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敢逼李渊退位,朱棣为什么等朱元璋死后才敢起兵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20:24:23

李世民敢逼李渊退位,朱棣为什么等朱元璋死后才敢起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朱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举起义旗,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李元吉留守,出兵长安。此时杨广在江都,各地的起义军让隋军手忙脚乱,无暇顾及李渊,于是李渊仅用几个月就顺利攻克长安。

对比李渊,朱元璋的称帝之路就显得十分曲折,从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帝王之巅。朱元璋的路上有无数强大的敌人,张士诚、陈友谅、元朝政府,然而朱元璋却用事实证明,他才是当世最杰出的统帅。

李世民是李渊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通过篡位登基。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发动靖难之役,经过三年征战才获得成功,那么为何朱棣不学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一、李世民是开国功臣,权势大威望高,朱棣差之

在隋大业末年,李世民就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李渊做太原留守的时候,李世民十八岁,一次,有匪徒来进攻,李渊被敌人包围,李世民率兵前来救援,在乱军之中击溃对手,还救了李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史料记载:

“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在烽烟四起的隋末,李世民就有了开创霸业的打算,随即礼贤下士,散财来供养门客和武士。由于李世民擅于笼络人心,加之特有的领袖魅力,所有人都愿意为其效力。也就是说不管李渊如何,李世民在很早之前就开始积累实力,为之后做打算,在李渊称帝后,李世民的积聚的实力已经相当恐怖。

唐朝建立之初,地盘只有关中地区,所以李世民要率兵收复各地,来保证政权的稳定,李世民四处征讨连战连捷,在虎牢关之战后,权势、威望一度达到顶点。

夺权篡位风险极大,想要成功,必须有强大的权势、地位、威望,公元626年的李世民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所以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对比李世民,朱棣在1368年仅仅八岁,洪武三年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棣并非开国功臣,天下是全是由他爹打下来的,仅此一点,朱棣想要逼朱元璋退位,难于上青天。

二、朱元璋对政权控制力强

朱元璋权力欲望极大,把皇权提升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军权、行政权、官员任免全部由他一人决策,他不怕苦不怕累,从早干到晚,一刻不歇。天下是由他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他的威信无人可比,也很少有人敢违逆朱元璋。

朱元璋北伐打出的口号是: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来对抗元朝,等到北元的威胁基本被清除,朱元璋则实行了温和的民族政策,用蒙汉通婚的方式同化蒙古人,不仅减轻了蒙汉矛盾,也赢得了民心。

不得不说,朱元璋在统一的路上极其明智且正确,称帝后,朱元璋也在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河南、北平、应天、山东、两浙等地区相继减免赋税。朱元璋出身平民,在平定四方的同时,也深知百姓疾苦,民心所向难以动摇。

朱元璋的厉害之处还在对朝政的控制上,他杀掉胡惟庸,废除了宰相,不论李善长还是蓝玉都倒在他的脚下,为了压制官员他还设置了锦衣卫,并用重刑来惩治贪腐。面对如此强势的父亲,不论朱棣实力如何,他都不会,也不敢去挑战朱元璋。

三、李渊优柔寡断,朱元璋则杀伐果决

晋阳起兵后,李渊大军达到贾胡堡,被宋老生的两万隋军挡住了去路,并且当时正是雨季,而大军粮草殆尽。如此只得一边想对策,一边等待粮草,而粮草迟迟不到,让李渊生出退意。

“恰值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李世民知道父亲想要撤军,即刻前去规劝:

“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在李世民的苦口婆心地劝诫下,李渊仍是不为所动,依然想要撤军。李世民没有办法,竟在帐外痛哭,并再次给李渊分析利弊,这才阻止了李渊的退兵行动。如此得见,李渊在性格上多少有优柔寡断,这给了李世民篡位的机会。

朱元璋的四女儿名为安庆公主,是朱元璋掌上明珠,为此朱元璋也花了不少心思挑选良婿,最后挑中了欧阳伦。欧阳伦进士出生,因为娶了安庆公主便一飞冲天,荣华富贵也随着而来。只不过欧阳伦不知满足,竟然利用权势搞起了走私茶叶的买卖。

茶叶是国家重要物资,绝对禁止私人买卖,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马上命人捉拿欧阳伦。马皇后、安庆公主纷纷求情,但朱元璋没有改变主意,依然杀掉了欧阳伦。在李渊面前,李世民有不少机会来搞政变,但在朱棣面前,这事情就变得十分困难。

四、朱允炆比朱元璋更好对付

朱标的去世,令朱元璋十分痛苦,这是他一生栽培的对象、最宠爱的儿子,为此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作为守成之君,既无权谋也无战功,而且在合法性上还差那么一丢丢,朱元璋的皇子们大多对此不服,朱棣也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是开国君主,权谋老道,军事才能也不在朱棣之下,况且以子伐父,这也不符合人伦纲常,对于朱棣来说,他的老爹太过强大。如果要挑选对手,朱棣必定不会挑朱元璋,而会挑选朱允炆。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齐泰、黄子澄,那朱允炆就真的重用这两位为其出谋划策,并对齐、黄的建议深信不疑。在靖难战争开始后,耿炳文败在朱棣手下,李景隆却被推上前台,第一次失败后,竟然能再次赴任统帅之职,这令南军一次次陷入被动和失败。

朱允炆缺乏用人手段、军事常识,他犯下的错误都是致命的,而且朱允炆仁厚软弱,这恰巧是军事行动中最忌讳的,捏柿子当然要挑软的捏,这大概就是朱棣的想法。

众多因素考量下,朱棣是不会在他老爹在位的时候造反的,朱棣何其精明,既然造反风险这么大,一定要选好时机,做好准备后才敢义无反顾。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李渊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李世民身先士卒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李世民不是长子,李渊当时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大唐建立初期,当时大唐国内各地还有其他势力与大唐王朝对抗,国外还有少数民族边境侵扰。当时的李渊非常倚重李世民,册封他为大唐秦王,为大唐四处征战。

大唐初期李世民是手握重兵的。而且因为李世民这个人比较宽厚,从李渊起兵初期,李世民便积极联络各地英豪,他不仅手下能人贤士很多,而且在当时李渊发家的陇西贵族中也颇有名望。大唐开国之后,更是为大唐安定国内保卫边境,深受百姓和群臣的拥护。

再看朱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他的皇子们都还没有成年。当时的朱棣只有八岁,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他自己一步步建立的,而他的儿子们都没有参与。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对皇子们进行分封,朱棣被分封为燕王但是他远离京城。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要培养他的长子朱标为继承人,并且朱标为人忠厚对待兄弟友善在兄弟藩王心中地位颇高。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开始诛杀开国功臣强化他的皇权,他的儿子们虽然远离京城但是也非常害怕他。虽然朱棣在燕地抵抗瓦剌在藩王实力中最强,但是他的兵力大多都用于与瓦剌的战争之中,如果他对朱元璋发动兵变,朱元璋都不需要用中央军队,调动各地藩王军队就可以灭了他。

所以朱棣相较于李世民,他既没有建立大明朝的功勋也没有强大可以抵抗明朝军队的实力,更没有出师有名的造反理由,所以他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为何同样手握重兵的朱棣不敢这样对朱元璋?

原因是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王朝的初期皇帝,他们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李世民在建立唐朝上有许多功劳,可以说是唐朝的建立者。所以他的地位很高。并且他掌握了许多的权利,所以他可以于他父亲一博。而对于朱棣来说就不行了,他的父亲朱元璋。可以说是从草根变成皇帝,他的能力和智谋就不用多说了。朱棣根本没有机会造反。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继位后,他颁布了一些政策。建立了内阁,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利。对外他收复辽东,安南地区。维护了中国版权的完整。朱棣在位时是明朝版权最大的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李渊的嫡次子。陇西人士,他在位期间,选择与民修养。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在这当中营造出一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对外消灭许多强敌,外族人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朱棣和李世民处于不同的时期,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受到父亲的限制。时局不同导致的事情经过就不同,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看到朱棣的野心想要削藩。由于建文帝过于着急,导致朱棣有机会去造反。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去攻打都城,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朱棣成功的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呢?

引言:李渊与朱元璋分别开创了大唐和大明,同样是开国皇帝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大唐和大明的创建者因为有了不同的人生,才会发生两种不一样的结局?

先来说说大唐的创立者李渊,李渊是贵族之后,等到隋朝建立后转身就成了皇亲国戚,隋炀帝的表兄。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尊贵的人所面临的也是只有锦衣玉食,却无承欢膝下的快乐。原来在李渊七岁的时候,李渊的父亲李昞就去世了,七岁的李渊就已经是唐国公了,身份显贵可谓是登峰造极。也正是这种身份的环绕,让李渊的性格在生长中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情况。

《旧唐书—高祖本纪》: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起欢心。

原来李渊是一个任性而为的人,性格豁达开朗,从不有贵贱之别,因此在隋朝末年凭借着自己的家世,再加上喜欢结交天下义士,竖起大旗很快就有了成绩,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按照这个说法,李渊也是一个英雄,可是为什么就在他在位期间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呢?难道说李渊已经老的无力控制朝局了吗?

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原因很简单李渊的享乐主义让他一步步的远离了权力的中心。李渊的"宽仁容众"虽然是一个很不错的做人的品格,但是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却是要不得。权力永远是皇帝要牢牢控制的,一旦权力下放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会毫不留情的夺权。李渊的"宽仁"在立太子上表现的模棱两可,本以立建成为太子,却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让李世民在外面冲锋陷阵,最后由于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已经无官可封了,就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封给了李世民。地位甚至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能自置官署,李世民如果此时还没有争夺太子权力,甚至皇权,那么鬼也不信。

最后的结局很是悲凉,被逼退位做太上皇,抑郁而终,这完全就是李渊的享乐主义的性格造成的这种结果。

说完了大唐李渊是如何一步步远离朝局的权力中心的,再来说一说朱元璋是如何牢牢的控制住皇权的,甚至在其晚年身体羸弱不堪之时也没有哪一个敢造反,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在朱元璋离世后才发动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这个人,是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做过和尚,要过饭,但是朱元璋这个人从不认命,拥有无比坚定地毅力。从军之初的敢打敢拼和在众多的战役中的磨练,造就了朱元璋在战场上的勇猛顽强和身先士卒的勇气,长时间的军旅锻炼让朱元璋变成了一个胸怀韬略,深谋远虑的人。那种嫉贪如雠,做事坚强决绝的性格成为了他驾驭权力的最有力的武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朱元璋和李渊最不同的地方,与李渊的享乐主义完全不同的是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全都是亲力亲为。因此朱元璋能很好的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是任何人都不能撼动的那种。

"靖难之役"的发动者朱棣既然对权力是那么的贪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什么不敢再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这件事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非得等到朱元璋死后才去夺权呢?

首先,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说什么是什么,他做的决定没有谁能够改变。他说立朱允炆,朱棣纵然手中握有军权也不敢造次,这就说明朱元璋的威望与气势在他的儿子心中是不可撼动的。

其次,朱元璋对于太子的培养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的,这和李渊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朱标的太子位是朱元璋从朱标小时候就认定的,着重培养的唯一继承人,而且朱标这个人不管是做兄长还是做臣子都是没得说的,大臣和弟弟们对他都是很敬重的,自然不会有人反。

对于"靖难之役"来说,朱棣也是被逼的,但是如果朱元璋活着,朱棣就是再委屈也不敢反。如果朱标没死,成功继承了皇位,朱棣依然不敢反。因为跟朱元璋比,朱棣太嫩了;跟朱标比,朱棣的威望与说话的分量远远比不上。

结语: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只能等到朱元璋死后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