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尉迟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事还得从尉迟宝琳说起,别看他官拜卫尉卿,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完全是靠着父亲的功臣,才坐享高官厚禄的。常言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在尉迟恭家,这句话应该这么说,“老子英雄儿混蛋”。另外,尉迟宝琳与皇帝李治的私人关系也不错,所以在朝中混个闲散职务。
尉迟恭最大的本领是冲锋陷阵,而尉迟宝琳最大的能耐是游手好闲,客观的说这事得怪尉迟恭,他一直征战沙场,没有时间教导儿子。有一次,尉迟宝琳带着随从在大街上闲逛,走着走着他被一位年轻女子吸引住了。然后,尉迟宝琳利用自己的地位、权势,霸占了这个女儿,将其纳为小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很快就搞得满城风雨,但碍于尉迟恭家的地位,没有人敢站出来弹劾。毕竟尉迟恭不是好惹的,他都敢当着皇帝面,暴揍皇弟,他的儿子谁敢惹啊!看过小说《水浒传》应该有印象,尉迟宝琳就和高俅的儿子高衙内差不多,不过在唐朝,还是有好人的!
侍御史刘藏器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即起草奏折,向皇帝弹劾尉迟宝琳,让他把女子送回去。尉迟宝琳知道自己理亏,私下见到皇帝,“私请帝止其还”。李治毕竟和尉迟宝琳有私交,所以也想帮他,就一直拖着不处理,想来一个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刘藏器见皇帝一直拖着不办,就再次上书弹劾,他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法为天下县衡,万民所共,陛下用舍繇情,法何所施?今宝琳私请,陛下从之;臣公劾,陛下亦从之。今日从,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妇犹惮失信,况天子乎!”话都说道这儿了,李治也觉得理亏,只得同意。
尉迟宝琳接到皇帝的旨意后,也不敢不照办,只好把这个女子送回家。事情虽然到此结束了,但尉迟宝琳欺男霸女、逼良为妾,确实是一个纨绔子弟,堪称败类,尉迟家虽然是功臣,但注定了衰落的命运!不过尉迟宝琳有个女儿,后来嫁给了宰相许敬宗的儿子,许敬宗在编修国史时,自然不会把这些内容写进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藏器儿子也是史官,而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学家,此人就是刘知几!刘藏器、刘知道几父子都是那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人,甚至敢当面顶撞皇帝。尉迟恭凭借武功建立起来的家业很快就烟消云散,“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才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这其实是李世民对尉迟恭的试探,因为尉迟恭居功自傲,李世民想看看尉迟恭是否有异心。据说尉迟恭最早以打铁为生,英雄生于民间。隋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尉迟恭帮助镇压了叛乱,深得赏识,一路升官进爵。后来得到李世民赏识,归入李世民营下,成为一名重要将领。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亲手杀了李元吉,还对李渊进行了有计谋的逼宫行动,帮助李世民完成登基大业,可谓是功勋显赫。但尉迟恭心直口快,有的时候连李世民面子也不给。有一次因为坐席的问题,竟然当着李世民的面殴打了李道宗,气氛一度尴尬,最终李世民愤怒了。此事件过后,李世民召见尉迟恭,还用韩信的故事来警告敲打尉迟恭,尉迟恭觉察到了,立即反省自身,从此不敢狂妄自大,触犯龙颜。
过后李世民还是不放心,想要再考验一番,就提议想把女儿嫁给尉迟恭。但是尉迟恭听后吓得不敢说话了,浑身哆嗦,他知道自己的年纪比帝王还大上十几岁,怎么还敢妄想娶帝王之女。这突然其来的皇恩,他可不敢接受。他赶紧下跪磕头感谢皇恩浩荡,声称家中已经有糟糠之妻,他不忍弃。看到尉迟恭委婉但是又坚定的拒绝了这个建议,李世民总算是放心了。因为他认为如果尉迟恭欣然接受了娶自己女儿,这就说明尉迟恭还是有野心的。试想有哪个君主会让一个有野心的人留在身边并重用他呢。
总之,虽然李世民赏识尉迟恭,而且尉迟恭也为他的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尉迟恭内心膨胀之后,李世民还是对他有戒备的。所以要把女儿嫁给他是对他的忠诚度试探。如果尉迟恭真的答应了,李世民可能就不会信任他了。所以由此可见,尉迟恭还是有分寸的。
不拿刀请,那些人耍大牌不来啊。
我们知道,房谋杜断,这两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谋士。那他们是怎么从秦王府出走的呢?
这都是李渊逼的。
当时,李渊为了解决太子秦王之争,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李世民到洛阳去开府。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处于劣势,一来兵权已经没法有了,二来,李渊态度已经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时间,太子府跟齐王府正在疯狂反扑,一是收买秦王府的人,二是调走秦王府的军将。
像程咬金就被调到外地任职,但程咬金拖着没去。尉迟敬德也被李建成收买过,但是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
总的来说,秦王的势力已经在削弱。这时候,李渊提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去,那当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开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阳,这天下还有谁能制住他。必须把李世民留在长安,然后解决他。
李建成就告诉李渊,秦王府听说要去洛阳,高兴极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渊听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离,你们秦王府的人还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这实在太过分了。
当年为了让二儿子打天下,李渊将精兵强将、智囊谋臣调给了李世民,可他没想到,这些人开始怂恿着自己的二儿子将战斗延续到了长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帮人教坏了自己的儿子。
于是,李渊下令,房玄龄杜如晦马上搬出秦王府,从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这两位仁兄只好卷起铺盖离开了秦王府,据小道消息,这两位意志有点消沉,从秦王府出来后,直接跑到道观当了道士。
到目前为止,李建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击。去掉了房谋杜断,他们的刀锋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乱当中。
本来听说圣上开恩,让李世民到洛阳去,秦王府的人个个喜出望外,纷纷回家打包行李,准备跟随秦王殿下到洛阳开辟基地组织。可这边刚收拾利落,就听到李渊陛下不顾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说话不算数,还把房学士杜学士赶了出去。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还留在秦王府的长孙无忌连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诉他必须马上行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经到了必须拔剑的时候吗?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决定去请教两位智者。
第一个被找上的是李靖。
说来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风云人物,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数中国十大名将,怎么数,李靖兄也不会落在名单之外,但因为李渊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给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长江以南活动,脱离中原主战场,所以本文介绍不多。
虽然没有跟随李世民横扫中原,但显然,李世民颇为看重这位名将,将他列为第一个咨询对象。有点意外的是,李靖拒绝为李世民提供建议,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从李靖家出来,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个人。
这个人我们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长安城内找聪明人的话,徐世勣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个人要称得上聪明二字,就会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同李靖一样,徐世勣婉言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一天之内被两个寄于厚望的人拒绝,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为差点的可能还要恼羞成怒,怀恨在心,进而伺机报复。但李世民竟然还有一丝欣慰。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不结党营私的人啊,这样的人正是日后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学还是且慢高兴吧,先问一下,以后的大唐是你的大唐还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长安的街头,面对着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经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这里发生每项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当中,可渐渐地,这些面孔变得糊模,这些声音变得遥远,掌控力正从他的手上滑落。
危险的气息笼罩着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经反败为胜战薛举,对峙半年斗刘武周,武牢关前千骑拒十万,水淹三军逐刘黑闼,但他一生最为艰苦、最为凶险的斗争却即将发生在这歌舞升平的天子脚下。
李世民开始怀念那些沙场厮杀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边关的狼烟又一次冲天而起。
这一次入侵的不是东突厥的大当家颉利可汗,也不是刚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为长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郁射设。
这位兄弟来得太巧,正赶上李世民举步维艰的时刻,不少史学家怀疑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来以图再次掌控军权。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须得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位郁射设虽然跟唐朝有过一些军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为被唐军赶出河套地区,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这次杀出来,也没有到长安围观李唐内斗的意思,仅仅是夺回自己的旧地。
况且,更重要的一条。李世民已经一年多没当过主帅,李渊也正在摆脱唐朝对这位秦王的军事依赖。所以,突厥人的进攻并不一定对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突厥的进犯并没有让时局朝对李世民有利的方向发展,反而将秦王府引入到一个更危险的时刻。
在李建成的推荐下,李渊任命李元吉统帅诸军北上。
李元吉是一个疯狂的人。
曾经有一次,李元吉在家里埋伏了杀手,准备刺杀到自己家里窜门的李世民。最后被李建成劝阻。
从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来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计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陪李渊来的,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齐了,而李元吉竟然要当着父亲兄长的面杀掉李世民。
试想一下,杀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渊交待?乱刀之下,李渊会不会顺便被砍翻?而杀了李世民,李渊,这个大哥李建成还留着有什么用?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聊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搞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军营。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扰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秦琼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三鞭换两锏的故事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同样的事件,在秦怀玉身上确实有了不同的结果,这说明成功并不是复制的,种种因素都需要考虑到,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
一、秦琼三鞭换两锏在一开始,秦琼和尉迟恭并不在一个阵营,而是处于对立的。为了收服尉迟恭为大唐效力,便与尉迟恭约定比试一场,输的人就要心甘情愿的投降。他们比的也非常简单,就是比谁的力气更大,秦琼用梁锏一下就把巨石砸开,而尉迟恭却用了三鞭才砸开,到这里,便已是尉迟恭率逊一筹,但秦琼并没有得意,而是说尉迟恭是武器不占优势,所以才会这样,但实际上两人的力气不相上下,从此可观,秦琼的人品是非常好的。
二、秦怀玉三鞭换两锏而秦怀玉与苏海的三鞭换两锏却是不同的,他们的比斗并不像秦琼和尉迟恭的比法,砸的不是巨石,而是互砸。在此时秦怀玉的心里是充满算计的,那便是?我先砸他三鞭,若是打不到,便立马撤退?,而后,苏海受了他的三鞭,结果到秦怀玉的时候,人却逃了。然而,出来混得,迟早是要还的。在后面的一次战役里,秦怀玉也被苏海算计了一会,这便是你用阳谋,那我也有阴谋。针尖对麦芒,苏海的这一会算计,却是让秦怀玉失了性命。
古语云:虎父无犬子,但秦怀玉跟其父秦琼相比,不免让人感觉他逊色其父太多,当然这也可能是父亲秦琼的名声太盛,正直又有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使得大家对秦怀玉的期望值过高。秦怀玉最终的死法,非常让人感到惋惜。也十分有戏剧性。相似的事件发生在父子身上,结果却是不同,这证明,相似的事物并不是都会获得一样的结果,可以借鉴,但一定要学会改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韦睿,南北朝第一名将,曾击破百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