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与孝庄有什么关系

众妙之门 2023-06-18 22:39:05

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与孝庄有什么关系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

“上寿觞为合卺尊,此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是明末遗臣张煌言《建夷宫词》中的一首,讽刺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顺治帝福临之母孝庄文皇后"下嫁"小叔子皇叔父摄政王的事。

皇叔父摄政王就是我们熟悉的多尔衮。在清朝遗留下来的诸多疑案中,庄妃与皇叔父摄政王之间的关系绝对是曝光率最高的,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皇太极因病猝死前一天还如平时忙碌一天,晚上却离世,"储嗣未定"。当时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主要有三个人:皇太极长子豪格、第九子福临和皇太极十四弟皇叔父摄政王。前后两者都手握重兵,实力不俗。只有中间的福临,虽然颇得皇太极的宠爱,但只有六岁,缺乏实力。

八旗中,支持豪格和皇叔父摄政王的各占三旗,剩下的两旗则比较中立,只强调支持先帝的儿子,至于哪个儿子倒无所谓。豪格与皇叔父摄政王两个集团在继承人会议上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最终有个折中方案出来:让福临即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幼小的福临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有人就认为皇叔父摄政王之所以同意让福临即位是因为皇叔父摄政王与福临的母亲庄妃有暧昧关系,甚至有人提出福临是皇叔父摄政王和庄妃私通之子的大胆设想。真是"身后是非谁得管,满村尽说蔡中郎"。在多数人心目中,最有资格登基的莫过于皇叔父摄政王。他有胆略,有才干,追随皇太极战功卓越,威望正隆。不少贝勒甚至"跪请"他"即尊位",说他心里没有点想法,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他内心经历怎样的挣扎,最终还是扶持皇太极幼子福临登上帝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正是这个事实让许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明明自己可以做皇帝,偏偏让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做呢?这在旁人,尤其是见惯了皇室之间为夺皇权,相互倾轧的人眼中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好奇心促使他们凭借想象力寻找答案:嗯,中间肯定有猫腻儿,说不定这些流言中,核心的说法就是"下嫁"说,孝庄皇后用"嫁给"皇叔父摄政王的条件换得皇叔父摄政王对福临的支持。

而且,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还找到许多颇有利的证据:什么孝庄皇太后懿旨,令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出人禁中不避嫌","皇叔父摄政王多次夜入深宫与太后相商",顺治帝封皇叔父摄政王为"叔父摄政王"等。

对于皇叔父摄政王与庄妃之间的私情,著名的历史学者阎崇年先生曾指出:"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皇叔父摄政王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相反地,他从这件事上认为孝庄为开创清朝鼎盛局面之费尽心血,她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员,跟随皇太极征战多年的孝庄无疑明白内乱会造成多么重大的危害,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皇叔父摄政王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扶立幼主。

孝庄施展手腕,笼络皇叔父摄政王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化解了皇叔父摄政王与豪格的一场火拼,保证了清代政权的平稳过渡。实际上,皇叔父摄政王掌握了几乎一切权力。孝庄在皇叔父摄政王的步步紧逼下,一直采取着隐忍、委曲求全的政策。她的方法是,不断给皇叔父摄政王戴高帽、加封号,不使皇叔父摄政王废帝自立。像张煌言此类抱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清政府怀着切齿痛恨,他们的眼光自然聚焦在清政府的" 黑暗面",皇叔父摄政王与孝庄皇后之间存在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风闻不断的不正当关系有悖于封建汉民的传统观念,正是"炒作"的最佳材料,于是,你写首诗,我撰个文,他编个故事,"下嫁"一事很快被炒得沸沸扬扬。

无论如何,孝庄一心从家国大局着想,以其出色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帮助清朝度过了这段权力之争的危机,使其平稳过渡到顺治帝手里,从此,清朝这艘大船在孝庄默默地辅助下,向它正确的航向行驶着。而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就是孝庄苦心培养出了清朝最英明的一位皇帝——康熙帝。儿子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的本不是玄烨,但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也是孝庄一手扶立的。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祖母的身上。孝庄就对他的言语举动,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在她的教导下,一代帝王健康成长。

鳌拜集团铲除后,孝庄并不干政,而是放手让玄烨去做,她只是指导。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三藩之时,她把宫中节省下的银两全部拿出去犒赏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也把官中的积蓄拿出来赈济饥民,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孝庄的这种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就这样,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不可否认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多尔衮与孝庄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对于多尔衮和孝庄的印象,应该就是在小时候看得《孝庄秘史》里了。他们年少相遇,并相互倾心。他爱的她的明朗欢快,她爱他的少年英武,少年时的爱扎根发芽,却又无奈枯萎。孝庄那时是科尔沁草原上最受大家崇敬的格格,被誉为小福星,是五福俱全之人,皇太极看上了她的美名,大福之人必会对他的霸业有所助力,再者,她的姑姑哲哲多年不育,也该科尔沁提上来一个格格,巩固和草原部落的关系。于是,皇太极向科尔沁求娶孝庄,而孝庄为了整个科尔沁,只能与多尔衮就此止步,变成他哥哥的女人。

多尔衮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爱人嫁与他人。可是皇太极并不爱孝庄,他爱的是她的名声和福气,他爱上了新寡的海兰珠,万千宠爱予她,甚至想要废了他和孝庄的儿子福临来给海兰珠铺路。可惜,红颜易逝,海兰珠在皇太极征战时重病,皇太极于千里之外赶了回来,却还是留不住心爱之人。

再之后,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成了摄政王,辅佐福临登基,只是因为他是心爱女人唯一的孩子。多尔衮全心全意的辅佐皇帝,却还是逃不过皇帝的猜忌,。身有疾的情况下被派去江南平叛,被刺客所伤,在野史中这段被说成是皇帝派来的刺客。多尔衮逝世,他和孝庄终究是无缘。但也许在经年累月中,他们的爱早已经被权力浸染,但不可否认,这位传奇的摄政王,始终站在孝庄这边,为她和她的孩子保驾护航,直至人生终结。

孝庄到底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早年就追随太宗,深得顺治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 但也有野史称,是前明降臣钱谦益向多尔衮提出此动意的。多尔衮与小皇帝顺治一直关系不好,这对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一直骨鲠在喉。而此时多尔衮元妃去世,多尔衮郁郁寡欢。钱谦益就此向多尔衮说,“无非再娶,以慰悼亡”。就此即请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使传言变现实,实至名归,另外这样也正好控制顺治。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而因此,孝庄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孙因其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面,将她葬在了清东陵陵区外。 还有一说是,摄政王王多尔衮在逼死政敌豪格后,娶了豪格的福晋,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但是民间却以讹传讹,传说当今皇太后,同样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文人们还写成文章,编造了种种传说,生动描绘了皇太后和摄政王的亲事。 其实,“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使人们引起了各种的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降贵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而也有人称当时顺治是为了孝顺,考虑到母亲的孤苦及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在当时满洲风俗来说十分正常。但不管怎样,“太后下嫁”的故事,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而明张煌言作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倒是实有其事。 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为何能自取其辱呢?当然也有一说:据说到了乾隆时期,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内容,从此,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不过,皇后下嫁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历史上多尔衮和孝庄是怎么回事?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件非常著名的谜案,那就是太后下嫁之谜。事件的主角是清初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孝庄太后和多尔衮。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女政治家之一(另一位是慈禧太后)。她一生经历三朝,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孝庄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去世后,孝庄的儿子福临被拥立为帝,即顺治皇帝。孝庄母凭子贵被尊为皇太后。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生功勋显赫,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定鼎中原,多尔衮居功至伟。清朝定都北京后,多尔衮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从国事上来说是君臣,从家事上来说是叔嫂。但有不少非官方史料上显示,他们之间很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关系,那就是夫妻。

孝庄文皇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尔衮,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学界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无疑是把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她和皇室亲王贝勒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却得到他们的默认。”

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

右议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朝鲜国王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多尔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