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贵族群体是怎样的存在霍去病为何能随意杀死关内侯

众妙之门 2023-06-18 22:07:36

古代贵族群体是怎样的存在霍去病为何能随意杀死关内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封建时代,贵族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别于皇室,同时又和普通的民众割裂开来。但是,他们又在皇室和民众之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往往享有很多的特权,比较普遍的就是生杀大权。当然,这些贵族并不是可以随意杀人,他们杀人也需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贵族之间的争斗就更有章法、依据可行了,所以李敢死的很冤。

作为陇西李氏出身的李敢,还是一个关内侯,死于自己人之手却没有激起一点浪花,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汉朝侯爵分等级,按照离长安的距离以及地域来分,大体上是关内侯和关外侯,而侯爵的顶端则是十二列侯,等级森严却又相互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霍去病可以随意地杀死一位侯爵,这不利于内部的团结。那么,霍去病为什么可以杀死侯爵呢?

在历史上,陇西一直是豪强林立的地域,很多古老的大家族都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有过自己的时代,陇西李氏也是其中的一个家族。

在大一统的时代来临以前,陇西李氏的运气还是不错的,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还出过几位优秀的将领,但是传到了李敢的父亲李广这一代的时候,却是出现了意外。

因为李广的个人问题,他总是犯各种错误,导致皇帝都对他很不喜欢。所以,李广的一生总是充满着失望,但他又拉不下脸来去求人,官位、爵位升的越来越慢。

因为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处于紧张的战争关系,李广却很少立功,因为他的"运气"坏到了极点。在汉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中,皇帝专门传令不让他到正面的决战战场。

李广也是硬气,在战争结束后自刎了。李广的三个儿子两个早死,只剩下了李敢一个,李敢知道父亲死了,觉得是当时主将卫青逼迫的结果,偷偷的打伤了他。

但是这件事情被他的上司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不能接受属下殴打上司,在第二年亲手射杀了李敢,当时李敢已是关内侯,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霍去病。李氏悲凉至此。

李广难封

李广还在世的时候,做人算不上很好,不说得罪了很多人,至少没有积下几分人情。当时是很讲究出身的,相互之间交流的还是比较频繁的。

但是,李广自出道起便十分的高傲因为他本身的武艺、才能对得起他的这份高傲。所以,李广在朝中,同代人中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留给家族的也就没什么了。

比如李广的孙子李陵,他自己就有一个好朋友叫司马迁,在他被所有人质疑的时候,只有司马迁在为他说好话,在为他奔走。对比李广,就更能明白霍去病为什么可以随意的杀死李敢,因为没有人出来帮李氏,他们最多只是掉几滴眼泪。

而且,李广难封不是说说的,当时普遍认为李广的运气不好,运气不好的人能在贵族之中找到朋友吗?很难,李广影响的不止是他自己,更不是他这一代人,他影响到了这整个李氏家族,这才是李氏难逃覆亡的根本原因,朋友太少。

在卫青发迹之前,他就有一大帮子的朋友;在汉高祖成功之前,身边也聚集了一大帮兄弟,李氏是独木难支啊,迟早被整个贵族圈子抛弃。

卫霍势大

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是汉武帝亲自选出来的将才,他们得到的是汉武帝的支持,很多的贵族都清楚这一点,很少有人会和他们争斗。

而最为关键的是,卫青、霍去病还是亲戚。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不像是竞争关系,相处得十分和睦。

但是,这样的情况却不一定和皇帝的心思,所以,皇帝还是想要在他二人中间制造裂痕,让二人不这么和气的。毕竟,两个人联合起来,已经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的兵力。

李敢剧照图

所以,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这个爵位自他之后就完全的绝迹了,由此可见,汉武帝也没安什么好心,他支持的是霍去病。

想想也很正常,卫青的政治立场已经确定,他必然站在卫皇后的儿子后面,这恰恰是汉武帝不想看到的,所以霍去病杀了一个关内侯,受到的惩罚也是很小的。

李敢官小

其实,说到底还是李敢的官职、爵位太小了,在和霍去病、卫青的对比中,他是处于劣势的,他没有资本去和这两位大将军争斗,更没有资本让别的贵族为他出头。

作为大汉的贵族,身为一个关内侯,侯爵之间的交流和仇怨都是有相应的方式的,李敢私下打了卫青就属于违反了规则,虽然他也是贵族的一员,但显然不会被接受。

而且,作为首先坏了规矩的人,官位、爵位都不是顶尖的,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出来庇护他了。换言之,他被霍去病杀死算是白死了,霍去病不会受到贵族们的集体问责。

李敢在贵族中的基础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比霍去病要深厚,但问题就出在了他自己的身上。因为他的能力不如霍去病。所以,在贵族们的心中,他就属于位卑职小,自然不会帮他。

李敢从始至终都是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他要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代价,虽然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但问题还是他自己的位置太小、太低了。

总结分析:总的来说,李敢被霍去病杀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处在当时的社会体系和政治环境下,李敢完全就是在送死,没有哪一个贵族会放过他,即使卫青没有追究。

李敢实在是过于冲动了,简单的想一想,霍去病为什么要杀他?为什么霍去病会知道他和卫青之间的事情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所以说,霍去病也是被人推到台前的棋子,李敢其实是死在了很对人的联合之中。想要杀死他的人绝对不止一个,否则没有必要推出霍去病。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最终搞到了生死相间的地步,霍去病虽然性格有些怪,但还不至于杀死出生入死的部下,很显然这只是一个局,李敢只是一个牺牲品。

在很多人的策划下,就出现了李敢死亡的局面,陇西李氏可谓是再遭浩劫,真正的目标是谁并不好说,只能感叹李敢的运气实在是不怎么好。

结束语:总体而言,一件简单的事情最终被复杂化了,但也是简单的处理掉了,至于过程、牺牲,又有几个贵族会关心呢!最终的结果是胜利总比失败要好多的,不是吗?所以说,霍去病杀死李敢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或许不是没有人敢发声,而是所有人都是同谋,这才是最可怕的情况,李敢虽然死的有些可惜,但从大局上来看,他还是死了更好一些。霍去病杀人也不是无所顾忌的,能杀李敢是因为贵族的支持,但他不敢、也不能去杀别的贵族,李敢只是一个牺牲品。

霍去病私下杀人,汉武帝为何会包庇于他?

霍去病是著名的西汉名将,他不拘古法善于奇袭的作战方略让他多次在大漠作战立功受封,而问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却只度过了短短的23年时光,最终死于奔袭的途中

可年轻气盛的他也做出过出格的事情,他在一众大臣面前杀死李广仅存的独子,而汉武帝却帮他隐瞒成“鹿触杀之”,难道说真的是纵容他吗?之中其实隐藏着不少玄机。

李广自尽要说到霍家与李家的恩怨,其实要从李广这老一辈说起。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出兵漠北,要一举拿下匈奴。本来只派了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不过李广也主动请缨,成为了前将军。

要说为什么“李广难封”,其实这中也有所体现,他一直由于站队的问题,没有好的机遇,直到汉武帝上台才稍有了出头之日。不过他的报国热情其实一直都没衰减,精忠报国的他也被后人追封为“飞将军”。

不过在这次漠北之战中,本来是卫青布局自己亲自率精兵追击单于,让李广和赵食其从东路出击包抄。可没想到李广这样的一位大将,竟然在大漠之中迷了路,没能和卫青准时汇合。

这让卫青的军队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虽然最后还是打败了单于,但也损失惨重,而且让单于趁空溜走了,可以说是让这次突袭行动功亏一篑。

回朝之后,卫青就询问李广迷路的原因,毕竟也算他的指挥和领导,肯定是要批评职责他的。不过李广相当自负,就不愿跟他解释。

于是卫青就想着派人找他的幕府参谋问话,李广得知过后,则更是怒火中烧。本来这在茫茫大漠中迷路就一肚子气,这卫青还来变相地侮辱他,一气之下,竟然就自杀了。

其实他一部分原因也是怕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不过尽管如此,他也还是被司马迁评价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死于他之前,他仅剩一名幼子李敢

李敢本身其实也是霍去病手下功绩显赫的一名将士,还曾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不过他听说父亲的惨死,自然就联想到了卫青处处刁难李广,故意让他无功而返,最终逼死了他。

他便找了机会,痛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心中也有愧于他,毕竟确实自己可能对李广多有影响,才酿成惨祸。便把这事按下不表,没有上书汇报。

霍去病复仇其实这事本来就可以完结了,你逼死我的父亲,我把你揍一顿出出气,两家以后不再往来。可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是可忍孰不可忍?”,血气方刚的他便怀恨在心。

一次朝廷组织众臣一齐去狩猎,李敢也在其列。霍去病弯弓射箭,直接把狩猎中的李敢一击必杀。众大臣连着汉武帝惊吓之余,也并没有出声。

回朝后,汉武帝亲自说,李敢“鹿触杀之”,意思是自己捕猎不小心被鹿撞死了,尽管理由荒唐可笑,不过反响平平,没有人再站出来为李家父子说话,这件事就这么平息过去了。

其实李广本身是个非常好的将军,他的身先士卒、武艺超群其实都被人看在眼里,但他的不善言辞以及时运不济使他令后人喟叹“李广难封”

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汉文帝执政,尽管一开始他立下汗马功劳,屡战屡胜,但后来的“文景之治”政治方略是调养民息。在汉武帝时期,虽然崇尚开疆辟土,但新的将领如卫青、霍去病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见他的一生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也不怪他抱怨时运不济。他最终一次战役主动请缨出击,便是为了能在自己年衰力竭之前最后立一场功。

但卫青让他这样一个勇成名的大将军去边路包抄,实在是让他力不从心,也不怪他迷路于大漠。最后他念及自己已经年老,下次再出师的机会渺茫,才自尽身亡。

而他的儿子李敢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局势,虽然自己父亲是享有盛名,但在朝廷里还是缺乏自己的党羽。

而霍去病就是恰恰相反,一部分是他本身立下赫赫战功,在朝廷树有威信,很受皇帝喜爱;而李广在汉武帝打的几场仗都输了,虽然一部分是时运的原因,但肯定没有霍去病“封狼居胥”受宠。而且霍去病是卫皇后的外甥,帮舅舅卫青报的仇,要是对霍去病惩罚,便是得罪了自己的两员大将。

且在朝廷上,李广经常“倚老卖老”,口出狂言而不顾,得罪了不少大臣;但霍去病劳苦功高,多次征战匈奴,保家卫国,且作为小辈很尊敬他们。

于是李家父子二人的身亡都没有在朝廷上引起波澜,汉武帝一见既然众人都没有意见,那便是这件事摆平了,不再对霍去病过多追究。

初战封侯其实霍去病这么得汉武帝亲信,也跟他自身的努力是脱不了干系的。他自身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本来算出身卑微。

可他母亲的妹妹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竟然当上了皇后,他母亲的弟弟卫青本身也是抗匈奴有功的大将。卫家一下子就平步青云,他的身世也有了变化。

不过他并没有沉溺于这些不属于他的“荣华富贵”,他自幼习武,善骑马射箭,从小立下了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他的武艺超群被尚武的汉武帝看见,得到了宠信,任命他为宫廷侍卫。

随后匈奴入侵,他跟随舅舅卫青出兵,大杀四方。他在此役中斩获敌人两千余人,以及单于的祖父,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这两次的功绩使他一鸣惊人,功冠全军,受封为冠军侯

他便以此开启了军旅生涯,他出兵灵活,注重方略,并不像李广这样的勇将。反而,他更善精锐行动,迂回穿插和长途奔袭,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他的骁勇善战也一直被后人所称赞,如李白就写下过《胡无人》来感怀他“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

不过他一生只短暂的收了场,他在第二次战争动员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途中去世。汉武帝也因此暂停了对匈奴的作战,他把霍去病埋葬于茂陵。

并谥“景桓侯”,意指“武与广地”,彰显他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他甚至调遣了河西五郡的所有铁甲军,排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汉武帝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于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是十分喜爱的,所以当他冲动之下杀死李广儿子李敢时,才选择了包庇他。

其实背后反应出的道理是,要让自身变得强大,得到领导的喜爱,才有“胡作非为”的资本。不然像李敢这样意气用事打了皇室亲信,只会被安插“鹿触杀之”这样可笑的死因。

想了解一下霍去病

  从大汉帝国雄风录看到的.
  探索千年的迷雾将军之死

  十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死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假的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

  翻开史记,千头万绪,仿似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然而,如果能够找出一条主线,是否就可以将这团乱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太子刘据。

  之所以忽视他,是因为霍去病去世时,卫太子年仅十二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这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与他利益休戚相关的卫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捞取好处的政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将太子与卫氏的关系做一下澄清。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太子需要卫氏的势力来扶持,卫氏需要太子的地位来巩固。

  武帝后期也许很想将太子与卫氏分开,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来打压卫氏,想让太子独立。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卫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就是太子与整个卫氏集团的利益。

  让我们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武帝暗中尊霍抑卫。

  公元前118年,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园,自杀,太子少傅庄青翟继任丞相。霍去病射杀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刘彻立三皇子为王。四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长史陷害,自杀,武帝处死了庄青翟以及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继任丞相。

  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死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内朝外朝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着血腥味。

  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

  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当霍去病作为大将军的一个部将而获封侯时,他是卫氏家族的一个锦上添花者,当他威胁到卫氏的保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便是整个卫氏的敌人。

  如果说漠北大战后,卫青面临的是众叛,霍去病面对的则是亲离。卫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地位的,他们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1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4:56 | 删贴

  二,李敢伤卫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卫青的大度有没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来还恨不恨卫青,他的这个举动已经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祸根。

  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6:35 | 删贴 | 加精

  三,李蔡之死与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杀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

  一个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财迷。天下那么大,身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块地,哪里不行,为什么要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占那块地?占了这块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处了?

  政治是不讲因果逻辑的,有人证据确凿的指出他犯了这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还没有下狱,李蔡便自杀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的武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7:36 | 删贴 | 加精

  如果说霍去病杀李敢是蓄谋已久的,实在说不通,因为他采取的办法真是太笨了,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种种潜在的恶果。世上有千百种比这更好的办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想来想去偏偏挑中了这种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办法?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这个事件便是一个突发事件。卫青受伤后对外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宫狩猎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猎之时才刚刚得知李敢伤卫青这件事的。依他在战场上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是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的呢?为什么要选在狩猎场?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将此事透露给霍去病,那此人一定与卫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否则不会知道卫青曾经被李敢击伤。

  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8:44 | 删贴 | 加精

  选择在狩猎场,一是因为这里人多嘴杂,二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杀人,就像他在战场上杀人一样。

  此人透露这件事的目的很明显了,借刀杀人!

  霍去病如果在冲动之下亲自动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着动手而是把这件事告诉武帝,设计者的目标也达到了,李敢必死无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杀李敢,为什么不立即进行而要隐忍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呢?

  这个问题只要联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难解释。李蔡死于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李敢具体死于几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猎时死的,这时应该不是冬季。那时的历法一开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应该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测,李敢之死很可能紧挨着李蔡之死,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是先对付身为丞相的李蔡,杀李敢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时。

  5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9:33 | 删贴 | 加精

  李敢李蔡叔侄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李家几乎没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会有人向卫家寻仇了。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绝不在少数,这势必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连武帝也会对他产生一些不满,这不正是卫氏想看到的结果吗?

  一石二鸟,卫氏大获全胜。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势力衰退后,李敢的一双儿女却在后来得到机会亲近太子,并受宠于太子。

  若没有人引荐,李家的儿女怎么能进太子东宫?引荐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敢遗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号将李家儿女送进去的。

  霍去病杀李敢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的狩猎场一定有很多的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将两个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边,养着,宠着,他想干什么?

  6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0:58 | 删贴 | 加精

  四,霍去病请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领兵打仗,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他两次带头,请武帝册立三皇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张汤的鼎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皇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这个发起者和带头人?难道他不打仗的时候无聊之极,管起闲事来了?

  当我们抓住卫太子这条主线时,这桩离奇的怪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册封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卫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宠已久,武帝此时宠爱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没有益封,却得到了千金的赏赐,此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礼,卫青照办了,分了一半的赏赐给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个门客,由此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7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2:48 | 删贴 | 加精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

  8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6:14 | 删贴 | 加精

  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9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8:06 | 删贴 | 加精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死与卫伉矫制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10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9:50 | 删贴 | 加精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11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0:49 | 删贴 | 加精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张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死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而亡,临死前传话给武帝,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1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2:23 | 删贴 | 加精

  张汤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后来在狱中自杀。

  这是一场典型的权利之争,最终得利的仍然是太子卫氏一党,他们虽然死了一个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赵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说卫氏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他们很可能因为张汤之死引起的权利真空而得利,在这个事件中,受到打击的是武帝。

  ,谁是真凶?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一连串的人员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段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激烈,卫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终牢牢的占据着上风。

  视卫青为仇敌的李氏叔侄死了,给太子带来压力的三个皇子被分封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与太子少傅争权的张汤也死了。

  如果这一切不是巧合,那卫氏的手段真是厉害的吓人,高明的可怕

  1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3:50 | 删贴 | 加精

  卫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一个带头的人,一定会有一个阴谋的主要策划者。这个人必然对权势极端热衷且心狠手辣;这个人必然非常强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够的手段,足够的分量来胜任这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大将军卫青吗?如果是,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宽和大度,仁善退让就全是伪装,这样的卫青太可怕了。但是这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世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皇后卫子夫吗?我们很难将那个阴险强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与这个身不由已的可怜女子联系在一起。太子年幼,卫青长子也年幼,公孙贺平庸,卫氏还有什么人?

  除去这些人,卫家还有一个分量非常重的厉害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她的母亲便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庭斗争的厉害角色,当年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宝座,也将她的儿子刘

  1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4:56 | 删贴 | 加精

  成年后的平阳公主嫁给了平阳侯,她的这个名号因此而来,平阳远在河东,从此远离了京城长安,与政治绝了缘。(平阳公主一定是到过平阳县的,否则她不会碰到卫氏,卫氏是平阳县土生土长的,卫家的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吏私通足以证明。)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会在平阳县过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种人,她抓住一个机会回到了长安,并且长久地留了下来,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讨好皇帝,捞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无子,她便选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在家里,随时准备献给她那个当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终看上了身份卑贱的卫子夫,在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即贵,愿无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卫子夫虽然进了宫,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陈皇后压制着她,她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宫女,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阳府为仆,地位不会改变。

为何霍去病射杀李敢这一桩血案,揭示了汉朝真正强盛的根源?

霍去病是汉朝时候著名的抗匈奴名将。霍去病在十七岁时候就率领骑兵深入大漠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十九岁时候指挥河西之战,直接深入打击到匈奴占据的重要地盘?祁连山。可是,这一代名将霍去病既然敢射杀西汉最悲情将军李广的亲儿子李敢,但汉武帝处理这一血案的过程中,也真正把西汉强盛的原因揭秘了。

在这一起事件中,《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么记载: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短短几行字,都是?讳?,就是把事情的真相给掩盖,令人对霍去病射杀李敢这个案件疑团重重。实际上,霍去病是没有私自处决李敢的权利,只有皇帝才有处决的权力。何况,霍去病就是在上林苑这个光明正当的地方杀人,也正是汉武帝动不动就要诛人九族的时代。

很多人都奇怪,霍去病为什么一定要射杀李敢呢?事情来源于公元前119年,李广将军与卫青将军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之后在大漠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当时,郁闷不已的李广很难原谅自己,于是就在卫青的帐篷中拔剑自尽。

作为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认为是卫青害死了父亲,为了报复,就把卫青给打伤。按道理说,下属打伤了军队统帅上级领导,应该是杀头大罪。可是,卫青就想着以德报怨,对李广的死有一些愧疚,作为统帅没照顾好下属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史记》上是?讳?。

可是,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却为舅舅报仇,在一次狩猎中射杀了李敢。

汉武帝为什么会饶恕霍去病,有人说是让卫青家族树立几个敌人,通过力量的牵制来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将军权臣的势力太大。

不过这一切还是与西汉汉武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环境有关。在汉武帝时候,改变了西汉初期信奉的?黄老道学?的影响,提出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在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中,最受推广的就是儒家的公羊学。

儒家公羊学说,提倡就是一种?血亲复仇?,就是?你敢杀我至亲,我就杀你全族,有仇必报,甚至九世以后都可以报!?在西汉官员判决案件时候,都以《公羊传》作为重要的审判根据,这也很容易理解李敢说要报父仇打卫青,霍去病也为了报舅舅的仇也敢去杀李敢。

由于公羊学说这一种思想,使得西汉奉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侵犯西汉的匈奴不投降不妥协,打出一个骨气,创造了一个强盛的西汉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