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真的有于成龙这个人,那么于成龙杀江宁总督是真的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23:15:51

历史上真的有于成龙这个人,那么于成龙杀江宁总督是真的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成龙杀江宁总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很多人想必都是从电视剧中才了解到历史中有于成龙这个人物的,不过虽然电视剧精彩无比、为大家鲜明地呈现出了于成龙在历史中的廉明形象,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来说,电视剧却是有些不符合历史现状的。

其中最吸引人注目的一个细节就是于成龙斩杀江宁总督的事情,而在说到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中于成龙以及江宁将军的官职。

历史中的于成龙

历史中的于成龙是一个出生于明朝晚期的山西人,历史中的他非常大器晚成,是在44岁那一年才当上了广西的县令、初步踏足官场的。

历史中的于成龙和电视剧中的于成龙性格没有太多的区别,历史中的他是一个非常公正严明、一生都在为百姓福祉做努力的人。

在广西做县令期间,他并没有成为一个腐败的官员、也没有成为一个尸餐素位的庸官,而是带领当地生活条件落后的百姓慢慢改善了生活环境、追捕了不少危害当地百姓的盗贼,并通过劝人兴办义学改善了当地学子们的教育质量,为当地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后来他的职位上升之后,他也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一直兢兢业业地辛劳在自己的职位上,每治理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

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他才能在清初那如同一滩浑水的官场中得到康熙皇帝的看重、晋升为了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重要性

两江总督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在级别上,两江总督的官职级别并不是特别高,只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

但是由于两江总督是清朝皇帝委派在外地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所以为了能让两江总督的身份匹配上他们的权力,清朝皇帝基本上都会给每个赴任两江总督的官员授予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的加衔,让他们的品级能达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权力上,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就更加巨大了。

两江总督的统辖地主要集中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其统辖的省份一共有三个,分别就是江苏、江西、安徽,手中掌握着非常巨大的军权和一定的政权。

在其所统辖的地区中,除了每个省份的巡抚能在民权权力上能对其进行抗衡外,根本就没人能在权力上比得过两江总督。

历史中的于成龙不可能抓捕江宁将军

不过如果要排除权力单论地位的话,能和总督抗衡的却有两个官职,这两个官职分别就是坐镇在两江总督治所所在地江宁的江宁将军和江南各个省份里的提督们。

提督是每个省份里的绿营兵最高长官,级别在从一品,这一点和两江总督差不多。

而将军就不同了,作为清朝历史中仅有的十四个驻防将军官职之一,在乾隆改制之前,江宁将军在清朝的级别一直都是正一品,比之两江总督还要高上半个等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江总督于成龙是根本不可能有权力抓捕江宁将军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两江总督和江宁将军所管辖军队是不同的,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所能统辖的军队只有江南地区的绿营兵。

而这些绿营兵,大多数是由汉人组建而成,在以八旗为尊的清朝,是只能排在第二阶梯的军队。

而江宁将军就不同了,江宁将军掌管的是八旗军,这八旗军是由清朝的核心八旗子弟构建而成,是清朝皇帝最为信任的军队,是清朝排行在第一阶梯的军队。

在这种八旗军队比绿营军队地位高上不少的情况下,于成龙就更加不可能派人突破八旗军队的重围去抓捕江宁将军了。

在整个清朝时期,除了皇帝之外,根本就没有人有权力处置驻扎各地的驻防将军们,作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同样如此。

所以说历史中于成龙根本不可能杀得了江宁将军,从级别上来说,于成龙就不可能以下犯上,而从权力方面来说,两江总督也不可能存在处置一品官员的权力,如果他胆敢这么做的话,江宁将军所统辖的八旗军队首先是不答应的。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在电视剧《于成龙》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出剧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将大将军赫里拘禁,并最终诛杀。电视剧中虽有虚构成分,但在真实历史上,于成龙、赫里,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活生生存在过的人,前者为文臣,后者为武将,按理说该是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有些时候,朝廷中还会出现武强文弱之事。

再说品阶,康熙曾亲提“高行清粹”匾额,以此褒奖于成龙,赞扬他为国为民做的贡献,可见他当真是个清官、好官,而赫里呢,是满洲贵族,也是康熙的外甥,地位高不可及,在真实历史中,电视剧中的场景会发生吗?我们先来说说于成龙的为人。

一代清廉之官,心中常怀百姓

1617年,万历皇帝对朝政之事愈加倦怠,明朝国力也陡转直下,慢慢衰落,朝政腐败之事日益常见,官官相护,百姓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官场,于成龙心中似有波涛激荡,迫切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这一现状。

可谁又能知道,明朝腐败已达根系。1639年,于成龙前往省城太原参加当年科举考试,在考场上,考官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收受贿赂,帮助他人作弊。看到这一幕,于成龙满心愤怒,他大笔一挥,在考卷上肆意抒发对当下黑暗时局的看法,表达自己胸怀抱负之心。

可当时毕竟不是往日的明朝,于成龙无奈名落孙山,虽有官员可惜他的才华,让他以备取生的身份参加会试,但于成龙早已心灰意冷,最终借故回乡。

此后清军入关,他再次参加科举,落榜后进入国子监学习。1661年,已经是44岁“高龄”的于成龙得到前往罗城县做县令的机会,当地土地贫瘠,百姓常年吃不饱饭,城内土匪肆虐,经常掠夺百姓钱财。

所以上任第一件事,于成龙决定大力清剿土匪,在此过程中,于成龙将自己的生命置身事外,还曾只身前往苗寨,劝说对方剿灭恶匪,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罗城县恢复往日平静。

于成龙不断升迁,康熙帝对他也颇为褒奖

既然土匪已除,接下来便是恢复发展了。“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同治”,这是他在办公处写下的一副对联,在生活中,他推崇吃苦耐劳的农民,时常奖励他们,自己的儿子从千里之外赶来探望,他却用萝卜青菜来招待,两袖清风,更让百姓爱戴。

在他的带领下,罗城县发展迅速,1667年,经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一职,两年后再次升迁,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由于政绩突出,1673年再度升迁,被调往武昌主持武昌府政务,同年,“三藩之乱”爆发,湖北各地暴乱严重,由于此前于成龙在当地有过任职经历,于是被派遣当地主导局面。

当时吴三桂为了制造暴乱,特封官职“札书”策反官员,可不料事态变故,出现了“伪冒札书”,收到的官员则被大肆滥捕,一时间人人自危。麻城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趁此机会发动暴乱。

于成龙搞清来龙去脉后,先是张贴安民告示,将事态缓和,随后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贼窝,劝说刘均孚,最终在十天之内平息动乱。

1678年,于成龙升迁至福建按察使,过了两年被升为直隶巡抚,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帝称他为“清官第一”,还亲自制作诗歌赠送给他,以示宠信,随后,于成龙被调任两江总督。

地位差距悬殊,真实历史中于成龙并不能处置赫里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这是于成龙的生活常态。1684年,时年68岁的于成龙逝世,在去世之前还依旧在审理案件。

百姓们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远近闻之,皆啜泣,如丧其亲”,出殡那天,无数百姓士兵伏地痛哭,连江中流水的声音都被盖了过去。康熙帝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谥号“清瑞”,以此纪念他一生廉洁刻苦。

可即便如此,相对于赫里的尊贵身份,于成龙也无法处置他。赫里可是满洲贵族,当时康熙皇帝的外甥,只有康熙敢处治他,于成龙即便再过优秀,官职再高,也终究是近臣,无法与皇亲国戚比肩,就连当时专管刑法的刑部尚书,在赫里面前都要礼让三分。

所以即便于成龙真要杀赫里,基本上也就把自己的仕途一并陪葬,并且,很大可能会连累家族,满门抄斩只是康熙一句话。另外,在现实中,士兵根本无权进入赫里的住所,他住的可是满城,周围都有八旗重兵把守,想要突破这层防御谈何容易。所以综合原因,这件事在电视剧中还能虚构,但在真实历史上则绝不可能发生。

赫里身为一品大员,官封江宁大将军,为什么于成龙要杀他?

真正的历史上是没有赫里这个人,这是从电视剧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了引起观众的内心的强烈共鸣,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表现于成龙的刚正不阿。剧中赫里也明白当时要杀自己的不仅仅是于成龙,皇帝也是想对他下手,即使当时手握军队也不敢与朝廷对抗,这样下场也是死而且还落个谋权造反的名声。

在影视作品中赫里他是当朝皇上的外甥,是皇亲国戚。在江宁,他是这两江的领衔长官,是于成龙的上司,于成龙无权问他的罪,虽然赫里作为皇室宗亲,目无法度,为害一方,康熙也想用于成龙的手除掉赫里,在官场上刮起一道清风。

于成龙都是明白人,岂能不知皇帝的用意?所以表面上看是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公审赫里,大快人心,实际是为皇帝出去这块心病。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于成龙秉公执法,更好的在两江站住脚替皇上管好这片富庶地区,还能够给当朝官员树立良好的正面典型。在加上那时候清朝入关不久,民心不稳,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护清朝政权。

但是实际上从一品汉人总督是不可以斩从一品满洲驻防将军的,清朝律例规定满人犯罪是由满人来定罪行刑的,如果历史上真有赫里此人,如此作为,只能由满人自己的衙门审理,按理说于大人是无权斩杀的。所以此处只是编剧的一个历史性硬伤,没必要追究根源了。

于成龙要杀赫里,他作为江宁大将军,为何不出兵阻挡?

我首先说一下历史上是没有赫里这个人的,这是电视剧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了引起观众的内心的强烈共鸣,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表现于大人的刚正不阿。




我觉得赫里他是当朝皇上的外甥,是皇亲国戚。在江宁,他是这两江的领衔长官,是于成龙的上司,于成龙无权问他的罪,编剧这样写有其深刻用意,虽然赫里作为皇室宗亲,目无法度,为害一方。但是康熙皇帝作为一代明君怎可能袖手旁观,可由于血缘关系实在不便于下手,这才认命于成龙做两江总督,打着去火耗之名义,实则以此为线索并借他之手除掉赫里。一来除掉这个祸患安定地方百姓,二来杀猴儆猴,三来自己不会得罪其他皇亲国戚。于成龙还同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足以证明康熙帝的用意。老于,老周都是明白人,岂能不知皇帝的用意?所以表面上看是老于不顾个人安危公审赫里,大快人心,实际上老于也是为皇帝出去这块心病啊。


但是实际上从一品汉总督是不可以斩从一品满洲驻防将军的,清朝律例规定满人犯罪是由满人来定罪行刑的,如果历史上真有赫里此人,如此作为,只能由满人自己的衙门审理,按理说于大人是无权斩杀的。所以此处只是编剧的一个历史性硬伤,没必要追究根源啦

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历史上,于成龙确实存在于清朝,而且有两个。清朝的两位于成龙都是当时的名臣和重臣。其中一个是前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另一个是谥号给太保太子当官。我想说的是档次高一点的。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于山西省永宁县,即现在山西省吕梁市房山县附近。他出生在一个农场,年轻时失去了母亲,但对父亲和继母都很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但在明末,吏治腐败,考场徇私现象猖獗,于成龙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对时政进行了批判。直言不讳的于成龙没有遇到伯乐,所以他放弃了追求名声。 清兵入关后,于成龙苦读四年,参加了清廷组织的考试,但不幸失败。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在国子监学习,完成学业后直接入仕。然而,于成龙被清廷委派到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担任县长,不顾家人的阻挠,毅然赴任。 据史书记载,当地是?到处都是,县城只有六户居民,没有城宅。?于成龙上台后,召集官员和民众解释政策,安抚民众。当有盗窃案件发生时,于成龙立即逮捕了他,在证据确凿后,他被依法处理。很快,?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尽最大努力工作,像家人和父亲一样爱人民。? 此后,于成龙写信要求减免地方税收,并修建了一所学校和一所养老救济机构,使该县有条不紊地发展起来。他的突出成绩受到两广总督的青睐,于是被推荐为四川贺州(今重庆合川区)总督。于成龙延续了他一贯的治理风格,使政府和同样受河州统治的人民之间和谐相处。?从那时起,于成龙被提升到湖广的同治、武昌和黄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设立江防道管理河防,于成龙被封为湖广下江防道成员。第二年升任福建巡抚,官职为三品。两年后,于成龙就任直隶总督,一路跳到二年级。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他,称赞他为?第一官员?,并很快任命他为两江总督。三年后,于成龙去世,享年68岁。史书记载:?金陵人哭巷。相率香灯祭祀与安眠。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我不能容忍他们。当你从四面八方闻到它时,你就离开了城市,失去了你的亲人...几万人走二十里,地上哭,听不到河上的水声。民心所向,江宁人说自己百年无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