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国的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即使三国混战,从汉代以来就开始的外交活动依然持续进行,尤其是强大的魏国和沿海的吴国。这个时候的日本虽隔着大海,但还是和中国相互往来,但是这种往来不是现代意义上两个国家的平等交往,我们看一下三国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就知道了。
中国外交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外交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是外交史上的一个小高峰。不过中国真正开始和其他民族的交往还是在汉朝,强大的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同西域很多国家开始了外交往来。汉朝时期也同日本开始了交往。
在《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在1784年的时候,“汉委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筑前国被发现。从这些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个是日本这个时候相当混乱和原始,有上百个国家,没有统一的王朝。第二个信息是日本当时是“献见”,是来觐见的,“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也证明了日本很多国家是臣服于汉朝的。
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争霸,其中魏国的疆域最为辽阔,向东一直到大海,向西到甘肃,而东吴的疆域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达珠江流域,东面靠海,所以这个时候魏国、吴国和日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来往。而在《三国志》中专门有东夷传,里面记载了魏国和日本的外交史。“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其四年,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三国时期日本和魏国的外交往来至少五次,其中魏国遣使两次,日本前来觐见三次。
当时的日本有个叫邪马台国的国家,统一了日本大部分国家,在日本算是国力强盛,可与中国相比还是差距比较大的。有意思的是,这个邪马台国的国王是女人,叫卑弥呼,在日本是很神秘的统治者。公元238年,这位女王派遣一个叫难升米的使节来到魏国,请求朝见的皇帝就是曹丕的儿子曹叡,也就是魏明帝。魏明帝自然很高兴,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赏给倭国金印紫绶和很多珍宝,女王卑弥呼也上表感谢魏明帝。
在日本,三国的故事是很受欢迎的,既有历史的原因:日本战国中后期和三国时期的历史非常相似,所以日本在研究战国中后期历史时常常和中国东汉末年进行对比。同时也有现实的原因:三国英雄多,故事多,在漫画和游戏上面很容易做出迎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想当年,魏国时期日本还是向中国称臣的属国,日本崇拜三国、热爱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汉唐的很多物品在日本极受欢迎,和现在很多国人喜欢日本的动漫、游戏一样,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没太大意义,不过我想日本学者研究三国可能是因为,中日是文化同宗,而最后发展的轨迹却不同,这是为啥?追根溯源起来就是三国时期。日本近代非常厉害的大师级历史学家内藤湖南的理论为证
内藤湖南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他关于“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
内藤湖南认为:一部中国史就是东洋文化发展的历史,应以中国文化发展的波动大势作为对中国历史进行时代划分的标准。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大体是由内而外地不断扩大:先是黄河流域形成中原文化,然后不断向外扩展,影响及于周边地区,使那里落后的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这就像池中涟漪由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围、向四周扩散一样;边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化后,逐渐觉醒、成长、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力量,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原文化,就像池中涟漪遇到岸的抵挡后,由岸边向池中央反射反作用力一样。这种反作用力使得文化发达过度、出现衰弱现象的中原文化受到年轻文化的刺激而再生活力,不断更新延续、发展壮大,老而不死。内藤湖南说,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向外作用和受到外来反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文化体系。根据以上理论,内藤把中国历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之间又存在一个过渡期:
第一期:上古。从开辟到东汉中期(……~2世纪中期)。这是中国文化独立形成、发展,并向外部扩展的时代。(日本受到影响)
第一过渡期:东汉中期到西晋(2世纪后期~4世纪初期)。这是中国文化向外扩展的停止时期。(影响减弱,日本有了自己的空间)
第二期:中世。五胡十六国到唐中期(4世纪初期~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是外部异民族觉醒,其势力侵入中国,反作用于中国内部的时期。(都反作用了)
第二过渡期:唐末到五代(9世纪中期~10世纪60年代)。这是外来势力极盛的时期。(。。。)
第三期:近世。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内藤认为:进入近世,是中国文化的老年期,知识分子心态更趋圆熟,向往于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厌弃繁琐,特别苛求心境的宁静和生命的延续。民族社会生活中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减退,知识分子将精力投注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建树。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并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其基本理论如下:所谓“文化中心”是指中国文化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集合”。每一个时代都会因“地势”和“时势”的关系产生一个文化荟萃的“中心”,这就是文化中心之所在。文化中心一旦形成,并不是永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迁,向前移动的。如中国文明最早发源于九州之冀、豫二州,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早期文明。到战国末,洛阳“地气尽、人力衰”,于是,在西汉后,长安文明代之而兴起,直至唐末,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安繁荣”。而“唐来之衰残”昭示了长安之地“王气将歇”。长安之后中国的文明中心是燕京,但燕京与洛阳、长安有所不同:它是靠了东北之地气形胜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至于文化中心,从长安衰落后,就越来越聚集于以虎踞龙盘的六朝故都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江南是宋以后中国人文之渊薮。这样就形成了宋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文化中心在南”的两股势力。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感觉最后这句是他的正题,中国史界要努力啊)
在日本汉学界,内藤湖南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他的思想和学术遗产还被列入“日本经典名著”和“日本思想家”的行列。有很大的号召力
因为日本自己也有一个战国时代,他们觉得和三国类似,所以他们也比较能理解三国的故事而不是水浒。
日本是一个有着忠君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国家,三国时期关羽张飞刘备之间的忠义,他们就很能感受到,包括三国时期,大丈夫当战死沙场的勇武精神,也和武士道思想有一些共通之处。
三国时期,能人辈出,英雄特别多,蜀国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等等,这一段的历史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十分的出彩,是个非常好的题材,日本也根据这段历史只制作了一些游戏和漫画出来,这些作品也更大的普及了三国故事。
再加上中国东汉末年三国割据,和日本战国时期十分的类似,所以日本人就很能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做错这样的选择,才会有共鸣,特别是曹操和信长,都是出身不高,历经种种困难,九死一生,却坚定心中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而且三国的故事早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在日本流传的时间也较为悠久。
水浒的故事是108为好汉梁山起义反抗北宋的故事,日本并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日本也有发生过农民暴动,但是暴动的对象一般都是地方豪强,而不是天皇,毕竟没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日本的忠君思想也非常的牢固,他们也不能理解这种直接对政权发起的叛乱。
而水浒传是108位好汉集结在梁山还排座次,在日本看来这就是山贼,日本对山贼没有一点好感,日本民间还流传着几位落魄武士帮助民众消灭了一大堆山贼的故事,所以山贼在他们看来都是堕落的人,是反派。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更爱三国了。
三国文化表现的 义和利 还有管理方法确实让人喜欢,这是很正常的呀
韩国: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
泰国:“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
其实比日本狂热喜欢三国文化的国家不再少数,可以说全世界几乎都喜欢的,三国志博大精深,只有自己去获得感悟啦
日本:民众对桃园三结义印象最深刻
日本与韩国相同,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统称“三国志”,《三国演义》也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日本人非常喜欢三国系列书籍,在书店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的正史,还可以看到有关三国的小说、漫画、研究著作,甚至录像带、光盘、游戏卡等都有“三国”的印记。横山光辉出版的漫画《三国志》一套就多达40多册,《三国志》系列游戏有《三国无双》、《真三国无双》、《三国志英杰传》等10多个版本。有的网站以三国人物、兵器图案等为素材,设计出T恤衫、提包和装饰品出售。一家叫“赤兔马”的网站销售的孔明扇、赤兔马、孔明灯和青龙偃月刀等饰品都是热门商品,尽管价格不菲,但是卖得很火。
在江户时代(约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日本出版了以图说为主的《绘本通俗三国志》,受到平民的广泛喜爱。三国的故事从此在民间广为人知。近现代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当属吉川英治,他略去了冗长的战斗描写,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北方谦三最新出版的《三国志》,全套13册,已再版了33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日本人对“三国”乃至中国古典作品的喜爱十分热烈也十分直白,其狂热可能并不亚于中国人。今年2月,第33版上市不久,一位铁杆“三国迷”告诉记者:看了这么多版本的《三国志》,就数这套书写得最精彩,主要是人物写得太好了,他边看边流泪,一口气就全都看完了。
一名日本记者说,部分企业家认为通过《三国志》可以学到很多在用人和经营上的宝贵经验,这也是它在日本受到普遍喜爱的重要原因。一位在软件公司工作的日本朋友告诉记者,《三国志》表现的忠君思想最让他感动;对于桃园三结义,不仅他本人,而且大多数日本人的印象都很深刻。(来源:《环球时报》)
注:经转载
第一,这段历史英雄辈出,是一个最容易出故事和传奇的时代,这个时代,无论是画漫画还是做游戏,都很容易抓住卖点。特别是一些很奇特的情况,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以至于出现许许多多正史所没有记载的东西。
第二,其实,这才是最主要的(请参考光荣三国志系列和信长野望系列),中国的东汉末年到三国,和日本的战国中后期很类似,因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模式,所以日本人再研究自己文化的同时,爱屋及乌,也同样喜欢几乎一样的三国历史。
特别是光荣,如曹操和信长,二人同是出身一般(曹操是宦官养子,信长是非主家信秀之子,信秀是织田家分家),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最终奇迹般的创造伟业等,所以,历史的相同和相近,也造成了日本人更喜欢中国这段历史。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虽然也是英雄辈出,但是,月长石读遍春秋战国,发现,其更著名的人物,第一是思想家,包括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争鸣,而思想家,只有赞同其思想的人,才会去研究,并不适合大众
第二是改革家,如商鞅,吴起等,同样,经济政治改革家,也不适合大众
第三是军事家,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也就是再后方指挥战局,如蒙恬,王翦,白起,廉颇等
第四是说客,也就是纵横家,同样,玩弄外交手腕的并不会被老百姓喜欢。
第五类才是刺客,这个传说就比较多了
其实,作为老百姓,对于政治家,兵法家,思想家的作为并不感兴趣,只有传奇人物才会勾起老百姓对此人的追捧。
三国演义,虚构了许多人物单挑等,包括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挑斩颜良诛文丑,三英战吕布等等,而这些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毕竟,英雄总会比阴险的政治家更会被老百姓所接受和喜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