守不住街亭!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再看诸葛先生的运做!他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我觉得要么他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先生竟没有任何动作,为什么?他在这段时间里在做什么呢?我们先记下这个疑问!看街亭之战后的情况!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我想他一定忘乎所以,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对此,司马懿只能自叹弗如吧!本人曾十几次穿越秦岭,望着那连绵的崇山峻岭,也不得不钦佩诸葛先生的才智!但先生毕竟不是神人,他能做到这点,我觉得他事先不仅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难保不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大乱而全线崩溃!如果是这样------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街亭重要性并不象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结果就是这样,直到现在我们往往把一出歧山失败的责任归到马谡头上而不是诸葛先生!——佩服先生高明的权术,可怜马谡!
  
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先生有杀马谡的动机吗?有!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的!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故时候有明显表露,个人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先生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先生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会这样不明事理呀!多半是诸葛先生在杀马谡时的托词!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先生,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先生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先生什么反映?我觉得这里反映了先生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你几句!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诸葛亮也一样啊!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想借机杀他吗?
  
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对诸葛先生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凭心而论,先生是我最叹服的三国人物之一!

原因是先生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