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灭亡前藩镇为何不联合攻打朱温,其实天下藩镇心怀鬼胎

众妙之门 2023-06-18 22:13:16

唐朝灭亡前藩镇为何不联合攻打朱温,其实天下藩镇心怀鬼胎

对唐朝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天佑四年(907年),征伐淮南失利的朱温,已经等不急统一天下再称帝,想提前过一把当皇帝的瘾。于是,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唐朝灭亡,梁朝建立,史称“后梁”。

虽然篡唐的朱温,当时实力是天下第一,但也没有号令天下的绝对实力。后梁建立时,天下仍是四分五裂,朱温实际控制的范围,也就中原那一块地方,疆域面积并不算大,约56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

东汉末年,天下诸侯都知道联合起来勤王,反对董卓乱政。

唐朝灭亡的时候,曾经那帮骄横的藩镇,为何没有发动声势浩大的勤王战争呢?

答案就是,天下藩镇心怀鬼胎。

朱温称帝后,向天下发布诏书,禁止各路诸侯继续沿用唐朝年号,向梁朝称臣。

当时,天下的形势是:

北边:晋王李克用据河东;罗绍威据魏博;王镕据成德;刘仁恭据幽州;王处直据义武军;其中,魏博、成德、幽州就是赫赫有名的河北三镇。

南边:杨行密据淮南;马殷据湖南;钱镠据镇海(吴越);王审知据福建;刘隐据岭南;荆南高继兴。

西边:王建据西川;李茂贞据凤翔;李思谏据夏州;韩逊据朔方军;冯行袭据匡国军等。

在这些藩镇中,多数是实力弱小一些的,自然不敢公开反对朱温,但其中有四镇是敢于与朱温叫板,继续尊唐朝为正统,不承认朱温的梁朝,即晋(河东)、岐(凤翔)、蜀(西川)、吴(淮南)。

晋,即河东,李克用,沙陀人,本姓“朱邪”,因剿灭黄巢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册封晋王。

因此,李克用对唐朝是忠心耿耿。

李克用不鸟朱温,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二人之间的个人恩怨。当年,朱温对李克用羡慕嫉妒恨,曾在上源驿放了一把火,欲烧死处于醉酒状态的李克用。但是,一场雷阵雨浇灭了大火,让李克用逃出生天,从此,二人就结下了梁子。

岐,即凤翔,李茂贞本名宋文通,因征讨黄巢有功,也被赐李姓,册封岐王。

李茂贞也与朱温有过节,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了凤翔,而朱温就率大军进攻李茂贞,夺取了大片土地,还把凤翔给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一年,凤翔城内粮草吃尽,百姓更惨,城中都出现吃人的现象,这让李茂贞吃尽了苦头。

此时,西川的王建还趁火打劫,夺走了李茂贞大片领土。

李茂贞一看,顶不住了,就把唐昭宗交给了朱温,从此,李茂贞就恨起了朱温。

蜀,四川,王建控制的。

王建,曾经职业是杀牛,还顺带干一些偷鸡摸狗的营生。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往四川,当时,王建参军了,成了一个小头领。聪明的他,就带着一些人,到四川保护皇上去了,从此,攀上了皇帝的大腿。

黄巢镇压之后,王建就回到了四川,一番操作,占领了整个四川,也顺势被唐朝封为蜀王。

吴,即淮南,杨行密的根据地。

早年,杨行密参加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被抓了,官府觉得杨行密不错,就放了他。此后,杨行密就参军了,乘乱占领了庐州。

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封为淮南节度使,晋封吴王。905年,杨行密去世,儿子杨渥即位。他的儿子杨渥没啥主张,他见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反抗朱温,就也跟着起哄,继续奉唐朝为正统。

当时,除此之外,还有南方五个比较大的势力,分别为吴越、湖南、荆南、福建和岭南。晋、岐、吴、蜀就想联合五镇一起攻打朱温,就发了一篇征讨朱温的檄文。

但是,南方五镇并没有什么反应,这让李克用等人投鼠忌器,不敢贸然向朱温发难。

其实,南方五镇,也是各怀鬼胎。

荆南的高继兴,曾是朱温提拔起来的,算起来,还是朱温的“孙儿”。早年,高继兴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为奴,李七郎被朱温收为义子,改名朱友让。朱温很喜欢高继兴,就命朱友让把高继兴为养子,也改姓朱。

因此,高继兴与朱温有了这么一层关系,自然是不会站起来反对“爷爷”朱温的了。荆南,到了北宋才被宋太祖灭掉了。

而岭南的刘隐,之所以能当上节度使,是贿赂了朱温。现在,朱温称帝,他也没理由反对。后来,建立南汉国,被宋太祖灭了。

吴越、湖南、福建这三家,与朱温也没有什么过节,自然就袖手旁观,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自己的荣华富贵能保留就可以。后来,这三股势力,湖南被宋太祖灭了,吴越和福建(漳、泉)被宋太宗灭了。

朱温称帝后,对上述五股势力,也是加以笼络,封钱镠为吴越王,湖南马殷为楚王,福建王审知为闽王,岭南刘隐为平南王,荆南高继兴同平章事(宰相衔)。

至于西边的夏州(西夏前身)、朔方军、匡国军,与朱温也没仇怨,自然承认梁朝。

北边,河东三镇:魏博、成德、幽州。

魏博罗绍威曾经震慑不了魏博牙兵,就请朱温帮忙屠灭了牙兵,从此投靠朱温。

朱温曾以朝廷的名义,去打河东李克用,就逼迫成德站队,最终,成德王镕臣服于朱温,当上了赵王。

幽州出现内乱,刘守光怕朱温来攻,就投靠了朱温,当上了燕王。

至于义武军,势力弱小,自然不敢与朱温作对。

在所有的地方势力中,晋王李克用反抗朱温的决心最强,儿子李存勖即位后,花了10多年成功灭了梁朝,建立了后唐。

其次为岐王李茂贞,一直与朱温对抗到底,后唐建立后,李茂贞就向后唐称臣了。

蜀王王建,并不是真心匡扶唐朝,而是为了自己能称帝,一看檄文没人鸟,就称帝建蜀国,史称前蜀,与后来的孟氏后蜀对应,后蜀被宋朝灭了。

淮南的吴,纯属于打酱油,不久出现内乱,被权臣徐知诰篡位。后唐灭亡之后,徐知诰奉唐为正统,改名李昇,声称是唐朝宗室后裔,并建立了南唐。而南唐的命运,自然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天下一盘散沙,各有各的利益,当唐朝即将被朱温篡夺,谁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联合诸侯起兵勤王,历史正式进入了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是因为藩镇割据吗

说起五代十国还得从中晚唐开始。唐玄宗时早期也算是英明之主,开创了开元盛世。不过到了后期他越来越糊涂,也没有了动力,开始沉溺于玩乐,一步步把大唐带进了深渊。

我们重点要说的就是唐玄宗建立的募兵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均田制已经被破坏,由于长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使得唐朝压力非常大,每次作战都要舟车劳顿,长途跋涉。

所以唐玄宗在边境地区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这样,就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可以说这些藩镇,没有其他任务,就是专心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

虽然募兵制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如果皇帝英明,藩镇远远不可能割据,但由于皇帝昏庸,一些有异心的节度使开始扩大自己的权力,更有甚者还控制了财政支配等权力,久而久之开始拥兵自重,对朝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一打就是八年,这八年对唐朝的影响非常大,最关键的是唐王朝自盛而衰,节度使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朝廷渐渐地没有了话语权,中央集权受到巨大削弱。

主要是因为,唐军在面对叛军时被打得不堪一击,朝廷为了消灭叛军,不得不将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于是各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

所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了。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唐朝皇帝也一直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怎奈种种原因其实并没有成功。

不过尽管问题很多,但由于这些藩镇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也没有一家独大,所以也并没有再次造成安史之乱这样的局面。

可是,我们说,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始终在衰落,甚至长时间宦官专权。这些太监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可以说唐朝早已经积重难返了。

尤其是唐朝皇帝长期受制于宦官专权,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加强中央集权,让大唐恢复到从前。虽然也有像唐宣宗这样的英明之主,但毕竟没有彻底改变这一切,一旦换个皇帝,又回到了以往。?

唐僖宗时由于经年累月的发展,再加上天灾,终于还是爆发了黄巢农民起义,虽然这场起义最终被扑灭了,但十来年的时间,对于本就衰落不堪的大唐影响非常大。

朱温这个亲手终结大唐的人,他本是黄巢起义的一员,不过后来投降了大唐,一步步成为了梁王。不过也正是他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逼着唐哀帝禅位,建立了梁,史称“后梁”。

不过朱温之所以能够篡唐,并非因为自己有多大的势力,只不过他掌控了朝政罢了。所以唐灭后,他并没有能力收拢各地的藩镇,而统一,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自立。

从唐灭开始,没有谁能够统一,所以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时期。

五代是指位于中原地区的,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且这五个国家不是同时存在的。

十国是指几乎在五代同时期存在的,分别为:南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北汉这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其中北汉在北方之外,其余九国均在南方。

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有强有弱。其中后周在郭威以及柴荣的不断改革下,一步步发展壮大。不过赵匡胤却来了一个黄袍加身,成功把后周变成了大宋。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继续了统一的战争,确立“先南后北”策略,在南方大宋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不过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大麻烦,甚至连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

唐朝藩镇割据严重,是最后被节度使灭了的原因吗?

许多朋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知道唐朝灭亡是因为藩镇称霸一方,尾大不掉。同时,也我们也是知道的,唐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节度使朱温废掉了唐天子,从而正式宣告了大唐帝国的灭亡。那么,朱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虽然,大唐王朝的灭亡有着更深的历史原因。其中,藩镇割据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根本原因是唐朝从立国之初就频频对外用兵,对外作战的失败和天灾引起的农民起义对唐王朝来说是致命一击。



我们知道,唐朝从立国开始就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与西域诸国的交战不利,与吐蕃作战损失惨重。可以说,大唐王朝从立国之初的连续对外作战损耗了大量的国力。尤其唐德宗时期与吐蕃作战,对唐王朝来说雪上加霜。



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原本是一个农民,他先是参加了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军,后来归附了唐王朝,这个人就是朱温。朱温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十分卖力。得到了唐天子提拔为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受封为梁王。他以洛阳为中心不断发展实力,迅速成为唐末最强大的藩镇势力。



当时,唐王朝对外作战失利,对内又无法控制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加上天灾连年,农民起义不断。让一些节度使有了可趁之机。这些原本是唐天子的将领,在地方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充军备,随时做好了反叛朝廷的准备。唐朝的节度使不仅掌控地方军政、还掌握地方的财源,这些钱财又不输送到长安。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让唐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举步维艰,公元907年,饱经沧桑的大唐王朝已经疲惫不堪。最终让在扑灭黄巢起义中崛起的节度使朱温给了温柔一刀。天佑元年(904年)朱温使用武力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又把唐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为帝,即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宣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朱温建立的后梁,宣告了五代十国时代的开始。朱温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农民,在唐末农民起义中善于见风使舵,先是投靠唐王朝,在镇压黄巢农民起义中表现得很卖力,取得皇帝信任,得到提拔为节度使,然后积极发展私人势力,最终灭掉了曾强大无比的唐王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5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