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赵云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写道,长坂坡一战是赵云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战。赵云最后能逃出来,跟曹操下令生擒有很大的关系。相信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读者,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诸葛亮用的最多是赵云,而不是关羽、张飞。
举几个例子,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去南屏山顶的拜风台时,带着赵云;刘备去东吴成亲,诸葛亮在选择陪同将领时,也是赵云;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派了赵云等等。诸葛亮如此偏爱使用赵云,这是何故?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赵云,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集团时,在刘备的核心成员里,真正能让诸葛亮灵活调用的大将,只有赵云一人。大家都知道,为了救出阿斗,赵云在长坂坡差点就丢了命。即便如此,喜欢使用赵云的诸葛亮,却一直没有重用赵云,这又是为何?
要知道凤雏庞统抱怨官职小时,诸葛亮则立即向刘备反映,将其提拔。但赵云任劳任怨,自己不提,诸葛亮也从不在刘备面前为他请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此时的赵云已经年近七旬。在那个人均寿命很短的时代,纵然身体素质超群的赵云早已不复当年的勇武,但他却依然冲杀在第一线。
可能有人说这是勇猛,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悲哀,悲哀诸葛亮识人的失误。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提到马谡,认为其“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可惜诸葛亮并没有听得进去,最终落个“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的智谋举世无双,这并意味着他无所不能啊,“可谓识治之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面这句话来自陈寿,诸葛亮还有一个特点,生平谨慎,什么事都要管,连二十军棍的这样的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注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袭”是不可能被诸葛亮采纳的。
因为魏延是降将,即使魏延战功赫赫,也不能让诸葛亮放下心中的芥蒂,“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再回到前面的话题,赵云没能被重用,诸葛亮难辞其咎。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三国当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在三国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被万人敬重的人却容不下忠心不二的赵云呢?毕竟在三国人才辈出的乱世中,赵云也是一位佼佼者。这样有才有德的人,诸葛亮却重用,的确让人困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诸葛亮的戒备心太强
刘备在和曹操打仗时,不慎战败,当时刘备的妻子和孩子都被困于曹营当中,这时候正是赵云单枪匹马,闯入了曹营,成功救出了他们。就算他没有什么能力,凭这样的恩情,刘备也会善待他。更何况当时他能力非凡,因此,刘备对赵云的感情一定不一般。古语有云:树大招风。高位者身边的红人,总是招人嫉妒。诸葛亮也难免入俗,对他起了戒备之心。
2、赵云自己的问题
赵云没有属于自己的部下,不像其他武将有勇无谋,赵云心思细腻,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角色,刘备和诸葛亮都将其放在一个保镖的位置。再加上赵云本人也是太过于低调,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是,低调也应该有一个度,如果过于低调,反而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对于赵云的态度是惜才嫉才,他想要赵云的才能和忠心一直为自己所用,可是又害怕赵云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在刘备面前,诸葛亮不会为赵云说一些提拔的谏言,而赵云本身不争不抢,致使赵云即使一身才能也很难让他人看到。
诸葛亮宽厚待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细细研究三国,就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很“腹黑”。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大公无私,死而后已。”他其实一直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其实非常自私的。只不过诸葛亮善于包装和伪装,所以给人的形象是儒雅、和善、大公无私。
阿呆斗胆去撕一下诸葛亮的遮羞布。
咱们就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入手,毕竟这是正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段文字说明两个问题:1、自己标榜自己。“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都不认可。2、只有小范围的一圈子人认可,崔州平、徐庶几个同样潦倒的文人。
很多人要说,这是“高处不胜寒”,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那么,阿呆就要说了。当时诸葛亮身处荆州,刘表是其老婆的姨夫。蔡瑁是他老婆的舅舅。这都是荆州的掌舵人,况且刘表也是文化人,非常注重教育和人才的。为啥放着这么一个能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的亲戚不用?只有一个原因:太了解他,看不起他。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刘备称帝是个错误,让他走上错误的正是诸葛亮。自有刘备称帝,诸葛亮才真正实现它的“自比于管仲、乐毅”,达到他人生的巅峰。但是,却给蜀汉埋下了战争的隐患,也催生了刘备的早亡。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讨伐江东,其目的,其形式,其结局,诸葛亮都猜得到,但是很多人出面阻止了。诸葛亮却没有,他在保全自己。
刘备永安托孤,托付的是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一个主政务,一个主军务。相互制约,相互扶助。
诸葛亮的确是个“心机哥”。李严哪里斗得过诸葛亮。诸葛亮借着平叛南中,从李严手里拿过军权,架空李严。南中平叛结束,为了继续掌控军权,就驻扎汉中,说是要北伐。理由很堂皇:光复汉室。其实很简单,只有握着兵权在外,才安全。
后来,借着北伐的名义,打压异己,轻松地将李严贬为庶民。从此,蜀汉大权,彻底落在诸葛亮一人之手。
很多看官早就义愤填膺了,恨不得撕了阿呆,骂阿呆一派胡言。这是因为,这部分人中毒太深,被洗脑了。缺乏理性的思考,仅仅凭个人朴素的情感,维护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北伐,是诸葛亮后期的主要任务。至于为什么要北伐,阿呆认为就是在保命保名。不北伐,你一个丞相捏着兵权名不正言不顺,不北伐你就无法调动蜀国的上下。
马谡是个替罪羊。诸葛亮太心急,自己手下缺少自己人,马谡这个得力弟子需要战功。诸葛亮急于扶持自己的人,所以放着蜀国的一帮老将不用,降将不用,将重要的岗位交给自己的弟子。心急了,所以栽跟头了。
至于说诸葛亮为何容不下忠心不二的赵云。
这就好理解了。第一,赵云太忠心太耿直,与诸葛亮的目标不一致,终究会成为畔脚石。第二,赵云的威望太高,是蜀汉的元老,一旦驾驭不了,就会成为最大的敌人。
至于说诸葛亮带甲三百上朝,其言:加九锡又如何?
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蜀汉的霸道和专横。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严禁去奔丧,取消丞相一职务,停止北伐等一系列动作的深意。还有,不建祠、不立庙,不追封谥号。这都表达了什么。
更为奇怪的是,诸葛亮作为文人出生,把持蜀汉,蜀汉居然让世人惊掉大牙:国不置史。
什么意思呢,蜀国不设置史官,不记录国史。
目的是什么?大家去想吧。
总之,阿呆认为,诸葛亮是虚伪的,是腹黑的,并不是那么高大的光辉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男子“五不娶”指的是哪五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