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在徐州事业没能成功,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01:26:20

刘备在徐州事业没能成功,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赤壁之战以前,刘备这个人基本上处于游荡状态,虽说被曹操称之为天下英雄,但手里打人的东西并不多。刘备也曾拥有过一个相对独立的州——徐州,且曾经两次拥有,但都好像昙花一现很快就过去了,更多的时候是在依附别人,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出现这种状况,当然与刘备底子薄兵力少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和刘备手下人才少而且结构不合理有关。看看刘备在徐州错过的几个重要人物,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刘备前期为什么不能成功。

徐州牧陶谦临终遗嘱,说是把徐州交给刘备。刘备当时率军驻扎在小沛(今江苏沛县),他很想去做这个徐州刺史,很想拥有一个州的地盘。别驾陈群劝阻刘备说:“袁术现在势力还很强大,您现在东去徐州,袁术一定会来和您争夺。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路,将军即使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成功。”可是陶谦的典农校尉陈登和北海相孔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一个认为有了徐州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另一个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共同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在陈登和孔融的劝说下,刘备经不住诱惑,最终还是去了徐州,第一次当上了徐州刺史。

但事情并没有像陈登、孔融说的那样,袁术这个“冢中枯骨”虽然不是个“治乱之主”,但野心却很大,陶谦一死,他就马不停蹄地北上争夺徐州来了。事情在按照陈群的预料发展,当刘备和袁术在盱眙两军相持时,再次被曹操打败的吕布果然袭击了下邳,又派兵帮助袁术,大败刘备军队。事情到此,刘备既丢了徐州,又损失了军队,后悔没有听从陈群的话,可是为时已晚,徐州归属了吕布。

陈群后来被举荐为茂才,任命为柘县令,陈群没有上任,随同父亲在徐州避难。等到吕布失败,曹操任命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陈群本来是刘备的别驾,为什么没有像关羽、张飞以及糜竺等人一样跟随刘备呢?在徐州问题上,刘备没有听取陈群的意见,是不是他离开的主要原因?谋士最大的愿望是主公对自己“言听计从”,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刘备恰恰没有这样做。不管怎么说,刘备错过了陈群,是他在徐州的第一大损失。

田豫是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去投奔公孙瓒的时候,田豫年纪还小,自己去见刘备,请求照顾,刘备觉得他不一般,很看重他。刘备作豫州刺史时,田豫由于母亲年老,请求让他回家。刘备流着眼泪和他告别,说:“遗憾的是不能和您一起办成大事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田豫短暂的归属过刘备。重新出仕后,田豫被公孙瓒任命为代理东州县令。公孙瓒死于建安四年(199年),这一时期刘备时有军队,田豫为什么不投奔刘备而去接受公孙瓒的任命?刘备既然知道田豫不一般,为什么在有了军队的时候不去联络这个人?

田豫在曹操时期跟随曹彰征讨过乌丸,在军事上初露头角。后来在曹丕时期被任命为护乌丸校尉,持节统辖北部边境事务,功绩显著威震敌胆。后来在讨伐公孙渊,魏、吴新城之战都立有大功,最终官至卫尉,是仅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领,其军事才能非常显著。不管是什么原因,刘备错过了这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陈登字元龙,是沛国相陈珪的儿子。原本是东阳县长,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期间任命他为典农校尉。陶谦死后,遗嘱让刘备接任徐州刺史。刘备当时有个虚职头衔为豫州刺史,别驾陈群认为,徐州南有袁术,北有吕布,刘备前去徐州,事情必然不成。但陈登却认为,在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的当下,刘备成就一番大事业正是时候,于是和孔融等人拥戴刘备为徐州刺史。

吕布赶走刘备,自任徐州刺史,陈登在名义上归属吕布。后来吕布派遣陈登出使朝廷,陈登建议曹操寻机除去吕布,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曹操征讨吕布,陈登亲自率领广陵郡的部队为前锋,将吕布围困于下邳城中。曹操攻破下邳城,将吕布斩首后,因为陈登有功,将其加授伏波将军的名号。陈登在广陵郡有很好的名声,只可惜在三十九岁就去世了。曹操时常感叹没有用陈登的吞吴计策,致使东吴孙策坐大。曹丕赞美追加陈登的功劳,任命他的儿子陈肃为郎中。刘备赞美陈登,说:“像元龙(陈登)这样具有文胆武略的人,只应该到古人里面去寻找,可惜仓促之间实在想不起可以与之媲美的合适人选。”

刘备在接任徐州刺史之前,因为陈群的话曾经犹豫,是陈登极力撺掇刘备拥有徐州,而刘备又对陈登那么高的评价,不知为什么没有把陈登招致麾下?比如说这个广陵郡太守,刘备为什么不派陈登前去?在那样一个动乱年月,不管你对别人多少赞美之词,没有把他放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位置上,就很难发挥他应有的作用。这或许就是刘备错过陈登的主要原因吧!

另外还有一个臧霸,他本来是陶谦的骑都尉,手下有部众有地盘,不知刘备为什么没有用好这个人?

纵观刘备在徐州事业不能成功,的确有力量不强大、外部关系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也有刘备自身的原因。通过刘备错过了以上几个重要人物说明,这时候的刘备还不是很成熟,尽管刘备以识人著称,也只能说明他的识人之功是在挫折和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刘备三让徐州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担心没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前就与曹操为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因为从最直观上说,刘备当时在徐州完全没根基,一没粮食,二没士兵,也完全没有徐州本土士族的支持。他要是一开始就接手,他完全会在本土士族的反对下下台。刘备不是笨人,所以他才会跟本土士族进行联姻/结盟,加强在徐州的影响力。 还有刘备并不无能,只是他的运道不好,第一他出身太低,无法吸引名士投奔(所以才一直见人就强调他是中山靖王之后)。第二他没钱(曹操运气好,虽然宦官出身,但已经强刘备很多了,后来又来了个卫家的全力支持)。第三他没势,他前期在黄巾之乱的战功基本在上报到朝廷前,被抹杀的被抹杀,被抢功的被抢功,被忽略的被忽略,没人会帮一个上面没人的无派别的没落贵族打点(垆埴自身都不保,黄浦也差不多,而且和这两个人实际上和刘备关系也不怎么样)。所以刘备想靠战功起家不实际

刘备之所以能够入住徐州,背后有什么样的主要原因?

东汉末期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可以说一直是颠沛流露的状态,扔下妻子儿女属下,自己逃命的时候有很多,也只能说刘备命好,其他和刘备同时期的割据枭雄,如果遭遇了刘备那么多的战败,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了,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在刘备真正崛起之前,他也有过一段巅峰期,也就是于兴平二年(195年)被众人迎入徐州,可是执掌徐州,在乱世中他,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下,虽然后来被吕布和袁术联手击败,但那是后话,可以说刘备能够入主徐州就是一次好运降临事件,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令他成为了徐州士族豪强拉拢的重点对象。

首先,刘备在田楷一起率兵救援被曹操打懵的陶谦后,他就留下了徐州,陶谦也表示欢迎,给刘备增兵,又上表给刘备请官,让他当豫州刺史,陶谦当时是想让刘备成为自己对抗曹操的外援,这成为了刘备有机会入主徐州的原因,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救援过徐州。

其实说白了,刘备还是看清了公孙瓒不能成大事吧,如果久居公孙瓒之下,那刘备很容易在袁绍和公孙瓒的争斗中败亡,所以果断趁出兵救援陶谦的机会,留在徐州。

第二点,陶谦早已失去人心,且年老病逝。

陶谦刚刚入主徐州的时候,还是得到了众人扶持的,大量流民涌入徐州,徐州的实力得到了增强,可是在两次大事件的抉择上,陶谦并未为徐州捞取足够的利益。

一件就是袁绍主导的讨董联盟,陶谦表现的和众多豪强完全不同。

《三国志.陶谦传》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并未参加袁绍的讨董联盟,而是选择已经被董卓胁迫西迁的汉室,当然名义上是给汉室进贡,实际上是个董卓,陶谦的想法和明显,那就是他认为董卓西迁,和关东各豪强的争斗远远不会停止,自己则想当双方的一个中间派,在各方捞取利益。

当然陶谦也是在给被董卓掌控的汉室进贡事件中,得到了实在的利益,也就是他在徐州的合法地位更加稳固,这才是陶谦最想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陶谦的两面派了,在得到了董卓授意的封赏后,他有果断积极地参与到讨董事宜中。

《后汉书.朱隽列传》隽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隽行车骑将军。

《奏记朱儁》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

朱隽是董卓西入关中后,留守洛阳的,朱隽则趁机想要联合其他豪强继续讨伐董卓,但是响应者不多,而这一次陶谦很是积极,派兵的兵最多,其他州郡只是意思意思,而且这一次朱隽联合的人中,显然除了朱隽他自己外,陶谦的官职是最高的。

可以想到陶谦的算盘,自己从董卓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好处,翻过手就想要从讨董联盟中获取利益,只不过朱隽的讨董联盟快速被击败,陶谦并未获得什么。

陶谦如此行为,势必会让众人知晓他的为人,两面三刀的人并不值得信任,除非和他有共同的利益。不管怎么说,陶谦秀完操作后,已经在外坏了名声。

同时在面对曹操两次大规模征讨时,陶谦也是应对失策,屡屡被曹操击败,尤其是第二次。

《后汉书.陶谦列传》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当初流亡徐州百姓大部分死于战祸,曹操这一招也是够狠的,是想直接摧毁陶谦割据徐州的根基啊,军事上的失败加上陶谦晚年,听信谗言,陷害忠良,在徐州内部陶谦也已经没有什么人支持了。

所以说在陶谦重病之时,想要扶持陶谦后人的声音快速被压下去,陶谦起码有两个儿子,

二子:商、应,皆不仕。

也就是说陶谦时候,扶立其子竟然不是主流意见,可见陶谦在徐州的人心如何,再看看人家刘表,两人虽然到了晚年都不咋地,但是人家把位置留给了自己儿子啊。在这个背景下,刘备才有机会入主徐州。

第三点,徐州外部强敌环伺,继续一个能够得到各方认可的人执掌徐州。

徐州以北有袁绍,已经取得了对公孙瓒的一定优势,西有吕布、曹操,虽然两人还在混战,南有袁术孙策,可以说这些势力集团,都想要夺取徐州,需要一个可以被大家接受的人代替陶谦的位置。

刘备则正合适,毕竟刘备是外来户,和徐州本土豪强并没有太多利益牵扯,所以可以被大家所接受,能够帮助徐州渡过陶谦死后的不稳定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操军乘氏,以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曹操当时可是还没有彻底击败吕布,只不过是暂时取得了局势的主动而已,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打徐州了,可以说内乱还没解决的曹操都有这想法,那么其他豪强是什么想法?有多少人把徐州当成自己嘴里的肥肉了。

不管刘备有没有能力,先扶上位再说,总能打消一些人的想法,徐州经历了曹军的摧残,是不想再经历战乱的,可以把刘备当做徐州本土豪强扔出去的?免战牌?。

这里多说一点,也就是陶谦可不是像演义一样,想要把位置让给刘备的,都是下属提议,他自己从未说过,而且既然他晚年听信谗言,又有几个人能过左右陶谦的想法,让其把位置让给刘备呢?除非刘备在陶谦身边安插了自己人。

第四点,刘备的身份有潜在价值。

刘备是号称汉室后裔的,虽然已经没落了,哪怕是旁支的旁支,但是挂着汉室的名号,就要比非汉室宗亲的豪强有优势,这是血缘决定的,谁也没办法改变。

而且当时的情况是,在刘备入主徐州前,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所互相争夺,在长安两人互相攻伐,汉室处于最衰微的阶段,东汉随时可能灭亡,这个时候谁掌握着有汉室血缘的人,是不是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呢?

刘备的这个附加身份光环自然是加分项,可能也是徐州众人支持刘备的一个原因。

至于刘备倒是是不是汉室宗亲,这个没有什么争议。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典略》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临邑侯是东汉北海靖王刘兴次子刘复,我们甭管他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北海靖王之后,总之他是和汉室宗亲有血缘关系的,这就够了,而且《典略》是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这就最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你说《三国志》有为刘备美言的可能,但是《典略》没有,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说蜀汉,是一个不标准的称呼,刘备他自己只是称汉,可不是称蜀汉,曹魏称呼刘备所建立的政权是蜀,是蔑称,也是强调,刘备并非继承了汉室,不然的话,曹魏的地位不正啊。

所以说曹魏没有为刘备美言的可能,尤其是关于刘备的出身,刘备如果不是汉室后裔的话,《典略》肯定要在这件事上埋汰刘备一下,说刘备不要脸,是个骗子之类的,可是《典略》没有,所以说在那个时代,刘备的汉室后裔身份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哪怕他很落魄,但是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第五点,刘备被糜竺看重,成为了被?投资?的潜力股。

麋竺是徐州富商,陶谦入主徐州后将其征辟为别驾从事,而在陶谦病重后,他把赌注压在了刘备身上,所以他是力主迎接刘备的人物之一。

《三国志.先主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可以说在刘备后来的落魄生涯中,都是靠糜竺的资助,不然刘备也不会在失败中东山再起,他可是拒绝了更有优势的曹操,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就结果而言,虽然他的弟弟糜芳坑了关羽一把,但是糜竺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刘备入主益州时,他被册封为安汉将军,地位还要在诸葛亮之上,可见刘备给予糜竺的荣誉的确很高,如果说没有糜芳降吴事件的话,如果他能多活几年的话,他可能会影响着刘备死后的蜀汉格局。

总的来说,刘备能够入主徐州,可是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也并没有遭遇什么阻碍,相对顺利地接管了徐州,只不过徐州本土士族豪强在还没有完全追随于刘备之时,刘备就被吕布袁术联手击败了,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屡战屡败的刘备为何能获得成功?

刘备剧照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被人熟知的时期之一,一部《三国演义》让大家对三国的各人物都非常熟悉,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枭雄更是为世人熟知。

刘备一直是书中的正统,但却经历坎坷,二十三岁起兵开始跟黄巾军打战,先后投奔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曾经成为徐州牧、豫州牧也未能有所作为,一直颠沛流离。甚至在战争中,他的妻儿多次被敌人俘虏。

直到他39岁的时候,投靠到刘表那里,才算是安定了一段时间,在刘表那住了7年,到46岁,还是没什么名堂,守着小小的新野,兵少将寡,唏嘘日月。因此,他曾经对刘表叹息,说自己连赘肉都长出来了,却没什么名堂。

按理说,一个人混了20多年都没什么名堂,到了40多,快50岁了,估计基本就没什么作为了,很可能这辈子就这么老去。

但比较“奇葩”的是,刘备竟然在46岁以后,逐步开始有所起色,占据了荆州、益州,最终称王、称帝,割据一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28岁都被称为中年妇女的今天,46岁,或许可以称为老年?那“老年”刘备又是怎么会突然逆袭,称霸一方的呢?

1、百折不挠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有20多年的时间四处奔波,居无定所,持续创业,又持续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哪怕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最后带着少量的将士依附刘表,在荆州住着,赘肉丛生,也没有想要放弃。

最初,刘备23岁出道,起兵讨伐黄巾军,后来辞官,跟随公孙瓒,再跟随田楷,随后是陶谦。

195年,陶谦临死时,将徐州交给34岁的刘备,让他当上了徐州牧,可谓是意气风发。但是,刘备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很快,徐州就被擅长打战的吕布抢走,老婆孩子都被抓了,随后又被袁术击败,好不容易聚起一点军队,又再次被吕布击败。可以说人生一下子从巅峰跌落谷底。

吕布剧照

失败后的刘备投奔曹操,得到曹操支援的兵马、粮草,并被封为豫州牧,驻扎在小沛,准备找机会夺回徐州。

但他的倒霉日子还没完,吕布再次派兵打他,虽然曹操派出了夏侯淳人故窃俅握桨埽?掀藕⒆诱绽?被抓。

于是,曹操亲自领兵攻击吕布,迅速击败吕布,并擒获、斩杀他。

随后,刘备离开曹操,占据下邳、小沛,招揽了数万兵马,对抗曹操,却被曹操击败,老婆孩子不例外的又被抓了,这次连关羽都没能幸免于难,也被抓了。

再后来,刘备投奔袁绍,关羽也跑回去了,再找机会离开袁绍,去了刘表那里,静静的过了8年。或许是上天不想让他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吧,8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挥军南下,打破了他短暂的宁静。

刘表画像

从他的前半生来看,绝对当得起颠沛流离四个字,他的老婆孩子则当得起倒霉悲催四个字,一次次被抓。。。

但就算这样,刘备也没有放弃,说要找个什么地方避世、终老,而是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比如,曹操进攻袁绍时,刘备在荆州,他劝刘表赶紧趁此机会进攻许昌,夺取曹操的地盘,可惜刘表不听。

而在此期间,他也结识了诸多荆州名士,让很多荆州人投奔于他。

这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帮忙。通过诸葛亮这个职业经理人,将他的草台创业班子,改为管理规范的公司。

诸葛亮剧照

刘备不放弃,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内心的愿景——想要光复汉室。作为皇室的后裔,看天下纷乱,想要恢复祖宗的基业,这个愿望是很强烈的,可以肯定,这必然是他内心真实的愿望,绝对不是光喊喊口号而已。这也是他能够吸引到其他人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他能力优秀,不想屈居人下。就如曹操评价的那样,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曹操)尔。虽然他军事才华不如曹操,但政治见识非凡,而且礼贤下士,为很多人所景仰、重视。他去见袁绍,袁绍出城200里迎接他,他去见刘表,刘表也是出城迎接他。或许在他心中,天下英雄也是只有他跟曹操两个吧,所以也不乐意屈居人下。

其三,则是因为他名望较高,有不少人想要投靠,各路诸侯也无法真正放心的容纳他。曹操就一直防着他,让刘备离开之后又立刻后悔,刘表也一直担心他对荆州不利,明里暗里的防着他,所以他也无法真正的为曹操或刘表等人效力。而被曹操认定为全天下最大对手,则更让他无处安身,必须得做出点基业来对抗曹操。

这几个原因,让刘备从来没有放弃,也在几次失去机会后,终于抓住机会,创立基业,获得成功。

2、正确的战略定位

刘备获得的第一个机会,是入主徐州,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

但是,不擅长打仗的刘备很快丢掉了这份基业,没能把握住难得的机会。

在曹操灭亡吕布之后,刘备再次觅得良机,占领了下邳、小沛,但这次却败于曹操之手,再次错失机会。

而207年,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他做了一个定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不是很厉害的明主,可以取而代之,获得这两块地盘,作为基业。而江东孙权,难以争锋,可以引为同盟,共同对抗曹操,由此可以有机会建功立业。

这个定位,明确提出,让刘备选择荆州、益州这两个细分市场,因为这两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不行,有机会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再拓展新的业务。

根据这个战略,刘备夺得了荆州、益州,还得到了孙权的同盟,称霸一方。

如果当初诸葛亮给的定位是去争北方或者江东,直接跟曹操、孙权开战,估计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而选择荆州、益州作为战略目标,则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3、不离不弃的核心团队

刘备起兵以来,他的核心团队,一直不离不弃。

刘关张三人

他的核心团队,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麋竺、孙乾、简雍等人。这些人都长时间跟着他,不离不弃。

关羽在跟曹操的战争中被俘虏,曹操厚待他,封他为汉寿亭侯,给他各种封赏,但他也没有留在曹操那里,而是找机会跑回去跟随刘备。

要知道,当时曹操在北方势力较大,而刘备则是四处奔波,流离失所啊。

相应的,曹操曾经将麋竺任命为太守,麋竺也辞官不做,坚决跟着颠沛流离的刘备走。

其他人也是如此,长年的跟随这刘备,不离不弃。

一方面,是刘备的个人魅力,他礼贤下士,很多人乐意追随他。

另一方面,则是核心团队构成的缘故。

关羽剧照

关羽和张飞都是在刘备23岁时认识的,一起起兵,关系非常好,当年同吃同睡,一同战斗,虽然名义上是主仆,但一定程度上,更多是好朋友吧,尽管他们不曾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进行结拜,但关系却是情同兄弟,所以不会离开他去投奔其他人。

麋竺,是刘备的大舅子,就算曹操给出高官厚禄诱惑,也不太可能去跟随曹操。

再看简雍,简雍是刘备从小的好朋友,估计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好哥们,也不可能随意离开。

而赵云,则是刘备在公孙瓒账下效力时的老同事,老朋友,多年老交情,也是信得过的。

赵云剧照

其实可以看到,刘备的核心团队,基本是朋友、亲戚、同事这些,所以团队碰到各种问题,不会随便散伙,打散了,还能够再聚拢来。

今天的风投在进行投资时,就很看重创始团队的关系,如果大家都是互不相识,因为某个好主意聚拢起来的,风投不会看好,因为这种关系一旦碰到一点问题,就容易引发矛盾,甚至散伙。

风投最喜欢的创始团队是,有着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同乡或者亲戚之类关系的团队,因为这种团队,碰到问题时,不会随便散伙,往往是看在那么多年交情的份上,大家商量着一起解决,能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

显然,刘备核心团队的关系,就是属于这种最被风投看好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他们这个团队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还是能够风雨同舟,共同前进的。

4、抓住了命中难得的机会

人的一生,多少会有一些机会,但特别好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刘备的人生就是这样,虽然23岁就起兵,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但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机会。但是,命运曾经给过他几次机会。

第一次是陶谦死的时候,34岁的刘备成了徐州牧,获得了徐州以及数万兵马,但是他没能把握住,很快就被吕布击败,夺走了徐州。

第二次是吕布死了以后,刘备再次占领了徐州的下邳、小沛等地,但这次,他还是没能把握住,又被曹操击败了,再次失去根据地。

第三次,在曹操败退之后,刘琦没多久也死了,刘备顺利占据了荆州,这一次,他没有再让机会溜走,而是顺利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在其后,又攻占了益州,终成霸业。

曹操剧照

究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刘备前两次占领徐州,周边竞争过于激烈,吕布、曹操、袁术环伺,而他军事能力也不行,所以失败了。

而第三次机会来临时,荆州的环境比徐州要宽松的多,北方的曹操刚刚战败,东边的孙权是盟友,西边的刘璋暗弱,没有威胁,所以让他顺利占据了荆州。

第二方面,第三次机会来临时,刘备团队得到了扩张,他找来了诸葛亮,荆州方面也有不少人员投靠他,使得团队能力增强。

不仅如此,核心团队经过这么多年的战斗和锻炼,能力较十多年前有了不少的增长,所以能更好的把握这次机会。

可以这么说,刘备这么多年,一直在积蓄力量,都在为下一次机会做准备,当他准备的足够充分以后,终于抓住了生命中难得的第三次机会。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中都仅有几次极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的准备程度将极大的影响你能否把握机会,若你一生都在做准备,做积蓄,当机会终于来临,则很有机会获得成功,否则,即使获得了机会,也只是一声长叹而已。

5、对我们的启示

刘备的经历,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不少的启示:

1、持续不断的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放弃,时刻为机会做准备,积蓄力量,当机会来临时,尽力一把抓住。

2、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3、搭建一个能够经历风雨的核心团队,并不断成长。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什么不肯接管徐州?

三国时期的土地都是靠战争打仗赢过来的,而这是第一次居然将徐州主动让给刘备,刘备想肯定有诈,会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据我猜测,陶谦进入徐州之后他的丹阳势力和徐州势力有很多的矛盾,在陶谦死了之后,徐州的本土官宦便伪造陶谦的遗嘱,想要将那时还没有势力的刘备推上台前成为徐州之主,而刘备自然也能想到这点,所有不肯接收徐州,而且陶谦的手下也不会支持他成为徐州之主。而且当时袁术对徐州也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会攻打徐州,那样需要怎么解决,所有方方面面都决定了刘备不会立马同意接收徐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