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开始,一直到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为止,也就是从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开始,一直到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为止,襄阳之战前后历时三十八年。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经历了尔虞我诈的多次谈判;双方打打停停,各种事端,层出不穷。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宋蒙双方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四十万人。理宗端平二年至嘉熙三年(公元1235-1239年)是襄阳之战的第一阶段: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曾结成同盟,一同攻打宋朝的世仇-金国。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哀宗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被宋蒙联军击败自杀,金国彻底灭亡。但是,历史总是会教训那些不记车之鉴的人,早在宋徽宗时,宋朝与金国联合,共同灭辽。不久,就被兵强马壮的金国铁骑攻陷了都城、掳走了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后,宋蒙联盟马上破裂。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这也是天道轮回。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五十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开始了历时四十五年的灭宋战争。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锋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京湖地区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阳)。
第一场交锋,宋军失败得相当窝囊。当时,襄阳的镇守将领是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而其部下有一支属于金国的降兵组成的“克敌军”。赵范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贪杯。因此,当蒙古军队联络“克敌军”作为内应时,赵范还在酒梦之中。于是,“克敌军”一哄而起,打开城门,把蒙古军队引入,赵范只身逃出襄阳,襄阳失陷了。这次襄阳的失守是在岳飞从伪齐政权下收复后的第一次失陷,这对南宋来讲,后果非常严重。数万人被掠走,三十万石粮食、二十四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失败更加严重。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因此襄阳失守后不到一年,南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军,有七个州军全部失陷。
当战局对南宋十分危急时,有两个人扭转了战场局势。一个就是蒙军中路军的主帅阔出;另一位就是南宋著名将领孟珙。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秋,阔出突得重病,不治身亡;而孟珙在蕲州(今湖北蕲春)、江陵(今湖北荆州)等地,接连击退蒙军的进攻。这样,由于双方形势对比的转化,使得当时的襄阳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襄阳之战的第二个阶段:理宗嘉熙三年至宝祐五年(公元1239-1257年),在这一阶段的前半程,即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之前,襄阳战场宋军占主导地位,是宋军采取出击的方式,前后两次收复襄阳。这是南宋名将孟珙的功劳。
孟珙,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这位唐朝名将薛仁贵的老乡,从少年时代就作为父亲的助手参加抗金的军事斗争。在宋蒙联合灭金的战争中,宋军当中孟珙所统领的部队是最有战斗力的。而这一次孟珙面对的是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蒙古军队,自然是十分重视。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的孟珙,与蒙军再战,三战三捷,克樊城,复襄阳。虽然收复了襄阳,但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导致襄阳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此时的襄阳城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襄阳。随后的几年中,孟珙一直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负责襄阳地区的全面防御之责,使得这一段时间宋军在这个局部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阳)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阳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增援一万五千名兵力以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阳。朝廷从别处调派八千援军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此战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的崖壁上。铭文序言:“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阳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其大意是: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座壁垒。天命圣武,使襄阳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收复襄阳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阳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六千二百七十六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襄阳城逐渐恢复了生机。当然,这段时间之所以宋军能够取得一定军事胜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内乱也是一个原因。自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窝阔台病死后。不出两年,他的继任者贵由又病死。蒙古帝国陷入了汗位争夺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到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才选出了新大汗蒙哥。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持久战的结构是:持(左右结构)久(独体结构)战(左右结构)。
持久战的结构是:持(左右结构)久(独体结构)战(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chíjiǔzhàn。注音是:ㄔ_ㄐ一ㄡˇㄓㄢ_。
持久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
二、引证解释
⒈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通常是战略防御的一方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最后战胜敌人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有《论持久战》。
三、国语词典
时间持续很长的战争。通常是居劣势的一方,借此避免决战,以逐步恢复军力,削弱敌人的战略。
四、网络解释
持久战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是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毛泽东。
关于持久战的近义词
速决战
关于持久战的反义词
速决战
关于持久战的成语
旷日持久战战业业战战兢兢兢兢战战战战惶惶战战栗栗
关于持久战的词语
久战沙场持久之计旷岁持久旷日持久
关于持久战的造句
1、内容的可持续支撑好比是各厂商在这场持久战里的兵粮补给。
2、强攻不行,智瑶将晋阳重重围住,准备与赵氏打持久战,为了提高韩氏、魏氏剿灭赵氏的积极性,允诺灭亡赵氏后,将赵氏的封地拿来三家平分。
3、扎南,你的论持久战帖又给五毛沉了。
4、不要“亡国论”,也不要“速胜论”,要准备打“持久战”。
5、爱情是一场持久战,经过艰巨的阵地战、拉锯战、游击战我终于明白,你是不可战胜的!我投降啦,请接受战俘一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持久战的详细信息
如果论时间长,就不用去考虑守城的意义了。
要塞的话,
东方,钓鱼城坚守36年,南宋都灭亡了,他还没有被攻破。
西方,法国圣米歇尔山,英法百年战争,119名法国骑士在里面坚守了24年。
城市的话,由于不是主要用于军事,所以一般不会很长。
襄阳守了6年。
特洛伊守了10年,传说。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守了20多年吧,好像,但实际上受到的攻击并不多。
城市一般不是用于防御的,人口又多,城防又弱,因此很少有城市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攻城战中幸存。战斗往往在城外解决或者等待战术支援。
一般守的久的都是一些军事要塞或者天堑险地。
中国古代长时间守城战的案例更少,因为本身要塞就少,通常只有封建制国家才修建坚固的要塞,例如日本和德国。郑成功打台湾的时候,就无法攻克荷兰人的城堡,最后还是德国人给他出的主意。
另外持续的攻城或者守城,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围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给养,在前线原地不动的军队,最多在第一年能在当地收集给养。通常,根据战力,援军,给养来判断,趋于被动的一方就会逃窜或者进攻了。
真正的守城市的战斗是在二战中吧,因为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发达了。列宁格勒吧,3年。
先七七事变,再到淞沪会战,接着到台儿庄战役,最后是论持久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1938年5月26日。
1938年5月26日,召开抗日战争研究会(6月3日结束)。期间,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在《论持久战》中,驳斥了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和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分子的亡国论、速胜论。
深刻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决定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又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毛泽东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取得抗战胜利,具体规定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工作和战略战术等一系列原则,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原打算速战速胜,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没有料到,八路军会深入到敌后去牵制他们,也没有料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也对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国民党前线官兵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国民党军的节节抵抗,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使中日战争在客观上成了长期的持久战。但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采取硬打硬拼的单纯防御战来对付日军,结果作战十分不利,一败再败,日军先后占领了上海、南京。
此时,毛泽东把目光投向全国,开始注意正面战场的局势,开始考虑全国的抗战全局问题。他通过对日军在进攻中已经在许多地方与国民党军队呈相互攻防状态这些基本事实,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也进一步发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毛泽东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也肯定是长期的、持久的。基于这一认识,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完整方案,建议国民党采纳。总的方针是:在敌深入进攻时,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的困难,减少自己的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抗战之军事政治形势。
蒋介石收到毛泽东的建议后,费尽心思,猜疑起来。一方面,他是军事行家,从军事角度考虑,他感到毛泽东的建议高明,与日本人打仗,确实应该这样。另一方面,他又想到,毛泽东同自己打了十多年的仗,怎么会有好心提醒自己呢,几经犹豫,蒋介石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
这使蒋介石失去了在黄河以北地区展开兵力,与敌互有攻防,从而对日军进行持久抗战的机会。日军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国大半的领土。但是,国民党军队毕竟数量多,又陆续将主力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区山多路险,易守难攻,日军打下武汉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攻势去攻打中国的西南地区了。
日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灭亡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是长期的战争的预见的准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正面战场也必定是持久战。
毛泽东见蒋介石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对蒋介石抱多大的希望,他坚定了以我为主、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主,再进一步深入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创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局面的决心。
中国网-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演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