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成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人就是明朝名将李成梁!在明朝中后期,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两人如同双子星一样,守护着大明王朝。不过,在当时李成梁的威名远在戚继光之上。据史料记载,李成梁是铁岭人,不过他的祖上李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李成梁年轻时“英毅骁健,有大将才”,不过却因家贫,不能袭职。
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李成梁才在巡按御史的帮助下,“资入京,乃得袭”。李成梁明显属于大器晚成,此后他屡立战功,先后出任辽东险山参将、副总兵等职。当时,明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北边的蒙古、女真不断入侵,东南沿海有倭寇作乱,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特别是明朝的辽东地区,“十年之间,殷尚质、杨照、王治道三大将皆战死”,搞得人心惶惶。好在明朝还有李成梁,他“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军声始振”。李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驱疆场四十余载,先后血战,上首功一万五千,拓地七百,击速巴亥、阿台,擒王杲,皆名渠雄长”。
李成梁镇守辽东期间,多次打击蒙古,还遏制了女真的发展,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岳父、舅舅都是他擒杀的,“夷虏惮其威名,封疆赖其保障”。由于李成梁战功卓著,明朝特意加封其为宁远伯,世袭罔替。然而,李成梁又怎么又成为明朝灭亡的罪人呢?原来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崛起有关。
当年,李成梁攻打王杲时,曾将努尔哈赤兄弟擒获,却没有将其杀掉,还留在自己身边一段时间。后来,李成梁攻打阿台时,将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误杀。出于安抚的目的,李成梁给与努尔哈赤很优厚的待遇,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并且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
此后,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并没有采取任何干预行动,反而不断向朝廷上奏,给努尔哈赤加官进爵。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又“送给”努尔哈赤一份厚礼,将宽奠六堡在内的六百里土地全部放弃,明军刚走,这些地盘就被努尔哈赤占据。所谓的宽奠六堡是李成梁在万历元年开拓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自是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户”,是辽东地区一块肥沃的土地。然而李成梁“以地孤悬难守,与督、抚蹇达、赵楫建议弃之,尽徙居民于内地”。实际上将这块膏腴之地送给努尔哈赤,加快了建州女真的发展。明朝人已经看出了问题,“谓之献地,不止弃地,谓之通虏,不止啖虏。楫与成梁之罪,可胜诛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是继元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自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而明朝时期能够发展如此迅速,绝对是离不开那些顶级功臣大将的。
今天就来说说明朝时期六大最顶级的大将,他们的功勋战绩可谓是影响着明朝发展的最大助力:
第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第五: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赐谥"忠烈",并为其立祠。
第四: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
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第三: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第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第一: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您好朋友。怎么讲呢,其实当时明朝两个将星,一个戚继光,一个李成梁,现在的人们戚继光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李成梁人们还不知道了,其实在明朝李成梁的光辉是盖过戚继光的。他建立了关宁铁骑,让女真各部俯首称臣,还生了一个把丰臣秀吉打得满地莫不着北的儿子李如松。。不过功虽然是有大功,可我认为还真是过大与功。。。清太祖几百人起兵,10多年基本统一女真各部。他不是神啊,没有李成梁的帮助他怎么可能,李成梁给了很多兵器,特别是情报方面的支持,以为清太祖是只猫,不料他一死,清太祖变成了老虎。还有一生最大的败笔,他放弃了六堡,让明朝在关外的防御基本荡然无存。。所以他和戚继光的区别在于,戚继光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而李成梁是功在当代,祸害千秋。。。但是非要把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安在他头上那也太冤了。。。同学不要学很多人,读历史,经常把历史大事件,认为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造成的。这不科学,不负责任。明朝的灭亡,有很多问题。。党争,腐败,皇帝昏庸,言官,乱用宦官,社会风气腐朽,国防虚弱。不是一个人影响的,一大帮子人,搞了几十年才把明朝搞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