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解缙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大明王朝一共出了三个大才子,他们分别是杨慎,徐渭,以及解缙。这三大才子的命运都挺相似,都是才高八斗却又下场颇惨。尤其是今天要说的这个解缙,主编了《永乐大典》的他,却为何被埋入雪中冻死?
照例回顾一下解缙的生平。洪武二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起的第二个年头,解缙出生了。解缙是江西人,生于书香世家,打小就聪明,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他五岁背诗,七岁写文,十二岁便读尽四书五经。
这是标准的学霸人设,当然,学霸的考试之路也是畅通无阻。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了江西乡试,名列榜首,得中解元。第二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即所谓的进士及第。得授庶吉士,官至翰林学士。
此时朝堂的天子自然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很是器重解缙,常把他带在身边。有人要说了,都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还是伴着朱元璋这样的“猛虎”,危险不?其实也还行,朱元璋对解缙还是挺不错的。
有天朱元璋跟解缙说,咱俩虽然是道义上的君臣,但论恩情,则如同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解缙很听朱元璋的话,第二天就呈上了万言书,里面都是些关于律法、政治等方面的建议,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这么一来,解缙就有了谏言的瘾。没过多久,解缙又呈上了《太平十策》。不过这些都还好,关键是之后解缙学到了言官的精髓——打小报告,势必要得罪一些人了。解缙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惹怒了尚书。
尚书沈潜当即上疏诬告解缙,朱元璋将解缙贬为了江西道监察御史。诸如此类,解缙还得罪了御史等一干大臣,就连朱元璋都替他捏一把汗,命其“闭门思过”。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听信诲言,再贬解缙。
好在有礼部侍郎董伦为他说好话,解缙得以重返翰林,并出任内阁首辅。朱棣登基后,解缙也得到了重用,还与朱棣建立了文渊阁,开启了明朝的内阁制度。期间还奉命总裁《明太祖实录》《列女传》等书。
《永乐大典》这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总计约3.7亿字的类书,也是由解缙主编的。朱棣欲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解缙以“好圣孙”(朱瞻基)这三个字,说服了朱棣,而汉王朱高煦则对解缙恨之入骨。
虽说朱高炽已为太子,但朱棣仍是宠爱次子朱高煦。朱高煦自是骄傲,甚至在自己的仪仗上超过了太子的水准。解缙“老毛病”犯了,跟朱棣说,这样下去怕是要起争斗啊!朱棣勃然大怒,这是要离间我的骨肉?
朱棣不喜,朱高煦更是厌恶,还诬告解缙,导致解缙一贬再贬,一下被贬到了今越南地区,后来还落得个“无人臣礼”的罪名而入狱。永乐十三年,朱棣想起了解缙,问:“解缙还在吗?”锦衣卫都指挥当即会意。
解缙被灌醉埋入了雪中,就这样凄惨死去。解缙一生都在“仗义执言”,并无私心,却为何死状极惨?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解缙因嘴招灾,因为直言进谏本就是臣子的本分,正所谓虽万死吾往矣。才子玉殒,惜也!
解缙这个人不简单,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那是相当有学术分量的人才,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是如何成为明朝两朝重臣的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标榜以文治国,对知识分子自然有笼络之心。
解缙其祖父就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其父亲也是贡举,可以说,书香门第也不过如此,到了解缙这代,才气也没有断,解缙五岁的时候就能读懂诗文,七岁的时候能够写诗和做文章,被当地称为?神童?。
二十岁乡试第一,次年会试取得进士三家第十名的成绩,在那个缺乏文化人才的时代,解缙的出现必然轰动朝野。
当时朱元璋很赏识他,将他带在身边,甚至曾经说过:?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就是没有把解缙当成外人,以儿子相待,希望解缙可以提出一些治国方略。
读书人都是直肠子,朱元璋放出这话后,解缙真的从为国家着想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有一些建议是好的,受到朱元璋的赞许,但是说到朱元璋的高压政策时,朱元璋就不太高兴,等到解缙批评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时,朱元璋就有些生气了。
由于解缙跟朱元璋走得很近,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甚至还经常弹劾一些大臣,因此,很多官员对解缙十分不满,然而,解缙对官场的这样冷眼却浑然不知。
后来解缙的父亲进京,朱元璋要解缙的父亲带解缙回家,并且表示,解缙太年轻,心性不够成熟,让解缙在家待个十年,然后在重用。
毕竟当时的解缙只有二十多岁,根本不适合当时的官场,朱元璋此举可能是厌恶解缙年轻气盛,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解缙,毕竟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在此期间,解缙闭门著述,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到了第八年,也就是解缙三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却挂了。
朱元璋一死,赏识解缙的人就不在了,朱允炆登基后,朝臣有意刁难解缙,不让他去给朱元璋吊丧,都说朝中有人好当官,解缙当时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在建文帝时期,解缙基本是打酱油的存在。
一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上台后,想要编纂《永乐大典》,这才想起了解缙,毕竟解缙在家赋闲期间,主要干的就是编书的工作。
朱棣没啥文化,因此在这件事上对解缙很倚重,曾经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解缙迎来了其政治生命的巅峰,被提拔为内阁首辅。
身居高位的解缙正是在此期间跌落神坛。
登基之后的朱棣一直在由于太子人选,当时的太子是朱高炽,虽然朱高炽并无过错,但却是一个大胖子,身体素质并不好,因此,朱棣不是很中意,朱棣比较中意的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跟朱棣的性格很像,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诸多战功,还有好几次救了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朱棣就承诺给朱高煦,大概意思是,朱高炽身体多病,你要努力上进。
但是靖难之役后,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朱棣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到永乐三年的时候,朱棣又有了想法,想要换掉太子,于是就召当时受朱棣信任的解缙来商议这件事,正常来说,朱棣是不应该询问解缙这件事,换太子是帝王家事,不应该询问大臣,即使问大臣,大臣也应该是三缄其口,这种事,搞好了,会说你一个拥立之功,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只不过解缙是学术型人才出身,对于政治始终没有那么敏感,也终究没有搞清楚朱元璋为何要其在家赋闲十年。性子比较直的解缙对朱棣说,不应该废立太子,而且讲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如何好之类的话。
按理来说,解缙的这些话应该正是朱棣的心里话,其实朱棣也喜欢朱瞻基,之所以会由于,完全是感觉愧对朱高煦了。
但是从此之后,解缙经常上书批评朱高煦,最终惹得朱棣的不满,认为解缙是在挑拨皇室关系,开始冷落解缙,随后将解缙贬出京城,到广西担任布政司参议,希望解缙能够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很显然,解缙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永乐八年时,解缙进京奏事,由于朱棣率军北征了,由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本来应该通过正当程序上奏,然而他自诩自己曾经担任过首辅,竟然不顾朝廷礼法,直接到朱高炽的府上奏事。
当时的解缙已经是地方官员,按照规定是不可以随意拜见皇子的,对解缙怀恨在心的朱高煦知道此事后,当即给朱棣打小报告,说解缙不等朱棣回来,而擅自拜访太子是?巴结太子,无人臣礼?。
朱棣当时对解缙已经有反感,再加上之前解缙曾经坚定的支持太子,认为解缙可能跟朱高炽有勾结,随后将解缙打入锦衣卫的牢狱当中。
锦衣卫的诏狱是多少文臣的人生终点站,只要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很少有活着出来的,估计朱棣此举就是要直接搞死解缙。
但是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解缙在锦衣卫的监狱里面一关就是五年,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朱棣才看到解缙在出现在囚徒名单上,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缙犹在耶??
这一句话可算是要了解缙的命了,随后不久,解缙就被锦衣卫用酒灌醉后,埋到了积雪当中,年仅四十七岁的解缙就这样被冻死了。
1941年5月19日, *** 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报告,题目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篇报告中,伟人引用了一条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之手。解缙侍奉过三代皇帝,朱元璋曾亲口对他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如父子,你对我有何谏言应言无不尽才是啊!”解缙曾领导3000学者以3年时间,完成了3亿7千多万字,长达2万多卷的《永乐大典》。然而,这位满腹经纶的庙堂伟器只活了47岁。接下来为大家讲讲解缙之死。
解缙笑着说:“打掉一只玉桶,有啥关系?”说罢,“哐啷”一声,把一只玉桶打碎了。那几个大臣赶快去报告皇帝。皇帝传来解缙问:“解缙,他们说你打掉了一只玉桶,是真的吗?”
解缙说:“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若有二统(桶)江山,国怎安宁?”
皇帝说:“对呀!打得好!打得好!”那几个大臣灰溜溜地退了出来。解绍跟着也出来。走到门口,那几个大臣又围拢来,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他,称他是个奇才。接着又激将道:“解大人,你只敢打一只玉桶,还敢不敢打第二只玉桶?若敢打这只玉桶,就算真有本事。”
解缙道:“这算啥?”说罢,“哐啷”一声,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那几个大臣又飞奔去报告皇帝。皇帝大怒,又派人把解缙叫来问:“解缙,你刚才说只有一统江山,没有二统江山,把那一只玉桶打掉了。现在,你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这是为何?”解缙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坚,铁桶江山万万年。为了陛下皇业永固,还是打掉玉桶换成铁桶吧。这样,陛下的江山就会象铁桶一样,万代相传了。”解缙的话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铸一只大铁桶放在金銮殿上。
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道“好圣孙”(长孙更好)。立长立嫡,是为正统。解缙之举,是一个臣子的本分。他促使朱棣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朱高炽和他的儿子,都是公认的好皇帝。
汉王朱高煦,是一个无赖之徒。他要害的人,无一能幸免。“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朱高煦对解缙之恨,无以复加。于是,他使毒招诬陷迫害解缙。
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说解缙将枢密之事外泄。此事实为子虚乌有。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解缙曾主持两次会试,但未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其营私。但解缙却因此被谪贬到交(今越南)任职。
公元1410年,解缙奉命进京奏事。待他赶到北京,朱棣已率大军远征漠北。皇帝不在,解缙自然就去朝见正在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这种事实属正常。皇帝不在,向监国报告,理所当然。但朱高煦却据此向朱棣告状,说解缙“私觐太子”,“无人臣礼”。朱棣归国,正好碰上一件事,对太子不满,便借题发挥,命锦衣卫将解缙从越南抓回,扔进了大牢。
一天,明成祖朱棣要纪纲把监狱中的囚犯名单给他看,一看到“解缙”二字,顺口说道:“啊,解缙还活着呀!”这无异于死刑判决书。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狱中,将解缙用酒灌醉,扒光衣裳,用草席卷着,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一生耿介,满腹经纶,却不懂为官之道的解缙,就这样被残害致死!这就是解缙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东方一位哲人尝言:“宝剑赠猛士,英才随英主;美匣藏宝玉,良马配金鞍,”名士未遇英主,结局往往是十分悲惨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6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