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祖大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末清初,出现了很多争议性的人物,大概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清朝则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这在当时有着尖锐的矛盾,因此才会出现投降清朝被人骂汉奸,但这些人对中华民族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祖大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祖大寿世代居住在关外宁远,也成了这里的望族,同时肩负着守卫宁远的职责,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那是一员猛将,曾追随名将李成梁征战,因为战功被封为辽东副总兵。
祖大寿从小耳濡目染,也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一个游击将军,走上了与后金战斗的道路,但是祖大寿面临的状况并不少,在李成梁的默许下,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女真,开始有了与中央王朝对抗的实力,而明朝则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饥荒和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有女真不断的骚扰,而且面对强横的女真骑兵,明朝也是胜少负,只能坚守,不能正面对抗。
祖大寿参与的广宁之战,明军失败了,祖大寿带领部队避到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辅佐参将金冠守觉华岛。孙承宗和袁崇焕修建宁远城的时候,祖大寿也一起加筑城墙,并且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后来努尔哈赤再次来攻,祖大寿又一次参与,取得了宁锦大捷。
而祖大寿也因为屡立战功而地位迅速上升,祖家满门都升了官,但是祖大寿的官运也随着抗金失利而衰落,祖大寿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皇帝的不信任,崇祯皇帝多疑,对于袁崇焕是不信任的,当然对于祖大寿也不信任。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攻打到北京城,袁崇焕回来增援,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同时也让崇祯皇帝的疑心变大,于是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得到消息以后,立刻带着军队回到了辽东,不过祖大寿并没有投降皇太极,而是积极的组织抵抗。
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于是祖大寿开始加固城池,但是才修了一半,皇太极率大军来攻击,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成功,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不出,虽然皇太极一直不断招降,但是祖大寿都拒绝了,大凌河城也有粮食吃完的那一天,三个月以后,粮食吃完了,士兵开始杀马吃,甚至到了吃人的地步,最后没办法,祖大寿只好投降了皇太极。
不过这次祖大寿是假投降,后来祖大寿通过骗皇太极去锦州做内应,又回到了锦州,组织军队防范皇太极,不过厄运再次降临祖大寿,没过多久,祖大寿被皇太极围困在了锦州,大凌河城的悲剧再次上演,最终祖大寿不得已,又一次投降了皇太极。
投降皇太极后的祖大寿并没有立太多的战功,清军入关以后,祖大寿也来了背景,1656年(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于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祖大寿的传奇并没有结束, 大约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显爵墓葬,克罗夫茨经过调查,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确认后,克罗夫茨掘墓后整体带到了加拿大,整个墓包括高六米、上有精美石雕的石门;石供桌;高高拱起的坟丘;成对的石人和石骆驼。
任祖大寿怎么想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坟墓最后会在加拿大展出。
祖大寿,辽东人,吴三桂叔父,明末清初重要军事将领。他跟随袁崇桓参加了宁远保卫战、宁津大胜等许多重大战役。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桓被陷害杀害后,祖大寿在宁远、锦州保卫大岭河13年,成为明朝抗击清军的中流砥柱。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被黄太极率领的皇军包围在大岭河城。他在城里呆了三个月,当军队没了食物,人们互相吃东西时,他投降了。后来,他以锦州市内务为名逃回老家,率军坚守宁津防线10年,最终在锦州沦陷时再次投降。黄太极放弃过去,任命他为汉军黄旗总司令。
祖太祖为何屡次接受太祖的降服
自1623年(天启三年)袁崇桓在宁远建城以来,祖大寿追随他,在宁远保卫战中取得两次胜利。1629年(崇祯二年)农历十月,后金军队从蓟门方向绕过宁津防线,战斗到北京脚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驻扎在山海关外。袁崇桓急忙带着祖大寿去营救北京城。正是在北京,祖大寿亲眼目睹了忠于国家的袁崇焕被冤枉入狱。
最后,袁崇桓被凌迟处死,全家流亡三千里。作为一名与袁崇桓关系密切的将军,他对袁崇桓的经历有着最深刻的体会。祖大寿生来就是个将军,怎么会为这样一个不分是非的朝廷,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皇帝,一个如此肮脏无能的大臣而死?他之所以坚守宁津防线10年,正是一位边防军将领的责任和鲜血。
黄太极之所以两次愿意接受投降,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有天下之志。
袁崇桓第一次投案时在北京被冤死。祖大寿实际上成了清军在400里关宁锦衣防线上最大的障碍,也是数万关宁骑兵的统帅。黄太极已经和他战斗了10多年。他知道自己的军事作战能力无法与孔友德等人相比。同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黄太极心里也佩服对手的忠心,希望以此为己用。
第二次攻占嵩山之后,金州等地的军队已经攻克了。下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是屡遭挫折的宁远和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大关口的山海关。驻扎宁远、山海关的将军是祖大寿的侄子、辽东总督吴三桂。虽然祖大寿投案后只给侄子写了几封温和的信劝他投案,但没有效果,但他离开了,对祖大寿很好,这就保留了招募吴三桂投案的可能性。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之时,其实他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而明朝之所以最终被大清所灭,更多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由于自己内部的不团结,才使得大清在明朝的时候那么得心应手。就像一个握紧的拳头对付分开的手指,而大明的内部在这期间就出现了很多的投降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比较出名的投降将领有那些?
第一位,应该毫无疑问,那就是吴三桂,这个人其实自己拥有很大的野心,他在大明出现困难的时候,选择了叛变。他不但引进了清军入关,还是直接诛杀永乐皇帝的罪魁祸首。可以说大明的覆灭和他是脱不了干系的。为此,他也被大清封为了平西王。但是,他拥兵自重,在康熙年间,为了不被削藩,自己称帝了。但是他的皇帝梦很快就不得不醒了,因为他在不久就病死了,自己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而他的地盘也被清朝大军收复,可能他也知道自己活不长,所以才过了一把皇帝的瘾。
第二位,应该是洪承畴,他本来是被配去打清朝的将领。本来他也打得不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但在一次会战的时候,他虽然死守阵地,但最终不幸被俘虏了。俘虏后他一开始其实也是非常硬气,宁死不屈。但皇太极对他非常重视,想了很多的办法,给他给了很多恩惠,就这样他也就归降了大清。
他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将领,带着大清的军队入关后,他就献上了取得中原的妙计。由于他的表现突出,被后来的皇帝们也都重用。在晚年的时候掌握着经略五个省的权力。而且他还招降了郑芝龙等人,被称为开清的第一功臣。
第三位是定南王孔有德,他本来是毛文龙的手下,而毛文龙又是当时大明安插在大清腹部的主要对抗力量。当毛文龙死了之后,他就开始反叛,发动了兵变,投降了清军。这也导致了清军在这一地区没有了障碍,可以腾出手里对付明朝了。后来这个人被明朝军队给围困了起来,不得不选择自杀。
第四位则是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仲明。他投降大清的时间也比较早,可孔有德投降的时间一样。后来他就跟着大清的多尔衮进攻明朝,由于和明朝大将杨国栋大战的时候取得了一次大胜。这也为他封王奠定了战功。在后来被封为了靖南王。也是清朝初期为数仅有的三个外族王爷。后来因为藏匿犯人,自己只能畏罪自杀。但他的孙子不甘于被削藩,跟着吴三桂一起反叛大清,最后被清朝镇压后,处以了凌迟之刑。
第五位是另一位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他也是毛文龙的旧部,本来在毛文龙死后,明朝的将领想把他引诱过去抓起来。但是他没有上当,而是带着队伍投降了大清。这让当时的皇太极可乐坏了,带着人在三十里外就迎接,给他给足了面子。后来就被封为了平南王,在广东这一带作战。
他比较嗜血,可能是对大明的怨气比较深,进了广州城后,制造了大屠杀,使得大量广州平民死亡。他在康熙年间才被封为平南王。当时吴三桂等人叛乱的时候,其实他并不想叛变,但是尚可喜控制了他的父亲,在逼迫下他不得不反,最终被大清打败。
第六位还是一个抗击大清的名将,叫做祖大寿,他本来带领着明军取得了比较好的战绩,还曾经带领部队用大炮轰击清军,造成了努尔哈赤受伤。但在皇太极的反间计下,明朝内部出现了内乱,将袁崇焕拿下了,这也让一心抗击清军的祖大寿非常不满。后来,在和清军对战的时候,由于友军被俘叛变,他也不得不投降大清。他还曾经去招降吴三桂,只是当时吴三桂拒绝了他,后来跟着清军入关作战,最后在北京去世。
第七位并不出名,但是却是第一个投降大清的将领,名字叫作李永芳,他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的孙女。当然,这是在他投降以后发生的事情。他当时被努尔哈赤劝降后,就跟着去打朝鲜了。可以说是第一个投降的将领,有了他这个第一,才有后面的更多。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明朝内部的问题,导致很多将领出现了叛逃的想法,而正是因为明朝不能存人,使得叛逃的人又反过来打他们,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松锦大战”后,明朝遭受到了重大打击,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明朝已然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而在整个“松锦大战”中,只有吴三桂的军队建制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而他镇守的宁远也是此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王历经十余年都不能攻克的。
所以,皇太极积极拉拢祖大寿,也是要利用祖大寿与吴三桂之间的舅甥关系,以对吴三桂实施劝降,进而拔除其挥师入关之路上的最后一颗“钉子”。
只不过,即便是自己的舅舅祖大寿出来劝降,吴三桂却依旧不为所动。
“上方欲宠大寿讽明诸边将,使大寿书招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三桂,大寿甥也,答书不从。大寿因疏请发兵取中后所,收三桂家族。”
其二,祖大寿的子侄与部将,都已经皇太极汉军营中的高级将领,善待祖大寿也是要让其安心。
前文中也说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正式扩编创立汉军八旗的时候,祖大寿长子祖泽润成为了汉军镶白旗的固山额真,自领一旗。而包括祖泽洪、祖可法、张存仁等,也都在朝堂上担任高官。
所以,皇太极需要借祖大寿,来对这些在“大凌河之战”以及后来在“松锦大战”中投降的汉族降官降将们进行安抚,以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忠。
其三,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将目光放在了挥师入关、逐鹿中原上,而这也是他的一种“怀柔之道”。
祖大寿是辽东的军事世家,其本人更是在明朝辽东战场以及在整个明军队伍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与影响力。对于祖大寿曾经“降而复叛”的既往不咎,继续委以高官厚禄,无疑就此树立其怀柔政策的榜样,解除了明朝有投降意愿的武将和官员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那些曾与清军进行过对抗的将官们,对他们的冲击力是更加明显和彻底的。
而这也为后来清军入关争夺天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基础,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在此期间,皇太极仿照明朝制度,开科取士,遴选人才,打通了汉族精英阶层的晋升通道,“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便是这其中的最大收获。对于明朝的降官降将,皇太极一律予以信任与优待,籍此吸引了一大批明朝官员将领来降,“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便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曾经的敌人,皇太极也同样是既往不咎、笑脸相迎,以使其转而为自己效力,除了祖大寿,洪承畴也被皇太极劝降,而他更是在之后清军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正是因为皇太极对于人才的重视,使得可用之人越来越多,朝堂上下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这也为后来大清王朝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放大招啦!历史故事还能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