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何从踌躇满志变成放诞不羁

众妙之门 2023-06-18 20:45:29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何从踌躇满志变成放诞不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阮籍的一生,欢迎阅读哦~

月光如水的夜半,阮籍又失眠了。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是阮籍众多的《咏怀诗》的其中一首,从诗作角度来看,大评论家钟嵘给予了极高的概括:“《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请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文人阮籍,一直是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性情和举止乃至于交际无不透着那个时代最飘逸、孤傲的身影。

平静的竹林深处隐藏不住乱世的忧伤。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而最大的表现就是人心散乱。由于曹魏逐渐被司马家族深度控制,隐藏在其中的危机,让阮籍这样的文人早已心惊胆战。

阮籍,很小便失去父亲,但是这种苦难成长经历让他很早就投入到学文习武的磨砺中来,对此,他在《咏怀诗》回忆说:“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阮籍的报复有济世之志,在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对着空旷的山野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然而,阮籍所处的时代却并未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或者是热情。

正始十年,司马懿全面掌握曹魏,这种震荡让文人们如同惊弓之鸟,飞向旷野山林寻找片刻安宁。

于是七位峨冠博带的文人纷纷走向竹林,开始另一种生存模式,他们终日饮酒、弹琴、赋诗,加上每个人格外的特点如嵇康还打铁,阮籍还长啸,这些风度让他们成了一个集团,被后世谓之“竹林七贤”。

只不过不久,嵇康创造的“魏晋版非暴力不合作”的竹林模式终于以他的鲜血喷溅一地而悲壮收场。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居然还有太阳。”《遥远的绝响》

孤独的抑郁症患者,逐渐用怪异举止对抗整个社会的“明教”。

阮籍曾写出一首《首阳山赋》,满纸的凄凉、无奈,如同一场寒冷的秋雨淋湿在一个孤独无助的行人身上。“时将暮而俦兮,虑凄怆而感心。”这种抑郁,逐渐加重了阮籍的心病。此后,阮籍被迫走出竹林,失魂落魄却举止更加怪异,他的眼睛甚至可以翻出“青白眼”,颇有“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鄙视一切的感觉。

《晋书》以生动的笔墨还原了阮籍的苦闷与忧伤:“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多年后初唐文人王勃生动追忆了这段往事“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摆在阮籍的前面没有路了,他曾经早年的梦想之路是高山大海的清风月朗,没想遇到的却是一个动辄得咎的阴暗冷酷的时代。

他不想见任何人,因为他的朋友或是被杀,或是被迫出去做官,一时之间他成了那个时代的孤独症患者。出去透透气,竟然发现,阮籍的人生已经没有道路可以选择,如同荒乱的车马被一座山脉所阻隔,没办法,哀嚎流泪后不得不原路返回。

这条路是就是司马家族的路。

名教已死,此时的阮籍不知道比西方的尼采喊出这句痛心的话不知要早出多少年,因此他选择“任自然”。

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薄汤武而非周孔”后,这条竹林精神核心的两句话被阮籍以实际行动去施行,为了不再重复被杀,阮籍选择了更为巧妙的方式进行表达。

阮籍瘦弱的身影发出的言行在那个剧烈震荡的时代掀起了一阵阵浪潮,他所反对的名教实际上就是司马家族的权力架构。

此后他疯狂酗酒,他可以坦然与嫂子说话,也敢肆意地醉倒在邻家美妇的身旁,甚至可以为一位素未相识而早逝的妙龄少女的灵前痛哭失声。在极端强调礼法的司马家族时期,阮籍竟然在母丧期间,饮酒吃肉,然后却大口吐血,“废顿良久”。

当有人对他提出尖锐批评之时,他从容回答说:“礼岂为我辈设邪?”我这样的人岂能是那些礼法所能束缚了的?

然而,与嵇康相比,阮籍身上明显多了许多周旋和技巧。

嵇康是“远迈不群”、“高情远趣。率然玄远。”,而他被杀的借口是不孝,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嵇康拒绝与司马家族合作而遭到嫉恨:“大将军(司马昭)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有从子不善,避之河东……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汤武,大将军怒焉。”《三国志》

同样,阮籍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痛苦是不想做官,却天天被逼着做官,阮籍显然对此深有体会。司马家族,深刻知道,这些文人如同帝国的潮水,不能不进行疏导或者收拢,无论他们的名声和自觉,都不是一般人所能代替的。

于是阮籍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逃避,那就是大量饮酒“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显然《晋书》以“天下多故”隐晦的写出了阮籍的苦衷与大背景的凶险。

阮籍虽然狂,却非常会把握尺度,与司马昭相处,他表现得相当智慧。凡是涉及敏感话题时,阮籍总是选择不回答或者模棱两可的态度。以至于司马昭对他印象相当不错,以至于发出:“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的感叹。

两件小事最能体现阮籍的高明,为了不与司马昭发生亲密关系,对于司马昭提出与阮籍结成亲家的事,阮籍采取了“六十日大醉”的方式进行拒绝。“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对于要不要做司马昭的官,阮籍的处理仿佛更加巧妙了。

未等司马昭要求他出山,而是他自己主动释放信号理由是听说那里有许多美酒:“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司马昭喜出望外,“帝大悦,即拜为东平相”,“大悦”即出乎意外的相当高兴,可见阮籍在司马昭的心里位置。于是一头毛驴的背托着阮籍来到了东平。

时光跨越数百年,李太白用潇洒的笔墨再度回顾了阮籍的风流身影。

“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只是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十天,便将政务处理的干干净净,以至于后世用为称美地方长官清政简俗的典故。他所能改变的不是那个世界,而是他的内心。

老庄的浩瀚空灵,让他全身心浸润其中,以追求逍遥之境,摆脱恐惧、逃离束缚。作为最清醒的一位,他默然观看天下大局,了然于心。

阮籍重病之际,还不断收到司马昭要其支持称帝的表态信的催促,他早已知道这种局面早已形成临死之前,他终于写出《劝进表》,仿佛只能这样才能告诉那个时代,自己一个将死之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达观或者是大势所趋。有趣的是,阮籍的儿子一直模仿他的风度,显得更为任性放诞,但却多次遭到阮籍的批评,因此可知,阮籍的一生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而他把自己活成的模样完全是迫不得已。在他深情写出《咏怀诗》的那一刻,或许早已给出了厚重的答案。

竹林七贤的最终命运,为何只有一个人未得善终?

竹林七贤的最终命运,大部分都是好,其中有六个人得以善终,有的还非常高寿,只有一个人——阮籍惨遭统治者杀害。他之所以惨遭杀害,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阮籍是魏国曹家的女婿,司马家势大抢了曹家的江山之后,阮籍就成了晋国司马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要杀之而后快。于是,司马家找了个由头,把阮籍给杀了,时年四十。

所谓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个魏末晋初时期的名人。他们七个人,经常一起在某个山坡的小竹林喝酒、发酒疯。尽管他们号称竹林七贤,都见长于玄学,但他们七个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学识不同,最终命运也不同。

表面上看,竹林七贤放荡不羁,不拘礼法,蔑视朝廷,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但事实上,在生死面前,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妥协和低头、明哲保身。杀身成仁、杀身取义的事情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四人直接投靠晋国司马家。阮籍、刘伶、嵇康三人立场坚定,对晋国司马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阮籍给杀之后,嵇康佯狂避世,刘伶终日大醉,以保性命。

其实,这个七个人,在我眼中,当不得“贤”这个字。他们有欺世盗名之嫌疑。纵观他们的人生,于国于民不见有大贡献,品德修养不见得高洁,为人处世不见得光明磊落。他们终日买醉,放荡不羁,行为怪诞,不算得上是好的榜样。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什么人

1、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中聚会,每当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会饮酒、弹琴、评议国家大事。

2、这七个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阮籍跟嵇康,因为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被人们记住,看了他们的事迹以后有人嘲笑,有人敬佩,但无论怎样在哪样一个政局动荡的年代里,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3、当初司马昭一心想让阮籍跟嵇康入朝为官,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而且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王戎在朝当官,其余的人不是秀才就是书生,在家没有太大的作为。

4、虽然他们几个人属于不同阶层,但是志趣相投,基本上都崇拜老庄之学,喜欢那种豪放、洒脱的感觉。所以他们才能够在一起喝酒到天亮,尤其是刘伶、阮籍还有嵇康,这三个人不喝醉永远不会尽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