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论钦陵,吐蕃的一代名将,曾杀掉唐朝三位猛将

以史为鉴 2023-06-19 01:13:29

论钦陵,吐蕃的一代名将,曾杀掉唐朝三位猛将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论钦陵。

唐高宗时期,吐蕃有一位名将,名叫论钦陵(噶尔·钦陵),他执掌吐蕃军政大权时,曾率军击败薛仁贵,令唐朝畏惧三十多年。到唐德宗时期,吐蕃又出现一位名将,此人善于谋划,让唐朝吃了不少苦头,堪称是吐蕃最狡猾的名将,他就是尚结赞!

尚结赞出身吐蕃最显赫的那囊氏家族,家族成员历任高官,一直参与吐蕃国政。作为将领,尚结赞参与了许多重要军事行动,比如763年攻陷长安之战。后来尚结赞出任吐蕃次相,到782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任命其为大相,执掌吐蕃国政。

尚结赞执政之初,与唐朝的关系趋于缓和,在782年至786年间,吐蕃与唐朝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在尚结赞的谋划下,吐蕃与唐朝先后进行两次会盟,即清水会盟、奉天会盟,双方总结历史,重新划分疆界,表明了今后要和睦相处的愿望。

783年,唐朝爆发了朱泚之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唐朝统治岌岌可危。唐德宗向吐蕃求助,尚结赞也主动“请出兵助唐收复京师”。在后来的武亭川之战,两万吐蕃精兵助战,叛军被杀死万余人。此后尚结赞多次要求与唐军约定日期,收复长安,但因天气炎热,吐蕃军队被迫撤退。

起初,唐德宗为尽快平定叛乱,曾经许诺如果吐蕃参战,将把西北大片领土交给吐蕃。武亭川之战后,吐蕃求地,结果唐朝毁约,引起了吐蕃的强烈不满,两个政权的关系再度紧张,剑拔弩张。786年,“吐蕃尚结赞大举寇泾、陇、邠、宁,掠人畜,芟禾稼,西鄙骚然”。

不过此时唐朝名将如云,吐蕃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尚结赞意识到,“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于是,尚结赞精心设计了一套反间计额,用一石三鸟的方式,除掉了当时唐朝最厉害的三位名将。首先,尚结赞假意求和,分化唐朝内部。

当时,功高震主的李晟坚决反对与吐蕃议和,结果遭到唐德宗的猜忌,被削去兵权。接着,尚结赞策划“平凉劫盟”,欺骗唐朝说要会盟,结果出尔反尔,抓住不少唐朝将领,其中包括马燧的侄子。事后,吐蕃故意放走马燧的侄子,这引起了唐德宗的警惕,因为马燧是力主会盟的。

此后,马燧也被唐德宗弃用,失去兵权。而在“平凉劫盟”中死里逃生的浑瑊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不再得到重用。至此,唐朝三位名将都被吐蕃用反间计的形式除掉,虽然没有被杀,但已经无法得到皇帝的重用。

薛仁贵勇冠天下,为什么最后却被自己的儿子射死?

《新唐书》中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年轻时的薛仁贵家境贫寒,妻子柳氏鼓励他参军。因此,薛仁贵前往参军报名处报道,被张士贵招致麾下。这才有了薛仁贵征东的千古佳话。

中华儿女从军梦,薛仁贵征东显将才。“薛仁贵征东”一事被许多影视剧作为拍摄题材,那么一战展才华,威名震华夏的名将薛仁贵,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薛仁贵出生于今山西河津市,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将帅之才。他在军事和政治上均有着不凡的功绩,可以说为初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薛仁贵的祖上是南北朝时期官宦之家,所以薛仁贵本身可以说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了薛仁贵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

父亲早逝之后,薛仁贵就早早的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因为父亲早逝,薛仁贵的家境一落千丈,但他并未消沉,而是每天都刻苦努力,习文练武,再加上他本身的天生神力,方天画戟到了他的手中,威力更添十倍。

但薛仁贵的前30年是郁郁不得志的,为此他还一度认为是祖父的坟没有埋葬好,所以他一心想着给祖父迁坟。他的妻子看到薛仁贵如此愁闷,便出口建议:当今圣上如今正在征召征东的猛将,你何不从军立功名呢?听完妻子的话,薛仁贵幡然醒悟,于是他告别妻子,开始了他的沙场生涯。

薛仁贵虽然武艺高强,谋略过人,但刚从军时也只是一个小兵,不过金子发光是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不久之后薛仁贵就屡立奇功。公元645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薛仁贵把握住机会。辽东战场上,薛仁贵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收割敌方将领的性命犹如探囊取物。这一手武艺着实高超,薛仁贵的优秀终于被皇帝看到,他也因这场战役而一战成名。

在辽东战场上,李世民看到地方“以逸待劳”的部署之后,亲自勘察地形,随后便调整了作战策略,他命令手下诸位将军分头行动。薛仁贵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身着白袍,手握方天画戟,单枪匹马的闯进了敌军阵营,并以一人之力在敌军阵营中来去自如。唐军见薛仁贵将敌方阵营冲得七零八落,便快速从四面进行包抄,高句丽大败。

薛仁贵英勇杀敌的表现被远处观战的李世民尽收眼底。看着己方军中白袍小将犹如杀神般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令他心中颇为动容,却想不起什么时候军中竟出了这号人物。于是,他在战斗结束之后就召见了薛仁贵,并论功行赏。

李世民对薛仁贵的评价非常高,他曾经说过,东征高句丽的时候,他以前的部下已经老了,不能再上场杀敌,而对于辽东战役的胜利,他虽然欣喜,但并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辽东战场上己方的胜利,更多地是因为在这场战役中他发现了薛仁贵。不久之后,薛仁贵又被升为了中郎将。唐太宗的话其实不难理解,毕竟有句话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高句丽攻之不易,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彻底打败他。到了唐高宗的时候,老将李勣再次东征高句丽,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参与其中。在金山战役中,薛仁贵再创佳绩——2000人对高句丽10万兵马,最后还大败敌军。随后他又和大将军李绩等人会合,攻下了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被平定之后,唐高宗再次封赏薛仁贵,升职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并让其镇守平壤。

那么一代名将薛仁贵到底是如何死的呢?因为很多影视剧都将薛仁贵描述成白虎的化身,而他的儿子则是一只大鹏精英,父子二人命中相克。薛丁山误把薛仁贵看作白虎,导致射杀其父。其实这都是戏说。《旧唐书》中对薛仁贵之死有着明确的记载。公元682年,突厥再次侵扰大唐边境,69岁的薛仁贵披甲上阵,最后大败突厥军。班师回朝之后,薛仁贵就因为旅途劳顿一病不起,第二年就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结语薛仁贵出身贫寒,但仍然不甘平庸,锻炼武艺,为他后面征战沙场铺垫下坚实的基础。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薛仁贵的事情告诉我们,只有身处逆境仍不放弃提升自己,如此才能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

王孝杰:唐初名将,战败后被吐蕃俘虏,吐蕃王看到他为啥直接哭了

在唐朝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唐军将领,奉命率领唐军,前去征讨吐蕃。因为战事进展不顺利,这位将军率领军队,孤军深入,最后被吐蕃大军包围,背后却无援军前来救援。经过一场大战之后,最后这位将军兵败被俘。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当中,一方将军战败被俘,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在这位将军被俘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在这位将军被俘之后,他被带到了吐蕃赞普面前。所谓赞普,就是中原这边的‘王’的意思。然而当这位吐蕃王,看到这位将军之后,却忽然跪在地上大哭了起来,差点就管这位将军叫爸爸了!

后来,这位吐蕃王虽然没有真的叫爸爸,但还是直接释放了这位将军,让他回到了唐朝。而这位将军归国之后,凭着自己这段深入吐蕃的经历,对吐蕃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来便多次率军战胜吐蕃,成了武则天时期最富盛名的唐朝将军。

这位传奇将军,名叫王孝杰。看过《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在电视剧里面,狄仁杰每次需要军队前来支援的时候,找的就是他。

那么,这位王孝杰将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啥被俘之后,会让吐蕃王直接哭了?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幕?后来这位王孝杰将军,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王孝杰,生年不详,字号不详。我们只知道,王孝杰是长安人,出身普通百姓之家。

在唐朝那会儿,虽然科举制已经开始推行,但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是很困难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方面,是怎么也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的。所以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在考试当中,超过那些世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之外,对于普通底层百姓来说,想要跻身高层,其实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参军入伍。唐朝初期的时候,虽然国内已经彻底平定,但唐朝和周围的一些邻居,还是经常打仗。只要能在战争当中,捞取到足够的军功,想要升官也并不是太过困难。

出身普通的王孝杰,当时便选择了这条路。据史书记载,王孝杰年纪轻轻,便参军入伍,后来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靠着军功,王孝杰一路升迁至高层。类比现在的话,大概是副军级的军官。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王孝杰的仕途,其实也就到头了。

这倒不是说,王孝杰本人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这几乎已经是王孝杰的能力极限。首先,王孝杰并不是那种军事天才,无法做到无师自通,天生便能够带领大军,战无不胜。而且,出身底层的王孝杰,也从来都没接受的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打仗完全靠自己领悟。这样的王孝杰,作为将才独当一面,没有问题。但要想让他指挥大规模军团进行作战,让他去做一个统辖全军的帅才,那就太难为他了。

其次,王孝杰出身底层,身后没有什么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在高层也没什么人特别赏识他,更不会有人特意培养他。如此一来,王孝杰想要再往上升官,自然是难如登天了。

但有的时候,命运往往充满了巧合。此后的二十年里,因为一连串意外事件的发生,王孝杰被硬推到了 历史 舞台的中央,成了武周时期最负盛名的名将。

首先,第一个意外,是公元678年的时候,唐朝征讨吐蕃。

公元677年,吐蕃进犯唐朝边境。此后,唐高宗李治正式下令,任命宰相李敬玄为统帅,全权负责征讨吐蕃。命令签发后,王孝杰便被调到了这支大军当中,担任唐军副总管,做了李敬玄麾下的一名副将。

接到调令之后,王孝杰也没多想,直接就前去赴任了。但是,当王孝杰真正到任,对这支大军了解越来越多之后,王孝杰却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当时的唐朝内部,其实并不缺一流的猛人。比如在白江口之战当中,把日本打到崩溃的刘仁轨;比如演义小说当中,那位战无不胜的薛仁贵;再比如曾在西域开疆扩土,让突厥闻风丧胆的裴行俭。这些猛人,都是顶尖的军事奇才。

然而这一次,这些顶尖名将,没有任何一位被调过来。非但如此,负责总领唐军的李敬玄,正是唐朝的宰相。这哥们的官虽然做得很大,但之前一直都是文官,从来就没碰过军队!

而在李敬玄之下的几位副手,基本上也都是和王孝杰差不多的水平。指挥万人以下的军队作战,独挡一面,不成问题。但要让他们指挥十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这几乎就不可能!而且,就算是这些副手里面,还有一半是之前从来都没打过仗的文官老爷。

就这个阵容,真要和吐蕃主力交战,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王孝杰虽然没经历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培养,但几十年的战场历练,对于这个现状,他还是看得清的。所以此时的王孝杰,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唐军会以这个阵容,去迎击吐蕃主力?但就算想不明白,王孝杰此时也没了别的选择。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已经接到了命令,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此后,王孝杰率领唐军的一部,开始向高原上行军。进入高原之后,王孝杰和另外一位唐军将领刘审礼,率领所部唐军,在青海湖西部地区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了大战。但很快,王孝杰就发现,自己竟是被卖了!

除了他们这支军队外,剩下的唐军大部队,都没有跟上来。而且在他们发出求救信号之后,依然没人来救援。

这下子,问题大了。

经过一场血战之后,王孝杰和刘审礼二人,虽然拼死战斗,奈何在人数上实在是不敌吐蕃方面,最后只能失败被擒。

那么,王孝杰与刘审礼拼死战斗的时候,唐军主力为什么不来救援呢?

这事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当时总领唐军的宰相李敬玄,根本就不懂打仗!但李敬玄却是个十分谨慎的官员,这种性格注定让他不会轻易出兵。如果不去救王孝杰,有可能只是损失这一部分唐军。但如果去救的话,则有可能把这十几万唐军精锐,全都折在高原上。

至于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更加的隐晦。丝毫不懂军事的李敬玄,之所以这次会被派到高原上,总领唐军,其实是因为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正是因为李敬玄不懂战争,这次来多半会折损严重,所以大家才会让他来!李敬玄自己也知道这件事,所以开战之后,才会过于谨慎,生怕全军覆没。

不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有多复杂。反正这一战之后,王孝杰是被吐蕃军队俘虏了。

作为唐军大将,被俘之后,如何处置他们,这自然是只有吐蕃王才能决定的事情。所以接下来,王孝杰和刘审礼二人,被送往了吐蕃王那里。这路上,刘审礼因为之前受了伤,伤势恶化,再加上高原反应,所以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而王孝杰则是侥幸活了下来,之后被送到了吐蕃王面前。

然后,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吐蕃王见到王孝杰之后,瞬间愣住了,而后大哭不止。至于原因,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明确。因为王孝杰本人的长相,和这位吐蕃王的父亲十分相似,让这位吐蕃王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之后,吐蕃王更是直接放了王孝杰,将王孝杰送还了唐朝。

史书上对于此事的记载,确实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把这段 历史 连起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位吐蕃赞普异常举止的背后,其实可能另有原因。

吐蕃这边当时的情况,其实比唐朝更加复杂。早在几十年以前的贞观年间,吐蕃刚刚崛起的时候,唐朝曾派**公主入藏和亲,嫁给了当时的吐蕃赞普**干布。这事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应该都知道,但是对于**公主入藏之后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实际上,**公主入藏之后,仅仅只过了不到十年时间,**干布就去世了。另外,**干布虽然和**公主成婚十年,但俩人一直没有孩子。**干布唯一的儿子,名叫贡日贡赞,是**干布和一个吐蕃女子所生。

**干布去世的时候,仅仅只有34岁而已,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更夸张的是,他唯一的儿子贡日贡赞,竟然比他死得还早!

所以,**干布去世之后,吐蕃的赞普之位,就只能由贡日贡赞的儿子,也就是**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来继承。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作为爷爷的**干布,当时才仅仅只有34岁。那么作为孙子的芒松芒赞,年龄自然会很小,根本无法处理政务。所以接下来,吐蕃的大权,就落入了大相禄东赞的手里。

禄东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吐蕃开始飞速发展,地盘逐渐扩大。随着吐蕃地盘越来越大,和唐朝的边境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到了这个时候,吐蕃和唐朝之间,已经彻底走出了蜜月期,进入了一个敏感期。

后来,吐蕃更是直接侵吞了整个青海地区,将原本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部,全部赶出了高原。

对于吐蕃的扩张,唐朝这边自然也十分敏感。但是当时唐朝正忙着收拾东北的高句丽,无暇西顾,所以暂时也就没管这事。在这期间,那位吐蕃大相禄东赞去世,但权力并没有彻底交还给吐蕃赞普,而是让自己儿子论钦陵,接替了自己的位置。

论钦陵接班之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虽然已经成年,但因为论钦陵的存在,依然无法完全控制吐蕃。而在这之后,唐朝也结束了高句丽那边的战事,开始派大将薛仁贵,率领军队进入高原,征讨吐蕃。

薛仁贵进入高原之后,起初十分顺利,但后来,因为唐军内部的矛盾,唐军副将郭待封不听号令,最后导致唐军补给线,被论钦陵偷袭。没了补给,薛仁贵就算再能打,也是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兵败大非川。

大非川一战,不但让吐蕃彻底脱离了唐朝的压制,而且作为战争指挥者的论钦陵,在吐蕃内部的威望,也进一步提升。这一下,作为赞普的芒松芒赞,更没法收权了。

更为尴尬的是,在这一战之后,仅仅只过了六年时间,芒松芒赞也去世了。芒松芒赞去世的时候,同样十分年轻,他去世之后,赞普之位就只能由他更年幼的儿子,赤都松赞来继承。

连续两次幼主即位,再加上禄东赞和论钦陵这爷俩过于强势,吐蕃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因为是幼主即位,过于危险,所以吐蕃方面一直对芒松芒赞的去世,秘而不发。但唐朝那边,还是得到了一些消息。所以一年多以后,唐朝这边才会派李敬玄统领唐军,前往高原征讨吐蕃。

所以,从始至终,这场战争的双方,就一直都透露着诡异。

唐朝那边的目的,是希望李敬玄领兵,最后在高原上有所失败,而后除去李敬玄的宰相之位。另外,唐朝更希望能够借此失败,将吐蕃主力从高原上引下来,由高原下面的唐军围杀。

至于吐蕃这边,论钦陵自然希望能够重创唐军,继续提高自己的威望,完全控制军队。但刚刚即位的赤都松赞,可就不这么想了。从自身的角度来说,赤都松赞更希望暂停吐蕃的扩张脚步,和唐朝暂时议和。只有这样,才能限制住论钦陵他们家的兵权,继而进行削权。

而且,就在王孝杰被俘后不久,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随着青海湖之战结束,唐军彻底撤了回去,而吐蕃这边则是乘胜追击。但在追击途中,吐蕃的主力却被其他几支唐军重创,折损严重。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王孝杰被带到了赤都松赞面前。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王孝杰应该确实是长得很像赤都松赞他爸,也就是**干布的孙子,之前去世的那位芒松芒赞。但最后,赤都松赞选择释放王孝杰,让王孝杰返回唐朝,这背后恐怕也有很深的政治寓意。既是有意向唐朝示好,同时也是因为吐蕃的内部问题。

不管原因如何,王孝杰最后还是回到了唐朝。虽说这次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都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但对于王孝杰来说,这一战的收获,显然是巨大的。

在被俘期间,王孝杰一直在观察吐蕃的情况,对吐蕃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也为他日后率军击败吐蕃,奠定了基础。

返回唐朝之后,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王孝杰没有太多调动,继续做他的将军,驻守在边境地区。不过,在这十多年里,唐朝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掌权,先是废掉了李显,改立李旦为帝,然后开始抓紧时间摄取更多权力。几年之后,武则天终于一脚踢开自己的儿子,正式登基,成为了一代女帝。

唐朝由此进入了武周时期。

到了武周时期之后,王孝杰的好日子,反倒是来了。

因为武则天上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开始大肆清除异己。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军方的大佬。许多军中名宿,在短短几年之内,被武则天近乎完全杀绝!

不过,在清理反对派的时候,武则天也是有侧重的杀。武则天针对的,都是那些反对自己,或者出身世家大族,其背后家族反对自己的武将。而像王孝杰这种出身寒门,对武则天也比较支持的,武则天非但不杀,反倒是予以重用。

所以,经过连续数年的清理之后,唐朝内部能打得猛将,就越发显得珍贵。而王孝杰这种符合各种标准的猛将,更是开始被重点任用。

公元692年,唐朝西州都督上书,请求武则天派兵痛击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是西域的必争之地,但是在之前的几年里,因为唐朝高层在忙着内斗,无暇外顾,所以吐蕃趁势进军西域,控制了安西四镇。如今武则天已经正式登基,终于可以开始考虑边境的问题了。所以很快,武则天就批准了这位西州都督的上书。

但是,找谁去领兵呢?

此时的唐朝军方内部,已经是人才凋零。之前数年之间,武则天近乎将唐朝军方给杀的断层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找一个各方面都合适的人选,自然更加困难。

最后,武则天便想到了王孝杰。

王孝杰一直驻守在边境,本人算是能力颇强,当年又曾深入吐蕃,对吐蕃很了解。最重要的是,王孝杰出身寒门,就算手握重兵,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最终,王孝杰便被任命为武威道总管,与 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一起,率军出征西域。

这次出征,对王孝杰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

相比十多年之前,此时的王孝杰,已经对吐蕃十分熟悉了。而且在这十多年当中,王孝杰也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兵法知识,成了一名合格的统帅。另外,这一次的唐军内部,也不像之前那样,充满了各种尔虞我诈。唐军内部目标极为一致,就是想要收复西域,痛击吐蕃。

反观吐蕃方面,因为西域距离吐蕃的统治核心较远,吐蕃的影响力有限。而且此时的吐蕃,内部更加敏感,赤都松赞和论钦陵之间,矛盾越发凸显。内部矛盾重重的吐蕃,想要击败唐军,自然更加困难。

所以,当王孝杰率军进入西域之后,很快便连战连胜,多次击败吐蕃。短短几个月后,便收复了安西四镇。并且在龟兹地区,再次设置安西都护府,重新保证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这次成功,虽然有些水分,但贡献显然是极大的。收复安西四镇后,王孝杰很快被升任为左卫大将军,越发被武则天倚重。

一年之后,公元693年,西域这边的西突厥再次反叛,与吐蕃联合,一起进攻唐朝。西突厥和吐蕃的这次联合,虽然给唐朝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总得来说,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方面,西突厥是刚刚反叛,自身力量有限。另一方面,吐蕃这边内部矛盾重重,也抽不出多少力量和西突厥联合。

所以,此后的一年时间里,王孝杰先后率领唐军,与吐蕃西突厥联军,在冷泉、大岭谷等地战斗。最终,王孝杰在青海湖畔,彻底击败了联军!

十六年前,王孝杰在青海湖畔,被吐蕃打败后俘虏;十六年后,王孝杰还是在青海湖畔,反过来击败了吐蕃联军。

这一战之后,王孝杰终于洗刷了自己的耻辱。而他的个人仕途,也达到了顶点。不久之后,王孝杰被拜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正式跻身宰相团体。

但是,在达到个人顶点之后,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王孝杰却像是用光了所有的运气一样,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击败吐蕃联军后不久,王孝杰就被调去了北方草原,去解决北方叛乱的后突厥。但有意思的是,这次出征北方草原,王孝杰却并非真正的唐军统帅。

真正的唐军统帅,是薛怀义。

提到薛怀义这个明白,很多熟悉唐朝 历史 的朋友,可能会下意识地会心一笑。这不是武则天的男宠吗?怎么跑到北方草原上去领兵了?

没错,这个薛怀义,正是武则天的男宠。当年本是洛阳城内一个卖野药的小贩,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成了武则天的男宠。为了方便入宫,武则天还特意让他出家做了和尚,后来更是在朝中步步高升,逐渐在朝堂上拥有了很大的权势。

这样一个男宠,为啥会被武则天派到北方来,统领军队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更加的复杂。简单来说,武则天登基之后,对身边的人一直十分提防,生怕别人背叛她。如此一来,像这种手握重兵的位置,武则天自然是要慎之又慎。当时武则天能够完全信任的人,极少极少,薛怀义勉强能算是一个。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则天才不得不把薛怀义派上战场,希望薛怀义能够真正帮她解决一些问题。

在这次出征数年之前,薛怀义其实已经率领大军出征过一起。那次出征,唐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实连后突厥的影子都没看见。而在这之后,这哥们还很不要脸的在呼和浩特附近,勒石留念,表彰自己的功绩。

至于这次出征,则更是匪夷所思。为了保证薛怀义不会战败,武则天几乎抽调了唐朝内部所有的名将,最后集合了两位宰相,十八位将军,来给薛怀义当副手。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薛怀义自己不瞎指挥,唐军想输都难。

而这次大军出征之后,后突厥同样没敢前来进行决战。稍微接触了一下,后突厥的主力马上撤回草原,根本没给唐军决战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战局,王孝杰估计是很无语的。

这打得叫什么仗啊?让一个啥都不懂的男宠来领兵?有这么玩的吗?

不过,不管唐朝高层有着怎样的算计,王孝杰作为一个将军,还是要尽力去解决问题的。在薛怀义率大军返回之后,王孝杰被任命为朔方道行军总管,继续负责对付后突厥。此后,王孝杰率军深入草原,一战痛击后突厥主力,最后终于迫使后突厥再次投降了唐朝,算是暂时解决了问题。

这一战,也算是王孝杰一生的巅峰之战了。

在这一战之后不久,西边又不安生了。吐蕃那边,又开始率军染指西域。所以很快,王孝杰就被调去了西边救火。

但这一次,王孝杰就没有上次那么好的运气了。

这一次,吐蕃这边派出的,是大将论钦陵,以及他的弟弟论赞婆。

客观来说,吐蕃大将论钦陵,和王孝杰相比的话,双方的指挥能力应该差不多。都是一流战将,但又都没达到韩信、李靖这种战神级人物的水平。所以双方的整体水平,其实相差不多。但问题是,如果是在高原作战的话,吐蕃这边就有了先天优势。在双方将领指挥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优势,就显得太过巨大了。

在开战之前,论钦陵首先向唐朝提出,双方一起瓜分安西四镇,平分西域。对于这个要求,唐朝自然不可能答应。所以接下来,论钦陵率大军出征。而且这一次,论钦陵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威望,解决此时吐蕃内部的斗争问题,几乎是发动了自己能动用的所有力量,只求一战击败唐军。

而唐军这边,王孝杰的指挥水平,虽然和论钦陵差不多。但因为高原作战存在巨大劣势,这场仗的结果,自然也就显而易见了。

最终,双方在甘肃临洮界内的素罗汗山遭遇。一场大战之后,唐军被吐蕃直接击溃,王孝杰大败而回。

这一战之后,王孝杰被直接一撸到底,削职免官。

然而到了这时,王孝杰的坏运气,依然没有结束。仅仅不到一年之后,唐朝东北方向的契丹族,又开始叛乱。王孝杰被紧急起复,任命为清边道行军总管,前去对付契丹。

但是这一次,王孝杰却又重蹈了二十年前的悲剧。

契丹地处北方,不管是战场的地理地形,还是敌人的作战风格,都和吐蕃截然不同。王孝杰可以凭着对吐蕃的了解,和吐蕃大将打到平手。但换了新战场和新敌人之后,王孝杰却很难及时转变过来。

此后,王孝杰率领唐军,在今天河北唐山的 东硖石谷,与契丹主力遭遇。开战之后,王孝杰猛打猛冲,带领一部分主力进行突击。结果后面的唐军,因为失去主帅控制,重蹈当年青海之战的局面,止步不前,根本不敢去增援王孝杰。

最终,王孝杰孤军深入,身陷重围。临死之前,王孝杰不肯再受俘虏的耻辱,选择了坠崖而亡的结局。

就这样,一代唐朝名将,彻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故事讲到这里,王孝杰的故事其实就已经讲完了。不过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我们还是多说两句,说说后来吐蕃和契丹的情况。

吐蕃这边,论钦陵虽然打了胜仗,但却进一步被赤都松赞忌惮。后来,唐朝干脆使了一个反间计,导致吐蕃内讧,赤都松赞以狩猎为名,带领军队进入论钦陵的封地,干掉了论钦陵。此后,吐蕃因为缺乏良将,再难战胜唐朝,但自保有余。所以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吐蕃和唐朝暂时修复了关系,又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至于契丹这边,后来唐朝开始继续发力,说服后突厥从背后出手。最后,契丹的这场叛乱,也被唐朝平定了。

总之,王孝杰虽然没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后来的唐朝,还是解决了问题。若是王孝杰泉下有知的话,估计也能瞑目了。

纵观王孝杰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王孝杰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将才,但却绝对算不上是顶尖帅才。这样的将军,让他统领一万人以下的军队,奋力拼杀,没有问题。但要让他指挥十几万的大兵团作战,确实力有未逮。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时的唐朝,已经很难再找出比王孝杰更能打得猛人了。派王孝杰上场,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武则天之前杀得没那么狠,留下一些统帅型人物。后来武周时期唐朝的边境,估计也就没那么多战争了。

武周时期的边境战争,说到底,其实都是武周统治者自己搞出来的。而王孝杰,只能算是在特定情况下,被种种巧合硬推到 历史 舞台中央的角色。

王孝杰的故事,也告诉我们: 仕途升迁这种事情,有时候真不是光靠能力,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但因为运气好而升官,最后地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或许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谁全歼唐朝10万余大军,威慑大唐30年之久?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国力富强的王朝,是个国泰民安的好时代,不仅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在军事实力上也是技高一筹,因此才免受其他国家欺负。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有一个宿敌吐蕃,而吐蕃里有一位名叫论钦陵的将领,歼灭了唐朝的十万余大军,威慑唐朝三十年之久。


论钦陵是吐蕃的名将,贵族出身,作战技能高超。大家应该都知道松赞干布来唐朝请求和亲的故事,松赞干布去世后,他的孙子继承了王位,但是新国王的年龄太小了,不能掌管国家大事,所以就派禄东赞执掌国家大权,这个禄东赞就是论钦陵的父亲。


当时的吐蕃国力强盛,野心极大,想扩张自己的疆域,论钦陵率领军队不断征战沙场,甚至都占领了唐朝的安西四镇。这对唐朝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唐高宗势必要收复失地,于是唐高宗派唐朝著名将领薛仁贵率十万精兵征讨。唐高宗原本以为这场战争可以取得胜利,毕竟派的都是精锐之兵,但没成想由于种种原因,战争以唐军失败告终。

吐蕃知道唐军要与自己开战,便派论钦陵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士兵数是唐军的四倍。在地理因素上,唐军也处于劣势,唐朝地处中原地区,而吐蕃是高原地区,很多士兵都水土不服,影响作战状态。更奇葩的是,唐朝的副将领竟然不听指挥,擅自出兵,结果十万大军全部被歼灭。唐高宗心有不甘,几年后又出兵攻打吐蕃,但依然战败了。

后来,吐蕃的新国王对论钦陵极其不满,于是在一次打猎中将论钦陵杀害了,这个威慑唐朝三十年的将领就此结束了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