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9年解放初期,移民到东北的河北人正在庭院里吃饭。解放之前,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很难吃得饱肚子,更没有城市、农村之分。只记得当时,好吃的是白面膜、大米饭。如今,70年过去了,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改变,就是我们的厨房。从1949到2019,中国人的厨房都有哪些变化?跟随老冯的脚步一起看看。
风箱最早出现在唐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解放后的50年代的农村,很是常见。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也在用,因此也成为了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家里做饭,把红薯扔进灶台下面,等饭做好后,红薯也好了。香喷喷的红薯,是那时候的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
后来农村的灶台也有了变化,不用风箱之后,做了烟囱。那时候,在外面玩的孩子和下地干活的人,只要看到家里的烟囱停止冒烟,便都往家走去。因为回到家,就能吃上刚出锅的饭菜。图中悬挂的竹篮,是用来放食材的。而挂在空中,不用担心被老鼠吃了。
50年代后期,住房还是很困难,更别说厨房了。当时,大家做饭的地方是一个公共区域,而做饭的工具就是煤炉。图为1958年,中国某宿舍楼里的公用厨房。
60年代初期,住宅对厨房的需求增大,煤球、蜂窝煤饼等燃料,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共用厨房时代逐渐来临,做饭的环境就是狭小的面积和泛黄的墙壁,而左邻右舍的关系却非常融洽。图为在北京务工的人,骑着三轮车载着煤球路过天安门。
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这么多楼,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平房,烧的都是炉子。谁家炉子灭了,拿块新煤,去邻居家就能换个带火苗的。而小小年纪的我们,自然就成了妈妈的跑腿。图为当时住在平房的北京居民。
七八十年代,有单位工作的人,有机会分配到筒子楼这样的住所。它是当时企业单位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卫生间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区域,一条长长的走廊,是孩子玩耍、大人做饭的地方。图为80年代上海弄堂里的开放厨房。
到了80年代后期,缓解了住房紧张,独立厨房出现了。当时灶台和水槽,家家必备,不过抽油烟机还没普及。所以,那时候的厨房总是泛着黄色和油污,这也是很多80后童年最温暖的色泽。夏天做饭热的时候,在脖子上搭条毛巾便能凉快许多。
80后的童年,就是伴随厨房变革而成长的。80年代,中国人的厨房开始出现一些小家电,比如电饭煲。儿时记忆的电饭煲,闷着香喷喷的米饭,让做饭时间变短,母亲也不再那么辛劳。图为三角牌电饭煲,是很多80后的记忆。
80年代,冰箱开始走入百姓家。谁家有台“雪花”牌冰箱,就能体会到夏天,从自家冰箱拿出冰棍和汽水的快乐。不过,当时家里的冰箱只能放在客厅,因为当时的厨房空间小,油烟也大。“雪花”是中国最早的名牌产品之一,曾经赢得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也成为国人的一时骄傲。
早期厨房的排烟工作,是由排风扇来完成的。直到1984年,上海生产出了第一台外排式吸油烟机。87年的时候,上海的部分家庭就开始用上了抽油烟机。不过,彼时的抽油烟机又大又丑,排烟能力和现代的抽油烟机不能比。
90年代的厨房,已经具备了现代厨房的雏形,功能也趋于完善。像抽油烟机、燃气灶、冰箱、电饭煲等各类电器,小区住户几乎都有了。同时,随着天然气的大规模普及,做饭也更方便了。
2000年,供中国人选择的的电器越来越对,而橱柜也应时而生。彼时,橱柜的颜色相对单一,材质也没有现在的多。不过,能满足放碗筷和正常收纳使用。对于承担家务更多的女性来说,有了橱柜,做饭也方便很多。
2010年后,中国人的厨房电器抽油烟机、燃气灶、微波炉都换成了大品牌。而厨房装修,也开始考虑合理的布局,功能的完善。L型、U型、一字型等厨房布局,是很多家庭的选择。也是从那时起,我们用赚到的钱把厨房装修的更高级,但生活却变得忙碌,外卖逐渐代替了我们自己做饭。
从1949到2019,中国人的厨房经历过多次变革,从没有厨房到公共厨房,再到私有厨房。当我们拥有了更大空间和更高级的厨卫产品时,却失去了生活。而这15张照片,也见证了中国人这70年来厨房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慢下来,也许还能追上生活。慢点,等等父母;慢点,等等孩子;慢点,与时光同行。
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