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汉独尊儒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言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百家争鸣。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建立。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统治,在思想上,实行了“焚书坑儒”和“以法为教”的政策,抵制儒家思想,讲究严刑峻法,倡导依法治国。
西汉王朝
西汉前期,中央政权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思想,讲究道法自然,与民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无为统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然而,儒学取代黄老学说的过程依旧十分艰难,这个过程也反映了西汉政府治国方略的巨大转变。
一、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和内忧外患的现实冲突
汉代建立后,中央政权主张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政策,其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国家要减轻自秦朝以来的严刑峻法,尽量不改变过去的政治制度,“尊而勿失”。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尽量不修建重大工程,不劳民伤民,不浪费人民资源和财力。在外交上,应该采取温和、和平等态度,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在文帝、景帝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武帝即位之初,国家经济达到顶峰。
盛世繁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描述道,汉武帝在政期间,国家一切相安无事,如果没遇到什么旱水灾,百姓自给自足,政府财库富裕。京城的钱财积累到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也数不清钱的数目,粮仓成年累计,都腐烂得吃不了了。尽管有点夸大其词,但休养生息政策给西汉带来的繁荣还是足以说明的。
然而,过分强调不干政,弊端总会显现,于是政治矛盾开始出现。在经济上,由于政府干预的比较少,民间土地的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沦为流民,要么依靠强大的地主,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在政治上,地方诸侯势力膨胀,这对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西汉诸侯问题的全面爆发。在外交上,匈奴势力强大,不断侵扰边疆地区,而南越等国也反复无常。
汉初七国之乱
因此,这些地方和外部出现的新问题很难通过过去的无为政策来调整。无为必将被新的统治思想所取代。当时,儒学通过荀子、贾谊、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吸收了法家、阴阳学等学派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服务的新儒学。因此,新儒学取代黄老学派已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步履维艰,汉代独尊儒术的确立充满了艰辛
汉武帝继位之初,就有许多朝中大臣已经开始支持儒学,汉武帝也非常喜欢儒学,因为他从小受过魏绾等儒生的教育。然而,在汉武帝之初,国家的真正权力仍掌握在窦皇后手中,而窦皇后是黄老派的坚定捍卫者。
她曾要求宗族成员学习《老子》等道教书籍,违者都会受到惩罚。早在汉景帝时期,儒家学者辕固生就差点被窦太后处死。因此,汉武帝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影视剧中的窦太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令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向朝廷推荐贤明敢于直谏之人,即招贤纳士。当时,魏绾提出,推荐的人才必须是儒生,汉武帝同意并实行了这一政策,这是“独尊儒学”的第一次尝试。然而,由于窦太后的巨大权力,独尊儒术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年,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建议汉武帝能够自己亲政,并建议上书不要经过窦后。结果,赵绾和王藏被捕入狱,被迫自杀,这表明窦太后的权力依旧十分顽固,而处于继位之初所谓汉武帝显然不是窦太后的对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与窦太后的争斗中取得了胜利,汉武帝渐渐掌握了军权,黄老学派也开始退出政治。第二年,窦太后去世,标志着无为时代的正式结束。
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统治,独尊儒术的实施给西汉社会带来了异常的繁荣
在窦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发布了一个推举贤良的策略。
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并向汉武帝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推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将君权的合法性归于天命,神化君权,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认为应禁止非孔子的学术活动,统一思想。三是建立太学,以儒学治国,培养人才,在民间大规模建立学校,教育人民。
汉武帝很快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开始全面推行儒学统治。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命令公孙弘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是以博士任教授。在地方一级,汉武帝下令建立地方级学校,地方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
太学儒学子弟是“博士子弟”或“太学子弟”,享有免除赋役的特权。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有机会被选入朝廷,从政当官。此后,学习儒学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大约10年后,汉武帝开始对儒家礼仪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名为“元鼎”,接受了儒家的天命观。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进行大规模的封禅活动,改定礼制和历法,汉武帝推行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君主权威地位。
《春秋公羊传》
在法律上,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其中,鉴于秦朝刑法的严峻的教训,过分讲究刑法往往不得民心,所以暴乱才会四起,反抗王朝统治。西汉儒家开始“以礼入法”,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刑法改革。
董仲舒、公孙弘以《五经》为立案依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至此,儒家经典具有法律效益。汉武帝要求诸子学《春秋公羊传》,为以后处理国家事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董仲舒写的《春秋决狱》的实施,标志着儒家经典的法制化,有效解决了儒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矛盾。
当然,儒家思想的弘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汉武帝在儒学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如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度等等,实现了由无为而治到大有作为的转变。
结语
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新儒学得以全面推行并且独立起来,自汉代以来,儒学一直是历代的官方思想,儒学在吸收其他学派和宗教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生着革新。
董仲舒的尊儒思想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型需要的一项重大举措。西汉治国方针经历了废除刑法、讨论明堂的建立、增设博士、抑除黄老、制定良策、任命儒士等六个阶段。
从政治的开放走到理论的完善再到组织的实现,构成了一个危险而壮阔的历史过程,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汉代的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束缚了民族思想,使学术自由成为后世一些有志之士的奢望,因此中华民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参考文献
《汉书》
《春秋公羊传》
《春秋繁露》
导语: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成为正宗思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许多偶然事件,中国汉代发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被认为是一次纯粹的偶然事件。但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①]我们认为,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这一影响了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变革,其实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择和文化转型,对其后保障中国社会的国家统一和发展繁荣,起着重要的长远的决定作用。
一.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传承出新的时代先进文化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各派人物纷纷登上舞台,?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互相碰撞,老子、孔子、墨子等大思想家针对社会现实和变化,展开激烈争论。同时他们创立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使社会达到空前的文化繁荣。孔子儒家思想是百家中的主要学术派别。但是,儒家思想是流而不是源,是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礼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果。
1.?礼?是中国社会走向文明的.文化标志,是人类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体系
华夏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夏王朝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作为调节阶级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需要,?礼?随之创立和诞生。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明自上古神农、黄帝、尧、舜、下及夏商周三代,禹、汤、文武、周公,当已有二千年以上时间,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成熟。[②]什么是?礼《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也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体现,表明人类第一次真正有了高于动物界的形而上的东西。?礼?的形成创立和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礼?是夏商周三代创造的文化积成,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开端的文化标志。?礼?亦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文化形态,从此人类第一次真正有了高于动物界的形而上的东西。
孔子是?礼?文化大美的发现者和礼文化濒亡的救失者。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巨大生命力。孔子何以创立儒家思想的?源于他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以及他对古文化的存亡焦虑和特殊情感。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学不得了,他发现了夏商周?礼?文化之大美。他啧啧称赞说:?殷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③]然而孔子又发现这个?礼?文化有濒临灭绝之危。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④]孔子对此痛心疾首,寝食难安,激起他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决心挽危救失,传续绝学。于是他搜寻于败垣,拜访于乡野,或谒隐贤,或得遗篇。辑片简以成册,拾残缺而补章。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孔子终于搜集并整理出《书》《诗》《礼》《乐》《易》五部古籍典章,使中国上古三千年文化瑰宝遗存得以见之于后世,传之于后人。中国上古文化成果得以流传,孔子居功至伟。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附: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1]。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或分析汉时独尊儒术的影响利弊,对今天的中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汉代大一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的哲学、社会、政治、人文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儒、道、墨、法、阴阳诸家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真可谓“茫茫九派流中国”,泱泱大国的气派已然奠定!秦时借重法家,汉初崇尚道家,各门各派尚无尊卑主末之分野。直至汉武帝时,儒家才得以独享尊荣,孔子才被视为千古第一圣人,并流被后世。
其实,就思想体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并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学说积极入世、接受并顺应历史前进的现实态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适宜用来治理国家,同时,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时所有学派中,只有儒家学说同当时的中国古典学术和历史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些古籍经典本身即极为宝贵,从而使儒家学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的典范,可以说,儒家思想后来的深入人心,与它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传播密不可分。
闲话少讲,单说这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产生的正反两面影响都非常显著: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思想的大一统,还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外学者都常常惊异于中国文化伟大的“同化”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正统政权”、“中原王朝”屡遭侵略,除元、清两代为非汉族统治外,还有十六国、南北朝、五代等等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逐鹿纷争的时代,但无论草原文化规模大小,皆最终淹没、融化在浩浩荡荡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这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明就真如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开胸怀,任你们在我的怀抱里折腾,反正大家终究免不了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心理认同,从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分裂,却很难有本质上对中国的撼动。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其次,独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国的盛世时间一长,就要走向腐败,必得外来文明的冲击,才能获得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兴奋剂,重新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1、缓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独尊儒术是改善治民之术的需要。统一的封建帝国,自秦始皇建立到汉武帝执政,经历了近一百年,封建帝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何处置和缓和这一矛盾,是封建统治者选择和确立统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2、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继之又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并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按照儒家的学说,可以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理顺国家政权和家族性个体农业者之间的关系。
3、儒家地位的肯定
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推行仁政。儒家学说有一重要特点,就是把政治伦理化,将统治者与服从者的政治关系染上宗法观念的温情色彩。这一理论运用于治道,则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这是儒家有别于其他学派的又一重要表现。
4、约束法制的发展
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5、影响思想文化
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